为什么精神分析能帮到人?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30
手机版

  精神分析是一门诠释性的学问,不同理论流派对治疗作用的机理理解不一,主要四个流派的核心观点:

  这里就涉及到很多理论,如移情、人格地形结构、压抑等。总的来说,就是帮人看到你原来没看到的,却在影响你的东西。

  比如:一个成年男性,非常讨厌阿谀奉承讨好的人,讨厌到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想上去责怪他。而经过分析,发现这是源自于他小时候跟弟弟的竞争。

  在他眼里,弟弟是一个总是讨好爸爸妈妈的人,他觉得弟弟这样做,把爸爸妈妈的爱,抢走了。于是他开始痛恨弟弟,痛恨弟弟的讨好和精明。

  这种模式到他工作了,还在影响他。 这时候,精神分析就会认为:他在工作中与人的关系,深刻的受到他成长过程中移情的影响(移情)。精神分析,需要帮他自己看到这些经历和他现在人际关系的关联。看到,就好了一半。

  2.自我心理学

  其核心概念是关于防御的,既然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面对不如意,成长过程中就会用到各种各样的防御,来对付我们生活中各种不爽的体验。

  发生防御的时候,防御的目的一定是保护自己的,保护自己免受或者少受到坏情绪的影响。但是这种防御机制可能变成僵化的,带到我们以后生活里。

  也就是说,以前是好的、保护的东西,多年后却会成为伤害我们的东西。显然,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那么自我心理学就认为,精神分析过程,应该做的是:让我们看到我们现在的防御机制形成的历史,以及我们的防御带给我们的好处和坏处。然后做出选择:我还要这样吗?

  比如:小明在小时候经常被人欺负和嘲讽,于是他开始明显的疏离别人,并对靠近他的人展现出敌意。这就是小明的防御,防止再次被伤害的感受。

  伴随着小明长大,小明依然僵化的用这种方式跟人打交道,一直传递出敌意告诉别人,不要靠近自己。所以小明一直没有朋友。他可能觉得是自己的性格问题,自己就是古怪的。

  因为他已经忘了当初这其实是自己的选择,是因为保护自己的选择。

  精神分析就是帮他看到,原来这些人际的问题,都是因此曾经的选择。而那个选择曾经保护自己,但是现在却在伤害自己。那么,小明还愿意继续吗?他自己选择。

  3.客体关系理论。

  比如:小明是一个独居老人,有一天他的外甥说要带女友来看他。小明非常紧张,如临大敌,他非常担心自己家里脏乱,会被外甥和其女友挑剔指责。所以小明收拾卫生收拾了三天。终于外甥他们来了,小明发现,外甥并没有挑剔指责自己。之后,小明开始忍不住的挑剔起外甥和女友。

  这个例子里,小明成长中有一个非常挑剔控制的妈妈,所以小明自小就形成了“挑剔和被挑剔”、“控制和被控制”的内部客体关系模式。小明有时候是妈妈,有时候又是那个被挑剔的自己。取决于他投射出去的是客体还是自体。

  精神分析,就要让人看到内部客体关系的模式。并且在咨询中,重新内化咨询师影像,修复原来的客体关系模式,形成更加适应性的内部客体关系。

  而科胡特提出,恰到好处的挫折,是人的自体得到成长和夯实的必备品。人之所以会形成各种问题,根源在于缺少恰到好处的挫折,无法形成充实的自体感。而问题形成于挫折过大(直接是创伤),或者根本没有经历挫折,无法提供内化好的品质的机会。

  例如:一个孩子在成长中被照顾的很好,充满关爱。如果一直充满关爱,没有任何挫折,那么孩子根本无法成长自体,因为完全没必要,已经这么好了,为什么要成长呢?

  而必须经过恰到好处的挫折才能把安抚自己的能力内化程自己的东西。比如有一次孩子遇到问题,焦虑难忍,但是爸爸妈妈都在忙,无法安抚他。但是妈妈明确告诉他,妈妈在打电话,过十分钟找你,你先照顾好自己(这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有挫折,但不会过于强烈)。孩子就会想“以前妈妈是怎么安抚我的呢?哦,妈妈会拍拍我,说没事的,有妈妈在”于是孩子在这10分钟里,就内化了妈妈安抚的结构,以后就可以自我安抚。

  精神分析的过程之所以有效,科胡特的观点是,正是共情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挫折,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共情本身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因为即使共情,也没办法提供真正的帮助解决客观问题。虽然如此,可以让人感受到被理解。于是有挫折,又未过渡。在这种过程中,人的自体得到成长。

  当然,精神分析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理论体系,这里只是简述了精神分析不同流派的核心观点的一部分。

上一篇:亲爱的,别总是看不惯孩子
下一篇:原创白敬亭钟爱一条牛仔裤,粉丝喊话:省省钱多买几条裤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