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个比“普职分流”更令人无助的焦虑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原标题:一个比“普职分流”更令人无助的焦虑

  看到一则新闻,让人心中隐隐作痛。

  为了让13岁的女儿长高,妈妈每天逼孩子跳绳3000个,结果让孩子患上了骨骺炎。

  1

  新闻背后折射出的是这代家长无止无尽的焦虑。

  要上一个好学校,要读一个好专业,要找一份好工作,要找一个好伴侣。

  总之,要一个完美的孩子。

  毕竟,三代就这课独苗苗,非得让他/她圆满才对得起列祖列宗。

  找好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学历,但中考50%的普职分流注定有一半的人会在求学途中被淘汰,由此也注定与传统认知体系里的“好工作”无缘。

  而找个好伴侣,除了有好工作还不够,颜值和身材也很重要。

  如果说抓学习还可以报培训班刷题鸡娃,那长高这件事,就实在让人有点无能为力。

  毕竟,身高主要靠遗传。

  “颜值即正义”的信念,从媒体到家庭,360度无死角塞满每个空间。

  身高焦虑,是不少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焦虑。

  我曾经在几个VIP群问过家长们:

  说句真心话,你们觉得学习成绩重要,还是长得高重要?

  我群里有80%的家长选择了“长得高”。

  他们都说,学习好只是一时,但“长得高”却是一辈子的事。

  这个年代,矮个子的孩子,难免自卑。

  一个初中学霸男孩私信里告诉我,他14岁只有162CM,很怕自己长不高。从小排队都在最前面,总觉得低人一等。

  中国人永远逃不开的“比较”二字。

  小孩子们之间的比较无非——成绩、长相、身高。

  这位学霸说:“虽然我成绩好,但身高比人家矮很多,他们成绩也不差,却高高大大,阳光自信,我很不甘心。宁愿长得高,成绩一般。”

  百度“断骨增高吧”里一位吧友更夸张,他说:“我觉得像我父亲那么矮的人就不配有后代,把我生出来自卑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身高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远胜于“普职分流”的焦虑。

  正因如此,不少家长宣称:

  如果鸡学习影响长高,我一定首选“鸡身高”。

  2

  身高竟然还能鸡?

  在万物可“鸡”的时代,孩子身高成为学习外另一个可“鸡”的项目。

  孩子能长高的时间就青春期前那几年,错过了只能终身遗憾。

  理想身高到底是多少?

  有专业机构将社交媒体上对男女身高的讨论进行总结,发现大家的想法趋向一致,男女的理想身高分别为男性180cm,女性165cm。

  如何“鸡”身高?

  除了传统的加强营养、加强睡眠、加强运动以外,“增高针”成了矮个子孩子父母的“救命稻草”。

  今年,8月初,新华社重磅报道了儿童打“增高针”的乱象。

  第二天,以生产“增高针”——儿童生长激素而名震资本市场的长春高新(000661.SZ)立刻跌停,一日内,市值跌去超过124亿元。

  有记者统计,国内一家生长激素龙头企业年收入连年增长,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间,其年收入增长了4倍多,收入90%以上都来自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一位矮小孩子的家长对我说:“我自己个子矮,不能接受孩子矮,如果身高的问题能用钱解决,这点钱根本都不算什么了。学个奥数一年都要两万呢,身高可比奥数重要。”

  “鸡”身高,到底要花多少钱?

  有人做过一个夸张的比喻——拿一百元的钞票叠在一起,能叠多高,你的孩子就能“长得多高”。

  巨大的市场,让商家趋之若鹜。

  不信大家去观察一下,目前大部分私立儿科诊所、医院都在开展“儿童身高监测和管理”项目。

  但是不是花了钱,就能长高呢?

  显然不是。

  新华社8月4日晚间的报道指出,有人“花了48万元,孩子只长高1厘米”。

  更可怕的是,滥用“增高针”,不仅不能长高,还可能有极大的副作用。

  3

  增高针,即儿童生长激素,全称是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

  目前可用生长激素治疗身材矮小的疾病:

  生长激素缺乏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前

  Turner 综合征

  Prader-Willi综合征

  小于胎龄儿

  特发性矮小

  短肠综合征

  SHOX基因缺失

  oonan综合征等[1-2]

  病理因素引起的孩子矮小,使用生长激素是没有犹豫的。

  现在主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孩子健康且不缺乏生长激素,而个子矮小,要不要打生长激素?

  健康不缺乏生长激素的矮小孩子一般有三种:

  1、原因不明的矮个子,低于同龄人平均身高2 个标准差(SD)。排除内分泌、代谢及其它可以影响身高的疾病。(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身高,可以领取生长曲线图,判断孩子身高是否达标。)

  2、家族性矮小。

  3、生长/青春期延迟。

  第3种情况不需要生长激素,因为“后长”的孩子,可能会长得更高。可以通过去医院测“骨龄”判断是否属于“后长”。

  主要争议在前两种,也是绝大多数矮小孩子家长关心的问题:

  健康的矮个子,能不能靠生长激素长高点?

  其实,用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身材矮小”在国际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做法。

  其他国家怎么做的?

  很多国家(包括欧盟国家)禁止将生长激素用于原因不明的异常矮小。

  美国FDA是批准的,但要求是身高低于参考曲线2.25SD,或者成年预测身高低于1.6米(男)或者1.5米(女)。[3]

  不过强调:即使符合这样的标准,仍然要谨慎应用。

  美国FDA对于特发性矮小使用生长激素有严格的要求:

  1、即使符合FDA使用指征,也要与家长讨论。反对不加区别,对每一个低于2.25 SD 的儿童使用生长激素。

  2、使用后一年之内,重新评定身高及心理影响,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因为,对于本身不缺乏生长激素的孩子,补充生长激素的效果不一定如人意。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符合治疗标准的儿童,即使用了生长激素,身高也不会超过平均身高。

  2、最多就增加4-6厘米,效果无法预料。

  疗效个体差异太大,有的儿童可能完全没有反应。

  3、身材矮小对孩子来说,不是很大的健康问题。

  4、价钱太昂贵,治疗过程不容易。在美国平均每厘米4万美元,在中国也要上万。

  滥用生长激素的风险:

  滥用生长激素会干扰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过多的外来激素可以让腺体误以为身体的激素已足够,从而停止正常分泌,甚至萎缩。

  也就是说滥用生长激素,可能适得其反,长不到原本的身高。

  另一方面,儿童期生长激素过多还可能导致巨人症或成人的肢端肥大症,引起面部和手部的骨骼畸形。

  哪些人不能用生长激素?

  (1)骨骼闭合的儿童/青少年。

  (2)肿瘤患者或有潜在肿瘤风险的患者。

  (3)高胰岛素血症和糖代谢异常,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矮小患儿,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4)严重全身感染危重患者。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能用生长激素!

  4

  最后想说,焦虑是没有尽头的。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作为父母,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要注重身高管理,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身高焦虑”。

  作为一个“矮子”,我特别能体会“身高焦虑”。

  但今天我能直白地说出来,证明我已经走出来,不再焦虑身高了。

  我是怎么走出来的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家队友。

  队友个子177厘米,可能是因为个子高,他从不在意身高问题,更不歧视矮个子的人。

  我家孩子小时候,我特别担忧自己“拖后腿”拉低孩子的身高,但队友却觉得我的想法莫名其妙。

  他说:“邓小平才多高,人家可是伟人,你为什么这么肤浅,在意这些不重要的东西?”

  那时,我才第一次发现,原来有人觉得身高一点都不重要。

  队友是北方人,他身边的亲朋好友普遍个子高,他们都不在意别人的身高。

  我有个朋友,女孩,东北人,她比我还矮,只有153,但她从不因为身高自卑,还感觉挺骄傲。

  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鼓起勇气问她,为什么你不在意自己矮?

  她说:“我读书时代的好朋友,很多175以上的东北大妞,她们羡慕我还来不及呢,我身材匀称、娇小玲珑、穿什么都好看,我自卑啥啊?”

  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每个人对自己身高的态度不尽相同。

  我觉得160厘米以下是矮,可她却觉得153厘米很合适。

  后来又陆续问了很多人,情况基本大同小异,有人163也觉得自己矮,有人150却自信满满。

  也就是说,个人对身高问题自卑与否、焦虑与否,与身高的绝对值无关,而只与个人的感受有关。

  那么,这种负面的感受从哪里来?

  我想,一定是从小时候身边人对自己的看法来的。

  比如我,身在南方,南方人都羡慕个子高的人,担忧孩子长不高。

  而我从小到大,经常听到我妈焦虑我长高的问题,“身高焦虑”就这样从家长传递给我。

  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才从中走出来,与自己和解。

  所以,要让孩子不为“身高”自卑焦虑,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态度。

  如果家长对身高问题泰然处之,孩子也不会把它当做“千斤重担”。

  自信的人,最漂亮!

  愿我们都能放下焦虑,让孩子在肯定中成长。

  长大后,无论身高几何,都能自信满满,闪闪发光!

  关于身高的问题,看以下几篇

  《偏方能长高吗?》

  《科学长高计划》

  《哪些增高药靠谱吗?》

  责任编辑:

上一篇:坚定告白
下一篇:后宫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