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抑郁症?它与成年人的抑郁症相比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是否与遗传有关,在治疗上是更容易治愈还是更难呢?

  本回答来自我们与中国科协合作,为“科普中国”撰写的文章,希望能有所帮助。

  原文链接:“我的孩子想要自杀”—关注儿童抑郁症 - 中国科普博览 - 知乎专栏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知我(KnowYourself)心理学科普创作团队 陈紫嫣等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12岁的Sally写信告诉网友,她好想死,她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活着的感觉好绝望。暑假的时候,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只是看看电视,事实上她拒绝联系她的朋友们。Sally晚上失眠,每天都担心成绩下降,担心失去朋友。因为太累,她开始早上不愿意起床,感到胃疼,并且担心去学校后不知道要和谁说话。

  经医生诊断,Sally患有重性抑郁障碍。

  像Sally这样的情况并非罕见。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抑郁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残障”的致因排行中高居榜首。虽然各个地区的统计数据有差异,但整体而言,抑郁症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约有5%~12%。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可能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离我们更近。

  什么是儿童抑郁症?

  抑郁症,或称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是包括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持续性抑郁障碍(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等疾病在内的一系列精神障碍。对于这两种在儿童中常见抑郁症,我们来分别看一看他们的典型症状及表现。

  1. 重性抑郁障碍

  (1)患重性抑郁障碍的儿童,在至少连续两周的时间里,持续体验抑郁、悲伤的情绪。

  这样的心境变化,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也可能会表现为易怒、烦躁或不稳定情绪,而非悲伤、沮丧等。患者会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在想到这些事物时,也无法感觉愉快。

  青少年的重性抑郁还可能会有一些非典型的表现。他们无法因为即将到来的、令人愉悦的事情感到愉悦,却可以在事情发生时体验到愉悦的情绪。例如,一个喜欢吃披萨的孩子,如患有重性抑郁障碍,可能在想到披萨的时候无法感到愉快,也不想去吃披萨,但如果给ta吃披萨,ta还是会吃得很开心。

  除了心境的变化,和无法感觉愉快,儿童重性抑郁障碍还可能有其他一些表现:食欲增加,并想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或是没什么食欲;

  (2)睡眠状况的显著变化,可能是嗜睡、失眠或睡眠紊乱;

  (3)精力不足,总感觉疲惫、没有精神,不愿意去学校或出门玩;

  (4)集中注意力有困难,可体现为成绩下滑;

  (5)身体运动静不下来,或动作迟滞;

  (6)无器质性病变的身体疼痛,如头痛、胃痛等;

  (7)感到自己无价值或有内疚感,对批评、拒绝及失败非常敏感,或是有“我很丑”、“我不好”、“没人喜欢我”等消极念头,这一点在病状突出的孩子的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尤其常见;

  (8)孤立自己,或与一群人(而非所有人)疏远,如突然换一群朋友,或疏远家人却仍和朋友保持接触。

  (9)在最严重的情况下,患重性抑郁障碍的孩子可能会反复思考死亡,有自杀观念、自杀计划或自杀企图。

  2.持续性抑郁障碍

  患持续性抑郁障碍的儿童,同样会持续表现为易怒、情绪不稳,或感到心情抑郁及悲观,对什么事情都兴趣不高。虽然相较起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的症状较轻,但其持续时间往往长达一年甚至更久。儿童持续性抑郁障碍,也可能伴有其他一些表现。除与上文列出重性抑郁障碍的症状相似、但程度较轻的症状之外,还可能有一些更为不明显的表现,如在学校表现不佳、低自尊、和同伴日常交往有困难,等等。

  儿童抑郁症的风险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不良情绪特质、基因遗传、家庭环境影响这三方面来源。

  从情绪特质的角度来看,较高水平的神经质(即比较容易感受到消极情感的性格特点)是一项主要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当这些孩子接触到使人感到有压力的事件的时候。

  基因遗传方面,一级血亲(生父、生母、亲兄弟姐妹)若有抑郁症病史,则孩子也会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不良的童年经历、与父母分离或丧失亲人等,是常见引起抑郁症的环境风险因素。

  另外,其它非抑郁类精神障碍,或身体疾病,也可能会成为儿童抑郁症,特别是重性抑郁障碍的诱因。

  如何治疗儿童抑郁症?

  治疗儿童抑郁症,通常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案。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人际关系疗法(Interpersonal Therapy)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等。药物治疗则通常是为了将大脑中的某些必需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维持在正常水平,使症状得到缓解。

  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怎么办?

  1. 作为家长,如果觉察到孩子有抑郁症的一些临床表现,应鼓励孩子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带孩子去医院的精神科筛查及就诊。如果放任不管,抑郁症不仅不会自愈,更可能会极大危害孩子的健康,甚至引发生命危险。一旦确诊,如果能尽早就医,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2. 如果孩子已确诊患有抑郁症,以下这些小建议,也许可以让你更好地帮助及支持孩子。

  (1)要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抑郁症不是谁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选择。所以不必自责,也请不要责备孩子,不要觉得孩子生病让你丢脸。

  (2)家长很多时候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总觉得这样等于承认了自己作为一个家长的失败。

  这种不接纳的态度,可能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巨大的伤害。此时是孩子最需要家人支持的时候。不要对孩子说“你不要总感觉心情不好”这一类的话。心情不是孩子能够选择的。

  (3)接受孩子和ta的抑郁症。

  有很多事情,儿童及青少年可能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因为他们担心会惹父母生气,或是让父母担心。所以,和孩子进行沟通,让ta知道他们所说的可以被接纳。

  (4)经常和孩子说说话,但要尊重孩子的舒适圈。

  讨论抑郁症和自己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抑郁症中的他们,也可能会不想说话。所以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在那里,愿意为ta提供支持,愿意倾听ta。不要让孩子有必须参与对话和回应的压力。

  (5)倾听孩子,而非教育ta。

  当你想要指正孩子的想法,或对孩子的做法下判断时,请忍住。最好避免给出任何建议,更不要给他们的想法或做法下结论。

  (6)不要害怕谈论自杀。

  和孩子谈论自杀,并不会将这个想法“植入”ta的脑海。如果ta已经有自杀观念或企图,谈论这件事对ta来说会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而如果ta之前没有想过要自杀,以后一旦ta有自杀的念头,ta会更愿意谈到这个话题。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去年四月份 我是个初一的学生 从中度抑郁到了重度抑郁 还得了精神分裂和疑病症 我很绝望 去了很多医院 做了很多测试题 后来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病了 每天都非常绝望 后来直接去医院住院 2017年住院了两次 有一天 朋友给我打电话 问我 为什么要装病 是不是以为那样就可以让所有人答应我的任何要求 也有人说过我得抑郁症就是为了跟上潮流 博人眼球 我真的不明白 我为什么要去装病 针不扎在你身上 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 他们只知道我生病之后很久没去学校可以玩那么久 可是谁知道我犯病的时候 只有打镇静剂 打了镇静剂 真的很难受 会一直想睡觉 有时候记忆都不太清楚 每天晚上根本睡不着 直到天亮的时候才有困意 吃饭吃不下 各种难受 如果身边朋友有抑郁症的话 千万不要说他们装病 不要问生活这么好干嘛要抑郁 你们一句话 可能真的就会毁了一个人 针不扎在你身上 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 也不要轻易说你明白 你懂他们的难受 根本就没什么 只有经历过同等黑暗的人 才有资格说我懂你(言语有些不太恰当的地方 请不要介意 最后 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好起来)

  ————————————————————————————————————————————时隔多日,再次看到了评论区大家对我的关心的言语。真的很感谢你们,我很感动,谢谢大家的关心。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东方之东有日出,西方之西有海洋,东方西方漫游的渴望,再也不容我彷徨。” 希望大家能开心、温暖、明亮与坚强。

  儿童抑郁这个话题可以从大小两个方面来说。

  一、儿童抑郁研究

  1.流行病学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根据一项元分析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临床抑郁流行率的合并值为 15. 4%,而非临床水平的抑郁症状比例更高,一项针对中国西部地区10657 名儿童青少年的调查表明,12 岁以下儿童抑郁的盛行率能达到 21. 8%。

  2.儿童抑郁的发展曲线

  有学者认为,儿童抑郁的发展应该是呈线性的。许多学者认为,儿童抑郁一般起于童年中期,而自儿童期到青少年期,抑郁有着较大的增长幅度,且在整个成年期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盛行率。相关的实证调查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儿童期临床抑郁的发生率0. 4% ~ 2. 5% 之间,而在 12岁时大约有 5. 0% 的个体达到临床抑郁水平,到 17岁时则急剧增长到 17. 0%。

  但在抑郁的个体发展层面上,对于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此时期内抑郁总体呈一种“U”型的发展曲线。且青少年阶段的抑郁存在着不同的发展亚类型。

  3.儿童抑郁发展的性别差异

  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抑郁在童年期阶段不存在性别差异,只有到了青少年早期,女生抑郁的盛行率才开始高于男生,这种性别比能达到 2: 1,且抑郁的这种差异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这种性别差异具体的时间点正在更加明晰,目前有研究证明这个时间点是10岁,但是也有研究证明这种变化并不稳定。

  4.儿童抑郁与成年抑郁的异同

  儿童抑郁与成年抑郁相同的地方在于,儿童和成人一样可以达到重度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在生理上,儿童抑郁的发生与免疫失调有关。心理功能上,儿童抑郁也会造成和成年抑郁一样的执行功能受损的情况。

  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儿童抑郁在生理上的表现——诸如脑电图、荷尔蒙分泌、血清素等等方面表现和成年人不同。在表现上来说,儿童抑郁除了在情绪的问题之外,较少有言语化的表达,相反,表现更多的是一些隐匿性症状。

  儿童抑郁很可能以行为可能以行为问题的方式出现,包括过度活动、攻击性、注意缺陷、学业失败和躯体主诉等。相对于内在问题,儿童的外在问题( 比如破坏性行为) 更容易被表达出来,进而导致我们对于内在问题的忽略。

  5.儿童抑郁产生的原因

  家庭环境因素:

  张洪波等研究显示, 成长于不良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中的中学生表现较多的抑郁症状。

  魏俊彪以高中生为样本研究家庭环境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对抑郁的预测比对焦虑的预测更重要。

  王春莉等对高中生的研究结论也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的父母, 在严厉惩罚维度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的父母。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 高中生的情绪越积极。

  郭兰婷等研究了影响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研究发现童年经历( 童年时非父母亲自抚养, 父母关系不和睦, 家庭成员有自杀或暴力行为, 孩子经历虐待, 童年生活不愉快) 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抑郁情绪有一定影响, 父母让孩子感到温暖、相互理解, 孩子的抑郁情绪低; 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这些不良的教养态度越明显,越容易导致孩子的抑郁情绪。

  认知因素:

  杨萍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社会认知神经网络 中, 知觉的自我效能感从社会的和学业的无能两个方面直接 或通过它们对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及问题行为的影响而造 成了目前及今后的抑郁。

  阳德华的研究结论是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与自我概念有关, 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总分与抑郁、焦虑各个侧面均有负相关。

  综合研究:

  个体所在的班内发生的事件较学校类型、年级等大范围中的因素对他们情绪影响更大。学习成绩不理想及升学压力, 个人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不高, 人际关系不良这三类因素容易导致中学生的抑郁情绪。

  二、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抑郁

  特别注明:在这里使用的个案经过了高度的伪装化,为多个个案的情况拼接而成。

  弗洛伊德在1917年发表的《哀伤与抑郁》一文中,论述了抑郁在精神层面的一些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在理解临床抑郁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核心是他基于生物学、进化论所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力比多。力比多是一种心理能量,并且朝向客体。这个朝向客体的过程,用一个更容易明白的话来讲,就是我开始对一个话题、一个人或者一个物品产生兴趣和迷恋的过程。

  有些时候,人的力比多,不一定全然朝向外部,有些时候会朝向内部。弗洛伊德研究的,就是精神分裂以及自恋的人。他认为,精神分裂的人就是把自己的力比多全部缩回内在,对外在世界失去兴趣的人。这个过程他称之为内摄。

  弗洛伊德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阿米巴原虫(没错,就是那些毒舌少女毒舌的时候常用的那个阿米巴原虫)。当阿米巴原虫对外在世界感兴趣的时候,它的触角就会向外运动。但是当遇到阻碍或者伤害的时候,阿米巴原虫就会收缩触角,回避接触。

  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在躁郁症病人身上极端自我陶醉的现象。同时,弗洛伊德的论述要进一步。

  当触角回缩的时候,带回来的不全是自己,还会带回来一部分客体的信息。在这个过程里,抑郁患者对自我产生了不同的感觉,觉得自己变成了那个已经丧失的人。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精神状态,虽然不不正常,但是合乎心理学的理论。

  这里,弗洛伊德使用了面临丧失时的哀伤状态和抑郁状态进行了对比。

  人在丧亲之后会减少外出活动,并且需要放弃寄托在丧失者身上的愿望,他们会经历巨大的情绪痛苦,才会放弃寄托在已故亲人身上的愿望。他们要记起有关爱人的每一片记忆,同时也要一点一点的放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建立对世界的兴趣,其他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活跃,最后走出哀伤。这个过程就像是阿米巴原虫收回自己的触角之后,又慢慢的伸向别处的过程。

  在哀伤中,对失去者的爱,会是主导的位置。

  抑郁则不同。抑郁患者对爱人有着极为矛盾的心理,也就是说,他们在爱着某人的时候,还深深的恨着他。弗洛伊德认为,任何关系都不可避免的出现攻击性和恨,而病理会加重他们的强度。对抑郁症患者而言,即便是最轻微的怠慢与轻视,也会让他们觉得原先的爱人变成令人憎恨的样子,好像爱人真的不见了。接着他们会把注意力转会自身。病人与自己建立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类似于他与爱人建立连接的模式。最后导致强烈的自我憎恨。

  当抑郁症患者沉浸在自己一无是处的想象中时,原本朝向客体的恨意,现在转向了自己。过度的憎恨使病人陷入第一的关系而无法自拔,无论是先前与他人的关系,还是现在与自己的关系。

  所以在抑郁中,对客体的恨要多于爱。

  在儿童抑郁的领域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环境。特别是母子关系。发生在孩子早期的失去——例如父母在孩子早年离异、照顾者的突然离开等等都会引发孩子最早的失去。在孩子失去的过程中,一大重要的问题,就是失去过程中,孩子的体验是对照顾者的爱为多,还是恨为多。天平的偏移,取决于两个因素:

  1.孩子在照顾者还在的时候,对照顾者的体验如何,是否有足够好的爱。

  2.孩子在照顾者离开后,是否有受到较好的安抚。

  这两者都会决定,孩子在失去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哀伤,还是抑郁。假如是抑郁,如果这种抑郁长期没人理解,那么就会固化。形成病理。

  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这种病理,就以孩子强烈的攻击性展现出来。这些攻击性可以理解成是抑郁过程——也就是憎恨的直接行动化。在很多孩子那里遭遇到的恶性循环是:

  父母惩罚孩子——父母无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觉得不被理解——觉得父母变成可恨的人,同时疼爱自己的父母消失——接着回归自己一个人——与自己建立又爱又恨的模式——自我憎恨——把这种攻击性带到社交场合(如学校)——学校严厉的惩罚孩子——孩子觉得不公平——觉得学校是可恨的——父母惩罚孩子

  这一观点在下面的个案的诉求以及成长背景中之间的联系中有所体现。小A来咨询的原因,是在学校里经常和其他学生发生冲突、打架,并且在学校里不服管教。妈妈经常被老师和家委会叫到学校来。母亲想要尽快的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她解决目前孩子的困难。每次叫她过去,向其他人道歉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难受的过程,这让她很焦虑。小A的成长经历也十分复杂。小A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和爸爸离婚了。原因是那时候爸爸没有很好的支撑起这个家。在稍大一些时候,一直带他的外婆也回老家了。从3岁开始,就是妈妈自己一个人抚养他。

  从这些成长经历中,可以推断,其实小A遭受了很多的早期丧失。那么妈妈是否有足够好的安抚过这个孩子呢?从妈妈的焦虑水平来看,她是并没有这个功能。对于她来说,好好生活本身就已经花费了她绝大多数的精力,她更加没有心力去做到足够好的安抚。

  所以对于小A来说,他的早期经验中,其实多数的情况都是一个人,母亲提供的支持、理解不够,是比较大的一种体验。这引发了他更多的丧失感。这引发了他的抑郁。

  小A在咨询中展现出了更多的攻击性:小A要求玩砸球的游戏,具体就是把一些水果或者石头当做工具,在房间中画出两个边界,之后互相砸。在这个游戏中,他用了非常大的劲,并且非常的开心和专注。他仿佛希望把我砸死,用工具把我埋起来。

  在小A的咨询中,可以看到,咨询师成为了他投射的客体,小A把对客体的憎恨投射出来,甚至是希望咨询师死亡的一种程度。所以,咨询师所要做的,是让自己在如此强烈的攻击性中存活下来,并且证明给他看,他不会失去咨询师(作为客体)。这是工作开始的第一步。

  但是同样的,除了在孩子的攻击性中存活之外,咨询师还需要做的工作是,使自己从妈妈的焦虑中存活下来。和妈妈建立好足够的治疗同盟,确保治疗工作不会因为妈妈的因素而终止。从而使孩子免于失去咨询师,重演过去他过去丧失的体验。

  而后续的治疗思路,就是从存活,到使孩子相信治疗师不会因为他的攻击性死亡的过程,同时,也相信,治疗师不会伤害他。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和他分离的过程。和他一起回忆咨询的过程,体验哀伤,而非抑郁。

  在小A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对客体的恨与爱的天平中,失衡的原因,以及调整、干预的过程。

  到这里,本篇文章就结束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使大家了解,儿童抑郁的不同观点,以及一些具体的干预思路。

  Referance:

  《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并发:一项两年追踪研究》,苏志强、王 钢、刘传星、 张大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Vol. 34,No. 2,200-209

  《中国近 10 年来儿童抑郁研究述评》,魏慧平、 陈健芷、刘爱书,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Vol 15,No. 9

  《临床克莱因》,R.D.Hinshelwood著,杨方峰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15-P18想了解我的更多信息,可以来我在简单心理的咨询师个人页面

  抑郁症是由压力或重大创伤导致的大脑变化引起的。在儿童,通常包括以下原因:欺凌亲属过世朋友或宠物的死亡父母离异朋友的问题重大过渡例如青春期或更换学校

  想要了解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症并不容易,因为儿童的症状与成人不同。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常常:长期悲伤对大多数活动缺乏兴趣

  此外,处于抑郁状态的儿童还可能:睡眠习惯改变能量水平降低食欲变化体重的突然变化重大情绪变化回避平时喜欢的活动集中注意力下降经常思考或谈论自杀或死亡喜欢独处避免与他人互动退出活动或不参加课外活动身体问题,如头痛或胃部不适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两周或更长时间,则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

  面对儿童抑郁症该如何应对及怎样寻求帮助呢?,推荐阅读:患者教育|“隐秘的杀手”:儿童抑郁症 - 知乎爱思唯尔医研社:患者教育|“隐秘的杀手”:儿童抑郁症

  想看更多权威有趣的医学前沿知识?请关注爱思唯尔医研社知乎机构号,等你来呦!

  据估计,新冠的流行已经影响到全世界8.6亿多儿童。在过去的10个月里,心理健康一直是每个父母关心的问题,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对于所有家长来说,越来越难以在应对隔离、悲伤、孤独和不确定性的日常斗争中辨别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的孩子是在为改变了以前的生活方式而悲伤,还是他抑郁了?”这已成为一个对心理专家和精神科专家来说常见的问题了。

  不幸的是,即使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前,抑郁症也是对儿童生活造成严重破坏的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研究表明,在新冠之前全球儿童(13岁以下)抑郁症患病率大约为2.8%。你可以想象在隔离过程中这个情况是如何改变了的。中国的一项调查发现,7-18岁儿童中有22%患有抑郁症状。

  同样,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两个受新冠病毒影响较大的国家,对1143名3-18岁儿童父母的调查结果令人心碎。近86%的父母认为在隔离期间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发生了变化。

  最常见的症状是注意力难以集中(76.6%)、易怒(39%)、烦躁(38.8%)、紧张(38%)、孤独感(31.3%)、不安(30.4%)和担忧(30.1%)。并且,这些症状中的大多数都是抑郁症初期的临床“危险信号”。

  重要的是,暂时的悲伤感不能被视为病理化的表现。悲伤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人类情绪,是人们对丧失、失望和面对障碍的反应。

  然而,暂时的悲伤和持续的悲伤是有区别的。如果你注意到你的孩子似乎“陷入”悲伤的状态,也许是时候考虑寻求儿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了。

  而且澄清和消除关于儿童抑郁症的病耻感和错误认知是同样重要的。

  许多成年人被误导,认为儿童不可能得抑郁症。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认知,这使许多挣扎其中的儿童得不到治疗,并面临症状恶化甚至自杀的风险。

  疾控中心概述了抑郁症儿童常见的行为和症状:在大多数时候感到悲伤、绝望或易怒不想做或没兴趣做有趣的事情饮食习惯的变化——吃得明显比平时多/少睡眠习惯的变化——睡眠时间明显比一般人多/少精力改变——经常感到疲倦、迟钝或紧张、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感到毫无价值、无用或内疚表现出自我伤害和自杀的行为

  此外,美国焦虑和抑郁协会指出,儿童期抑郁症状不同于成人,缺乏耐心和易怒是更常见的症状。

  此外,儿童在抑郁时更容易抱怨身体上的不适,如疼痛和烦躁不安。例如,频繁的抱怨“我的肚子痛”或“我的头痛”,这些情况的出现是需要进一步评估的。

  如果把抑郁症状当作儿童正常发育的一个“阶段”,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家长若不确定孩子是否有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智的做法是谨慎行事,尽早让孩子接受专业评估。

  和你的孩子谈谈他们的感受

  为你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非批判性的环境来讨论他们的感受,这有助于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请记住,年幼的孩子可能没有精确的情绪理解,或不能用明确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感受。事实证明,情绪图表对这样困难的谈话是有帮助的。

  关注孩子的情绪

  幸好科技能让这件事变得更容易。有许多app可以用来帮助追踪和描绘日常情绪。有些甚至会提醒你有存在情绪障碍的可能,或鼓励使用者寻求专业帮助。

上一篇:未成年诈骗罪怎么判
下一篇:少女时代成员 少女时代成员林允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