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265xx.com/res/images/mobile.png)
考点精讲64|2022高考文化常识备考之古人称谓
点击
语文佳
关注我们~
称
谓【姓、氏】一、姓与氏的区别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为“姓”,姓的分支为“氏”。夏商周三代以前,以母系为中心,妇女才称姓,不少古姓加“女”,如姜、姬、姚、嬴、姒等。其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分居各地,每支又各有称号就是“氏”。上古贵族有姓,一般平民没有姓。《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庄子·徐无鬼》中的“匠石”等都是名而不是姓。当时的“百姓”,指的是贵族而不是今天意义的百姓。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是因为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可见,同姓不婚的规定上古已有,而且一直为我国历代所遵守。今天同姓而婚,是因为今天的同姓者未必是同一宗族。男子称氏,是因为姓是用来表明贵贱的。如远古传说的氏族,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皞(hào),嬴姓;大暤,风姓。 如:殷人姓“子”,子下又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周人姓“姬”,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齐人姓“姜”,下分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楚国芈(mǐ)姓,下分熊氏、昭氏、屈氏、景氏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与楚国同姓,即芈姓,屈是芈姓之下的分支。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线慢慢变得模糊不清,人们有时称姓,有时称氏。于是,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此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姓氏的统一让每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子子孙孙永久使用,这样就形成了许多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的线索也开始清晰。比如孔姓家族,家谱、排行、用字,至今都呈现得清清楚楚。女子的姓比名重要,所以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二、姓氏的类别几千年来,姓氏不断演变,大致有下列几大类。1.以国、受封邑名为姓氏。如齐、秦、陈、赵、吴、鲁、解(今河南洛阳)、屈(今山西吉县)、栾(今河北栾城)。2.以爵位、官名为姓氏。如王、侯、公孙,是爵位,其后代便以爵得姓。司空、司徒、司士、司寇、司马,分管建筑、土地、教士、法律、军事,他们的子孙便以这些官衔为姓。周朝乐正掌管音乐,其后代便姓“乐正”或“乐”;贾正掌管商业,其后代便姓“贾”。相、宰、尉、上官、太史、少正等姓氏,也都来自官衔。 3.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方、西门、东郭、北部、南宫、百里。4.以职业、技艺为姓氏。如巫、祝、屠、贾、仓、师、陶、甄(zhēn)、施(旗工)、繁(马缨工)、樊(篱笆工)、漆、雕。 5.以祖先的字、谥号或族号、庙号为姓氏。如孔丘(宋国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季孙肥(鲁国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文、武(周朝有文王、武王,其子孙就分别姓“文”“武”)。 6.以排行、数字为姓氏。如孟、仲、叔、季、陆、伍、万等。7.以植物名和崇拜的兽名为姓氏。如杨、柳、松、柏、梅、桑等,牛、马、龙、熊、鹿、骆、虎等。8.因其他原因而改姓的。如汉武帝时田千秋为丞相,因年老,特许乘小车出入朝廷,时人号为“车丞相,车千秋”,其后人有姓车的。东汉末有隐者常乘青牛,号“青牛先生”,其后人遂有姓青牛的。齐人娄敬,因在汉朝定都洛阳与咸阳的决断中深得高祖刘邦的赞赏,“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沙陀族的首领朱邪赤心,接受唐朝李氏的赐姓,改为姓李。另外,也有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的,如汉明帝叫刘庄,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9.以少数民族的音译为姓氏。我国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元、清等时代,各兄弟民族与汉族之间不断交融汇合、相互影响,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春秋时代就有狄、黎、巴、苗等各族姓氏;南北朝及五代因有匈奴、鲜卑、回纥(hé)等族,就有拓跋、单(chán)于、宇文、长孙、呼延、赫连、尔朱、尉(yù)迟、万俟(mò qí)等姓氏。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五千多个姓氏中,有两千多个姓氏来自其他民族。【名、字、号】一、名无论古代还是今天,人出生后除了用父亲或母亲的姓氏外,还要命“名”。据《士冠礼》注,古代婴儿出生三天由父亲取名。古人相当重视取名,《周语》“司商协名姓”,据说就是婴儿取名时还要由“司商”(乐官)来协调名和姓的声音。古代命名是为了“传代”,古代有表示世系的“世本”,后世有表示承继的家谱、族谱,所谓“名正而后系世”就是这个意思。由长辈命名,往往要受家庭、排行的限制。后世取名多有两个,出生不久起的名是小名、乳名,上学时起的名是大名、正(zhēng)名。二、字古人除有姓名外,还有“字”。字与名互为表里,因而也称“表字”。旧说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jī)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加冠取字,表示成人,也是对人名的敬重,所以一般取字都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1.名与字相关。孟轲,字子舆,轲指接轴车,舆指车厢。2.名与字相同。班固,字孟坚,固与坚同义;曹操,字孟德,德与操同义;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同义。杜牧字牧之,牧与牧之同义;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同义。3.名与字相反。王勃,字子安,勃(兴起)与安(安静)一动一静;韩愈,字退之,愈为加,退为减。三、号号是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号是自己取的,不像名那样要受家族、排行等限制,取号者往往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志趣和情操;号也不一定要和名、字相联系。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陶潜号“五柳先生”,以《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而取。陆游自号“放翁”,表示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的情操。文天祥号“文山”,《扬子江》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以山、石自况,洋溢着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中流砥柱的伟大抱负。另外如东坡居士(苏轼)、青莲居士(李白)、杜陵野老(杜甫)、白石道人(姜夔)等号,都表示他们淡泊功名、鄙视利禄的志趣。【室名、斋名、郡望】宋元以来,文人佳士常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室名”“斋名”。室名是所居之室的名称,斋名是书斋之名。有些室名即斋名,如鲁迅室名兼斋名为“老虎尾巴”。 魏晋至唐代时每郡的显贵称“郡望”,又名“地望”,意思是世居地为人所仰望。后来就用望族所在地的郡名来代替其姓氏,所以《百家姓》上,每一姓的后面往往都注上郡名。唐代人常以其郡望代替自己的名字,如韩愈自称昌黎韩愈,他的学生称他为昌黎先生,其谥号为昌黎伯,其文集为《昌黎先生集》。【谥号、庙号、尊号、徽号】一、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重臣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这种制度始于周代,止于清末,中间秦代曾废除过。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皇帝认可;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谥号往往褒贬善恶,作为对死者生前事迹品德的概括,是有倾向性的。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诸葛亮为忠武侯,岳飞为武穆王,萧统为昭明太子,范仲淹为文正,张良为文成。除了朝廷加谥外,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文人死后其亲友们所加的。如陶渊明(晋)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lěi,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谥为靖节徵士;宋代黄庭坚死后,门人谥为文节先生。二、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凡带有“祖”“宗”的都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太祖、高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但个别嗣君也有称太祖、世祖的。我国汉代比较正规,有功有德才能被称为祖、宗,至南北朝称宗已滥,唐代已无帝不宗了。古书记载某个皇帝,有时仅书庙号或谥号,如高祖、隋文帝等。其实他们的全号应为“太祖高皇帝”“高祖文皇帝”,其中“太祖”“高祖”是庙号,“高皇帝”和“文皇帝”是谥号,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秦之前,全国最高统治者称为“王”,秦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从古代“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取“皇”“帝”两个字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拥有者的头衔,这就是“皇帝”,嬴政当然就是“始皇帝”。 三、尊号尊号和徽号一样,是用美好的词语称颂帝王和皇后的,表示尊敬和褒美的意思。尊号始于唐。有的尊号是帝王生前就奉上的,如唐玄宗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有的是帝王死后追尊的,如唐高宗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与谥号不同之处在于:尊号与徽号可在帝王和皇后死后留作谥号。 四、徽号徽号具有标志的作用,同是皇太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不同,慈安太后徽号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实际上这都是臣子用溢美之词对帝后的阿谀奉承。【尊称】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种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大礼、大作、大驾。这些词一般都不需要翻译。这些敬辞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以上一二两种情况到现在基本不用了;而第三种普遍仍用,这些称呼既很尊重对方,又有亲切感,语言气氛也很和谐。【谦称】谦称就是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四类为君主常用词。如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谦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这些谦称都可译成我。 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这种词都是双音节合成词且前一个词修饰后一个词,从修饰词的词性来看,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小:小女、小儿、小孩。微:微臣。卑:卑职。二是用动词来修饰,以行为来表示谦下,常见的有:窃:窃思、窃念、窃闻。(“窃”可译为私下私自)伏: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伏闻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三是用名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 【其他称谓】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尊称都属于他称。 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男子>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父(fù)——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甫——古代男子的美称。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女子>妾——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青衣——古代婢女的代称。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拙荆——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粉黛——古代美女代称。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姥——古称老妇人为姥。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媪——古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呼。娘——古代指母亲、少女或泛指妇女。1.丈夫丈夫是古代成年男子的称呼,并不是专指女子配偶。《穀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作为配偶意义的丈夫,古代称呼较多。雅称、爱称丈夫为郎君,宋代宫廷中称丈夫为官家,平民称丈夫为官人,官宦人家称丈夫为老爷。2.褐夫、布衣、黔首褐夫是对贫苦百姓的称呼,“褐”是兽毛或粗麻短袄,是贫贱人衣服。“解褐”即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布衣,是对普通百姓的称呼,因平民不能穿丝,只穿麻、布而有此称。黔首,黔为黑色,黔首即黑头。秦尚黑色,贵族加冠,平民一律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黎民、黎苗、庶人黎、庶,是“众”的意思,三个词都是对平民百姓的称谓。后来,“黎民”“庶人”合称为“黎庶”仍是平民的称谓。 4.麻衣、鸿儒、迁客、骚人麻衣是对赴试举子的称谓,旧时赴试举子多着麻衣,故以此称举子。唐代韩偓《及第过堂日作》:“暗惊凡骨升仙籍,忽讶麻衣谒相庭。”“鸿”是大,“儒”是读书人,鸿儒是对知识渊博的学者的称谓。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迁,贬谪放逐。被贬谪或流放去外地为官者为迁客。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骚人,是对诗人或失意文人的称呼,源于屈原《离骚》。李白《古风》:“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5.黄裳、黄冠、东床、西席黄裳是太子的别称。黄冠是道士的代称,旧时道士以黄色金属或木冠束发,故称。东床是女婿的代称,源出《晋书·王羲之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西席,即西宾,古称家塾教师或幕友。《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座位东向),设几。故师曰西席。” 6.青衣、千金、红袖、粉黛、蛾眉、巾帼青衣即黑衣服,地位低下者所穿,婢女多着此,故称。千金,是尊称别人女儿的称谓,含有金贵之意。《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道:‘怨不得他,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那里知道这个?'” 红袖本为红色衣袖,引申为艳丽服饰,又由着此衣饰者借称艳丽女子。粉黛本为涂面用的香粉和描眉用的黛墨,是富贵人家女子的化妆用品,故以此代称美女。蛾眉本为女子长而美的眉毛,代指美貌,进而代称美女。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巾帼本为妇女头巾和发饰,后以此代称(尊称)妇女。 7.金兰、秦晋、泰山、月老、伐柯人金兰,旧称结拜兄弟为“义结金兰”,语出《易经·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谓友情契合。秦晋,指结为婚姻关系。春秋时,秦晋世为婚姻,后一直称两姓联姻关系为秦晋之好。泰山,是对妻父的称呼。月老,即媒人,传说月下老人为主管婚姻之神,故以之代称成人之美的媒人。伐柯人,也是媒人的代称,语出《诗经·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后称做媒为伐柯,媒人为伐柯人。 8.士、君子、小人士是春秋以前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周代诸侯受封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领管的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其后有武士、文士,士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君子是西周、春秋之时对贵族的通称。《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指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小人在西周、春秋时是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与“大人”相对;又指品德低下之人,与“君子”相对。《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