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骨血难保全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02
手机版

  对于最后一位名正言顺的大明天子朱由检,后世的人们对他的感觉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他作为大明王朝灭亡的第一责任人,一个货真价实的亡国之君,天然地就该受到谴责;另一方面,他既于政务又不沉迷酒色,哪怕最苛刻的道学家,也很难对他的个人道德进行指责。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实现了“君王死社稷”的理念,宁死不向心目中的反贼低头,让崇尚气节的儒生们不得不赞赏崇敬。大明最忠诚的藩属朝鲜,将朱由检“崇祯”这一年号,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纪,这大约也有受其气节所激励的因素。

  

  但这并不是说朱由检对大明之亡毫无责任,因为尽管积重难返,但如果不是他执政以来推行的那些峻急严酷的政策,以及驭下过苛、刚愎自用的性格,也不会让帝国在短时间内走向崩溃。而他最受争议的决策,就是不仅自己死守在京师,而且也没有安排他的任何一个儿子到南京去,使得后来的南明政权,从一诞生就面临着继承人的争议。被勉强推上帝位的小福王朱由崧,一直遭到东林党人的杯葛,根本有效无法整合南明各派势力。如果有崇祯本人或是他的皇子们南下坐镇,是不会有这样的内耗的。

  

  其实崇祯也起过离京南下的念头,不过他这人好面子,不愿在群臣面前暴露自己的胆怯,于是多次示意亲近的臣子,让他们上书提出南迁之议。但无论是内阁辅臣、还是科道御史,对南迁之议都是群起而攻之,人人都摆出一副喊打喊杀的忠直姿态。后来就算是李自成横扫中原、又挥师直逼北京,眼看就要社稷倾覆之际,也没有臣子胆敢提议让皇帝一家逃出生天。其原因除了士大夫们一贯的沽名钓誉外,也与此前崇祯喜欢委过于人的作风有关。例如明明是他暗中推动与后金议和,一旦被察觉后就马上抛出负责的大臣做替罪羊,这样的举动难免让人寒心。

  

  崇祯和他的后妃共生育过七子六女,但超过一半都在幼年夭折,平安长大的只有三子两女。其中周皇后所生的长子朱慈烺被封为太子、三子朱慈炯封定王、四子朱慈炤封永王;王顺妃所生的朱媺娖封长平公主、还有个不知其名的昭仁公主。而两个女儿在闯军入城时被崇祯亲自持剑追杀,昭仁当场身亡,长平被斩断一臂后却未死,后嫁给了驸马周显。不过长平公主在顺治初年就突然病故,年仅十六岁,死时已怀身孕五个月。

  

  与公主们相比,崇祯三个儿子的最终结局却显得扑朔迷离,按照清修《明史》的说法则只能算下落不明。不过明史对明亡这段史实的描述本就有些含糊,例如按照野史的记录,太子朱慈烺曾在满清入关占据京城后,主动投靠其外祖周奎,却被主政的多尔衮强指为冒牌货,并当庭杀害。而弘光帝在南京登基后,也曾出现过一位假太子,弄得朝中纷争不断。真实历史上的朱慈烺,应该是没有逃脱过满清的追捕,因为以后再没有人冒认过的他的身份。反倒是定、永二王身上,还笼罩着重重迷雾。

  

  前文提到的定、永二王名字,是清修明史所载,但另外一些史书,却将定王的名字写作朱慈灿、永王名字则变成了朱慈焕(按明史的说法这是早夭的皇五子的名字)。其中皇三子定王,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朱三太子”,曾有至少超过二十次反清起义,曾借用他的名号。直到雍正年间,还有人自称“朱三太子”,可以说是让清初诸帝最头痛的一位问题人物。但真实的定王,要么早已死于战乱,要么一直隐世不出,目前所有关于他下落的说法,都是无确切证据的推测。

  

  最后这位皇四子永王,其一生经历最为奇特,他逃出京城后辗转来到祖籍凤阳 被一位认识他的王姓给事中收养,改名王士元(反过来念是“原是王”)。之后王家败落,他又浪迹江湖,最后在浙江余姚定居,娶了当地一位胡姓女子,从此安分守己的以教书为业。不料又有人认出了他,要奉他为主发动起义,吓得他带着家人东躲西藏。最后他在山东被清军抓获,一家十几口全遭杀害,他本人也被凌迟处死。这是康熙四十七年的事,此时的永王已经是七十五岁的老人。好笑的是,此前康熙帝刚刚在南京拜祭了明孝陵,口口声声说要善待明朝宗室,结果恰恰是玄烨本人要求将永王满门诛杀,可见满人统治者对明室正统有多么疑忌。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那些没有林正英,却同样好看的港产鬼片(二)
下一篇:原创任嘉伦是热播剧体质,他的古装剧,你追过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