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纪大了,静不下心玩游戏了,觉得玩游戏好累 ?
我以前都是在pc端玩游戏,整个暑假就宅家里玩各种游戏,基本没怎么出门。把刺客信条EZIO三部曲补了一遍,还跟风了很多当时很火的游戏还有老游戏,因为觉得不买自己心里也有遗憾,战地3玩的时间长些,战地4买了就玩了十几个小时。FIFA15玩了500多小时,前段时间入了ps4,就把gta5通了,其他刺客信条大革命还有孤岛惊魂4都玩的很累,收集要素也太多。马上就要毕业实习了,想一想有意义的事还有好多,旅游啊!和朋友聚会啊!看球踢球啊!想一想,以前是不是太空虚了,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在虚拟中和别人交流。简直就不是在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我。
哈哈哈。最近这种问题好多。觉得浪费好多时间在玩游戏上呀有那个时间我不如XX,XX和XXX。游戏玩我,我玩游戏之类的人生感悟。
题主的问题和描述是两个问题,我回答描述里的问题哈。
其实因为机会成本的存在,生活中的事情大多是这个样子,你选了这个,就不能选那个。只是游戏因为大家潜意识里认为还是“邪路”所以想起来特别有悔不当初的感觉。比如说,我这么大的娃, 因为那个年代的风潮,很多都学过钢琴,小提琴,古筝,单簧管之类的乐器,现在不少人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从事了程序圆,设计尸,烧砖公之类的工作,工作之余听听流行歌曲,音乐素养完全go sky。但是几乎没有人说,我在学乐器上浪费了好多时间,我本来可以早恋三次,悔死我了之类的话。因为人们大体认为学乐器是件“好事”,即使这件“好事”没带来任何实际益处,但使它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游戏呢,大部分时候潜意识里被认为是坏选择,所以当对生活不满意,回首过去,看看哪个地方选错了,游戏这个事就被挑出来。
还有,回首过去一个没有意义的地方在于,你永远不可能感受到当时100%的信息量。情绪,记忆,氛围等一系列有助于判断选择的要素随时间永久的流失了,甚至你的性格和价值观也会改变。说着“再让我选一次我一定XXX”的人,再让他回到过去选八十次多半还是原来那样子。不要低估自己在做选择时的智商,如果你过去好几年都在聚会,旅游等一堆选项里选了游戏,游戏对你来说就是当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现在你的心情和价值观改变了,游戏也许不再是最优之选,那就把现在的选择做好就行了,现在替以前的自己后悔,就好像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要否定对方,是一件既没意义又徒增怨气的事情。
以前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我有两台psv,两台3ds,一台ndsi,一台ps4
现在手边马上就能打开玩的游戏接近200个。。。(ps4约40个,psv约80个,3ds约30个,ndsi约30个)
不过我反而更愿意来知乎答答题,去其他网站看看帖
=====
现在游戏确实很累
而且其实大家玩游戏的方法似乎有问题
现在很多人玩游戏玩的太急了
尤其是奖杯党成就党这些,打个游戏就跟赶集一样,一款白金了马上去下一款。就有点像老师发给你了好多卷子,你做完了一张,又去做下一张
回想下我们小时候,自己没钱买游戏,一个游戏玩很久,一个游戏大家一起玩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小时候玩三目童子通关了12次,我现在还记得三目童子里的好几个隐藏金币的位置
只可惜,现在我已经不可能把哪个游戏打这么多遍了,而实际情况是,我有好多游戏都没有打完
2015年我都有好多游戏没打完,bloodborne,去年的龙腾,甚至去年3月就买了的次子,我现在也没有白金掉
现在的游戏越来越复杂,一个游戏都跟搞工作一样的搞:有学习曲线、有各种要素、有的流程很长、有的地图很大、有的要不停的刷,更别提加上奖杯这些东西。
而现在有些钱了,买游戏也没那么节约了,这就导致之前那个还没打完,看到新的又想买。于是坑越挖越多,越来越不想玩
======
另外,其实经常出去转转也挺好的,窝着打游戏,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来说,也不怎么是件好事
尽管当今的电子游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但对我来说,它们的魅力却不如以前了。你可能完全不觉得,我对它们真的没有以往那么着迷了。
我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的开始接触电子游戏,小时候被 Game Boy 的魅力深深吸引;即便是现在,我也能想起 22 年前买下自己第一台 PlayStation 主机时的激动与兴奋。对我来说,游戏就好像呼吸一样必不可少,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我在大学时最主要的娱乐活动,甚至在工作之后也是我最烧钱的爱好之一。
但就在我玩了这么多年,这么多类型,这么多平台的游戏后,三十岁出头的我突然感到了空虚和厌倦。
我突然开始觉得有些游戏的流程太长了,即便那些是我曾经很喜欢的游戏;同时我也开始注意到一些不同系列的游戏在机制和玩法过于相似。刚开始我以为早晚会有这么一款游戏,再次激起我对游戏的兴趣和狂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依然没能重新提起当年玩游戏时那样的兴致。
我 41 岁的表亲早些年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不过和我不同的是他有一个说法,那就是:“现在该担心租金和账单的人不是你父亲了,而是你。”
在内心深处,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随着生活中所需要担当的责任,问题还有压力越来越多,我们慢慢的对一些娱乐活动失去了以往那样的兴趣,包括玩游戏。更何况游戏本身也在发生改变,我年幼时不敢想象的事物在当今的科技发展下已成为了现实,他们创造了全新的游戏平台。
最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看待游戏的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改变。比如视力的下降,聚焦能力的退步,让大龄的人很难享受移动游戏,或者便携式主机游戏。这也是为什么 PSV 这类设备总是只针对年轻玩家的原因。
可问题是,我的感受只是偶然现象吗?还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丧失对游戏的激情?
本文来自 Ars Technica,原标题《Tales of an aging gamer: Why don’t I pick up a controller as often as I used to?》,作者:THEO KARASAVVAS,翻译:Mallumo
好消息是,我不是唯一思考这个问题的游戏玩家。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内就有着数个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在进行中,其中分析机构 Quantic Foundry 的调查几乎能回答我所有疑问。它们近年来收集了 23.9 万名玩家的相关数据,仔细调研随着玩家的年龄增长,游戏动机与偏好是何时以及如何产生变化的。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物,而这点就会使人们开始慢慢地远离游戏。我并不是指某一天早上我们醒来突然就感觉电子游戏越来越无聊了那样,而是在我们多数人甚至没意识到这点的一个缓慢过程。
QF 发现玩家的年龄越大,他们对游戏的渴望也就越少,因为他们认为游戏不再“非常重要/使人愉悦”,其游戏偏好也会转向社交性较低,且偏向单人的游戏,而这类游戏通常在年轻玩家中并非主流。
除了单纯的游戏热情下降之外,当年龄较大的玩家有了伴侣,升级为父母或是需要在工作以及其他方面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时,都会不可避免的造成游戏时间减少。当你还有其他事需要处理时,人们会潜意识避开一些过于简单或无聊,以及难度过高并容易影响情绪的活动。
另一方面,游戏也不一定还能继续给这部分玩家带来成就感。
对于大龄一些的人来说,成就感的概念与青少年是不同的,尤其是重复一项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活动就会降低新鲜感,从而让人觉得乏味没劲。年轻人可能会把打破虚拟纪录,或者在排行榜上获得高名次作为重要目标和成就,但对于一些三十岁以上的职场人士来说,他们更需要如烹饪、绘画、健身、瑜伽等等,这些能够带来比游戏更为现实的结果与回报的活动。
2014 年佛罗里达州研究人员的另一个研究结果也支持这种说法。部分成年人并不认为将闲余时间投资在游戏上是一项有回报的活动,三十岁以上之后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舞蹈或者瑜伽来获得更为“实际”的收益。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大多数游戏机制和玩法都是围绕游戏市场的核心玩家群体,也就是 18~30 岁的人来设计的,如果你的游戏偏好如同 QF 数据报告一样发生了变化,那么你很大概率就成为了一名“休闲玩家”。而在现在的市场上,针对这类玩家的超大作数量是比较少的。
QF 联合创始人与分析总监 Nick Yee 表示:“我们在演讲以及博客文章中经常强调,现在有一代人是伴随着游戏长大的,这部分人现在可能已经超过35岁了,而且多半还在继续玩游戏。不过,他们对游戏的偏好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Yee 博士指出的其中一个变化是大龄玩家更倾向于选择竞争与对抗比较弱的游戏。
“选择一款竞技射击类游戏不仅需要花费时间练习,还需要长期保持强烈竞争欲望,而大龄的玩家很难确保这两点。”根据 QF 报告中提出的 12 个玩家动机模型显示,玩家的竞争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其速度超过了破坏欲,兴奋感以及自我挑战等其它动机。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游戏动机最具象化的转变都是竞技,比如决斗,比赛以及排行榜名词这类的东西,”Yee博士说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玩家的竞争性也开始慢慢淡化,而这种动机的下降在 15 至 25 岁之间最为明显,且还会在 32 岁之后继续下降。”
而根据数据显示,竞技是偏向年轻人的运动,如同真正的体育运动一般,具有竞技性的游戏往往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练习,这恰好是那些三四十岁玩家所缺乏的东西。除此之外,竞技游戏也需要快速的反应时间与精准的操作技巧,而这两点同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差。
密歇根大学过去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神经元会开始出现衰老的问题,从而导致了我们身体上的反应时间变慢。但是,一个人的反应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才会开始变化?又在什么时候足以对我们的游戏技术产生严重影响呢?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测量了 65 岁以上成年人的反应时间,将其与 18 至 30 岁的一组玩家进行了对比,并使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大脑中不同部位的血氧浓度进行成像,观测大脑活动情况。
结果显示,65 岁以上成年人的反应时间确实比 30 岁以下的玩家差不少,但 30 岁左右的成人与 18 岁左右的青少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换句话说,三十多岁的玩家认为他们的技术比不上年轻人,从而对竞技游戏失去兴趣,大多数时候是心理上的问题,并非是身体衰老导致的。
有意思的是,QF 发现战棋以及策略游戏是受年龄增长影响最小游戏类型。你可能会慢慢的对生存、恐怖、竞速、第一人称射击、格斗以及大型多人在线游戏慢慢失去兴趣,然后发现它们逐渐被策略和解密游戏取代。因为多数大龄玩家对“慎重决策与计划”感到更加兴奋。
这点看起来也非常符合逻辑,毕竟当你到了结婚或者养育子女的年龄时,你必须从家庭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作出决定,而不是只考虑自身一人,这也是作为成年人的责任。尽管我认为这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不过在游戏世界中妥善地制定战略与规划,或许能让你用一种新的方式思考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导致我们能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有趣的是,多玩游戏却可以帮助大龄玩家保持和提高大脑的活跃与敏捷性。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一次对 3000 名退休人员调研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例行训练的方法来测试大脑的感知,决策,可塑性,推理以及回忆功能,结果显示,那些常玩电子游戏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下降了近 29%。
而蒙特利尔大学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可以通过每天 15 分钟,每周三次的电子游戏活动,就能有效避免阿尔兹海默症。虽然科学家们认为这两项研究的可行性极高,但每个研究小组都指出实验必须再进行多次尝试后才能确定结果。
但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有高达 48% 的 50 岁以上成年人一直保持玩电子游戏的习惯。根据娱乐软件协会(ESA)在 2015 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超过 50 岁的美国玩家中,有 80% 的人每周至少玩一次游戏,45% 的玩家每天都会花点时间在游戏上。
QF 的 Yee 博士认为,许多老年人玩游戏仅仅只是因它是一种有趣的,打发和消磨时间的方式,其中大多数并不了解玩游戏对他们的潜在好处。
“这些老年人要么子女已经成人,要么已经退休,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养老院和社区中心又为合作/竞技游戏提供了完美的环境。”Yee 说道,“当我 2000 年左右研究大型多人在线游戏时,就有 25% 的玩家平均年龄超过 32 岁,且每周游戏时间超过 20 多个小时。那时我经常通过 60 岁以上玩家的帮助来完成这类游戏的问卷调查。”
然而,即使是科学手段,也无法得出为什么那么多玩电子游戏的成年人不愿将自己视为狂热玩家。
娱乐软件协会在 2015 年发布的大龄玩家报告中提到,皮尤研究中心发现只有 10% 的人愿意将自身定义为玩家。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我们对典型的玩家定义依旧停留在热衷于追求各种最新大作的男性青年。从市场层面上来看或许是这样的,但 Yee 博士称《坦克世界》这样的游戏在 40 岁以上的玩家群众依然吃香也是有原因的。
所以,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都会在一个特定年龄段对大多数游戏失去兴趣?等到那时候,你还能算得上是一名玩家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当我们到达那个年龄段时,就不再是多数游戏开发者所考虑的目标人群了。由于时间,注意力,还有想法被游戏外的事物占据,我们所寻求的游戏体验也慢慢发生了转变。在音乐,文学,电视剧或是电影上也可能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得停止听歌或者不再看电影,不是吗?
我们只是老了,变了,或者用个游戏术语来说,我们升级了。
因为随着年纪越大,越意识到“游戏只是娱乐的一种”。
在儿时我们,面对游戏这种远比其他能进行的娱乐方式更丰富、更方便且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的娱乐,很容易就投身其中,并乐此不疲的一玩再玩。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也在一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导致了我们对游戏感受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我们所承担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东西也因此逐渐增加。儿时我们大多数人主要思考的只有三件大事儿“怎么玩”、“怎么吃”、“怎么对付考试”。而成长就不同了,包括“工作”、“生活”、“情感”等等多个问题都需要我们思考和推进。
儿时我们感觉不到做家务有多难,那是因为父母已经完成了家务,我们看不到不做家务的后果。同理,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我们之所以不为之思考,是因为有人帮我们解决掉了这些问题。
但当我们真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游戏”这种娱乐方式代表着的是大量时间的消耗,它将推迟其他事情的完成时间,也将对我们生活节奏带来影响。因此不少曾经的资深玩家,或者高喊过“不去玩游戏,生命无意义”的游戏狂热爱好者们,现在再看到游戏的时候,大脑中第一个想法就是,它将占据我多少时间?会让我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等比换算之后,往往都望而却步。
第二是游戏心态
正因为游戏对时间的消耗变得令人畏惧,所以当现在的我们在进行游戏的过程里,也会有心态上转变。
儿时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会探索所有我们好奇的地方,甚至还特意违背游戏指引,去多走几个角落看看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那时的我们玩游戏时想的只有“游戏”本身,不需要考虑别的。
但现在我们再进行游戏的时候,多种生活上的事情都会打断我们对游戏的沉浸感。因此对于我们来讲,游戏的目的从“全方位享乐”变成了“单纯意义的通关”。因为“通关”代表着一种完成,意味着这款游戏已经被我们结束掉了可以将它放下了。因此,现在的我们更愿意跟着游戏指引走,就是为了更快地完成游戏,然后投身于其他的事情当中。
所以近几年碎片化的游戏,随时拿得起放得下的游戏,变得更受玩家们的欢迎。而那些3A大作,绝大多数人都是草草通关,或者玩了一半就退坑了。当真的好奇其中的内容时,再用碎片化的时间当个云玩家看游戏解说。
前一阵一位玩家在《生化危机2:重制版》steam评论区的留言火了。他质疑卡普空,为什么要将无限弹药火箭筒制作成一种极高的成就奖励,必须让玩家完成复杂的要求后才可以使用。这对于普通玩家来讲并不公平,而且也增加了太多的游戏时长。他消费过游戏,就理应享有全部的游戏内容,而不是还需要额外付出才可以得到。
对于这个玩家的观点是否正确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但透过这个问题的表象,其背后隐藏着的正是一个符合题主问题的人群。或许他也曾是一位非常喜欢研究游戏,为游戏付出很多时间的深度玩家,只不过现在他年纪大了,更要求高效率地从游戏中获取快乐了。
不知道大家遇到过这种现象没有,以前最能包宿打游戏的小伙伴,现在反而是最不能熬夜的那一个。精力随着年龄的衰退是特别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当我们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最想做的事情就只有躺着放空自己,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这时游戏就成了一种奢望。
因此大多多数人开始选择进行成本低廉,思考点少的娱乐方式。比如看别人玩游戏,或者看个美剧。据科研成果显示,人在观看电视时大脑所处状态与睡眠状态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无目的的“观看”来休息身体,恢复精力。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面对游戏这种需要思考,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娱乐方式时,会感觉越玩越疲惫的原因。
在儿时“游戏”对于我们来讲,它是一种最快捷的社交方式,以及一种优秀的自我展现方法。因为在那时,我们游戏玩得厉害会受到小伙伴的追捧。我们游戏懂得多会和其他爱玩游戏的人,很快通过游戏话题拉近距离。
但在年龄增加之后的现在,价值观的改变让“玩游戏厉害”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同时我们追捧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多,游戏不再是“最优秀”的展现方式。而当我们想社交的时候,酒局、饭局、唱K和聊天都让“游戏”这种有门槛的社交方式,变得不再像儿时那么“高效”。
所以渐渐地游戏对于我们来讲,它原本承担着的作用陆续被其他方式所代替。而当剥离了这些其他作用之后,游戏仅剩单纯的娱乐时,我们就又会因为上述的那些问题,而选择其他娱乐方式。
在年龄成长之后,我们对游戏要求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又觉得游戏越来越可有可无,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
但即便如此,很多玩家仍旧会在投身其他事情一段时间之后,再度回来关注一下曾经留意过的游戏,或是玩一玩,或是看一看。但即便我们对游戏的关注下降了,玩的时间也少了,随着游戏长大的我们,也永远不会彻底将它们遗忘。
那是因为我们仍旧爱着游戏呀。
关注知乎专栏【网易爱玩】阅读更多原创内容(づ ̄ 3 ̄)づ
您还可以继续阅读↓如何评价《复仇者联盟》4的雷神?
上一篇:陈翔个人资料简介陈翔家庭背景图片资料
下一篇:灌篮高手英文简介50字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