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卷残书”里的“腔气”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06
手机版

  “拾破画”,又称“锦灰堆”、“破卷残书”,是一种绘画技艺,属于国画艺术工笔类的特色画种,起源于元代。创作者以被水渍、火熏、虫蛀的破卷残书,以及公文、私札、契约、函件等作为绘画选材的内容。画上的破旧东西就像真的摆放在纸上一样,立体感极强,足可以假乱真。“拾破画”有着繁华落尽的沧桑感、令人惋惜的残缺美,以及清新淡雅的书卷味,这些特点融合成一股独特的韵味,这就是李卫泉所说的“腔气”。

  1 “百尺楼”中的书画坚守

  自清末以来,兴化地区先后有袁德甫、钮传礼等人从事“拾破画”的创作。目前能够创作此画种的人屈指可数,李卫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拾破画”创作,要求画家书兼各体,长于工笔,没有相当的书画基础是不可能做到炉火纯青的,正所谓:“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莫通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

  见到李卫泉是在其书房中,中式古典的装饰风格,沉淀着浓浓的书卷气,古朴的圆形拱门,精致的镂空雕刻,层层隔板上摆放着典雅的花瓶、盆景、雕刻等。满墙皆是古典字画,贴着北墙的书柜里是一些名著和书画集。一张长形的书桌上堆放着笔墨纸砚,一些未完成的“破卷残书”作品还叠放在桌边。

  李卫泉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百尺楼”,他说这是巧借了郑板桥的一则对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橼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同时,也勉励自己能够在书画创作领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李卫泉自小喜欢涂涂画画,当时条件简陋,他经常临摹小人书里面的插图,画雷锋像、写毛笔字,一本《为人民服务》的大楷帖,他不知临摹了多少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残缺的《芥子园画谱》,这是他学习中国画的最初范本。后来,李卫泉又循序渐进地学习了简单的画史介绍、技法样式、山水的点景、花鸟的画法等。在简陋的书房中,他挥毫泼墨,潜心习画,除主攻人物、山水外,还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2 博采众长,迷上“拾破画”

  上世纪80年代初,十几岁的李卫泉打听到杰出的画家朱山恒来兴暂住,他就画了几幅画,登门求教。朱  看过他的画后,觉得有几幅还不错,小伙子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就将其收入门下,教其画画。朱老师为人作风严谨,教学一丝不苟,他让李卫泉先观摩自己作画,然后再将作好的画让其带回去临摹,第二天带来,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1981年,李卫泉有幸看到民国画家袁德甫的作品《破卷残书》,便深深地迷上了“拾破画”这类别出心裁的艺术形式。袁德甫,字润和,精花鸟人物,擅断简残篇,曾迁居兴化。他的“拾破画”,破卷残书看似杂乱无章,信手拈来,实则内有乾坤。初次见识袁德甫的“拾破画”,李卫泉一是惊叹,二是佩服,后来,他找来有关介绍拾破画的书籍和一批拾破画作认真揣摩,没日没夜地学习画法,研究布局,琢磨章法。

  工作之初,李卫泉先在西鲍供销社上班,后来,市建设局组建规划办,聘请有美术特长的工作人员,他凭借深厚的书画功底,被聘请到规划办,主要从事图纸绘制工作,曾参与制作了兴化第一期交通旅游图的编绘及第一轮城区总体规划图制作等。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一直坚持练习绘画。为集多家所长,他广泛涉猎历代名家及当代一些大家的作品。他曾经认真临摹过画家徐兆彬的画,也曾悉心研究过扬州画派中华新罗、王素的人物画。当得知兴化籍画家李当春(擅画梅兰竹菊)从上海金山书画社离休回兴定居后,他通过亲戚的引荐认识了李当春,并跟随李先生学习画花卉的技法。

  1986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泰州分校招生,李卫泉报了名,由于他的绘画基础较好,学起来得心应手。四年寒来暑往,每次面授,他没有缺过一次课,特别是经过泰州画家曹锦江、潘觐贵、叶大根的口传心授,李卫泉的工笔人物画日渐成熟。他说:“当时我的学费就是卖画所得,没用家里一分钱。我的毕业作品展示就是以‘破卷残书’的形式表达的,并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赞赏。”

  3 破卷残书,匠心组合成佳作

  李卫泉告诉记者,“拾破画”起源于元代。相传,元初,一位叫钱选的湖州画家醉后兴至,偶然作了一幅横卷。卷中所绘,皆为当时下酒物之残余,如蟹螯、莲房、鸡翎之类。友人见之爱不释手,便索求题款。钱选不假思索,挥笔题为“锦灰堆”,这就是“拾破画”的雏形。起初“拾破画”限10种糗子(古时对画的素材称呼)荟萃而成,将被火熏、虫蛀、水渍、撕裂的破卷残书等糗子汇集成画,故谓“拾破画”。因元时供古人作画的糗子大多是破卷残书,难以出新,且一些达官贵人认为其不登大雅之堂,故使这种特色国画在风行几代后,日趋萎缩。到了清乾隆年间,“拾破画”再次盛行,并从清末盛传至民初,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新添了具有考古价值、立体感很强的“博古”(远古朝代的地下出土文物)等新糗子,使“拾破画”提升到“二十破”,最多突破20种。

  因有较扎实的古典山水画和工笔画的基础,李卫泉的“拾破画”技艺进步很快。他不断搜集可入画的素材资料,模仿前人的作品,将创新的题材与现代的技法融入到画中。他还利用折叠、穿透等艺术手法,加强画作的立体性和透视性。

  “拾破画”的创作工序十分复杂,正常完成一幅画需要半个月左右。起初,要先构思好整幅画的布局,如何将碑帖、古书、当票、折扇、房契、钱币等古色古香的素材融入整幅画中,并恰到好处地设计好各个素材的位置,连接技巧等。然后需要按照中国画的味道用细墨线勾勒出画的形状、轮廓,正所谓慢工出细活,画好整幅图需要3-5天的时间。接下来便是染色环节,需要将各种素材的颜色描出来,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需要一层层上颜料,堆叠出立体的效果。其次是做旧,这是创作“拾破画”的重要环节,受国画的启发,李卫泉利用水、盐、化学剂等将画做旧,营造出斑驳、火烧、霉斑、虫蛀的效果,为使化学剂慢慢挥发,达到较好的效果,做旧过程一般需要10天左右。最后是题字、落款、盖章,经过这些繁杂的工序,一幅“拾破画”才算大功告成。

  4 沧桑感、残缺美与书卷味的融合

  “拾破画”包罗万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绘画者要多才多艺,博学又专精。必须掌握工笔、水墨、书法等多方面技巧,不仅要学习古人的用笔、构图,还要模仿各家字体,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并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还要能篆刻各种印章。为了模仿好郑板桥的字,李卫泉整整练习了一年多,他说:“我希望尽量把一些能够反映兴化历史特色的素材融入画作中,如此一来,也能让外地人通过我的作品更多地了解兴化,而郑板桥的字就是传播兴化的一个窗口。”

  李卫泉觉得“拾破画”属于雅玩之物,理应放在书房一角细细观赏。因素材大多选用破卷残书,具有仿古性,故画作既要有一定的斑驳、沧桑感,又要表现出残缺美,更要有浓浓的书卷味,三者融合成一股独特的韵味,这就是李卫泉所坚持的“腔气”。他还坚持每幅画都要有一个中心,主要以山水、花鸟、鱼虫、人物为主,用工笔画的方式画就,追求精细、传神,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随着李卫泉的画作日益成熟,登门求画者络绎不绝,他的画还正常在网上出售,购买者大多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群体,也有很多收藏家。因“拾破画”的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又有一定的残缺美,同时注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艺术价值很高,所以此画价格不菲,属于高端艺术品。一开始,李卫泉将画作放在网上卖,画面犹如相机拍摄的效果,立体感、透视感很强,有很多购画者不相信是画的,后来作品寄到他们手中时,摊开一看,徒手一摸,发觉竟是平面的,顿时惊叹,觉得惟妙惟肖。

  “拾破画”,又称“锦灰堆”、“破卷残书”。国画的颜色与仿古溶剂相渗透,现代工艺美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不仅表现出“拾破画”的“沧桑感”、“残缺美”,而且散发出阵阵“书卷味”。“锦灰堆”里有昔日历史的辉煌,“破卷残书”中有古代文人的“腔气”,画的是破卷残书,讲的是历史文化,传的是艺术形式,记录的是思维和技法的传承与突破、创新与发展。

  

  

  李卫泉的《破卷残书》作品。

  

  李卫泉的《破卷残书》作品。

   

   

上一篇:被沪上阿姨骂寡妇后,女金主们终于让茶百道哄开心了
下一篇:《欢乐颂3》即将在2020年播出,演员阵容有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