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成年人很幼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的一种现象,就是儿童越来越成人化,成人越来越低幼化。举个例子,最近和十几岁上小学的小弟聊天发现越来越多的和他用着同样的梗(杰哥不要啊,欧里给,蔡徐坤等)。和二十几岁的朋友用着叠词词绝绝子迪士尼在逃小公主王子等词语。这个让我感觉其实我们和儿童正在共享着同一种文化和信息,又或者说成年人和儿童的文化和信息来源是重叠的。这就让我想到了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这本书。你可能没有看过但是你肯定听过他的另一本书《娱乐至死》。我为什么想到了这本书呢?就在刚刚这个例子中,你有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回想一下十几二十年前,或许是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儿童的娱乐信息来源是什么?玩具是什么呢?跳皮筋儿,打弹珠,四驱车这些东西,有一个专属于儿童的世界。成年人当然也有成年人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彼此没有什么交集。彼此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娱乐文化或者语言方式。而且成人世界一般也不参与到儿童的世界当中去。其实两个世界是有着比较明确的区隔的。可是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最早是电视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呢,就开始看天龙八部啊,还珠格格啊这些东西。这个时候,这些电视剧就已经成为了儿童和成年人共享的一种文化和信息来源。一直到现在,当电子媒介开始霸占我们的生活之后,这种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高度重叠越来越明显。就比如小弟喜欢看的几个科普类的UP主我也喜欢看,其实我已经开始跟他共享同样的信息来源。那同样的,他喜欢玩的游戏,我也在玩。那么我就想到,如果再过些年,等到他大一点的时候,他们的娱乐文化和接受信息的来源,会跟我有高度的重叠,都刷同样的 b 站,都搜同样的百度,然后都玩的一样的游戏,玩儿一样的梗。正是这种,童年世界与成年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彼此的交集会越来越多,这就是波兹曼说的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发明
那这种童年的消逝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琢磨起来就很有意思了。因为童年,他不是一个单独出现的概念,与它对应出现的概念是成年。如果童年消失了,那么其实也就意味着成年也消失了。我现在对这本书的理解其实是关于成年,我们就进书里了解一下吧。波兹曼,他认为童年这个概念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一种人类的后天发展出来的社会产物,他不是用来描述生理的,而是一种社会概念。他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候,就是大部分人还不识字的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经验,生存的技能是靠口口相传的。人们获取知识是靠耳朵听,是靠眼睛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和动作。在那样的信息氛围之下,大人和小孩实际上共享着同样一套信息和文化。因为你小孩只要长到能听懂,那你听到的就和大人都是一样的。并且在那个时代的文字也不是必需品,比如在西方,除非去当神职人员,然后开始抄书了。或者在东方,你参加科举啦,然后就要去当官需要读书,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不识字是一个常态。波兹曼说,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人们获取文化和知识的门槛非常低,就是你只要能听懂,大家都共享着同样的一套信息和文化。大人和小孩其实都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在那个时候从小孩成长到大人,这个过程基本上只依靠一个生理指标。就是这孩子长到多大差不多能下地帮忙干活啦,或者长得多大能结婚生孩子啦,有一些基本的辨别是非和辨别好坏的能力,就是说儿童到成人基本上是以生理指标作为标准的。可是,波兹曼说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读书写字。那么这个时候社会当中成人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它就不单纯的依赖一个生理指标了。而是必须是一种能够读,能够学,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的人才是这种成年人的概念。印刷技术的普及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在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知识差距。曾经口口相传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有读写能力的人和没有读写能力的人之间的界限和区别开始出现。前者可以通过文字进入到一个符号化的领域,去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进入到一个新的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当中。而后者呢,依然停留在古代的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上。所以这个时候,一种文化的新型成人出现的时候,儿童就自然而然地被落在了后面。因为儿童不会读写,他们没办法在与成年人共享同样的信息。儿童如果想成为这样的成年,单单的靠自然年龄的增长已经没有用了。那必须要经过一番系统化的训练,就是学会读书和写字,这就是学校和教育。必须要经过这样一个环节才能迈入成人世界。你以前光靠听你就能听懂和成人一样的东西,但是现在成人在读书,儿童是看不懂的,也就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门槛,这个门槛跟生理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门槛来源于文字。而现代社会,儿童与成年人的区别就来源于文字这个门槛。在门槛的一边是成人,用文字构建了一个符号化的,抽象的世界。而在门槛另外一边,就是我们现代的这种社会意义上的童年。彼此有着明确的区分和界限,这种界限和门槛的结果就是让两个世界,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越来越区分开彼此的兴趣爱好,娱乐语言方式,社交方式都完全不一样。孩子们被放到了一个特定的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游戏方式,娱乐方式。你想想我们小的时候玩儿的那些东西,成年人是不参与的。而这个童年世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让孩子们迈过这个门槛,再正式的进入到一个成年的会读写的理性的世界。那么以文字作为这种成人与儿童之间界限,其实历史并不长,也就三四百年时间。那么,这就意味着想成为现代社会的成年人想通过自然增长,那绝无可能了,必须要通过努力和教育来实现。
童年的消逝
那么这种童年的消逝又是怎么发生的呢?就是电子媒介。在波特曼的时代,当然指的就是电视,放在我们现在看,就是霸占了我们生活的各种电子屏幕。曾经的儿童想进入成年世界,需要迈过文字这道门槛。可是现在这种电子屏幕又把这种门槛给抹除了。因为你从电子屏幕去获取内容,就不再对人的阅读能力有一种高深的要求。哪怕你看的是文字现在也都是很短的了,而更多的呢是图片和视频,这种图片和视频对于人脑又没有什么复杂的要求。这就又变成了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并且所有的内容创作者也在不断地把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让你容易理解。就是降维到幼儿园化去来让你明白。并且这种媒介上的内容其实是无法区分受众的,从八岁到八十岁都能看,当然现在有一些技术上的区分,比如青少年模式。但也只是把一些暴力或者跟色情有关的东西给剔除出去。对于电子媒介上的绝大多数东西来说,其实是没有受众区分的。
那这种电子媒介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在信息来源,在内容,在价值风格上再次重叠,再次变得一致。就是单纯只针对儿童的游戏啊内容啊越来越少。并且只是针对于非常低龄的儿童,基本上就控制在学龄前。我观察下来差不多从小孩子到了小学之后,他们获取的内容和信息就开始无限趋近于成人。在电子屏幕面前,儿童和成年人获取的是一样的新闻,一样的段子,玩的是一样的游戏。看着是一样的科普,但这种电子媒介把童年与成年之间的门槛再次抹除的时候,就是波斯曼说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样,非常简单是不是?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童年作为一种社会概念,是随着文字成为了主要的媒介而出现的,又是随着电子屏幕取代了文字变成了主要媒介而消失的。
儿童的成人化
其实波兹曼的论证实话实说,并不是特别的坚实,他的逻辑也有些淡薄,就是他算不上一种大理论。就比如在古代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我们现在社会的这种童年的概念,这值得再研究。比如随着电子屏幕的崛起,我们的童年是不是真的就彻底消失了呢?还是说只是被弱化了?这也可以讨论。我觉得波兹曼在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就是从社会的角度去区分童年与成年,让我们发现这个童年并不是单纯的一种生理指标,是有一种社会和文化上的界限和门槛。这确实存在,而电子媒介让这种界限和门槛最起码弱化了。那么,甚至这种视角其实我们有两种观察方向。一种呢是童年的消逝之后儿童的成人化,就是童年世界与成人世界的门槛消失之后儿童会很容易获得成年世界的这些信息内容知识或者娱乐,其实就不一定完全是坏事。这样一来,很多的儿童他可以自主地去获得很多的知识和信息能满足他的探索和求知欲,科学的,艺术的,文化的等等。因为毕竟父母和老师能给的知识是有限的。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就像上学的时候,你跟家里说想要买一台电脑,主要的目的是学习,你自己也信了 。但现实怎么样呢?当儿童可以轻易地获得成人世界的内容和信息的时候。他们获得了大部分的是娱乐游戏,消费和物欲,甚至是软色情。这样一来,儿童就过早地进入了成年世界,就有着与成年一样的价值观,语言和审美等等。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这种犯罪的低龄化,怀孕的低龄化,然后心理疾病低龄化等等。我觉得这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作为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重点放在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首先成为一个成人。然后呢,再去帮助和引导孩子培养一些品质,自律,自控,延迟满足等等。我的原则就是,既然大环境就是这样,那不如让他尽早的学会与这些东西合理的平静的相处,就是训练他们不要被这些东西俘获就可以了。我觉得禁是禁不住的。你如果靠禁止来阻止的话,最终会有一天也会迎来一种报复性的娱乐。
成年的低幼化
当这种儿童与成人之间界限开始弱化和抹除的时候。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成人的低幼化。这种成人的低幼化,其实是一种全世界,全社会的趋势和现象。这跟智商没有关系,甚至跟学历都没有关系。这完全是一种心理的成熟度和思维方式的问题。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总体感觉还不是人类回归到了一种更像儿童的蒙昧状态,而是一种社会扭曲的产物。这个社会让很多人在专业知识在专业度上的水平很高,但同时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心理的成熟度上,在思维方式上又很低幼。我曾经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这些人乍一看,在学历,在专业知识上都是很厉害的人。可是接触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如果需要情绪控制或者共情能力或者一些审慎理性的思维方式的时候,这些人表现出来的一种很低幼的特征。就是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具备高专业能力的心理儿童。其实很多专家也都说过这样的问题了,从波兹曼的之前的娱乐至死到前些年很火的概念巨婴再到现在的奶头乐,消费主义尿不湿等概念都是在从不同角度说这个问题。首先是有家庭的因素。这是家庭父母的过度的保护和支配。让孩子让人失去了一种独立自主的性格,失去了独立性。就是那种父母的权利始终存在的时候,那一个人的心里他永远是个孩子。再比如呢,媒介当中使用的语言也有很多低龄化,比如叠词词,还有之前很火的那个《两只老虎爱跳舞》。当然我觉得玩梗本身他们没有恶意,只是这背后潜移默化的也有一种低龄化的底色在。再比如有一种叫做消费主义尿不湿,这很有意思,是指商业广告。他很多时候卖的东西不是针对儿童而是针对成年人。但它却会用一些很低幼的卡通形象。这背后的目的就是在这种广告当中让成年人处于一种儿童的心理状态。让成年人感觉自己是一个儿童而被当作一个儿童对待,然后就像儿童一样,会随时随地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时间那个洗脑的“你爱我,我爱你”的奶茶店广告。其实媒介专家早就在几十年前把这些事都说清楚了。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已经是这样了。我无意去呼吁大家去扭转这个趋势,如果呼吁有用,几十年前那些专家比我有影响力多了早就成功了。那现实是怎么样的呢?现实是大家不可逆转地越来越低幼化。这是一个随着科技发展,我觉得是一个完全不可逆的趋势。
你真的想成为一个成年人吗?
成人低幼化的态势不可阻挡的发展下去的时候,你还愿不愿意选择成为一个成年人?成为一个审慎理性的,有逻辑思维的,心理成熟的,懂得自控,懂得延迟满足的这样一个成年人,你甚至会觉得它无趣。那么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选择,只是随波逐流地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低幼的成年人。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还愿不愿意选择成为成年人?也许你因为什么原因,突然睡醒了,睁眼一看,这个世界正在不可逆转地低幼化发展下去,你可以选择继续倒头再睡,继续含着消费主义的奶头乐,然后穿着消费主义的尿不湿那种概念,然后快活地生活下去。我现在对于这种选择完全都是中性的,我觉得其实都ok, 我是尊重这种选择的。可是如果你清醒地意识到了问题,并且还选择成为一个成年人。那么这个过程可能不会给你带来欢乐,更多的是思考带来的矛盾和痛苦,更多的是,荒诞感的冲击更多的是与周围格格不入,你会感到孤独。那么到这里,如果你在这个状态下依然选择成为一个成年人。那么,这就是我最后观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我们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我教育,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年人,因为这种成年人的状态既不是自然的年龄增长能给你送到的。也不是随着社会的整体氛围能够抵达的。你需要一个人努力。我并不是让你去放弃电子媒介,而是实现一种与电子媒介的平静相处,能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被它所俘获。自我训练,自我鞭策,恢复对文字阅读的习惯,恢复思考,恢复到常识与理性。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成年人,这个过程肯定并不欢乐,但我相信他不会辜负你,你一定会有所得。那么最后呢,我并不会向你输出什么具体的方法论。如何成为一个成年人?,这样的方法论我也给不出来。就算我能给出你什么具体的办法,我想这些办法最终也会束缚你。
那么最后呢,我给你们看一本儿书吧,从童年说起又从一个儿童的绘本结束,但这一切都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想看鲸鱼》
如果你想看鲸鱼 你需要一扇窗
一片海
一些时间去等待 一些时间去眺望 一些时间去猜测 那是鲸鱼吗?
一些时间去确认不,那只是小鸟
如果你想看鲸鱼,你需要一把不那么舒服的椅子,一条不那么舒适的毯子,因为睡着了是看不到鲸鱼的,鲸鱼可不会等着你来看
如果你想看鲸鱼,就不要去看玫瑰,不要理睬他们的粉红,他们的甜蜜,它们的野性和召唤。因为玫瑰不想让你看鲸鱼,或是等待,或是好奇,那些不是粉红,不甜蜜,不是玫瑰的东西。
。如果你想鲸鱼,就不要去张望那些扬帆远航的船只
因为在你等待鲸鱼时候那些,可能会出现的海盗一点儿也帮不上忙
如果你想看鲸鱼,就没有时间去看鹈鹕,观察它坐着,巡视,警惕的时候,是不是在微笑。因为坐着巡视的鹈鹕永远也不会是鲸鱼
如果你想看鲸鱼,就小心别去注意那些小小的,绿色的,在叶间爬动啃食的小东西。因为他们那么微小,根本不可能是巨大的鲸鱼。
如果你想看鲸鱼,就不该去看那些云彩,不管他们是轻轻飘浮着,低悬在空中四散开来,还是紧紧地挨在一块儿,也不该去看闪耀的太阳,因为要是你抬头望上看,可能会正好错过鲸鱼。
如果你想看鲸鱼,双眼要紧盯海面。
等啊‘’”等啊“”
继续等待……
资料来源:
哔哩哔哩:BV1ww411R7sQ
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上一篇:陈荣炼八字命理解析「陈荣炼八字命理解析」
下一篇:餐瘾地城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