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内容(精选5篇)
家风家训内容范文第1篇
1、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互联网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
2、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3、好孩子家规新十条。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上学要和父母说再见放学回家要向父母说我回来了。离家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去哪里,做什么,几时回。吃饭时要等父母,全家人一起吃,坐姿端正,谦恭有礼。父母回家后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好。记住父母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父母不舒服要勤问候,父母生病时要为父母端水送药。在生活方面不跟条件优越的同学攀比,不向父母提过高的物质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功课,并尽力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来源:文章屋网 )
家风家训内容范文第2篇
1、家风家训的概念模糊。大部分的人家里没有家风家训,少部分人将诸如“不能打游戏、不能在外过夜”等要求当作家风家训,忽视了家风家训中包含的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处事方法等内涵。
2、重视家风家训的培育和传承。虽然大部分人家里没有明确的家风家训,但对家风家训建设的重要性还是有深刻的认识,认为现代社会“很有必要”重视家风家训的培育和传承。
3、传统家风家训深入骨髓。大部分人认为将“孝道”“礼貌”“友善”“自律”“忠诚”“诚信”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礼文化、和合文化的主要内容列为家风传承的核心内容。
4、优良优良传统家风的传承对于现在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第二,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第三,有利于增进家庭观念意识以及家庭和谐程度;有利于解决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有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
1、多方联动,做好家风家训的发掘保护工作。保护与发掘是传承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好家风好家训”征集、群众自荐、媒体报道、专家座谈等形式,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加强对家风家训的调查摸底和发掘保护工作。
2、树立典型,做好家风家训的宣传报导工作。依托新闻媒体、文化礼堂等载体,结合“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评选等活动,广泛开展家风家训传播展示活动,引导群众知家风、懂家风、重家风。
家风家训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客家文化;民俗博物馆;展览
2015年,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在龙岗区纪委和龙岗街道纪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创新性地以客家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点,充分挖掘客家文化中有关廉洁文化的内容,策划完成了“知礼识廉 言芳行洁――客家廉洁文化展览”。该展览具有龙岗本土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做到客家家风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宣传传统家风来促廉风建设。开展后,获得省、市纪委和各界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展览概况
龙岗区是客家人聚居地,全区干部职工中客家人占比很大,客家人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尊祖敬宗、耕读传家、开拓进取、兴家报国的文化特质,及尚简崇拙,贬奢抑侈的生活态度,都体现出“廉”的特质,因此确定展览主题为“知礼识廉 言芳行洁――客家廉洁文化展”,直观地表达了懂礼节、讲诚信、憎贪婪、重廉礼的客家廉洁文化内涵,很好的体现了廉政教育这一展览主旨。
展览选定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鹤湖新居北廊,该处相对比较独立,除了每个单元房可以做展厅外,廊下空间较大,两边的墙壁可以做展板,展览部分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展览分成展板和展厅内容两部分,展板包含廉政典范、家训家规、楹联谚语三方面内容,展厅是展板内容的补充和延伸,遵循“廉、俭、礼、孝、信”主线,展览调查收集到的家训家规、楹联谚语等客家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利用图片和实物更加完整展现。
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首先整理馆内近几年征集和收集到与客家廉洁文化相关的文物、资料,在此基础上,赴河源、惠州等地收集资料、征集展览所需的文物,并实地调查龙岗比较出名的家族情况,撰写展览方案,方案经专家多次评审,并结合区纪委提出的意见建议,多次修改后确定。展览详细介绍了清代广东连平颜家和大鹏赖家,这一文一武两大高官家族(清代广东素有“文颜武赖”之称)廉洁故事,收录了58个(目前已扩充为102个)客家姓氏的家训、数百条客家楹联谚语等客家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充分利用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现有的资源优势,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传统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铺设和展示,体现重廉礼、憎贪婪、讲诚信、懂礼节的客家廉洁文化内涵,突出反腐倡廉的时代特点,构建具有龙岗特色的廉政教育展览。
二、展览特色
1.紧紧围绕“五大主线”
以“廉、俭、礼、孝、信”为主线,深入挖掘客家人重廉、从俭、尚礼、行孝、守信的真实故事。其中,以鹤湖新居现有的罗氏家族展览为基础,突出表现罗氏开基先祖的勤俭节约;以客家楹联为载体,充分展现客家人对于修身怀仁、正直处世的道德要求;以客家家训为载体,充分表现客家人的尽忠尽孝;以客家谚语为载体,充分表现客家人的诚实守信;以清代广东两大著名家族“文颜武赖”为载体,突出展现客家人的勤政廉政。为此,我们去年三月还特地组织相关人员,前往“文颜”的故里――广东省连平县的颜氏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充分收集颜氏家族勤政廉政的各N素材。
2.从小处着眼讲廉洁故事
该展览通过广泛收集韶关张九龄、连平颜氏、坪山曾生等客家名人廉洁履职的小故事,展现勤廉特色;重点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点滴中展示客家家教、家训、家规,展现客家特色;以龙岗罗氏勤俭持家事迹为基础,兼顾大鹏赖氏、坪山黄氏等知名客家家族的勤廉事迹,突出“大龙岗”概念,展现本土特色。展览主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即文化的感染力,使得前来参观的广大干部职工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廉洁、勤俭、进取、公平、公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廉洁自律思想防线。
3.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展览还将家训、楹联、谚语等传统文化要素作为重要的廉政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图文、漫画展板和电子阅读机相结合的方式,收录了102个客家姓氏的家训、数百条客家楹联谚语等,丰富了廉洁文化展览内容,增强了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前来参观的游客只需在电子阅读机上轻轻一点,便可查阅较为典型的102个客家姓氏家训、数百条客家楹联谚语,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此外,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大众书廉”版块,用传统方式――毛笔在电脑屏幕上写下自己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想法和体会,照相留存。
龙岗客家廉洁文化展览举办后,区内各街道、各单位纷纷组织党员干部前往现场参观,得到了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光明日报》总编何东平、省纪委宣传部部长梅河清、副部长庞冰以及市纪委相关领导实地调研后,对龙岗区大力弘扬客家家风、将客家文化与廉政教育相结合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广东党风》、《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截至目前,前往基地参观的人员达16500人次,其中党员干部超过4000人次。
在举办龙岗客家廉洁文化展览的基础上,我们对龙岗地区客家家风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2016年3月1日,省纪委网站“南粤清风网”“南粤优美门风?家规家训”栏目刊载了《龙岗鹤湖罗氏:勤俭兴家 清白存心》,对龙岗鹤湖罗氏家风文化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展览的问题初探
1.主题不够明确清晰
2015年确定的展览主题是:“知礼识廉、言芳行洁”龙岗廉洁文化展,从内容上看,实际上都是家风文化内容。存在着展览主题与内容尚不能完全吻合。
2.内容没有完全本土化
2015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调查工作没有在龙岗大范围铺开,第一手资料收集不够充分,因此有些展览内容部分来自深圳周边,甚至是广东省内其他客家地区,没有完全体现龙岗区展览的“本土化”属性。
3.形式有待丰富
当代观众对展览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展览内容好,形式不新颖,对公众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展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次展览,虽然有科技性,如电子触摸屏,增加了“大众书廉”环节,对公众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在信息化的今天,这种科技形式远远不够,尚有待进一步丰富。
四、探索提升新思路
区纪委在2016年初就对廉政展提出了“做大做强”的要求,街道纪工委在2016年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对展览优化提升。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年初就着手策划,分成两个工作组,开展了龙岗家风文化调查工作,组织部分省市文博专家就展览提升方案(初稿)进行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展览立意、题材好,对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打造客家展览品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提纲内容丰富详实、结构清晰,符合博物馆陈列规范,原则上通过。目前,展览方案和设计初稿已报区纪委,等待通过后进行展览陈列施的工工作。展览探索和提升的新思路如下:
1.确定名副其实的主题
参考“龙岗家风文化调查方案”评审专家的意见,并经区纪委教育室同意,目前确定的展览主题:“知礼识廉 言芳行洁---龙岗家风文化展览”;
2.展厅部分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新“八德”为单元,进行布展。“八德”是社科院与国家教委联合,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古代“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基础上,给出赋予时代内涵的新“八德”,也是中国家风文化的核心基础,八个“德目”明确的内涵: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根据前期对龙岗21个宗族家风文化调查结果,在每个子单元下,选择与该单元最贴合的2-3个家族,对家族渊源、家训、家规和具体的人物故事等家风内容,结合实物进行布展;
3.两种提升思路
首先将展厅“新八德”单元下的内容,精简提炼,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其次是保留“廉洁典范”主题,选取六个与龙岗相关的廉洁人物,初步选定余靖、杨震、张九龄、曾生、叶挺、赖恩爵,介绍他们的廉洁故事;
4.“客家群贤”展板改为“龙岗英贤”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龙岗除了是客家之地外,还是华侨之乡、革命摇篮,有抗击外敌的光荣传统,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志士英模和社会贤达,因此,将原有的“客家群贤”主题展览,更新为这次调查发现的英贤人物简介,使展览更贴近龙岗,提升龙岗的人文价值;
5.更新电子触摸屏内容
电子屏中原有“家规家训”内容,主要采用的是河源《家训》一书。这次将馆内调查得到的家规、家训内容进行更新,重新编辑为方便查找的电子版,以电子屏幕形式,方便观众查阅;
6.新增电子触摸屏,增加调查报告内容
在区纪委的大力支持下,每个被调查的社区都非常重视和配合,收集到一批老族谱,并对家族老围、祠堂和文物全部拍照。考虑到展[以家风文化为主题,且场地有限,不能按照姓氏一一展现调查内容。因此,拟新增一个电子屏,按照调查的宗族姓氏,整理出图文并茂的调查札记,一是方便观众系统及深入了解每个姓氏宗族的历史、家族文化和家族人物故事;二是对我馆调查工作进行一个完整的呈现。
这次开展家风文化调查及策展,可以看出:“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龙岗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我馆把龙岗本土家风文化与廉政教育相结合展览,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其影响是深层次和长远的。
参考文献:
家风家训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传统家训;家庭教育;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B8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101-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人民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来源。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指出,加强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建设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1]。家庭是人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家庭风气影响着社会风气,家人之间的朝夕相处与家庭生活的浸染濡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小落细落实,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家训是在家庭教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家训文本,以及根据家训文本开展的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深入挖掘传统家训中的德育价值,对于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乃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家训是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
传统家训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所作出的训示、教诫。这种治家教子的训示侧重于伦理道德、人伦关系教育,紧紧围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展开,在历史悠久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家书、家训诗、家训专著、家谱等形式记录下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传统家训的萌芽,如《尚书?无逸》就记载着周公劝诫其侄成王要勤政无逸;汉魏六朝时期为传统家训的发展期,出现“家训”一词,以及刘邦《手敕太子》、班昭《女戒》、颜延之《庭诰文》等多篇家训文献;直到隋唐时期《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家训专著的诞生,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训》则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帝训的产生,此后大量家训作品相继出现,因而这一时期成为传统家训的成熟期。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家训达到顶峰期,这不仅表现在家训数量繁多,家训文本形式愈加多样,而且其内容日趋丰富完善,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姚舜牧的《药言》、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以及历代家谱、族规、乡约之中记载着内容丰富的家训思想。这些家训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历代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在治家教子、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个体修身方面,注重修身进德、立志勉学;在治家方面,注重睦亲齐家、勤俭持家;为人处世上强调谦下诚实、雅量优容,与人为善、仁民爱物等。之所以教诫子弟成才成贤,尤以成贤为要,在于深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浸染与历代统治者“以德治国”“以德育人”方针的指引;家庭成员惟有适应社会、国家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自我、兴旺家族、光耀门楣。因此,在以家业兴衰系于子弟的古代中国,历代家训致力于教诫子弟品行为先,重在做人。惟有符合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具备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等品行,才能为社会所接纳与认可。这种家庭德育体现的正是传统社会所倡导的“以德育人”的教育宗旨,蕴涵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此外,传统家训尤为注重家庭德育方式方法的有效运用,注重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熏陶、自我教育等方法的运用。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个体品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古代德育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传统家训的古代德育价值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的有效途径,在涵养个体道德人格、规训家庭伦理、纯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发轫成长于古代封建社会,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对个体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压制,对尊卑等级思想的推崇与消极处世、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因此应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传统家训的德育价值。
(一)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人格
注重个体品德培育,致力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传统家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古代家长为“提撕子孙”以使其成才成贤,于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于居家生活中告诫训示,对子孙的视听言动、行为习惯进行纠偏。这种拉家常式的日常训导与身教示范,潜移于个体进退洒扫与生活劳作之间,默化在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之中,相比官方教育更深刻有效。孔鲤趋庭而过,作为父亲的孔子告诫其“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但这种训导并非古板说教、空洞无物,而是言之有物,温情告诫,同时孔子既是父亲具有父家长的权威,又诗礼精通,身教示范,孔鲤自然觉得父亲言之有理,从而努力学习诗礼;孟母深知环境对个体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认为墓地、屠宰场、集市都不适宜孟子的成长成才,主动选择环境而不是消极适应环境,“孟母三迁”这一举动本身对于孟子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就具有启迪作用,做人要志在圣贤、心存君国,因而后来成为“亚圣”的孟子不能不感谢孟母为其选择与贤人集聚、环境清幽的学校为邻的用心。
清代晚期思想家刘成禺指出:“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门第,唐宋以来,重家学、家训,不仅教其读书,实教其为人,此洒扫应对进退之外,而教以六艺之遗意也。”[2] 1-2这里的“为人”其实就是指“做有道德”的人,以儒家伦理规范为指导,于日常生活中对子孙进行言传身教,促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其训导内容与独特的训导方式的角度来说,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道德人格。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道德”是广义上的道德,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其次,应辩证地看待这种“道德”,精华与糟粕并存。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道德人格,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个体的立身扬名和家族社会的稳定,但是也有压抑个性自由、阻碍个体创造性发挥的一面,因此应辩证看待这种道德人格。
(二)传统家训规训了家庭伦理
在家国同构的以父家长制为核心的传统封建社会,父子关系是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因此处理好父子关系有助于整个家族秩序的稳定,更有助于父家长权威的巩固。传统家训强调要“父慈子孝”,为人父母应当慈爱,慈爱并非溺爱、偏爱,爱子贵在教子,“爱子当教之以义方”;“孝”则是传统家训的重要论述点,认为应当孝养、孝敬、孝顺父母。孝敬父母态度上要“貌思恭,色思温”,行动上要“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在自我修养上要严于律己,不让父母蒙羞,“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在孝顺父母方面,强调不应无原则的屈从父母,盲目附和,对于父母的过错应委婉耐心的力谏,“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故当不义,则不可不争也”[3] 85。传统家训中宣扬的“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形成了伦理责任与情感输出的互动和反馈,而且父母的伦理行为会有效感化子女,使子女由衷生发孝顺与孝敬之情。这种情感与责任的双向互动体现为:父母不仅要维护权威、维系家族秩序,以严治家,也要关爱子女、呵护子女、尊重子女的选择;子女不仅要孝顺、孝经父母,也要以委婉的方式对父母进行纠偏,不盲从父母。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不仅有利于父子情感关系的维护,更有利于整个家庭人际关系的维系。
此外,传统家训还强调“夫义妇顺”的夫妻关系,“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救贫济乏”的邻里关系。可以认为,传统家训规训了,或者可以说是强化了封建社会所宣扬的家庭伦理,有助于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族秩序的稳定。应注意的是,传统家训中的家庭伦理与纲常名教所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有所不同,传统家训蕴含了对家庭成员的浓厚亲情,封建等级色彩并非那么强烈,如“三纲五常”强调“父为子纲”,而传统家训不仅着重论述“孝”道理论,不少家训作者也强调家长之责,如明仁孝文皇后在《内训》中认为,“慈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
(三)传统家训纯化了社会风气
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熏陶习染,有助于个体品德的习得与养成。如果个人形成符合传统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具备孝顺恭敬、尊亲敬长、谦敬礼让、雅量宽容、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美好品行,不仅有利于自我的修身进德,家族的稳定和睦、兴旺发达,更有助于自我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 1,在家若为孝子,在外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做到与人为善。很难说,一个人若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赡养、不尊敬、不孝顺,连最基本的私德都不具备,他在世界上会是一个好人、一个有德行的人。
家庭教育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基础,清人张师载在《课子随笔》中就鲜明地指出,“风俗之厚薄,不惟其巨,其端恒起于一身一家”。传统家训将符合社会要求的伦理规范灌输到家庭成员中去,使其思想行为合乎社会要求,从而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如果家庭成员在社会交往、为人处世中做到“恭、宽、信、敏、惠”,合乎“仁、义、礼、智、信”,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则必然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教化行而风俗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清人许汝霖针对攀比繁华、追求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方今物力维艰,人情不古,竞纷华于日用,动辄逾闲,勉追报于所生,事多违礼,习而不返,长此安穷”[5] 355,因此制定了《德星堂家订》,希望“率俗于淳庞”,他认为应“维风厉行,宁俭毋奢”,从一身一家做起,勤俭节约,戒骄戒奢,不以奢华为美。从制定家训的用意与家训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纯化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传统家训的当代德育价值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瑰宝,尽管家庭结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改变,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等方面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因此,完善现代家庭教育、培育优良家风,应当以家庭为基点,汲取传统家训中有益的养分,从而发挥现代家庭教育、家风熏陶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个体思想道德品质、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问题。忽视家庭教育,将责任转嫁给学校、社会,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大通病;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审美素养的提高,普遍存在于现代家庭教育之中;教育方法不当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明显缺陷,一些家长或溺爱孩子、爱而不教,或过于严厉、动辄打骂,或不能以身作则、身教示范,从而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庭教育对于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育人先育德,要加强对家庭德育的重视。作为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以及家长与生俱来的权威,更易获得子女的信任与依赖,德育效果更加突出。批判继承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有利于丰富当代家庭德育内容。首先,要注重培养子女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从而以人伦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实就是对父母、兄长的感恩,这种感恩外推到社会便是感激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他人的善言善行,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形成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注重培养子女立志以自强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家训重视“立志”在人的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读书做人,先要立志”[6] 734,要有远大的志向、坚韧的意志,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平衡人格养成与知识习得的关系。做人不仅要立身扬名、功成名就、兴旺家族,更要致力于完善个体道德人格;读书不仅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更是为了学习圣人先贤的高尚品行,从而砥砺自我,提升人生境界。要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日日啃老,而是学有所成、自立自强,在生活上、经济上做到自立自强。再次,要着重培养子女谦下诚实、雅量优容、戒骄戒奢、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传统家训认为应掌握为人处世之道,即人与人打交道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4] 183,“器量须大,心境须宽”[4] 234,戒骄戒奢,不炫耀自身的优越,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最应坚持的不是为了蝇头微利而不讲诚信,而是坚持与人为善、诚以待人。
传承传统家训,改进当今家庭教育方法。首先,要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如与生俱来一样,比较稳定,这也是符合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反复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其次,家长不仅要注意日常训导,更重在身教示范、以身作则,“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4] 109。这样子女不仅出于对家长的依赖和畏惧而接受训导,更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敬爱之情,并意识到接受这种命令是应该的,是一种义务,“一个命令只有来自一个受尊敬的人,才会被接受并产生一种责任感”[7] 104;再次,良好的环境对个体健全人格的熏陶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要重视家庭内部环境建设,又要注意选择家庭外部环境。家风作为一个家庭长久形成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是家庭之中的精神力量,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弟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影响家人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在家庭外部环境选择方面,要谨慎交友,见贤思齐,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塑造个体健全人格;最后,严慈相济、奖惩适度也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借鉴方法,既不过分溺爱,又不过于体罚,而是宽严相济,适度得当。此外,还要加强子女自我修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外在教育,更需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动性,“日日省察,勉加检点”,将外在规范自觉内化到个体思想中去,并进而外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二)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
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环境、家庭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家风如雨,润物无声,潜移在人们的视听言动、洒扫进退之间,默化于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形成过程之中,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离不开父祖辈的提倡力行、训诫教导与子孙后代的传承与弘扬,正是在家教、家训的基础上家风逐渐形成。传统家训在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良好家风,如包拯家族的“清白家风”,司马光家族的“勤俭家风”,原云南文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一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出的“忠烈家风”等。颜氏家风应是传统家训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颜回尚德好学而获“复圣”美誉以来,颜氏家族已历经79代,其始终秉持“儒学传家、忠孝治家、勤俭持家、才艺兴家”的良好家风,使得历代英才辈出,颜师古注《汉书》,颜之推写就《颜氏家训》,颜真卿创立颜体书法,颜杲卿满门忠烈,现今颜回第79代嫡孙颜炳罡传承颜氏家风,在山东大学长期致力于儒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等,可以说,如果颜氏家族不注重家庭教育、家训传承、家风熏陶,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作为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传统家训孕育、传承了良好家风;作为治家教子的思想凝结,传统家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体现着家庭的传统风气、传统风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满足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家风,罗国杰教授认为“新家风”就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 [8] 38,即现代家风应体现时代特征,关注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自我实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孝友为家庭之祥瑞”,若能在家里尊亲敬长、长幼有序,在社会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促进社会公德的建设;其次,谦下诚实、不怕吃亏,“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4] 183,忠厚诚实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立,防止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的盛行,还要宽容大度,不怕吃亏,“大凡人要吃得亏。吃得亏,便是得便宜。若不肯吃亏,纵使在我理直,也不足服人心”[9] 5,若为个人蝇头微利而不肯让步,不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不利于个人甚至社会的长远发展,若人人不怕吃亏,对于当下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是有助益的;再次,勤劳节俭,戒骄戒奢,“勤可以免饥寒、远淫僻、致寿考”,很难说一个不思进取、懒惰的人会在事业上有成就,德行上为人敬重,而奢侈浪费、竞相攀比也为人所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俭以养德”,若为人节俭而不浪费,便是一种良好的品行,节俭并不是吝啬,而是主张适度消费,在经济支付能力范围之内,节俭所反对的是炫耀性、铺张性浪费;此外,传统家训还主张善以待人、乐群贵和,以睦邻齐家、正直守法。历时几千年的传统家训所倡导的孝友勤俭、谦恭礼让、忠君爱国等思想已深深根植于民众的心理之中,现代家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植根于民众心理的正能量挖掘出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家风的建设与培育离不开对传统家训思想的传承与借鉴。
(三)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
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否认,任何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国人内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获得民众的文化认同、心理认同。2014年春节期间《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之所以能够引起民众的广泛参与、热情讨论,就在于家风家教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家有家风有家教,更在于国人内心深处有着受传统文化熏陶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人们不仅有话可说,还会形成一些交集,这些交集就是人们居家生活、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就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优良的道德传统,就是当今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是通俗化、具体化古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民间德育途径。传统社会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普遍价值原则要回归现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需要行之有效的载体与中介。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视听言动之间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条,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之中,充分运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感化子女,将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价值原则在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濡染中传递到家庭成员中去,从而塑造出子女的理想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公民基本行为准则、价值原则,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何将这种“德”――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基本准则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思想、行为中去?如何落小、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传统家训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传统家训不仅根植于民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接地气,契合民众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而且注重将社会普遍的价值原则生活化、具体化,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个体品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训以严慈相济、言传身教为原则,通过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熏陶、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寓德育内容于日常生活之中,将社会推行的主流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渗透到每个个体中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个体品德培育模式。借鉴传统家训的历史经验,加强现代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有助于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众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激发出来,提高个体思想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1-01.
[2]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上海:中华书局,1960.
[3]司马光.温公家范[M].王宗志,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5]包东波.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6]翟 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7]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家风家训内容范文第5篇
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了“学家史,寻家训,传家风”项目。家史、家训、家风是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尽管有些家风、家训是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存在,但一些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家史手册、老照片、专题纪录片等形式,使它们变得形象、具体起来。这种让家风家训中一些传统道德规范走进学校的做法,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肯定与支持。
近期曾多次针对家庭教育、家庭建设发表讲话,他指出教育应“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德,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也是家风家史教育中的第一关键词。
对于家风家史的传承,教育工作者应该突破静态认知的局限,突破僵化的背诵记忆,少一分盲目,多一分审视。传统家训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诞生和成长在与现代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土壤。随着文明进程和社会价值观的演进,家风家训如果不能实现向现实生活的创造性转化,也就无法承载现代价值。所谓的创造性转化,其原则就是体现文化创新,以现代基本价值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本着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找家训中的精髓部分,使其与现代的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让传统家风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声中加速转型。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需要充分发挥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德育功能,以本校教育体系为依托,以思想品德课程为载体,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家风家训中符合现代道德体系的部分,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这是家训最初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风家训的齐家之法、处世之道、明事之理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在流传过程中,不仅仅印刻着家族的烙印,更承载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林逋曾在《省心录》中说道:“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时至今日,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也成了振兴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呼唤着德性教育,家风家史中关于自强自立、勤勉治学、安贫乐道、重利轻义等内容,对于青少年的德性培养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当钢铁丛林推倒了家庙祠堂,一个个庞大家族四散分离,希望家风、家史、家训中承载的先人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仍能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历经百年,永不褪色。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