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性(下)
原标题:它们的性(下)
第八章
母权社会下的新压迫
一、母权社会的性与爱
在母权社会中,雄性确实也经历着父权社会下雌性遭遇的不公。
在斑鬣狗的母权社会中,家族内所有的雌性地位高于雄性,雌性更大、更重、更具有攻击性,在吃饭的时候享有优先权。斑鬣狗的社会等级明显,社会等级高的妈妈,生育的后代数量更多,她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也享有优先权,雌性后代成年后更可能成为社会等级高的家族成员。
当然,鬣狗最出名的不是母权社会,而是雌性长出了和雄性丁丁外观类似的假丁丁,假丁丁实际上是雌性增大的阴蒂,可以勃起却不能射精。更神奇的是,母鬣狗甚至发育出了假的阴囊。
母鬣狗交配的时候,需要先把假丁丁收回腹内,公鬣狗的丁丁再从母鬣狗的假丁丁中插进去。如果母鬣狗不缩回假丁丁,公鬣狗是无法强迫交配的。
生孩子是初产妈妈的噩梦,孩子需要从假丁丁中通过,60%的头胎婴儿卡在假丁丁里出不来,窒息而死。成功生产的妈妈的假丁丁会有不同程度的撕裂,方便生二胎。
既然假丁丁这么费事,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对此有两种假说。第一种假说认为,假丁丁没什么作用,只是进化的副产物。但问题是假丁丁分量不轻,代价很大,为什么没被淘汰?第二种假说认为,舔(假)丁丁是鬣狗特有的问候仪式,就和人类的鞠躬一样,地位低的向地位高的鞠躬,表示臣服。69%的舔丁仪式发生在雌性之间,19%发生在雄性之间,12%出现在雌性与雄性之间(且大部分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雄性),所以这个仪式没有很大的性暗示意味。
舔假丁丁在鬣狗社会中很普遍,如果双方有地位差别,通常由地位低的舔地位高的,如果地位差不多,则双方会友好地互舔。但和鞠躬不一样的是,不是所有鬣狗都有资格舔女王的假丁丁,女王殿下只对地位最高的几只雌性、偶尔还有地位最高的雄性抬起自己高贵的左腿。舔女王假丁丁是上流社会的特权,表示女王瞧得起你,雌性为了争夺这项特权不遗余力。
舔假丁丁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准确地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二是可以增强信任,利于群体稳定。
母亲们会从小训练孩子互相舔丁丁,然而熊孩子下手不知轻重,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同理,女王如果把假丁丁放在敌人嘴巴里,保不准直接就被扯烂了。我把最脆弱的地方开放给你,说明我信任你。个体自私让位于群体利益的关键一环就是信任。这种信任建立的方式在动物世界并不少见,黑猩猩也会把手指放到对方口里,断指的黑猩猩将失去生存能力,但我相信你不会伤害我。
倭黑猩猩也是母权社会,这些人类近亲最出名的是和人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羞耻戏码。猩猩们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性活动,不论性别,不分年龄,都可以啪,性行为也完美地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玩资。高兴了啪一下,不高兴了啪一下,合作之前啪一下,竞争之前啪一下,仇人变朋友,一啪解千愁。
处于发情期的雌性倭黑猩猩红色的外生殖器明显肿胀,这不仅对雄性有致命的吸引力,对其他雌性而言也是不小的诱惑。既然说了谁都可以啪,自然不分性别。雌性倭黑猩猩最常见的姿势是,面对面抱着摩擦生殖区域。其中一只雌性四肢撑地,另一只雌性双腿夹着对方的腰部,双手环绕对方的脖子,相互摩擦,嘴里还不时发出体验高潮快感的笑声和尖叫。
在如此有爱的大环境中,雄性自然也不甘落后,仗着又有丁又有蛋的优势,开发了更多姿势,比如,背靠背、屁股顶屁股的搓蛋行为,面对面的丁丁击剑术,一方骑在另一方背上,等等。
传教士一定不知道,他们推广的散发着人类文明之光的姿势也被倭黑猩猩广泛而频繁地使用着,甚至它们还超越了人类,掌握了用灵巧的其他器官享乐的技巧。除此之外,倭黑猩猩还有一点和人类类似,它们的性不止是为了生育。雌猩猩每五六年才生一个孩子,不需要生育的时候,她们仍然源源不断地产生欲望。在一个排卵周期中,除了月经期,她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性欲勃发的。
科学家反复思考,倭黑猩猩没有节制的性爱究竟有什么作用?把一切都归结于享乐是太偷懒的做法。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倭黑猩猩采取的是性爱外交,用爱取代暴力。
那么,啪的时机就很重要了,它或是出现在潜在冲突发生前,或是出现在冲突发生后。
有些性爱外交发生在冲突发生前。在一个实验中,实验人员抛给猩猩群一个玩具,每一只猩猩都想玩,放在其他物种中,这时候肯定大打出手。但倭黑猩猩不一样,它们立即开始互啪,平稳地回避了冲突,再谦让有礼地逐个玩玩具。
有些性爱外交则发生在冲突发生后。在另一个实验里,一只雄性和雌性正在如胶似漆地谈恋爱,这时候另外一只眼馋的雄性怒不可遏地想赶走雄性,独占雌性。不料大打出手后,两只雄性英雄惺惺相惜,竟然把雌性晾在一边,背靠背开始搓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啪啪啪不仅有助于集体减小摩擦,还有另外一个关键作用,帮助外来的雌猩猩融入新集体。在有性繁殖的物种中,为了防止近亲繁殖,青春期的雌性或者雄性,其中一方需要离开原生家庭,加入到别人的家庭中繁殖。
倭黑猩猩主要是雌性迁移。通常雌性迁移的物种,雌性由于缺乏血缘联结,社会关系薄弱,权力较雄性更小。然而奇怪的是,雌性的倭黑猩猩地位比雄性稍高,雄性的地位高低主要看他妈的地位高低。雌性间的联系很紧密,手握大权。在雌性迁移的状况下,新进门的媳妇很难办,丈夫不管事,婆婆很凶狠,如果不能融入婆婆的交际圈,那就混不下去了。于是新来的雌猩猩会和老雌性啪,只有和老雌性建立了稳定的关系,才能被接纳。直到她们生下自己的孩子,地位才进一步稳固。
倭黑猩猩采取的是性爱外交,用爱取代暴力。仇人变朋友,一啪解千愁。
二、极端的“母权”
在极端的母权社会,雄性甚至丧失了自我,只剩下生殖器官,他们没有能力决定何时去生孩子,也没有办法提出离婚。对于雌性,雄性只是一个工具。
大齿须鮟鱇分布稀疏,因此找对象是一个大难题。科学家捕捞了一批鮟鱇鱼,却发现她们全部都是雌性,这样一来她们可怎么交配呢?后来研究者发现,雌性身上有一些“寄生虫”,这些寄生虫才是雄性,他们比雌性小太多,以至于我们都很难想到它们是同一物种。
海洋里较小的雄性鮟鱇鱼一旦遇上一只雌性,就会咬住她的皮肤,真正地和她融为一体,雄性从雌性身上汲取一切养分,自己只负责提供精子。
由于懒惰,他抛弃了一个独立生物维持生存的各种器官,成了一个混吃等死的附属品。一个雌性可以供养最多六个老公,从此她想宠幸谁就宠幸谁,想生谁的孩子就生谁的孩子。
前文提到裂唇鱼的性别会从雌性变为雄性,双锯鱼则相反。
双锯鱼出生的时候雌雄莫辨,成年后为雄性,雄性终其一生都在变成雌性的道路上拼搏着,因为雌性掌握着交配大权。小群体中,最年长强大的雌性才是皇帝,她统领着一群雄性和未成年的小鱼。雄性中最能打的是皇后,皇后一直觊觎皇位,一旦皇帝死亡或被人为移除,皇后就开始了变性之旅。通常63天之内皇后就可以变身成功,从雄性变为雌性,变身后最快26天就可以产卵了。
雌性除了欺压雄性,高等级雌性还可能欺压低等级雌性。这就不得不提到令人生畏的社会机器了——真社会性生物,代表物种是蚂蚁、蜜蜂、马蜂和白蚁。它们的特征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工和生育分工。蜂后生了一批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部分是雄性,用来交配,交配结束便魂归西天;一部分是雌性工蜂,被抑制了生殖,全身心投入工作。蜂后可以活两三年,工蜂和雄蜂却只能活几周。而在没有蜂后的巢穴里,工蜂可以恢复生殖能力。
有没有工蜂曾反抗被决定的命运呢?
也许是有的。芦蜂现在过着独居的生活,但祖先却是真社会性生物。这并不符合进化的一般趋势,曾经我们以为进化的方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现在却发现历史循环往复,没有唯一正确。不管是不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仿佛都一样地恐惧同类,渴望自由。
蚁群的生育法更为严格,蚁后会率领一群工蚁定期进行生育检查,如果发现有工蚁擅自产卵,这些卵会被就地正法。
这种骇人听闻的生育政策,只能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严格执行下去。只要当权者可以很容易地垄断一种资源,比如食物,极权主义就易于产生,并且很难被颠覆。比如在鸡舍,如果饲料槽和水源稀少,地位高的个体就会霸占资源,不允许某些地位低的个体进食,不需要战斗,就可以轻松地铲除异己。如果在野外,食物分散在各个地方,地位低的个体找到食物,还等不及地位高的个体抢劫,就吞下肚了,不服从不等于死亡,地位低的个体就有了更大权力与顶层抗衡。
侏獴的食物很分散,高地位雌性对低地位雌性的控制并不完美,但她们仍旧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打击对手的机会。不甘心的高地位个体经常会偷窃低地位个体的食物,这种偷窃可能只是收保护费的一种形式。有意思的是,雄性会无分别地偷窃雌性和雄性的猎物,雌性却特别喜欢偷雌性的。
对于鸡而言,吸引一只公鸡,只需要用一只母鸡,吸引一只母鸡,只需要一只虫子,而打压一只母鸡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抢走她的食物。
作为女王的“钮钴禄”裸鼹鼠更为狠辣,她们釜底抽薪,省去了巡逻,少掉了算计,直接让其他雌性没有性欲,自然不孕不育了。后者受女王尿中外激素的抑制,导致内分泌系统大变样,既不排卵也不发情,变成了女王殿下忠诚的仆人。这些仆人如果被单独拎出来,独处一段时间,就又能思春了,可一把这些可怜的思春少女放回女王身边,她们又立即无欲无求。雄性也被女王吓得不轻,没有被宠幸的雄性自觉增加了精子的异常率,他们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下半身,绝不拈花惹草。
为什么这些处于弱势的雌性宁愿放弃自由也要留在群体里?有研究发现,相比独立繁殖的生物,合作繁殖的物种更能适应极端环境,毕竟团结才能活下去,而放弃生育权或许是为了融入集体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阶级流动是可能的,今日的忍辱负重也许会换来未来的回报。
三、为爱献出生命的雄性
雄性蜘蛛的交配是自我奉献,因为雌性蜘蛛会吃掉自己的伴侣补充能量。但自我奉献并不一定有用,雌性拥有两个储精囊,她可以选择让雄性填入一个或是两个储精囊。如果遇上喜欢的对象,她会让对方把两个都填满,增加当爹概率,遇上不喜欢的对象,就终止交配或者只让对方填入一个储精囊。雌性比雄性大得多,弱小的雄性几乎无力操纵雌性,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交易,竟然要一方以命作为彩礼。对于蜘蛛而言,婚礼就是雄性的葬礼。
雌性螳螂也会吃掉自己的伴侣。伴侣是极佳的营养来源,吃掉伴侣的雌性相对于没有吃掉伴侣的雌性,会明显产下更多的卵。然而,如果雌性吃掉等量的食物,产卵数量甚至多于吃掉自己的伴侣。所以,如果雄性螳螂献上足够的食物或许可以捡回一条小命。
这种爱的献身究竟是爱到极致,还是爱的异化,是爱到丧失自我,还是两性权力失衡?
四、交欢了,却没有我的DNA
从微观角度来看,雌性由于把守了受精的最后一关,而有了更多搞小动作的机会,甚至可以控制受精卵的发育方式和后代的DNA构成。
两条花鳉鱼生下了一群鱼宝宝,随着鱼宝宝年岁渐长,鱼爸爸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都跟妈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和我却一点都不像呢?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原来鱼爸爸茉莉花鳉和鱼妈妈秀美花鳉并不是同一个物种。跨物种婚恋让鱼爸爸着实没有安全感,细细思量,孩子他妈可能出轨了。
然而,事实要比这复杂得多。鱼妈妈没有不忠,因为鱼妈妈的种群里全是雌性,找不着一个同种的雄性来出轨,但鱼爸爸朴素的亲子鉴定也被证实是正确的,因为他的亲生孩子并没有继承他的DNA。
这种假受精的生殖方式被称作雌核发育。雌核发育不同于孤雌生殖,孤雌生殖不需要雄性参与,雌性可以自主繁衍后代,但在雌核发育过程中,生殖必须有精子参与。然而,通常以雌核发育方式繁殖的种群几乎全部由雌性构成。这也造成了雌核发育物种的生殖难题。无奈之下,女儿国的雌鱼只能将魔爪伸向了远亲,突破了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借他们的精子用用。
精虫上脑的雄鱼欣然接受了雌鱼的挑逗,然而这笔交易却并不公平,一旦卵子被精子激活,精子的DNA就被打包踢出了家门。两者共同的后代全部都是雌鱼的复刻。在精子呼吁自己合法权益的时候,卵子早已把精子视作贪得无厌的寄生虫。
那么问题来了,对雌性而言,孤雌生殖快速、便捷、独立、自主,为什么非要雄性来掺和一脚?对雄性而言,费尽心思地跨物种结合,最后自己的DNA还没有被继承,何苦呢?
这等怪事发生的原因尚无定论,但至少要有一个性别从中获利,这种繁殖方式才可能存在。对此有几种假说。
第一种,精子DNA可能少量插入了卵子DNA,但是由于技术限制,我们没有发现。这样一来,雌性可以增加基因多样性,雄性则好歹留了一点自己的种子。第二种,极少数的精子在反抗卵子大屠杀过程中幸存,强行把自己的一套染色体组传了下去,形成了三倍体的后代。这样对雄性来说,仍旧是划算的。第三种,这种生殖方式不稳定,只是演化过程中的一条错路,很快就会被淘汰。
有性繁殖的主要优势是能够快速整合好基因、扔掉坏基因,无性繁殖的主要优势是能够快速填满这个环境,而不仅仅是多繁衍。因为环境能承载的一个物种的数量是有限的,可这种没有基因交换的有性繁殖成功聚集了以上两者的缺点。毕竟,找其他物种借精子不确定性很大。
另一种以雌核发育的方式繁殖的杆状线虫则开发了新玩法,来克服借精的不确定性。她们饲养了一批同物种的雄性以供取乐,交配后如果卵子丢弃了精子DNA,卵子便会发育为和母亲染色体一样的雌性后代。如果精子和卵子融合了,这颗受精卵则会发育为雄性。
也就是说,雌性和雄性的遗传物质是分开传递的。女儿只会继承母亲的DNA,她们没有父亲这个概念。雄性是父母爱的结晶,但是他们的基因也未必能传给下一代。此外,为了防止自己的儿子被其他种群利用,母亲还控制了儿子的择偶观,让他们对亲姐妹有出乎寻常的“性趣”。于是,杆状线虫雄性的数量通常控制在群体的10%以下,就已经可以让整个种群有旺盛的繁殖力了。
杂合发育也是一种跨物种爱恋。杂合发育的群体大多数是雌性,必须寻找外族的雄性婚配。但杂合发育的雌性比雌核发育的雌性多付出了一点真心,因为杂合发育的后代基因型是杂交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不像雌核发育的雌性所有的后代基因型都和自己一样。然而,虽然她们没有剥夺伴侣做父亲的权利,却剥夺了他们做外祖父的权利。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全是雌性的孤若花鳉和另一种有性繁殖的雄鱼光若花鳉交配,后代含有一半来自孤若花鳉的基因和一半光若花鳉的基因。然而,来自孤若花鳉的一半基因和孤若花鳉祖先身上的一半基因高度相似。如果它们是有性繁殖的,那么雌孤若花鳉祖先的基因就会在每一次繁育中被雄光若花鳉稀释;如果它们是雌核发育的,那么后代体内应该只有雌孤若花鳉的基因。可它们的后代却拥有父体和母体各一半的基因,同时来自母体的基因又没有被稀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它们女儿的卵子里只含有来自母亲的DNA,没有父亲的。普通的两性繁殖,卵子中应含有来自父母双方各一半的遗传物质,可是杂合发育的后代在产生卵子的时候,把老爹的遗传物质毫不留情地扔掉了。
不同世代的卵子里都100%是母亲的DNA。于是母亲的基因得以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在女儿身上有50%,在孙女身上有50%,在重孙女身上还有50%,没有两性繁殖带来的衰减。
在合作繁殖的物种里,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种社会性杂合发育,这些物种通过统治生育来统治社会。
西班牙箭蚁的蚁后可以无性繁殖,产生和自己基因型相同的继任蚁后,以及有生育能力的单倍体雄性。这些可育的后代从基因来看都是纯正的自己人。
除此之外,蚁后会和其他族系杂交形成没有生育能力的工蚁。因为工蚁拥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各一半基因,所以蚁后使唤起工蚁也不像使唤自己纯亲生骨肉那样心疼了,毕竟蚂蚁可是有着奴役外族战俘的恶名。由于工蚁不能产生后代,父亲的DNA就在这里断了。
有雌核发育,对应的也有雄核发育。顾名思义,是指雌性和雄性交配,后代却只继承了雄性的基因。但这比雌核生殖少见,因为精子除了DNA之外啥都没有,所以一定要进入卵子才有可能发育。
到了别人的地盘,自己不被干掉就万幸了,还想着把卵子DNA给扫地出门?精子单枪匹马干不过卵子DNA,但如果精子里有两套染色体(二倍体)或者两个只有一套染色体的精子(单倍体)同时受精卵细胞,二打一就有可能绑架卵子。有时倔强的卵子DNA没有办法被完全清除,甚至会直接和精子融合成三倍体。但这种情况占少数,多数雄核发育只有在无核卵细胞里才能实现。
如果精子和卵子结合后,精子的遗传物质被扔掉,那么科研人员会称精子是卵子的寄生虫。如果相反,精子把卵子的遗传物质挤走,科研人员则称精子绑架了卵子。从这些生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见,精子的一生有多么艰难。
五、公象如此粗糙,怎能不分居
在一起总你争我夺,那么不如分开。
社会性动物经常会驱逐某一性别的性成熟后代,于是家族大致维持在单性别状态,此时家族有两个选择。
第一,吸收流浪的异性,形成一个可以内部繁衍的双性家族。比如,红吼猴就形成了双性别团体,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双性别团体中,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流浪的单身汉,这意味着少量雄性占有了大量雌性。
观察发现,双性别团体占据了最优的领地,食物充足,而单身汉被迫生活在贫瘠的地方,根本找不到对象。他们是战争中的落败者,无时无刻不想着联合在一起,尝试打倒上层阶级的雄性,夺回雌性和财富。
第二,雄性和雌性分别形成单性家族。在非繁殖季,不同家族各过各的生活,互不干扰,只在繁殖季才去寻找异性交配,等短暂的发情期一过,就回到原来的家族。雌性互相帮助,养育孩子,雄性则与其他同性保持着互相依赖、相互竞争的微妙联系。
哺乳动物中的两性分居多为雌性主导,雄性后代成年后被迫离开母亲,而母亲却和女儿形成紧密联结,有亲缘关系的几个雌性长辈会和她们的女儿们共同组成一个单性团体。
有多种假说试图解释分居现象,比如,两性吃的东西不一样,栖息地不一样,被捕食的风险也不一样,所以两性最适合的生存模式有差异。如果两者都不愿意相互妥协,那么就各过各的。
大象是典型的母系社会。一个最小家庭单位通常由十头母象组成,一片区域内的多个家庭会形成松散的“分裂融合”的社群结构。母象每四五年繁殖一次,孕期近两年,随后又是长达三四年的哺乳期,漫长的等待把发情的公象都逼得发了疯。
小母象会继续留在象群里,但青春期的小公象会被母亲抛弃,孤苦无依。在危险的自然界,他们不得已只能加入陌生的公象群体,疏离的血缘关系注定了小公象的成长之路比小母象艰难得多。
研究人员为了理解母象群社会地位的代际传递如何影响着小母象的成长。他们移走了母象群里的部分妈妈,看看失去母亲的小母象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研究假设会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小母象直接继承母亲的社会地位,和其他雌性长辈平起平坐;第二种,小母象作为孤儿依附于其他母象,等自己年纪大了开始繁殖之后再拥有稳固的社会地位。
研究人员观察发现,小母象能够顺利继承母亲的社会关系,迅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成熟母象,省去了按资排辈的环节。当然象群的领袖仍旧是年长的母象。
与此相对,小公象的晋级之路却需要熬资历。年纪大的公象不仅地位更高,还会打压地位低的公象,不让其繁殖。南非的一只刚成年的公象,在狂躁的发情期大肆毁坏生态环境,一连杀死了40只无辜的犀牛。无奈之下,当地环境保护人员紧急送入了6头成熟的公象,老公象狠狠地教训了骚气的年轻公象,并成功地抑制了他的发狂行为。
年轻象对老公象爱且惧怕着,即使经常被年长的公象按在地上摩擦,初次脱离娘家的小公象也有许多事情需要向老象学习,他们喜欢和中年与老年成熟公象做邻居,学习为象处世之道。
母象和公象通常分群而居,这可能是因为母象一生之中需要公象的时间实在太少,每五年繁殖一次,公象又不带娃,一丁点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就足够让它们分离。
母象的生活十分单一,吃饭睡觉奶娃娃,她们有更挑剔的味蕾,只吃植物营养丰富的部位,不惜耗费更多的时间搜寻食物。而公象的食物多样性低,他们宁愿把一株植物从头到脚吃干净,也不愿意挑挑拣拣,四处搜寻新的食物。
这可能是因为公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求偶和交配。所以,母象可能是因为不能忍受公象的粗糙,才愤而提出分居的要求。
这与希腊神话里的亚马孙人部落很像。据说亚马孙人就是纯女性部落,每隔一段时间她们会和外界的男性交媾,生下女孩就留在部落中,生下男孩就扔给他们的父亲。两性分居的情况在很多动物群体里都有发生,比如鱼类、鸟类和大部分两性体形差异大的哺乳动物。
六、同居家庭的难言烦恼
分居的家庭都一个样,同居的家庭各有各的烦恼。
母鹿控诉公鹿张扬的鹿角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了生存危机,因为捕食者老远就能看到公鹿摇晃着自己的大脑袋。于是,母鹿毫不留情地将公鹿赶出了家门。可公鹿十分委屈,他们耗费巨大能量生长的鹿角只是为了博母鹿一笑。蜜月期你还夸我性感,交配完怎么就翻脸不认人了,难道我只是一个长角的精子库?为了不被抛弃,公鹿放弃了自己的尊严,爱的季节一过,他们就会褪去鹿角,伪装成一只母鹿混入娘子军。
不是所有的雄性都有为爱做出牺牲的机会。
密氏倭狐猴为了抵御雄性的性骚扰组成了睡觉联盟,睡觉团的雌猴通常有血缘关系,她们十分珍惜舒适安全的巢穴,所以会联合起来抵抗其他生物的抢占,尤其是雄性小嘴狐猴的侵占。大家一起睡觉还可以降低被捕食风险、防止热量散失等。被雌性排斥的雄性只能自己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胸口会涌起一阵孤独,此时只有愿意一起睡觉的好基友可以慰藉了。
狮子是一夫多妻动物,但雄狮实在没什么可羡慕的。狮群通常由2~18只雌狮和1~7只雄狮组成。雌狮是团队的基干,可以从母亲处继承土地。一个狮群的雌狮通常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能够互相帮助,而且她们从小在这片土地上成长,更清楚食物分布,因此承担了大部分的捕食任务。娶多个配偶无论搁在哪种生物身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雄狮以及许多雄性哺乳动物采取的策略是——入赘。
雄狮有兴致的时候也会捕猎,可经常空手而归,他们更在意的是保卫家园。雄狮的入赘看似捡足了便宜,不用买房,不用捕食,轻松享有三妻四妾,但一夫多妻的社会危机四伏。
狮群内平均每只雄狮有两个配偶,也就说明,在性别比接近1的情况下,狮群外还有半数游荡雄狮没有配偶。一夫多妻极大地加剧了雄性竞争,游荡的雄狮随时准备侵占这群雌狮,登上人生巅峰。因此,有领地的雄狮不得不将大把劳动时间分配在保卫领地的任务上。
狮群内的雄狮有很好的团结意识,可以轻松驱逐单个入侵雄狮,然而,如果一群雄狮进攻,有时就难以招架了。狮群内的雄狮不断地面临挑战,一旦失败,就会被驱逐。他们的孩子,要么同被驱赶,要么被杀死,而雌狮们则依然会留在那片土地上,为新来的雄狮生儿育女。
即使雄狮保卫住了自己的家园,他们的儿子成年后依旧会离开,成为流浪雄狮里的一分子。年轻的雄狮抱团取暖,学习着如何挑战享有一切资源的中年雄狮,等他们得到了权力,就站到了曾经的对立面,抵抗着比他们更年轻、更强壮,却没有什么经验的后辈,直到一朝失败,落回一无所有的境地。
群体不可能无限增大,这是造成狮群驱逐后代的根本原因。
说完了狮子,公老虎的日子也不容易,要不怎么称凶悍的女性为母老虎呢?老虎是独居动物,唯一的长期社会关系就是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每一只老虎都有自己不可侵犯的领域,每两三周,它们就会巡逻一次自己的领地,并向树干上喷洒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气体和液体。如果有一只老虎犯懒忘了这样做,其他老虎就会以为它挂了,纷纷来收割遗产。
老虎主要通过气味交流,但通常不是为了社交,相反,恰恰是为了避免社交。面对面社交会给老虎造成极大的压力,如果有不识趣的老虎误闯入其他老虎的领地,主人的吼声可以穿透丛林,吓退敌人。
然而,患有社交厌恶症的成年老虎有一件事是不能逃避的,那就是交配。一想到要和平时十分嫌弃的同类零距离接触,老虎的额头就拧巴在了一起。
热带的老虎全年都可交配,这真是一个令虎心碎的自然设定。公老虎的领地通常会和几个母老虎的领地接壤,这样他就可以摸索出各个配偶的生理期,合理安排造娃运动。
母老虎每25天进入一次发情期,每次持续5天。如果怀孕,产子后两三年都会专心带娃,不问情事。母老虎发情前会提高在领地留下气味的频率,公老虎需要准确判断气味的含义。如果理解错了,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母老虎的地盘,就会遭到一顿暴打。
不过即使理解对了,还是会被打。老虎交配的前戏就是母老虎踢打撕咬公老虎,公老虎为了争取交配的机会,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母老虎揍爽了,就会做出诱惑公老虎交配的姿势。交配一结束,一点贤者时间都没留给公老虎,母老虎会边打边把对方踹出自己领地,颇有点卸磨杀驴的意味。
确实,位于食物链顶端的老虎没有拥有社会性的必要。一个人就可以打猎养活自己和孩子,为什么要牺牲自由,去和另一头老虎共同生活?对于没有天敌(除了人)的老虎而言,同类比其他生物更值得惧怕,它们既不需要联合起来抵御外敌,也很少需要合作捕食。相反,同类的存在却可能让生存变得更加困难。老虎不用担心麻雀来抢食物、领地和配偶,它们的利益没有冲突,但是同类的利益诉求彼此一致,一旦有了竞争,它们就必须比原来更加努力才能享受同样的生活水准。
为什么把女人比作“母老虎”?老虎交配的前戏就是母老虎撕打公老虎。
雌性与雄性围绕着性的对抗、父亲与母亲间的斗争,在不同的物种里,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权力结构的布局。在这种斗争里,获胜的一方就能够建立起性别的专制,打造出我们称之为“父权”或是“母权”的社会。赢家总在变换着角色,跟随两性权力的布局,此消彼长,但在被忽略的战场外,输家却非常恒定,作为弱者的孩子常常沦为性别战争里的工具。
第九章
作为弱者的孩子
一、动物都会照料子女吗?
我们的文化一直都有对父母无私的爱的歌颂,但人不是仅有的父母都会参与抚养后代的生物。在自然界中,动物也会照料子女,只是动物的照料行为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无私且崇高(也许人也不是)。决定动物是否会照料子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离开了爸妈会不会死。爸妈照料一生中所有孩子的时间、能量有限,如何用有限的成本制造最大的收益,是它们考虑的头等大事。
比如说爹妈总是纠结于到底是好好养一下刚生的娃,还是赶紧去生下一胎。如果不停地生,结果生的每一个都因为缺乏照料而大概率挂掉,活到性成熟的个体的数量可能还不如适当照料、使孩子较为平稳地度过死亡率最高的时期来得多。
父母的爱对后代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失去母亲照顾的虫卵,死亡率会上升10倍,失去父亲则上升3倍。尽管如此,自然界大部分父母都是不管孩子的。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及大吵大闹,其他什么都不会的人类婴儿应该感到庆幸。在已经发现的鱼类中,只有30%的科出现了会带孩子的物种,但大部分是单亲家庭,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50%~84%都是孩子他爹承担养育责任。
爬行类的父母也很不负责,只有极少数物种会照料后代。相比鸟妈热爱孵蛋,爬行类为爱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守着窝,防止蛋被吃掉。这也许是因为爬行类动物自己都要晒太阳,并没有多余的热量分给孩子,又或者是因为独特的温度决定性别的机制——孵蛋条件可以改变娃的性别。一些爬行类物种中,父母可以调控后代性别比,以使利益最大化。在海龟和陆龟中,低温孵化出雄性,高温孵化出雌性,在蜥蜴和短吻鳄中则恰好相反。豹纹守宫的卵在32摄氏度下孵化为雄性,26摄氏度下孵化即为雌性。也有一些爬行类动物,高温和低温都会产生雌性,不高不低才产生雄性。
怎样才能调控孵蛋温度呢?选择不同温度的产卵地。孵化温度与太阳强度和照射时间正相关。海龟如果想生雌宝宝,就会把蛋下在阳光更好的地方,如果想生雄宝宝,就把蛋下在植被茂密的地方。塞岛苇莺在低质量领地上孵化的77%都是雄鸟,在高质量领地上孵化,后代只有13%是雄鸟。比父母小一岁的女儿不一定会出门找对象,有时会待在家里帮爸妈带娃。在高质量领地上,如果小夫妻有两个及以上的帮手帮助孵蛋,它们就会转而倾向生儿子,因为雌性多的地方雄性值钱。
除了根据生产地点来调整孩子的性别,有些动物能直接通过调整受精比例来控制整个族群的性别比。黄蜂的受精卵会发育为雌性,未受精的卵则发育为雄性,母亲可以控制受精卵的比例。雌性黄蜂把卵产在宿主体内时,通常会先产一个雄性,然后接着产几个雌性,然后换一个宿主继续循环,产一个雄性,再产几个雌性,以确保儿子能把他的几个妹妹都受精了。
虽然鸟类的祖先是爬行类,可是不同于大多数爬行类,高达90%的鸟类有育雏行为。鸟爸、鸟妈要么交替孵蛋、交替觅食,要么合理分工,一方觅食,一方孵蛋。哺乳动物的带娃行为相对少见,而且主要是妈妈带娃。一项针对529种哺乳动物的研究显示,只有65个物种存在父爱行为。有意思的是,雄性哺乳动物一般不直接投喂孩子,而是投喂母亲。被投喂的母亲的孩子会长得更壮实,与其说是爸爸爱孩子,不如说是爱伴侣。
父母对后代的付出可分为三个阶段:生殖细胞阶段、受精卵成为个体阶段、个体成长阶段。
生殖细胞阶段有着原始的不平等,雌性的卵子比雄性的精子大。但这不能算是一个巨大的不平等,因为精子数量多。总的来看,雄性并没有少花能量制作精子,比如,蟹膏和蟹黄的能量都挺高的,做雄性也不容易。
受精卵阶段两性的差异就变大了。雌性有两种生殖方式:第一种,下蛋或产卵,后代被排出体外的时候还不是真正的个体;第二种,怀孕生孩子,后代出生的时候已经是独立个体了。
对雌性而言,第一种模式要经济得多。虽然卵内包进去了大量营养物质,足以让后代吃到出生,但是节省了把卵带着到处跑的精力。尽管体外的卵比体内的卵更容易被吃,但母亲存活率却明显增高。同时,由于孵化过程和母亲分离,父亲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孕育孩子的过程。
然而,能够参与不代表有动力参与。自然界丧偶式育儿比比皆是,父亲愿不愿意带娃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第二,新的对象好不好找。
古今中外的雄性都被第一个问题困惑着。现在,男人很幸运,有了DNA亲子鉴定技术,可惜其他的雄性大部分时候还得靠猜,也总是被雌性骗。所以,与其为别人养孩子,不如干脆交配前甜言蜜语,交配后爱答不理。
叶状臭虫的雄性就被雌性利用了。雌性产在树叶上的卵几乎无一例外都被蚂蚁吃了,于是她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盯上刚刚交配完的雄性,把卵产在其肚皮、背和脚上。
雄性究竟是自愿变成一个行走的育儿袋,还是被雌性精心设计的呢?难道身上有卵的雄性在雌性眼里更性感,这能为他们赢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吗?而且研究人员发现,雄性身上的卵实际只有25%是自己的。他们很可能是不情愿的,但贸然移除这些卵会造成卵的死亡。雄性不确定哪些卵是自己的,他们没有选择带娃,可能只是选择了不杀掉属于自己的孩子。但研究发现,即使雄性没有和该雌性交配,他移除掉卵的概率也不会变大 ,。
生不生孩子,看似是一件个体可以决定的事情,但其实个体的生育意愿既和种群密度相关,也和非密度因素相关,比如天气。如果冬天雪厚,松鼠冬眠的“雪被子”保温性能更好,热量损失少,就更容易存活。因此种群生育力会上升。如果鹿诞生于一个温暖的春天之后,则它们将比在寒冷春天之后出生的鹿拥有更高的生存率和繁殖率。天气越适宜生息,自然界的食物越多,可承载的种群密度也越大。但是,如果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生物就会抗拒生孩子,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衰老体弱的个体死亡,种群密度将重新降低,回到平衡值。
以上这些不生孩子的原因,无论是否与种群密度有关,每个个体都被生活一视同仁地磨砺着。但是,进化的核心是差异。同样的环境,有的个体能活,有的个体不能活,有的个体能生娃,有的个体不能。
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进化学给了一个非常直接的理由——为了传递基因。生存和生育有冲突,这种冲突在某些时刻格外显著。比如,当你放弃了环游世界的机会,贷了要还半辈子的款,买了一套学区房的时候。
和人类一样,动物界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如何科学养娃?生和养都是一大笔投资,排列组合一下,大概可分为四类:既生又养,只生不养,只养不生,不生不养。
达尔文告诉我们,那些不生不养的已经死掉了,那么就只剩下三类,其中,只生不养的最多,既生又养的次之,只养不生的最少。养育比生育更昂贵,生物生下的后代数量通常多于能够养育的后代数量,这意味着至少有一部分孩子注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但是,有68种哺乳动物被发现有收养行为,那么现在问题来了,给别人养娃不能传递基因,自己还要受累,为什么要做亏本买卖?
学者们本着利益为上的原则,提出了几种假说,比如眼神不好奶错娃了,又比如妈妈们自发组织了托儿所,轮流担当奶妈,或者亲戚之间互相奶,也有可能是年轻雌性拿别人的娃练手。
医院抱错娃是电视剧中的常见桥段之一。若不借助亲缘检测技术,要判断“我娃是我娃”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动物们也差不多,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些涉世未深的海豹宝宝竟然趁着邻居豹妈打盹,一把推开人家的娃,自己贴上去喝,糊涂的豹妈换了个娃也发现不了吸奶的力道变化。一开始,研究人员不能确定这究竟是因为豹妈的博爱心胸,还是纯粹因为不够聪明,直到他们看到,发现猫腻的豹妈暴打邻居家熊孩子,才确定愚蠢是不分物种的。
托儿所假说让我们寄希望于“动物界乌托邦”,然而现实可能走向了反面。数学推导显示,喝大锅奶只在每个妈妈贡献同样多奶且所有人都诚实的情况下才适用。如果一个妈妈的奶量大于平均值,她的娃能喝到的就会比原本能喝到的更少,她自然会退出托儿所,等到所有妈妈退出,托儿所就不复存在了。
即使我们假设奶量充足的妈妈都有一定的博爱精神,她的奶多得喝不完,又没有冰箱,就给别家娃点喝好了。可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一定会有妈妈自己不出奶,专注蹭奶,这么一来,博爱的妈妈也没有多的奶去奶自己娃了,她又必须退出。
不过利益驱动的收养也可以实现双赢。雪雁会主动收养窝附近被抛弃的蛋,但这可能不是出于善心,多孵一个蛋的边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混在自己蛋中的弃蛋可以帮助稀释后代被捕食的概率。如果一窝全部是自己的蛋,捕食者猎取一个蛋,自己的娃挂掉的比例是100%;如果有25%的蛋是收养的弃蛋,被捕食的概率就降低到了75%;如果没有捕食者,帮同胞多孵两个蛋也利于种族延续。毕竟,原本这两个蛋是必死无疑的。
除了收养弃婴,收养二胎也是一个动物界的常见现象。手足相残的三趾鸥,竞争不过老大的二胎也常会被亲人收养。奇怪的是,这种海鸥的收养比例很高,很多被抛弃的二胎最终都被邻居收养。有研究人员猜测,可能这种海鸥的出轨概率很大,因而隔壁老王会偷偷拣回私生子。但实验结果显示,这群海鸥忠贞得可怕,实验中的119个后代全部是婚生子女。这样一来,线索又断了,只能推测,邻居之间有亲缘关系,或者父母的眼神不好,认不出谁是自己的娃。
尽管文学作品和媒体经常涉及“收养”的话题,但收养在动物社群中其实是一件极小概率事件,收养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就更罕见了。一则追踪了北美红松鼠19年的研究发现,2230个新生儿中只有5例收养,收养行为多发生于亲属之间,附近非亲属的孤儿从未被收养。
为什么要收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人类智慧在解释极少数事件时总是不够用。
有研究发现,养父母在丧失亲生孩子后更有收养的冲动。一种密集繁殖的海鸦有时甚至会把窝附近的蛋滚回自己的窝。研究人员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泥土附着在蛋上,海鸦父母分不清谁是亲生的,谁不是,所以碰到像的就都滚回家。
但后来发现,如果同时给它们一个亲生蛋和一个陌生蛋,它们还是能够正确选择自己的蛋的。在进一步的实验中,人类挪走了它们的亲生蛋,这时它们不但对陌生蛋来者不拒,甚至还会跑到邻居家里偷蛋。为什么它们如此强烈地想要养育一个孩子呢?答案尚不得而知。
二、残忍的杀婴现象
我们不否认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有温情的一面,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并不平等,离开了父母的照料,许多孩子无法生存,但失去了孩子,父母还能再生。无论两性如何抉择,同性如何竞争,成年个体都有反抗的能力,可孩子面对杀戮却毫无还手之力。
等级高的雄性象海豹几乎占有了所有雌性,雄性之间的争斗会引发杀婴。两三吨重的雄海豹杀婴的手法十分残忍,他们把整个身体躺在幼崽身上,对幼崽尖锐凄惨的哭声无动于衷。幼崽的母亲激烈地想推开雄性,却只能等到幼崽断气,约40%的幼崽死亡归咎于成年雄性的虐杀。
雄性主导的杀婴并不罕见。哺乳期的母亲通常没有交配意愿,雄性如果遇到了一个单亲妈妈,就可能杀婴迫使她提前进入繁殖状态,毕竟他一不愿意替别人养孩子,二不愿意等待。杀婴风险可能促使灵长类演化了一夫一妻制,这样雄性就不会对自己的孩子痛下杀手,母亲也不必承担失去孩子的痛苦。
虽然在上述场合中,拼爹的意义多于拼妈,可有些时候刚好相反,只有一小群雌性拥有生育能力,这时如果你妈不厉害,你根本就没有见到世界的机会。在一些合作繁殖的真社会性物种中,甚至会有一个雌性垄断生殖,此种情况下,雌性之间的竞争强于雄性,战斗能力爆表的雌性的孩子更可能留下来。比如,十分凶悍的雌性狐獴获得生殖权后会二度发育,加长的体形有助于压制其他雌性。
研究发现,不仅雄性会杀婴,雌性也会。如前文所说的,真社会性动物只有女王有生育资格,地位低的雌性一旦僭越生子,女王就会对新生儿痛下杀手。比如,地位高的雌狐獴才有生殖的权力,为了维持生殖垄断,她们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以惩罚越界的、地位低的雌狐獴。
如果地位低的雌狐獴和女王的后宫男宠偷腥,会遭到驱逐,离开群体,单个个体无力生存,性和命,只能二选一。有些地位低的雌性强行赖在群里,顽强地生下宝宝,这时候女王就会使出第二招,吃掉这些不该出生的孩子。地位低的雌性的孩子,只有50%的概率活过出生后的24小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杀婴。但也别以为那些地位低的雌性都是吃素的,寻到机会,她们也会对女王的孩子痛下杀手,类似心态从宫斗剧中可窥见一斑。
嗜蛋如命的母鸡,也热衷于吃掉地位低的母鸡的蛋。有繁重生育任务的雌性非常需要蛋白质,别人的孩子就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
除了杀掉别人的孩子,父母直接或间接杀掉自己的孩子也不罕见。三趾鸥妈妈通常会下两个蛋,一个主要蛋(老大),一个备胎蛋(二胎)。如果老大、老二都成功孵化,老大就会猛烈地啄击晚几天出生的老二,老二全无还手之力,只能被赶出巢穴,跌山断崖丧命。如果老大没出生就挂了,父母就会把对老大的爱转移到老二身上,这样老二才能平安长大。不能人工流产的三趾鸥父母,用残忍的方式执行了计划生育。
许多动物父母都不会干预孩子间的霸凌。后出生的孩子因为体力弱小,竞争不过先出生的孩子,不能抢来充足的食物,这又导致它们长得更加瘦小,二胎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然而,白颊黄眉企鹅却刚好相反,会选择留下后出生的小孩。黄眉企鹅妈妈在繁殖季先下的两个蛋通常比后面下的蛋小,这两个蛋总是会莫名其妙消失,等不来孵化的一天,原来企鹅妈妈看不上小蛋,把它们踢出窝了。
科学家还观测到几例长须柽柳猴妈妈吃掉自己孩子的犯罪。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妈妈吃掉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还活着。吃掉自己花大力气生的孩子有些解释不过去,学者只能猜测,也许她缺少助力者一同带孩子,觉得自己没办法成功养育孩子,不如把它吃了。可孩子只是因为亲爹不要它了,母亲要改嫁了,就白白失去了生命。两性间的争斗,同性间的竞争,都是两个有自由行事能力的个体做出的选择,但孩子还不能做选择,就在争斗中被牺牲了。
三、喜欢她,才生下它
在大多数物种中,雄性只管交配,雌性负责生孩子,雌性的生育成本远高于雄性。但在宽吻海龙和棕海马中,情况恰好相反,雌性只想交配,雄性负责生孩子。海龙科的雄性长期占据动物界模范父亲的宝座,因为他们接过了媳妇的生育重担,负责怀孕产子,其中的明星动物海马更是家喻户晓。性角色反转不同于性别反转,动物们只是扮演了之前异性会扮演的角色。雌性拥有过剩的卵子,雄性育儿袋容量却有限,雌性热烈地追求雄性,在水中尽情摇摆,以优美舞姿俘获雄心,一旦雄性接受雌性求爱,就会允许她把生殖器伸到自己的育儿袋中产卵,自己再产生精子使卵受精,最后一心一意怀孕生子,。
然而科学家发现,对于海马的近亲——海湾海龙而言,雄性虽然也能怀孕,但却未必称得上是一个好爸爸。海龙爸爸孕育孩子的尽心程度非常投机,和孩子它妈的质量成正比。研究人员发现,雄性喜欢身材高挑的雌性,但是如果遇到的雌性太矮,他们也可以将就着交配一下,但并不一定会顺利产下这些“劣质”雌性的孩子。
怀孕生娃对身体有巨大损耗,这一点不论雌性还是雄性都逃不掉,因此海龙爸爸需要平衡每一次的生育投资。如果遇到了优秀的海龙妈妈,海龙爸爸成功孵化宝宝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反之,则更可能流产。
研究者给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海龙爸爸如果喜欢自己的配偶,就会主动多给宝宝输送养分;第二种,如果海龙妈妈优秀,胚胎从父亲体内攫取养分的能力便会更强。统计学分析显示,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海龙爸爸很偏心,如果令他第一次怀孕的对象质量低下,他便会节省能量等待第二春,如果第二次怀孕的对象质量上等,他瞬间就可以从渣爹变成好父亲。
生育问题上,爹狠心,娘也狠心。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可以感知胚胎质量好坏,能够及时发现染色体异常、分裂异常等问题。如果子宫内膜觉得这个胚胎不好,就会发起一顿免疫攻击,自己带着胚胎一起脱落。刚怀孕的时候最容易自然流产,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项有560名女性参与的研究表明,自然流产次数多的女性其实拥有很高的生殖能力,因为她们的子宫对胚胎的甄别更严格。站在母亲视角看,放弃一个有缺陷的胎儿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留给之后的健康胎儿。可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它们只因为自己不够完美,就被父母理直气壮地放弃了。
四、孩子与父母的战争
进化论肯定了生物行为背后的理性,而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几朵乌云笼罩了。乌云,会不会带来暴风雨?
两性争斗中,我们总会忽略第三方——孩子。孩子是争斗的起点,争斗的战场,也是争斗的结果。但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博弈中,孩子几乎没有胜算。
父母真的有权决定孩子生死吗?这个伦理层面的问题或许很难回答,我们都是从一个被决定的受精卵发育而来,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想不想来到这个世界。等到我们能够被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存在了。
如果问题换一种形式,父母能够决定孩子生死吗?那么,生物学上的回答是肯定的。很不幸,在父母这一堵石墙面前,孩子脆弱得连鸡蛋也不如。但哪怕是作为一颗蛋,孩子也没有放弃抗争。
金丝雀宝宝在自己还是一颗鸟蛋的时候,就已经盘算起了未来怎么找妈妈多要一些吃的。实验人员把雌性金丝雀分为两组,一组在下蛋前和下蛋期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一种给予质量低下的食物。检测发现,在营养充足组的雌性的粪便中,雄性激素的含量显著高于质量低下组,并且,鸟宝宝孵化之后,宝宝粪便中的雄性激素含量也相应偏高。
这是因为,鸟宝宝向父母乞食的强度和蛋内雄性激素浓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如果妈妈下蛋期营养好,宝宝出生后乞食强度也高。这一点有适应性意义,如果妈妈营养好,说明环境中食物储备量大,妈妈取得食物不用特别费劲,这时候会哭的娃娃就有食物吃,鸟宝宝的乞食强度会更高。相反,如果妈妈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了,那孩子再怎么叫也得不到多少食物,不如省点劲。
这说明,宝宝能够感知到母亲的状态,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母亲,在妈妈心情好的时候,扯着嗓子喊着“饿饿饿”。然而,另一种解读也可能是成立的,在食物萧条的情况下,为了让熊孩子闭嘴,妈妈故意在蛋里少添加了一些雄性激素,以减轻自身压力。
科学家坚信,在母婴冲突中,婴儿并非完全坐以待毙,毕竟人类的幼崽虽然不会捕食,不会行走,但是会哭啊!
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有被婴儿啼哭逼疯的学者提出了一个假说——婴儿半夜哭闹是为了降低父母性欲。多少年来,我们认为这只是因为婴儿的身体没有发育好,不懂得在正确的时间干正确的事情,但这个假说指出,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心机。
毫无预兆的尖声哭泣是最好的避孕药。如果父母夜晚休息不好,那么他们根本就没有精力进行剧烈运动,即使他们的欲望战胜了疲惫的身体,父母还得提防运动进行到一半时,突然需要冲奶粉换尿布。
为什么婴儿要冒着被爹妈踹飞的风险坚持捣乱呢?塞内加尔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当地,如果大宝出生一年内父母生了二宝,那么大宝的死亡率为16%;如果没有生二宝,则大宝的死亡率只有4%。为了充分占有父母的爱,大宝当然要费尽心思阻止爹妈生出一个竞争对手。
不仅如此,在哺乳动物中,孩子和母亲的战争,在子宫里其实就开始了。
胎儿希望获得更多的营养,他们把自己的胎盘深深地插入母亲的子宫内膜,与母亲争夺血管控制权。母亲则希望优先保障自身,一旦胎儿威胁到母亲,她们可以及时掐断血液营养供应。然而胎儿是自私的,他们希望要有氧气的时候就有充足的氧气,需要食物的时候就有源源不断的食物。他们甚至想要往母亲的血管里释放荷尔蒙,操纵她们的行为,比如无节制的饮食。
胎儿的自私是天性吗?这是否是因为基因的“不可过河拆桥”属性,让那些曾让父母疯狂攫取祖父母资源的基因传给了下一代,导致曾经啃过的老都被孩子啃了回来?又或者是父亲要孩子多多掠夺母亲的资源,母亲让孩子多多掠夺父亲的资源,孩子被迫成了两性冲突的承载者?
有许多实验证实了第二种假设。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两个地区的同种胎盘生殖的美丽异小鳉。一个地区的两性冲突比较严重,胚胎里来自父亲的基因非常凶悍,一心只想要孩子多去吸母亲的血,不过母亲在长久的对抗中也能够抵御被吸血。另一个地区的两性冲突稍弱,来自父亲的基因没有那么强的进攻性,母亲也没有那么强的抵抗能力。
研究人员进一步将两个地区的鱼进行杂交发现,强雌和弱雄杂交的后代,重量只有强雌强雄后代的72%,弱雌和强雄杂交的后代,重量是弱雌弱雄后代的1.57倍。
这个结果说明,雄性有能力操纵后代从母亲那里获取更多营养,哪怕这种消耗对母亲而言并不划算,很可能降低寿命或者将来的生育能量。不过滥交的雄性并不在乎孩子妈的健康。
或许母亲也有办法让父亲多带孩子,不过自然界中抚养孩子的父亲还是很少见,可见母亲的操纵并不怎么成功。
如上文所说,鸟类母亲可以通过操纵蛋里的雄性激素含量来控制孩子的乞食频率,从而让父亲在投喂过程中多出一份力,又或者母亲可以生产漂亮的蛋,让父亲觉得孩子优秀,从而多付出一些。可是这种操纵总是不如子宫里的真刀真枪来得得心应手。
孩子贪婪,父母无情,一方想索取,一方想控制。但谁都说不上错,父母和子女只是被放置在旺盛的性别冲突之中,不得不斗争。但如果你用来反抗父母的那一部分基因依旧来源于父母,那还是你在反抗吗?
五、青春期是作死的年纪
尽管孩子在反抗,但有时孩子的选择确实不太理智。事实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动物的共性,什么新鲜玩意都想试试,结果就把自己作死了。由于生物在青春期的行为、神经、荷尔蒙等方面的转变太过明显,也吸引了不少学者展开研究,各国政府也因头疼于青少年问题而纷纷相助。
无论人还是动物,青春期都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改变会造成行为改变。行为改变主要有三点:第一,无视风险;第二,和同龄个体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这三点,都能共同导向作死的结果。
为了验证青春期的动物面对危险也要勇敢作死,实验人员将它们放在了40cm高的高架十字迷宫上,高架十字迷宫有四个臂,其中两个臂有栅栏,小鼠行走其间不会掉下去,两个臂没有栅栏,稍有不慎就会摔下去。
实验对象分为三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员分别记录下它们花了多长时间才最终跑到栅栏区和无栅栏区,心理建设的时间越长,说明越抗拒。
结果发现,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们的小命,对安全的栅栏区没有抗拒,来去自如,但是它们几乎等到实验结束都不愿意踏上危险的区域。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纵自己的天性,对危险视而不见,没有显示出对栅栏区和无栅栏区的喜好差异,多次作死地跑到悬崖边试探。
多项研究还发现,青春期生物更喜欢和同龄伙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也有研究发现,相较于一个人待着,处于同龄群体中的个体,作死的风险更高。
实验人员开发了一个游戏软件,让志愿者操纵游戏中的汽车,如果交通指示灯由绿变黄,就要把车停下来。根据停车所花的时间,可以算出志愿者的冒险指数。研究人员招募了三组志愿者,青春期组13~16岁,青年组18~22岁,成人组24岁及以上。每组又分别被随机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个人作战,一组团队作战。
测试结果显示,一个人驾车的时候往往还比较谨慎,但当几个同龄人聚在一起,就开始大胆作死闯红灯了。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这说明青少年更容易服从群体意见,哪怕群体意见往往是危险的。青少年融入社会、享受群体福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被社会改变。他们期待获得同伴的认可,害怕被拒绝,这种从众效应会在14岁时到达顶峰。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人多比独行更安全,抗风险能力也更强。独处的时候万一出事都没人来救,所以必须加倍谨慎,人多的时候危险系数小,作了也不容易死。一个人过马路最好等红灯,但是如果有几十个人一起闯红灯,车就得停下来。
但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讨厌风险。研究发现,政客和投资人有高于常人的冒险倾向,他们似乎对风险有独特的偏好,对风险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有更大的承受力。政客需要做影响深远的决定,多数时候政策得失都很难计算,可政客却不得不为大众做决定。政客的冒险特质一方面可能使决策偏离大众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本身就承担了高风险,不爱冒险的人不适合做政客,这或许是一种基于个人特质的合理分工。
新的刺激总是诱惑与风险并存。青春期个体并非为了作死而作死,而是为了探索新的环境,但不巧的是,新的环境通常都有各种坑。
实验人员把成年大鼠和青春期大鼠分别关在一个无法逃脱的新环境里5分钟,处于新环境下的大鼠会四处探索,排除危险,寻找食物来源。测量后发现,青春期大鼠运动的总距离显著比成年大鼠高13%。不仅如此,如果在它们的小窝里放入新的物品,青春期大鼠对新物品也更感兴趣,虽然这个差异并不显著。
青春期是生物个体从父母那里获得新的生存技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时期,追求新刺激有助于探索新领域,寻找新食物和伴侣。
青春期大脑和成年期大脑不同,某种程度也可以体现为对新鲜刺激的喜好不同。在一种蜜蜂群体里,有四处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的侦察蜂和接受侦察蜂命令定点采蜜的工蜂。研究发现,两种类型的蜜蜂大脑里神经递质多巴胺和谷氨酸的受体表达强度明显不同。
根据同样的逻辑,研究人员发现青春期大鼠相比成年大鼠更加容易冲动和有强迫性行为,这可能是因为情感系统追求奖励导致产生冲动行为。研究发现青春期强迫性行为和前岛叶皮层(AIC)中早期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低有关,AIC负责内外感知觉整合和认知行为控制,而这个认知情感中心如果没有发育成熟,可能会导致青春期个体做出偏向情感驱动,而非理性驱动的决策。使用化学遗传学技术激活AIC区域后,青春期大鼠的强迫性行为的确降低了。这也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青少年更爱寻刺激,更爱作死。
青春期为什么这么独特?因为动物们要学着独立——从一个要爸妈喂的宝宝成长为一个可能会和爸妈抢繁殖机会的青少年。等到它们长大成人,爸妈也终于要对它们下手了。
绝大多数会照看后代的物种中,孩子一到青春期,父母至少要赶走一个性别的后代。如果后代死赖在家里啃老,父母就会延迟它们青春期的到来。
实验人员把幼年雄性田鼠分为两组,一组在干净的草垫上长大,一组在沾了爸妈体味的草垫上长大,结果伴随爸妈体香长大的雄性青春期延迟了。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这影响到底来自于妈还是爸。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并得出了结论——妈会抑制儿子的性成熟,和妈妈一起长大的儿子性成熟得晚,睾丸的重量也要轻一些。与之相对,爸对儿子性成熟的影响是正面的,和爸爸的体味伴随长大的儿子睾丸重量比对照组还大。
但如果儿子睡在陌生雄性睡过的草垫上,睾丸重量则和对照组没有差别。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俄狄浦斯情结作祟,儿子是为了和父亲竞争,才发育出了更大的睾丸。
母亲的诅咒对女儿也同样奏效,雌性加利福尼亚小鼠的性成熟会被母亲甚至陌生雌性延迟,但是和上文所说的雄性小鼠不同,雌性小鼠并不会被气味影响,只有和母亲或其他雌性有直接或间接接触,才会影响她们的性成熟速度。
再也不能在父母的庇护与压抑下生存的青春期动物,最终会被踹出家门,它们只能和年岁相仿、同病相怜的伙伴联合,共同闯荡未知的世界。
第十章
爱与和平
一、有博弈,也相互需要
自然界存在稳定的无性繁殖系统,像是细菌的自我复制,也有稳定的两性繁殖系统,比如人类。但介于无性繁殖和两性繁殖之间,还有复杂的混合繁殖系统,主要存在于拥有雌雄同体个体的群体中。雌雄同体又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可以变性的生物,第二类是同时具有雌雄性腺的生物。
针对第二类,又可分为四种形式:
①雌全异株:雌性+雌雄同体;
②雄全异株:雄性+雌雄同体;
③三性异株:雌性+雄性+雌雄同体;
④单性雌雄同体。
理论上认为,混合繁殖系统不稳定,只是进化中的过渡状态,故十分稀少。“雌性+雄性+雌雄同体”的形式通常不会在一个世代出现,常常是跨世代出现,比如,一个世代是两性繁殖,下一个世代是自交繁殖。“雄性+雌雄同体”也很少同时出现,“雌性+雌雄同体”则更少。全是雌雄同体的物种有过报道 ,,但极为罕见。
雌性同行的群体内部自由组合一下,可以得到以下几种混合繁殖系统的交配方式:
①雌全异株:雌性+雌雄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自交;
②雄全异株:雄性+雌雄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自交;
③三性异株:雌性+雄性,雌性+雌雄同体,雄性+雌雄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自交;
④单性雌雄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雌雄同体自交。
针对特定物种,以上所有可能未必都被穷尽。比如,秀丽隐杆线虫由雌雄同体和雄性组成,但只能自交或者雌雄同体与雄性交配,雌雄同体的个体不能和另一个雌雄同体的个体交配。蚯蚓则不同,雌雄同体个体间可以交配并同时受精。
那么,雌雄同体究竟从何而来?
就植物而言,常常是先出现雌雄同体,再出现雌性与雄性的分化。动物则相反,常常是先出现雌性和雄性,再出现雌雄同体。雌雄同体的植物随处可见,自交也经常发生,但动物很少见。
那么,为什么已经出现了两性,却要“退回”模棱两可的模式?如果自交的交配效率是100%,为什么还存在雌性或雄性和雌雄同体个体的远交交配?我们只能推测,雌雄同体是暂时性的状态,是动物长期找不到对象而对现实做出的妥协。
二、即使可以自交,也需要雄性
有一种假说认为,雄全异株(也就是“雄性+雌雄同体”)系统中的雌雄同体个体是由雌性进化而来,雌性长期处于雌多雄少的性压抑之中,偶然一个突变使雌性也拥有了雄性性腺,得以自交繁衍,就如女儿国的女人们可以喝子母河的水产子一样。
既然自交可以有效地繁衍,为什么雄性还能稳定地存在呢?这可能是因为有性繁殖相对于无性繁殖更有优势,自交丧失了有性繁殖的精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性繁殖可以抑制近亲繁殖,所以女儿国的女人们遇到了男人,不管香的臭的,都如获至宝。还有一种可能是,雌雄同体配子减数分裂有小概率会出现染色体不分离。通常情况下,雌雄同体生物应该产生两个X的配子,两两结合后,形成XX的后代,然而如果分离出错,可能就会产生一个XX的配子,一个没有X的配子。没有X的配子和正常的X配子结合后,产生X的后代,即为雄性。所以,雌雄同体的个体自交依然能产生一小部分雄性后代。
既然雄性如此吃香,为什么雄性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如果雄性和大部分雌雄同体交配,导致雌雄同体的精子使用率低,最终是否会令雌雄同体个体的雄性基因突变丢失,变为单纯的雌性呢?同样以秀丽隐杆线虫为例,雌雄同体个体携带的性染色体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为一个X。雌雄同体个体彼此结合,可以产生两个XX配子(即雌雄同体的后代),雌雄同体与雄性结合,将产生一个XX配子(雌雄同体的后代)和一个X配子(雄性后代)。由此可以看到,虽然雄性在性选择中占优势,但只能产生一半雄性后代。因为雄性的初始比率很低,雌雄同体自交就变得不可缺少。
两性互相需要,但也有一些极端的雌性化案例。不过,即使由于外部原因,一个性别消失,剩下的另一个性别也会尽力去分化成两种性别。
沃尔巴克氏体是母系遗传的生殖细菌,对雌性友好,但对雄性极其不友好。感染的雌性生下的孩子都是雌性,被感染的雄性和雌性交配后娃都胎死腹中,除非雄性和雌性感染了同一株沃尔巴克氏体,但这样被感染的雄性也几乎等于不育了。为什么被感染的雌性生下来的都是雌性呢?其中包含两种主要机制:一种是雌性化,比如被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黄蜂,原本未受精的卵应该发育为雄性,可是最后却发育为了雌性;另一种是杀死雄性,把雄性胚胎全部杀死。
雌性虽然不会直接受影响,但是把汉子都扼杀在摇篮里了,以后还怎么生孩子。有两种珍蝶便深受其害,超过90%的雌性都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一代代雌生雌,导致雄性几乎绝迹。取样发现,当地94%的雌蝴蝶都是处女,在别的节肢动物中,都是雄性带着食物追求雌性,而在这种蝴蝶中遍地可见举着食物求交配的雌性。值此生死存亡之际,有一些物种的雌性毅然决然做出决定,把一部分雌性变为雄性!
比如,球鼠妇。原本球鼠妇性染色体组成是ZW的为雌性,ZZ的为雄性,但被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的ZZ雄性个体会发育为雌性,并继续和ZZ雄性交配,它们生下的后代均为ZZ雌性。而被感染的ZW雌性和ZZ雄性交配后生下的后代一半是ZW,一半是ZZ,均表现为雌性。久而久之,性染色体组成为ZW的个体越来越少,群体里充满了变性的雌性(ZZ),直到W染色体消失。性染色体的丢失并没有让球鼠妇丧失生存的勇气,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研究人员发现球鼠妇群体中重新分化出了雄性。原来是因为沃尔巴克氏体的一段基因水平转移到球鼠妇的常染色体中,拥有这一段基因的便会发育为雌性,没有这一段基因的则发育为雄性。于是,球鼠妇拥有了全新的性别决定系统,重新生长出了雄性。
三、精子的世界里,不止有竞争
宏观尺度上,雌性和雄性可以合作,微观尺度上,精子的世界里不止有竞争,也有合作。
说到精子,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一只傻乎乎乱窜的蝌蚪。这只蝌蚪可分为四个部分——顶体、头部、中部和尾部,最前端的顶体负责释放顶体酶,用来融化进入卵子的通道,头部装载最重要的遗传物质,中部则存放线粒体以供能,细长的尾部提供前进动力。
但精子不只有一种形态,甚至在同一个个体内,精子都可以长得不一样,这被称为精子多态现象。很多无脊椎动物可以同时生产正常精子和辅助精子,正常精子里面有一套染色体,拥有正常的功能,辅助精子内没有或缺失部分染色体,没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唯一使命就是让自己的染色体在另一个个体中延续,但辅助精子连染色体都没有,它们图什么呢?
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假说,试图解释这种现象。
最开始大家都说,异常的精子只是精子生产线上的残次品。错误是生活的常态,降低错误率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们误以为,生活本该一丝不苟、严丝合缝,其实“正常”才是无数误差交织中的碰巧完美。质检成本高,收益低,不如不要那么认真,反正异常的精子在雌性体内也会被筛选掉。
当然,进化生物学家就是要从一切无序中找到规律,他们坚持认为“存在即合理”。虽然错误也很正常,但理论上越早预防,日后遭受的损失就越小,早期筛选出异常精子,可以修复,如果修复成本太高,可以消化后再利用。而辅助精子没有被修复或消化,仍旧如此普遍地在生物中存在,必有蹊跷。
于是,他们提出种种假说以支持“辅助精子是有用的”,包括帮助正常精子获得受精能力,为正常精子提供营养,运输正常精子,在精子竞争和操纵雌性方面助力等。
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动物射精前的精子并没有受精能力,射精后在辅助精子的帮助下才能逐步成熟。比如,家蚕蛾射精前的正常精子和辅助精子都是不能动的,随后辅助精子抢先获得移动能力,并在前往雌性储存精子的器官的道路上,一步步帮助正常精子动起来。另有观点认为,辅助精子在精子移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辅助精子充当了移动的小奶瓶,在正常精子精疲力竭的时候,它们会燃烧自己,为其供能。还有的认为,辅助精子会在运输精子的过程中起作用,有些正常精子会趴在巨大的辅助精子上搭顺风车。有时候,为了防止正常精子在受精路途中流失,辅助精子会形成一张保护网,把正常精子兜在里面。比如,体外受精的长海胆的辅助精子有两条尾巴,互相勾连,把正常精子包裹在里面,防止被海水稀释。此外也有观点认为,辅助精子会为正常精子挡刀。当有其他雄性的精子加入竞争,企图破坏自己精子的时候,辅助精子会承受伤害,有时候还会主动砍别人一刀。最后还有的认为,辅助精子可能会堵在雌性生殖道内,阻止其他雄性的精子进入。总而言之,辅助精子虽然有用,但一生下来,命运就被决定了,它们没有争夺王冠的权利。
就算没有辅助精子,精子也未必总像一盘散沙,孤独寂寞地冲锋陷阵,在强大的外敌面前(凶残的雌性生殖道和竞争对手),来自同一个个体的精子也会表现得充分团结。
精子军队讲究排兵布阵。雌性体内的环境对精子来说就是地狱,多待一秒,伤亡指数都会成倍增长。为了减少伤害,加速前进,精子会联合在一起,头摞在一起是精子堆积,首尾相连是精子火车,精子的尾巴缠绕在一起是精子束。
精子放弃了独立自主,联合在一起的动力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了解精子的制胜秘诀——跑得快、活得久、穿得透。有几种假说试图说明联合在一起的精子比单打独斗的精子有优势。第一种假说指出,精子联合在一起跑得更快。跑得越快在精子竞争中就越有优势,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精子堆积产生的前进推动力更大。第二种认为,联合的精子活得更久。精子们包裹在一起时,只有最外层的精子暴露在危险环境之中,内部的精子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到达接近卵子的地方之后,单个精子再游离出来。第三种假说认为,精子团结起来更容易穿透卵子。因为多个精子的顶体聚集在一起同时释放顶体酶,会加快融化通道的速度。虽然各种假说层出不穷,但其实还没有哪一种被实验完全证实。
四、公平交易,要爱不要暴力
交配过程还是有平等可言的,雌雄同体的生物可以实现相当的两性平等,公平交易,要爱不要暴力。这种公平的性交易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卵子交易和精子交易。
卵子交易发生在卵子是稀缺资源的物种中。在体外受精的横带低纹鮨中,追求者会以雌性身份诱惑被追求者,达成协议后,追求者会先排几个卵子以示诚意,被追求者再排出精子。第一轮交配后,双方交换性别,轮到被追求者排出卵子,追求者排出精子。如果被追求者骗炮后逃跑,情侣关系就会终止。但由于追求者没有用光自己的卵子,只是出了几个进行试探,损失也被降到了最低。如果被追求者诚信交易,第二轮交配顺利进行,那么双方会再交换性别,如此往复,直至卵子使用完。
同理,精子交易发生在精子是稀缺资源的物种中,与卵子交易情形类似,只是性别角色反转。在体内受精的海蛞蝓中,海蛞蝓追求者会以雄性身份接近被追求者,互生好感后,追求者先插被追求者一下,把少量精子送到其体内,然后抽出丁丁。接着,被追求者反过来插追求者一下,把自己的少量精子送到它体内,再抽出丁丁。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双方的精子使用完。
五、聪明是新的性感吗?
除了在交配中有可能实现“爱与和平”外,有些动物的择偶过程也能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进行。以暴力作为择偶标准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形,即使先天条件不好、不会打架、长得不帅,也依然有追求爱的权利。
底层雄性猿类欣喜地发现,做一枚暖男也可以俘获佳人芳心,于是他们频繁给雌性顺毛表达爱慕之情。雌性看他们这么有耐心,让自己心情愉悦,还愿意照顾孩子,提供食物,也就原谅了他们的平庸,接受了求爱。在不少物种中,雌性并不关心雄性的社会地位,而更看中对方能提供什么,以及能不能做一个好爸爸。地位高的雄性可能交配完就做甩手掌柜,而地位低的雄性则会分担奶娃的重任。
不仅如此,雌性也看重雄性的智商。多年来,学界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性选择影响了智商的演化吗?如果有影响,性选择的方向是让生物变得更聪明还是更蠢了?
支持性选择让生物变得更聪明的理论认为,雌性需要选择聪明的雄性,以生下聪明的后代,聪明的雄性后代才能打败其他的雄性,抱得美人归,或者聪明的雌性后代才能挑出质量高的雄性,生下质量高的后代。总而言之,聪明爹妈生的孩子生存能力更强。
反对性选择让生物变得更聪明的理论则认为,大脑是个能量黑洞,人类大脑只占2%的重量,却要消耗20%的能量。为了供能给大脑,人类只能四处挪用资源,搞得免疫力差一点、生殖能力差一点,等等。所以,如果想要保有性感的外形、充足的生殖细胞,就得牺牲一点脑细胞了。
一夫一妻制与多配制,哪一种形式下的个体智商更高?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回答性选择是否能让生物变得更聪明的问题。为了解释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人工强行培育了一夫一妻制和多配制各100代以后的两组果蝇。强行一夫一妻制社会里,性选择已经不起作用,因为所有雄性都被分配了一个配偶,可以生孩子。多配制社会就要靠实力说话,性选择会让某些性状加速演化。
100代之后,两个组雄性果蝇的撩妹水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多配制的雄性显然很适合竞技场,生的孩子更多,更能够准确地辨别哪些雌性想交配,哪些完全没兴趣。
接着研究人员又设计了一个认知能力测试。当然,所有的认知能力测试都是精简过的,只具有有限的指导意义,是为了使实验量化而不得不做的处理。测试要了解的是果蝇的联想学习能力。研究让人员给果蝇闻一种气味,同时给予负面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撤掉负面刺激,果蝇一闻到气味就会害怕。结果发现,多配制的雄性学得比较快,一夫一妻制的雄性学得比较慢,雌性无区别。这个有限的实验支持了性选择让生物变得更聪明的假说。
可是,在四纹豆象身上,重复这个实验却失败了。
甲虫们被分为两组,一组采取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另一组乱交,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哪些异性交配。35代之后,多配制雄性的生育能力更强。
为了分别对雌性和雄性甲虫做认知能力测试,研究人员根据两性的喜好设计了两个实验。对雄性最有吸引力的是性,所以雄性的认知测试是能不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对象。对雌性最有吸引力的是食物,所以雌性的认知测试是能不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产卵地。
在雄性的测试中,研究人员在培养皿里粘了一只死甲虫,实验增加了一个变量,有的粘的是死雌性甲虫,有的则粘了死雄性甲虫,因为在自然条件下,找不到对象的雄性也会和其他雄性交配。找到死甲虫的时间和正确地与雌性甲虫交配是两个测试指标。为了简单,这个实验不考虑同性恋。实验结果显示,多配制的雄性找对象的速度显著更快,但是区分性别的认知能力却没有显著差别。
雌性的实验比较简单,雌性可以自由选择去一株高质量或低质量的植物上产卵,在高质量植物上孵化的后代食物更充足。然而,两组甲虫识别植物质量的认知能力并无显著差别,测试结论不支持性选择让生物变得更聪明这一假说。
行为学的假设通常正反两面都能找到支持证据,如果还没有,那一定是还未被发现。另一则研究认为,生物会牺牲性行为换取智商,比如一夫一妻制的出现可能促进了大脑的演化。
多配制下雄性的睾丸身体比,在统计学上大于一夫一妻制的雄性,因为精子竞争的强度较高。生殖很耗能,脑子也很耗能,科学家对不同物种的系统发育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多配制个体的大脑(和体形做过校正之后)比一夫一妻制个体的大脑小,雌性和雄性皆是如此。这说明一夫一妻制下有节制的生活让个体把更多的能量用在了大脑发育上。
为了继续研究智商和性感程度是否负相关,另一个研究分析了孔雀鱼的性腺大小和大脑相对大小的关系。研究人员人为筛选了脑大鱼和脑小鱼,解剖后竟发现,性腺越大,大脑越大,反之亦然。这与之前的能量要在不同系统间权衡的假说不符。
这可能是因为:第一,聪明的鱼找到的吃的更多,所以身体发育更好,性腺也相应地发育更好;第二,大脑和性腺大的雄性本来就是高质量雄性;第三,不同系统之间的权衡通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生,这个实验可能没有控制食物量。
绝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某些假设开展的,然而假设很多时候并未得到充分证实。比如,有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大脑的相对大小可以反映认知水平吗?
不少研究支持肯定性的结论,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园里的39种动物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可以用大脑的相对大小预测。
可不同的声音也一直存在,比如,大脑皮层的复杂程度和学习能力之间也存在相关性。有学者认为,灵长类大脑皮质体积可以预测说谎能力,体积越大,说谎能力越强。另一项针对灵长类的分析显示,大脑的绝对大小才是最好的测量方式。大脑越大越聪明,大脑身体比反而失去了解释力,所以不需要用体形做校正,这也间接说明,身体越大可能认知能力越好。
争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办法获得确切答案,只能暂时搁置。
接下来的问题是,聪明的个体是如何被选择的?是因为我更聪明,所以异性更喜欢我?还是因为我更聪明,我更能分辨谁是质量高的异性?
有研究支持前一个假说,比如,雌性虎皮鹦鹉就喜欢看起来比较聪明的雄性。虎皮鹦鹉原产自澳大利亚一个干旱贫瘠的地方,找食物可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繁殖季雌性负责孵蛋养娃,雄性负责找食物养配偶,所以雌性找一个投喂能力比较强的老公具有适应性意义。
研究人员设计了严格对照的实验,有两个雄性摆在雌性面前任其自由选择,雌性选择和谁待在一起的时间长就说明喜欢谁。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带走了不被青睐的雄性,并传授其独门技能。
研究人员在培养皿里放了一个盒子,盒子里有食物,但是盒子需要三步操作才能打开,经过训练,不受宠爱的雄性熟练地掌握了盒中取食的技能。于是,研究人员心满意足地把他放回了竞技场,他当着雌性的面三下五除二就拿到了食物,留在一旁没有接受过训练的雄性在风中凌乱。
曾经的情场失意鸟成功地用自己作过弊的智商碾压了竞争对手,而雌性承认自己之前瞎了眼,开始显著地更青睐那个会开盒子的雄性。看起来比较聪明的雄性确实会获得更多生殖机会,将认知能力强的基因传递下去。
另一方面,雌性的智商可能也很重要,这影响了她们是否能分辨出质量更高的异性。人工筛选5代后,研究人员把雌性孔雀鱼分成了脑大组、脑小组和普通组。雌性孔雀鱼对雄性的颜色有偏好。如果给雌性两个雄性挑选,一个雄性颜色好看、质量高,一个长得丑、质量低,脑大组和普通组雌性显著偏爱更迷人的雄性,但是脑小组的雌性则没有这种偏好,做出的决策并不是最优的,这可能是因为她们不知道对方好看不好看。
大脑是个好东西,找对象的时候多半用得着。
六、一夫一妻制,是妥协还是共赢?
设想一下,一群海豹正在叽叽喳喳地讨论什么样的社会更好。它们即将投胎转世,但既不知道自己今后会是什么性别,也不知道自己的体力、智力在社会上能排第几。
雌性代表首先发言:“由于雄性比雌性大得多,雌性几乎没有什么择偶的权利,也不能对头号雄性的求欢说‘不’,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充分尊重个人的性自主,没有强迫,看对眼就在一起,看不对眼就分开。”
高等级雄性代表反对:“雄性比雌性性需求大,不能不看个人体质就一刀切,雌性不交配或少交配不难受,可雄性憋得慌,雌性也需要照顾我们的生理需求。”
雌性代表反驳:“那你可以用食物交换,共同养育后代,提供保护等。只要我们满意了,也是可以增加交配频率的。如果你们承认强迫性行为合理,那么雄性之间的性强迫也是合理的吗?”
高等级雄性代表接着发言:“社会等级不就是高等级的可以支配低等级的吗?如果什么都按你们说的做,那等级还有什么作用?”
低等级雄性代表反驳道:“等级只是划分稀缺资源使用优先级的,并不代表你可以伤害或者操纵一个个体,个体能力有差异,但人格是平等的。前20%的雄性占有了80%的交配机会,这对底层的雄性难道是公平的吗?你们算算投胎成高等级雄性的概率高,还是低等级的概率高。等级低了至死都是处男呢!老大一个人也不需要那么多配偶,不如分给大伙,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
高等级雄性代表说:“谁说我不行,三四十个配偶我都能照顾好。”
低等级雄性代表继续说:“那我们底层群众就要联合起来推翻极权统治,交配是基本权利,不能被垄断。”
雌性代表接着说:“要讲理,不要暴力。你们朝代更替,把我的孩子杀了一茬又一茬,你们不心疼,我肉疼。反对一切暴力!”
雄性代表们计算了一下,给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地位高就能有很多配偶,但是对个体而言大概率事件是一个配偶也没有,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投胎时赌输了代价很惨痛。另外一种方案是一夫一妻制,每个雄性都有一个配偶,满足了基本的生育权,也更稳定。出于较普遍的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后者得到了更多支持,不仅如此,一夫一妻制还可以极大地缓解杀婴的压力,说不定雄性还可以帮忙带娃,一举两得。
再来设想一下,蓝鳃太阳鱼群体中的地主和小偷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群体中占20%的地主占有所有巢穴,剩余80%的小偷只能在地主交欢过程中横插一杠子。
地主代表说:“可供繁殖的巢穴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改变,现在要讨论巢穴的分配问题,我建议打一架,赢的人拥有巢穴。”
小偷代表说:“这对我们不公平,为什么一定要暴力对抗呢?凭脑子不行吗?凭长相不行吗?凭育儿经验不行吗?猜拳不行吗?”
雌性代表说:“那么听我的,谁对我和我的孩子好,巢穴就给谁。”
地主代表说:“我对你们好,遇到危险我可以帮你们击退,小偷小个子没有能力。”
小偷代表说:“话不能这样说,我体形小,灵活啊,带着鱼卵就躲避了捕食者。我提倡不以暴力作为唯一标准,先天的体形劣势不能怪我,我们要更公平地竞争。你看地主又犯了这个错误。”
地主代表说:“可是说来说去,暴力原则收益最大,也最容易执行,你能提出一个更好的法子?”
小偷代表说:“那就先来后到,第一个发现巢穴的可以拥有这块领地,不准用暴力抢。”
地主代表发言:“可是最好的资源就应该分给最有能力的。”
小偷代表说:“发现巢穴也是一种能力,我看你是四肢发达,脑子进水了吧。”
雌性代表发言:“只要你们不要在我交配的时候冲进来释放精子,充分尊重我的选择,我就支持,未经同意的性行为应当被谴责。”
如果动物们都可以通过讲理,来制定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规则,这可能是最理想的社会。但父权社会不满足这一条件,母权社会同样不满足,最后的平衡点只有一个,就是平等。
一夫一妻制相比其他的多配制更为平等,但仍有漏洞可钻,那就是出轨。1968年,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爱德华德瑞研究所所长大卫·莱克(David Lack)提出,93%的雀形目鸟类都是一夫一妻制的,该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众多人类感慨终于又可以相信爱情了。只可惜好景不长,科学家没多久就发现,隔壁老王无处不在。
雌性红翅黑鹂在理论上只拥有一个社会配偶,但实际如何呢?有一项研究描述了这么一件怪事。在一个地区,因为红翅黑鹂毁坏庄稼太厉害,人类一怒之下把该地所有雄性黑鹂都结扎了。然而,39窝鸟蛋里面有27窝(69%)都孵出了小鸟,其中的26窝(96%)中的所有鸟蛋都受精了。科学家们会心一笑,说明雌性和不在该地区常驻的雄性交配过。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DNA鉴定技术出现,首次证实了鸟类私生子的存在。2002年,西蒙·格里菲斯(S. C. Griffith)团队发现,在雀形目中,只有14%的鸟类是真正一夫一妻制的,大约90%的鸟类物种中存在私生子,在社会性一夫一妻制的鸟类中,仍有超过11%的后代是隔壁老王的。
我们尚不明确一夫一妻制出现的动力,因为这极大地弱化了性选择。减少配偶个数和减少交配次数有利于雌性,她们可以以忠贞为筹码要求雄性付出更多抚养成本。但对那些富有魅力的雄性而言,一夫一妻制无异于晴天霹雳,而对底层雄性而言,他们终于咸鱼翻身了。一夫一妻制更利于抚养后代,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是父爱导致一夫一妻制产生,还是一夫一妻制强化了父爱。也有研究认为,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是因为雄性讨配偶成本太高,娶一个就已经倾家荡产了,没办法再娶第二个。
格里菲斯的研究揭示出鸟类一夫一妻制下的真相。鸟类出轨率如此之高,让我们不禁感慨,某些雄性实在很辛苦,一边要看好自己的配偶,一边要调戏别人的配偶。对雄性而言,让别的雄性给自己养孩子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殊不知,大家都出轨,自己说不定也被绿了。但对雌性而言,其中的好处却并不明显,而且偷情一旦被老公发现,很可能就离婚了。失婚雌性容易日渐消瘦,娃也养不活,成本颇高。
那为什么雌性也要出轨呢?
有研究认为,雌性虽然嫁了屌丝,但还是有一颗和高富帅缠绵的心,屌丝离婚后
上一篇:关于乙肝 那些你必须知道的事儿!
下一篇:医学伦理学文献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