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夫妻”,保持一种微妙的婚姻距离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田永昌(男,上海市作协理事):

  正当《现代家庭》杂志开展关于婚姻距离的社会讨论时,我恰好从一对“候鸟”式夫妻家做客归来。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婚姻距离”这个话题颇有启示。

  这对青年夫妻,男的在广告公司搞设计,女的在中外合资企业做财务。结婚已五六个年头了,自己也买了房子,房子虽不大,但装修得颇为新潮、温馨。他们平时各住各的,各搞各的事业,只是双休日才同居在一起。那天,我们去时,男方还没回家,过了一会儿,男的回来了,女方开门迎上去,双方竟毫不顾忌我们在场,那么紧紧拥抱相吻,俨然一对热恋中的恋人。此景,此情,令我想起宋代词人秦观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赞同这种“候鸟式”的夫妻生活方式,因为两情久长,朝朝暮暮自然好,就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中所说“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问题是,朝朝暮暮,天天你看我,我看你,再热乎的夫妻,时间长了也少了新鲜感。我想,为什么青年夫妻中流行这种“候鸟式”的夫妻生活方式,恐怕是这一代人更在乎情感本身的质量,而不大在乎外在的形式。中国传统的紧密型婚姻距离变得宽松了。古人还有一句名言流传至今,“久别夫妻胜新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这一代人特别是有抱负的青年人更加注意汲取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也更注意多赚钱。他们认为,儿女情长卿卿我我每周一两天就够了,其他时间还是做点别的事情吧。我开头提及的那对夫妻即是如此。

  江国鑫(男,对外联络人员):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还未意识到自己也是“候鸟”。只是我是无意识的、被动型的“候鸟”。

  我认为,夫妻间的间隔(包括有意的、无意的)还是有一定必要的。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距离产生美感,可以使夫妻间更加恩爱。比如有时我在郊区联系工作,几天没有回去,妻子一天几次与我电话联系。我工作完成,回到家中,双方也有了新的话题,交流的时间反而比长时间在一起的时候多。另外,夫妻间有一段时间的分离,对减少相互之间的摩擦也是大有帮助的。人们常说,爱情是能擦出火花的,爱情愈烈,火花愈亮。殊不知婚后家庭中的琐事都是些可燃物,而对一切可燃物来说,任何火花都是有危险性的。因此,夫妻间的分离,正是有意无意地调节着婚姻间的距离,也有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中的功效。

  我以为“候鸟”式夫妻有几方面的问题要处理得当。第一是夫妻间的分离时间不能太长,时间一长不仅会淡化家庭观念,而且夫妻间的感情也会走向反面。从前有许多两地分居的夫妻,一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一起,按理说他们在一起时应该如胶似漆,可惜的是这些夫妻由于分离的时间太久,各方面缺少交流,反而矛盾丛生。他们的教训,现在的“候鸟”式夫妻一定要吸取。第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上诱惑很多,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也在滋生蔓延。由于“候鸟”式夫妻双方都有独自的空间,客观上缺少约束,因此严于律己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因此而导致最后劳燕分飞,那就得不偿失了。最后是,“候鸟”式夫妻不能因为自己是“候鸟”而放弃对家庭的责任,特别是那些有孩子的“候鸟”。我的女儿已经较大了,衣食住行方面不太需要心,但如果她学校有什么活动需要家长参加的话,我是任何时候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准时参加的。

  莎莲娜(女,外企职员):我现在是个准新娘,我和他恋爱许久,谈婚论嫁已进入到细节阶段,但我们目前还未在法律上结成夫妻。

  我们一直以为,婚姻中要有一定的距离才有回味,够美妙,对夫妻间的“候鸟”方式,我们相互间议论过多次,我和他观点统一。我有自己的事业,他也一样。他不希望在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我也不希望在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男人。我们现在每星期碰面一次,互相交流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以后结婚了,我想这样也未尝不可。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其中当然有异性。这些异性朋友严格来说大多是我的前辈,不过我们之间更愿意将对方当朋友看待。每当得到欢乐或是遇到挫折时,我都会找这些朋友分享或倾诉。这倒并不是我不信任我的那个他,而是我的欢乐和挫折更多地与我的事业有关,他们的指点,比单纯的安慰更切合我的实际。如果我与他之间不采用“候鸟”方式,要拓展这样的活动空间,无疑会难度加大。

  有许多在婚姻这座城堡里生活长久的居民说我这种想法过于浪漫,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会走向平淡甚至庸俗。也许正是这样,我就对这份浪漫格外珍惜,并尽量延长它色彩的缤纷期。

  何国勇(男,国企工会宣传干部):据说“候鸟”式夫妻在美国司空见惯,他们那里把这类夫妻叫做“平日分居周末相会型夫妻”。近年来的日本,这种方式也在一部分夫妻中流行。

  “候鸟”式夫妻有一个大致的共同点,就是夫妻双方都想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不愿被对方束缚。当然这种自由是广义的,包括事业和工作。只不过我们是个家庭伦理观念浓厚的民族,我相信这种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成为主流。

  我想起了我的邻居。这对夫妻中的丈夫是国企部门主管,妻子是新闻工作者。在我印象中,他们总有不尽的话题可以交流。我按捺不住好奇心,有天就找个机会向那丈夫咨询。那个丈夫倒也不见怪,他说,我妻子搞新闻工作,从她那里我能知道许多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这对增长我的阅历大有帮助。我从事技术工作,她能从我这里了解到最新科技动态,也开阔了她的眼界。

  这使我受了启发,夫妻双方所从事的不同工作,其实都是获取各自自由度的空间,而不同工作所带来的不同经历,相互交流起来又都可以成为密切夫妻关系的剂。推而广之,夫妻间不同的爱好、不同的情趣,只要我们加以利用,都可以在这一种婚姻双方的差别中达到一致。“候鸟”式夫妻所追求的保持适当婚姻距离的种种境界,我认为不采用“候鸟”方式也完全能够得到。

  张伟(女,吴淞水厂管理人员):与朋友聊天时,谈到夫妻间的关系,我朋友的做法着实令我耳目一新。她是个好女孩,热情体贴,喜欢交友,喜欢音乐,喜欢辩论,喜爱穿休闲服。她与一个同年出生的大学同学相恋并成婚,他们约法三章,三年内不要小孩,且一周之内只见面一次。其实原因说来也简单,男孩子住在吴淞,工作在宝钢;她家住月浦,工作单位在虹桥。无论是从事业上有所作为考虑,还是为了免除上下班来回奔波,在家与单位之间另租套房子都是一种明智的决策。她告诉我说,夫妻双方并不需要天天厮守,只要彼此信任,留给对方一定的空间,就会使对方没有压力,互相间更吸引。这样的婚姻让人觉得是一杯好茶,令人回味无穷。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生活是寻求一种平衡,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他们充分意识到独处的重要。人生总得向往什么,婚姻应该不是绊脚石,而是理想与目标实现的推动力,是温馨的支持和鼓励。相爱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如果不想让婚姻冲淡恋爱的滋味,婚后仍能保持恋爱时的感觉,夫妻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必不可少。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并不代表各行其事,这是现代人对婚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相爱并不一定要天天相见,天天相见的人也可能同床异梦。聚少离多的“候鸟模式”,有可能成为现代人婚姻生活的新潮流。

  方圆(男,文汇出版社编辑):所谓“候鸟夫妻”大概就是指那些“随心情的变更而聚散不定的夫妻”。据说那些“候鸟夫妻”们平时各忙各的,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圈子,有的甚至连经济上也相对独立,只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相聚过过“两人世界”。旁观者可能会问,既然不愿长相厮守、日夜相伴,又何必要成为夫妻呢?不过对于别人的生活,最好少问几个“为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适应,他欣赏,他满足,甚至他陶醉于自己的活法,别人又能说些什么呢!当然,这是一种非主流、非“正常”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可能并不能接受或者欣赏,但我觉得大家至少应该尊重这种生活方式。不记得是哪一个作家曾有过一个寓言式的比喻,说人和人相处其实有点像两只刺猬,靠得太近,则容易互相“刺伤”对方,离得太远,又会感到太过寂寞,所以要经常聚聚散散,借以调整到最佳的位置。我想,“候鸟夫妻”可能也是在聚散之间,寻求一种为自我所接受的最佳婚姻距离吧。

上一篇:翼狐隐私政策
下一篇:当腐女穿越变成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