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南山丨第一期:科技作为艺术的通道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07
手机版

  

  科技-艺术

  电影·小说·展览

  太空·元宇宙·人工智能

  Movie / Fiction / Exhibition

  Cosmos/Metaver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是符号还是文学?是编码还是歌声?是程序还是生命?……是科技还是艺术?

  游艺南山第一期,将艺术置入当代科技发展的场域,以科技为通道,带大家步入艺术的世界。

  PARTⅠ 仰望星空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自古而今,自中而西,从诗歌到画作,从音乐到影像,一切艺术作品里,关于宇宙的想象,从未缺席。

  艺术是人类愿望的倒影,关于宇宙的探索,人类步履不停。在中国历史悠远的长河中,从远古的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明代万户“飞天”,再到不久前神舟十五号顺利升空,中国人的航天梦早已一步一步从梦想照进现实。

  九天、太虚、寰宇,古人曾用这么多磅礴而美丽的名字,指称那遥远的天外之天;嫦娥、神舟、天宫,今天的我们亦以这些具有神话色彩的名字,展现“中国式浪漫”。科技的步伐,在人类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踩出艺术的足印。

  第一部分,“游艺南山”将向西工大学子推荐一些有关“宇宙”的文化艺术作品。

  音

  乐

  演唱者:大卫·鲍伊

  来源:专辑Man of Words/Man of Music

  评分:专辑豆瓣评分9.4

  来自英国摇滚音乐人大卫·鲍伊1969年的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电影《2001太空漫游》。歌词是飞船船长Tom与地面控制中心的对话,用对白间情境的落差与混音带来的强烈空间感,勾勒出宇宙的辽远与孤寂。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还曾作为电影《白日梦想家》与《千星之城》的插曲,而大卫·鲍伊的儿子邓肯·琼斯更执导了科幻电影《月球》与《源代码》。可以说,这首歌里的画面感,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影视创作者对宇宙的想象。

  听听这首歌,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演唱者:Mr.Miss

  来源:专辑《枕边迷航》

  评分:专辑豆瓣评分7.6

  来自国内爵士人声组合Mr.Miss的第二张专辑《枕边迷航》。歌曲以《三体》的故事为灵感,在歌词、管弦乐与带有谐谑意味的女声间,交织出诙谐而壮丽的故事场景。歌曲的歌词写:“日月梵高雨果和你我,是谁用面壁静止时间,用呼吸拨宇宙之弦……把信仰藏在意识边缘。”

  宇宙与星辰,艺术家与普通人,当人类的呼吸可以拨动“宇宙之弦”,这些宏大的与渺小的,似乎都如歌曲尾声渐远的人声般,逐渐消失,不再重要。

  演唱者:唐汉霄

  来源:EP《末日飞船》

  评分:单曲豆瓣评分9.6

  (版权限制,仅分享LIVE版本)

  歌曲以悠扬绵长的人声吟唱与无机质的音效勾勒出宇宙的寥廓与冷酷,侧面描绘了人类对太空的敬畏与向往。人声从平静、到澎湃、再到激烈,其中的眷恋、恐惧与渴望,在剧烈的鼓点中逐渐坠落,仿佛宇宙间一场无声的爆裂,很快在宇宙风的席卷下,消弭无踪。

  小

  说

  

  作品:短篇小说《乡村教师》

  作者:刘慈欣

  来源:2012年《刘慈欣科幻自选集》

  评分:豆瓣评分8.7

  阅读:微信读书

  故事简介:

  多年前,罹患绝症的老师在临终之际要求懵懂的孩子们背下他们不能理解的牛顿力学三定律。而后,故事的目光投向宇宙:外星人在清扫战场时鉴定着沿途行星的文明等级,被随机抽作地球样本的孩子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了决定地球存亡的责任。

  孩子们面对一系列测试题时没有反应,直到外星人问到牛顿三定律,他们齐声回答了去世教师让他们背下的内容。地球也由此被证明值得存在,人类躲过了一劫。

  无人知晓所有的功劳属于一个在这个星球上最贫瘠的角落里默默死去的中国教师。

  推荐语:

  这是刘慈欣1999年创作短篇小说作品,在现实主义场景与科幻场景转换中,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将至高至远的宇宙与地球一个偏远山村的教师联系在一起,用形式上的崇高与渺小,歌颂刘慈欣心中真正的崇高者——乡村教师。

  故事的最后,碳基文明好奇地研究人类,惊讶于人类这种生命体没有记忆遗传功能且交流只能依靠每秒传递1-10比特率信息的声波,却在如此低效率的知识传递方式下创造出伟大的文明。在这些外星人看来,这种专门负责在两代人之间传递知识的群体——教师——是神奇甚至神圣的。

  这部小说作品近两年曾被改编为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看过这部电影的同学,不妨读读这篇小说。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同学,也不要错过这部刘慈欣早期优秀的短篇作品。

  书

  籍

  

  书名:宇宙之形——太空艺术博物馆

  出品方: 后浪

  -内容试阅-

  《宇宙之形》内容试阅

  内容简介:

  本书集合天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博物馆馆长及学者组成的专家小组共同编著,收录了300余幅标志性作品,不仅有各国航天机构的珍藏级天体图像,还包括来自全球顶级艺术博物馆的经典宇宙主题作品,以及部分从未发表的私人收藏作品。

  作品年代跨越万年,包罗万象,从上古星图到伽利略的月面图,从太空科幻小说插图到库布里克的科幻电影海报,从凡·高的《星月夜》到吕西安·吕都的《在别的星球上》,从“创世之柱”天体图像到著名的《无限镜屋》……

  通过对不同星空文化的解读,揭示了宇宙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及人类描绘宇宙方式的演变。每幅作品均配以一则引人入胜的星空故事,既是对宇宙作品的赏析品味,更是对人类与宇宙关系的反思。

  推荐语:

  科学的价值在于能够阻止狂热与无知,毕竟宇宙的大部分是黑暗的,只有点点的星光点缀着。而艺术则可以突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边界,带领我们向更广阔的宇宙进发。科学与艺术并置,用艺术的方式解读宇宙,是天文科普,也是艺术赏析。

  [引自“后浪”公众号]

  

  PARTⅡ 思索未来

  当下,关于未来的叙事,有着多元的路径。1968年,菲利普·迪克出版《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仿生人(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这部小说后来也因改编为著名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而影响广泛;1985年唐娜·哈拉维发表《赛博格宣言》,将赛博格(人机合体)视为一种混合主体以超越主流叙事,进一步推动了理论界的“后人类”讨论。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他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并描绘了这一概念背后的虚拟世界,30年后的今天,这个概念风靡全球。

  关于未来,人类有太多想象,未来的人类形态、未来的世界样态、未来的人机关系模式,这一切,都成为艺术的养料。

  第二部分,“游艺南山”将向西工大学子推荐一些有关“未来叙事”的文化艺术作品。

  书

  籍

  

  作者:特德·姜

  推荐篇目:软件体的生命周期

  来源:短篇集《呼吸》

  评分:豆瓣评分8.5分

  阅读:微信读书

  故事简介:

  故事讲述一个小群体用二十年的时间抚养一种名叫“数码体”的人工智能。数码体不同于其他科幻文学中的人工智能,它们没有行动自如的肢体和超级计算机般的大脑,也缺乏情感能力,更接近没有身体的婴儿,需要养护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养育,二十年的时间就如将婴儿抚养成人。小说里,从动物园离职的安娜与新同事德雷克加入数码体的开发工作,各自拥有了数码体。虚拟世界不断更新,高效成为主流,数码体不再被看好,他所生存的虚拟空间慢慢消失,安娜和德雷克尽力让数码体成长下去。

  引自《特德·姜:站在领先现实一小步的地方认识现实》

  推荐语:

  特德·姜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曾被改编为电影《降临》。《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是特德·姜迄今为止最长的一篇小说,写作于2010年。小说聚焦于人与人工智能间的情感关系,但并未困囿于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反而充满了对真实生活的描述。特德·姜说:“科幻小说中随处可见人造生物,就像从宙斯头部跳出的雅典娜一样,这些人造生物一出现就完全成形,但我不认为意识是这样工作的。依据我们人类经验,至少需要二十年的努力才能培养出一个有用之人,而培养一个有用的人造生物也不会比这更快。我想写的正是这二十年间可能会发生什么。”

  这部小说关于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讨论,区别于其它相关作品,态度疏离,但并不冷冽,甚至有着难得的情感温度,为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影

  视

  

  片名:头号玩家

  评分:豆瓣评分8.7,IMDb评分8.6

  观看:腾讯视频VIP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2045年,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詹姆斯哈利迪一手建造了名为“绿洲”的虚拟现实游戏世界,临终前,他宣布自己在游戏中设置了一个彩蛋,找到这枚彩蛋的人即可成为绿洲的继承人。要找到这枚彩蛋,必须先获得三把钥匙,而寻找钥匙的线索就隐藏在詹姆斯的过往之中。

  韦德、艾奇、大东和修是游戏中的好友,和之后遇见的阿尔忒弥斯一起,五人踏上了寻找彩蛋的征程。他们所要对抗的,是名为诺兰索伦托的大资本家。

  推荐语:

  每当有人问:“什么是元宇宙?”《头号玩家》的名字便常常作为答案出现在回复里。即便在这部电影上映时,“元宇宙”还并没有成为一个流行概念席卷全球。在豆瓣电影《头号玩家》的页面里,高赞影评尚将这部电影所建构起的景观称为“VR世界”。

  无疑,这是一部强娱乐性的电影,有着丰富的视听、紧凑的剧情、恰到好处的起承转合。而在这样的精彩之余,“元宇宙”这个略显空泛、模糊、缺乏具象的概念,被反身呈现为一个可触及的视听世界,让更多人理解,甚至向往,这让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留痕影史的意义。

  如果你好奇元宇宙而没看过这部电影,那这一定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

  展

  览

  

  主题: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

  时间:2022年10月28日-2023年1月31日

  地点: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创意广场

  展览简介:

  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被裹挟在由自然、社会、精神等所相互交织的“多重生态”之中。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以“合成生态”为题,旨在探讨“共生本体” ,同时借由“合成”这一隐喻,探寻重塑自然的可能性,检视后人类的生态想象,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

  “合成生态”由“激变的自然”“缠绕的生命”“交织的演化” 三个部分构成,将思索的视界从人/社会推至万物/宇宙,在行星视角与行星尺度中探讨未来演化的可能性。

  [引自“中央美术学院”公众号]

  推荐语:

  这场展览,展示了艺术与科技如何一体共生而又相互表达,艺术怎样触及科技发展至一定高度而产生的哲学思辨,科技又是怎样在这样的思辨中被塑造为艺术作品的元素。

  展览邀请到二十余位国内外艺术家,在展示艺术与科技结合路径,为观展者带来艺术飨宴之余,更启发着人们有关未来深深的思索。

  部分作品展示与解读

  “合成生态”展览介绍

  

  PARTⅢ 脚踏实地

  科学家将自己的故事书写在他们的研究成果里,艺术家将科学家的故事书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解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追寻科学家足迹,在拼凑他们人生经历的过程里,找到自己的道路。

  第三部分,“游艺南山”将向西工大学子推荐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文化艺术作品。

  书

  籍

  

  书名:曙光集

  作者:杨振宁

  评分:豆瓣评分9.2分

  阅读渠道:微信读书

  内容简介:

  精选杨振宁先生及其友人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其中约有一半文章系首次结集出版,很多篇目也从未发表过。涉及杨振宁先生深刻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既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

  推荐语:

  这本书中,杨振宁先生并未因为这是一部“文”集,而刻意地向“文”靠拢,他深知自己作为物理学家在科研之外的“责任”所在,于是他在书中谈物理的未来,讲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魏尔对物理学的贡献,收录学术文章《分立对称性P,T和C》,仿佛毫不在意会有读者抱怨“看不懂”——他当然也无需在意。但与此同时,他也不去刻意掩饰自己骨子里属于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文质彬彬”,于是他写《美与物理学》,谈《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深情的笔调讲述邓稼先的故事。

  作为读者,我们或许会因为书中各篇文章之间笔法、内容的转换而偶感错愕。但这也是这本书之意义所在。它将使我们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深入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物理学家。理性与感性,科学与文艺,这都是杨振宁。

  影

  视

  

  剧名:功勋

  评分:豆瓣评分9.0

  观看:腾讯视频VIP

  故事简介:

  该剧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的真实故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

  推荐语:

  本剧以写实的风格,讲述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其中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两弹一星”元勋、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绕月探测工程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药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崇高的科学家精神,值得西工大学子观摩学习,将他们作为未来求学、科研、报国路上的榜样。

  戏

  剧

  

  剧名:寻找师昌绪

  出品:西北工业大学

  观看:有数青年”微博直播回放

  故事简介:

  《寻找师昌绪》讲述的是西北工业大学杰出校友师昌绪的人生故事,本剧以“戏中戏”的演绎手法截取师昌绪院士生活点滴:1941年,师昌绪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采矿冶金工程系,度过了苦中作乐的大学时光。从西北工学院毕业后,师昌绪通过打工和奖学金完成了在美期间的博士学业,但回国时却遇到了阻挠,而师昌绪表示美国的生活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师昌绪的夫人郭蕴宜为了师老和家庭,和他一起去了东北,放弃了大学所学的物理专业,研究起了冶金专业。师昌绪在沈阳金属研究所一干就是三十年,在此期间他带领科研团队积极研发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及部件,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的大力发展。师昌绪晚年,因国防事业迫切需要碳纤维,80岁的师昌绪再一次勇挑重担,突破技术难关,取得重大科技成就,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对推动国产碳纤维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推荐语:

  《寻找师昌绪》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项目的入选剧目,曾入选教育部思政司“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也是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之一。

  本剧历经两年创作而成,运用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缅怀西北工业大学杰出校友、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

  作为西工大学子,这部作品不可不看。戏剧是现场的艺术,在难以组织现场演出的当下,希望可以通过直播回放,满足大家想要观剧的心愿。

  

  第一期“游艺南山”的内容就是这些

  欢迎各位同学在留言中

  分享自己喜爱的科技相关文艺作品

  并写下自己的理由

  你的留言也许会出现在精选评论中

  让更多人与你一起分享这些作品的美妙

  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喜爱的各类文艺作品

  也许有一天

  你的推荐会出现在我们的栏目里

  被更多人看到

  希望每位同学都可以在这里

  找到属于自己的“同温层”

  游艺南山,下期再会

  

  文案丨端木佳睿

  编辑丨端木佳睿

  审核丨马玥

  

上一篇:民政部:明年底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乞讨未成年人
下一篇:未成年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