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论文10篇
我国是文化大国,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中国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汉语言文学的论文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在开展相应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授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基本技能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文化悬窗方面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特色
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汉语言文学能够传承我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汉语言文章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开阔国民的人文情怀,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
(三)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意境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赏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意境,作者在进行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古诗是最能够体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文体,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让自己的诗歌和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创新与探索
摘要: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在高校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建成的,它有很强的广泛性,怎样成为世界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对该专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怎样在传承中得到有效发展,就是每个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人员必须正视的问题。
本文结合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潜在的问题,希望从实践与探索中,进行精炼精讲,以此帮助学生提高课外积累与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师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然后再结合研究优势与领域,开设多种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宽度与广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探寻一条适合该专业的革新之路。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探索;实践;科学;改革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潜在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多的是吸收之前文学和语言发展中潜藏的精华,它要求在现实教学中不断优化认知,而不是数典忘祖。
新形势下,我们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及时完成专业发展目标。
从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来看: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即:人文素养,怎样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最后影响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是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思索的问题。
1、“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当前很多高校文学课中,使用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老师不停的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听,部分学生很可能做些无关紧要的事。
满堂灌作为汉语言文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存在理由,首先是文学内容复杂,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呈现,授课时还会呈现出无限延伸的特性。
倾述欲望明显超过学生关注的语文,在老师口若悬河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知识学生都能吸收。
该教学方式并没有确立学生主体功能,更不益于培养学习兴趣,更难以掌握知识。
2、创造能力被忽略
大部分高校,中文老师都是为完成书本内容而授课,外落实教学任务,忽略了自身创造力,很少真正掌握一堂课的学习内容,重要的是给学生正确的方式。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听讲,没有思考内容。
在课堂上,缺乏小组讨论与交流,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甚至连表达能力都会受损。
实习期间,就能看出该缺陷:很多学生不愿上台,甚至上台上哆哆嗦嗦很难讲出完整的话,严重影响了老师团队建设。
而创作能力则是最令人担心的'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自我创作,也没有创作动力,这样很难塑造出作家,这类现象都说明汉语言文学还需进一步优化。
3、老师不重视交际能力
就业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目的,若在大学课堂中,老师没有对这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就业就会陷入困境。
随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理论讲解,但本身缺少社会实践。
相对的讲,该专业在文科中属于客观的,就业宽泛,但在高校依然缺乏实践水平,很大原因是老师教学存在问题。
在教学期间,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在学生没有查询典籍的情况下就讲述课本的思想含义、流派特性与历史价值,都是不科学的,学生只得机械总结老师的教学内容,在考试之际,他们只得用几天时间来突击笔记。
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这种学习模式是功利的,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二、新形势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析
1、“为己之学”的教学态度
最早在先秦时代提出,它指出学习不是功利,更多的是提高自己,优化道德素养,要求主体学习人员在学习期间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它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期间,该观点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体现在审美与学习活动中,要求我们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自我学习中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也是发自内心的,它是精神上的享受。
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觉投入学习中,这样才是合格学生。
2、优化并创新课程框架
1)确立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突出新课程体系与特色,在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情况下教学;3)结合汉语言文学就业目标,在展现实用性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增加实践比例,同时增加课程植入与引进力度。
三、新形势下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实践工作
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探索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形成以生为主的模式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突破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课下学生要主动浏览该章节涉及的名著。
老师在规定时间讲解课堂知识点,然后再将剩余时间与空间给予学生,在该时间段学生可以随便质疑,对某个特定观念进行讨论与辩证。
从交流中获得新观念,以此提高自我表达力,这样才能学到他人的优秀观念。
2、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探究性、开放性教学
教学形式上,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汉语言专业中,转变之前一步到位的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是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带着兴趣看原著,进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改善专业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与分析中
在高校教学中,老师必须主动承担起科研与教学工作,在科研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
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但老师能主动借鉴观念。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主动查询资料,总结观点,提炼知识。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这样才能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四、结语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暴露了很多缺陷,这也让改革势在必行。
从整个发展与改革之路来看:它必须不断吸收教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现代化工具与思路,对汉语言专业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水平,在学习中提高自我价值。
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也只有这种安排,才能让教育人员真正接受任务。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顾路路。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2]浅谈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的分析[J]。何静。才智。2015(14)
[3]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J]。李晶晶。赤子(上中旬)。2015(21)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但能否胜任或者是否有发展前景,则要看他的内功和修养。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 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 语言 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试论《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
常永奇
内容摘要:很多作家对《伤逝》爱情悲剧根源的探讨都是在“五四”时期内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约束性和理想性,本文结合当今爱情观及现今爱情悲剧试论《伤逝》,表达《伤逝》爱情悲剧不是因为时期的局限,而是子君和涓生两人的爱情观不同,本就缺乏结合的稳定性,悲剧的发生是注定的。
关键词:伤逝;鲁迅;隔膜;爱情观
《伤逝》是鲁迅《彷徨》里面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一篇小说,历来有很多人对《伤逝》爱情悲剧根源进行探讨,关于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实质,有人认为妇女解放缺乏经济支撑,导致了爱情的悲剧。我认为根源在于他们自身,他们的爱情观是不成熟的,是爱情观点的不同。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因而爱情观的不同决定了俩人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和经济的压迫下,最终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
一
我们先看看子君和涓生两人相恋的初期,“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
翻了十多页了,但是好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缺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1]”,一方面涓生是以子君精神导师的面目自居的,在会馆的破屋里,“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2]”但子君不是消极、被动的被启蒙者,而是积极、主动的觉醒者。在五四时代浪潮的感召下,在涓生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子君觉醒了,她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3]”。 1918年,胡适翻译了《玩偶之家》,将易 生主义介绍到中国,从此,娜拉成为年轻的知识女性崇拜的对象,成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象征。于是,有机会接触到启蒙思想的新女性纷纷挣脱旧家庭的锁链,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和新式爱情。“按当时流行的理解,一个中国娜拉对自己的基本责任就是应该有爱的权利 [4] 。”子君,这个在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女子,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家庭亲人的反对,不在意旁人的鄙夷与讪笑,勇敢而坚决地与涓生从相爱到同居。为了筹备这个自己的小家,她又不顾涓生的拦阻,执意卖掉自己的金戒指和金耳环。子君和涓生初期的相恋是幸福的,虽然是“五四”时期,但同大多数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一样,渴望着爱神的降临。为了爱的实现,子君走出家庭,断绝亲缘,并决然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激情感动着涓生,使他心中有说不出的狂喜,并预见中国的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为了纯真热烈的爱,
他们走在一起,结为伉俪。其实客观的看一下,他们之间的爱恋是单纯的、盲目的,他们只是在互相精神的吸引下走到了一起,这种精神,只是在不成熟的时代的一种不成熟的产物,至于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完全没有论及。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涓生对子君的爱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此外,从“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着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对会馆中那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涂着雪花膏的小东西的窥视和鄙夷,子君是“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在寻住所时,“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5]”所以说,同居前,涓生虽然是子君精神上的导师“启蒙者”,但另一方面,子君却是涓生在空虚寂寞的人生中藉此前行的动力和勇气。不难看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爱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可谓是浪漫的爱情观。而对子君而言,爱是找个可依靠的爱人相守一生,爱是生活的归宿和目的。可谓是实在的爱情观。这种不同,决定了恋爱过程中,俩人性格心态及行为的不同。
在旧的社会,这种爱情的结合显然是很难存在的,双方的结合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在“五四”变革时期,男女在追求自由的精神下,追求自我显然是他们最大的诉求,然而这种简单、盲目的诉求,很难维系多久。
二
起初结为伉俪之时,面对初次求爱(对待此记忆两人的变化也逐渐不同),“我只记得那时以前的十几天,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羞愧,[6]”子君呢,“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7]”,“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后常须由她来补足,有她来纠正[8]”,“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视着,于是眼神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9]”,这个时候,他们已脑海中的印象和重提的热度已经不一样了,子君是纯真的、直接的,涓生是含蓄的、逃避的,两人的感情从最初的依恋和不顾一切,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罗洛·梅说:“任何意志行为都以愿望为其先捷条件的,愿望像一切象征过程一样,既有一种向前的因素渗透到将来,又有一个在后的据点提供动力。因此,愿望中既包含着意义又包含着力量。[10]” 子君低微的愿望自然导
致了她的生命激情与创造力量的衰减甚至丧失,而这无疑是对子君的人格力量的消解,因此两人闻必然会产生冷漠。罗洛·梅说:“恨并不是爱的对立面,冷漠才是爱的对立面。[11]”。 冷漠局面的形成也等于宣布他们的爱情、婚姻即将走向死亡。
同居以后,子君从一个觉醒者,从一个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女性,变为时代的牺牲品、涓生的拖累,在生存的紧要关头,被涓生借着“真实”的借口而抛弃,其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原因。子君的落伍与悲剧有其主观的原因。她与涓生争取“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仅仅局限在个人奋斗的范畴,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也缺乏更为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同居的目标一旦实现了,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涓生不知道,子君更无从理解,“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因此,刚刚走向社会的子君又只能重新回到家庭中,她整天忙着照顾涓生的生活,忙着喂油鸡,饲阿随,但这一次她是心甘情愿的!“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为了筹钱,筹来吃饭”。为了几只油鸡,她和小官太太明争暗斗。涓生的失业引发的生存危机、爱情危机,她竟不觉察,在两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她竟然首先去喂养阿随,甚至把自己轻易都不吃的羊肉也拿去喂,原因只是受不了官太太奚落和耻笑“阿随太瘦了”。在她已预感到了涓生与自己的爱情走向结束时,她所作的努力就是“开始往事的温习”,逼着涓生将许多虚伪的温存展示给她。昔日勇敢地追求爱的自由,而今极力想挽留住“无爱的感情”,子君的变化何其大啊!当涓生借着残酷而虚伪的“真实”抛弃她
时,子君的“脸色陡然变成死黄,死了似的”,眼光向虚无的空中寻找,拼命寻找那一根救命的稻草。最后,只能随父回家,在严酷和冷眼中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三
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持浪漫爱情观的涓生不由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是生活的压力还未真正威胁到他们时的想法,因为涓生在“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12]”,并认为“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啊[13]”。后来,“可惜的是忙,除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涓生已经对子君开始失望和厌烦了。持实在爱情观的的子君满足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甘心做个家庭主妇,整天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劳。这种满足使她安于平庸的生活,并渐渐地陷入小市民的斗争中,为了油鸡、“阿随”与官太太暗斗,在涓生被局里开除,心里很平静,觉得这是一种解脱,子君却变了脸色,在涓生自信的草拟求职广告,子君却很“凄然”,涓生翻译文稿需要安静,有阿随、油鸡的影响,子君“川流不息”地喊吃饭。在官太太嗤笑阿随太瘦时,在饭菜紧张时还拿饭菜喂它,甚至把自己近来不轻易吃的羊肉拿来喂它。为阿随悲愤,为饭菜出神,她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视为生活的目的和归宿,视为生命的支柱
时间一长,他们共同的语言、兴趣越来越少,世界观、价值观出现了更大的差异。这些无疑使他们难以沟通,更不能理解彼此,以至出现了隔膜乃至裂痕。他们追求恋爱和婚姻自由,以为同居就是获得
了自由。万万没有想到同居的生活,使爱情观不同的他们逐渐显露自己,差距日益明显,感情逐渐疏远。
其实在开始,他们也意识到了这种不合与隔膜的严重性,都试图设法弥补,但往往适得其反。子君近来也不仅也“间怀有温暖的神情”, “而且对我也温和的多了[14]”,“但这反而增加了我的苦痛[15]”。心的背离是很难改变的,“记得有一夜,子君的眼里忽而又发出久已不见的稚气的光来,笑着和我谈到还在会馆时候的情形,时时又很带些恐怖的神色。我知道我近来的超过她的冷漠,已经引起她的忧疑来,只得也勉力谈笑,想给她一点慰藉。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16]”“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于是涉及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诺拉》、《海的女人》,称扬诺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她还是点头答应着倾听,后来沉默了。我也就断断续续说完了我的话,连余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他们现在的感情已经使彼此觉得痛苦了,结合的目的何在,维系的桥梁又在哪呢?即使放到现在,这样的夫妻关系也是维系不了的,毕竟,他们才结合一年,现在的三年之痒、七年之痒,顺利通过的是什么?是沟通,无法沟通的夫妻注定要分离。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17]”,
涓生的想法已经很明确了,他对子君说,“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18]”。子君“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出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渴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19]”。当时子君和涓生的心底是怎样的呢?他们都明白彼此已经不可能在一起了,但是离异这件事毕竟对女性打击是最大的,况且当初她毅然决然地跟随涓生,不惜与家族决裂,等待她的是什么呢?她渴求的又是什么呢?子君临走时只留下一句话,托官太太告诉涓生,“她走了”,我想子君一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为什么她追求的自由,追求的幸福最后会落下如此的结局。涓生呢,“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20]”。临到子君死亡的后,涓生才想到,“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的冷眼中走过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21]”。
四
可以想象,子君面对理想的破灭是怎样的郁郁而终。“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地奉献她给我的说谎。如果真实可以宝贵,这在子君就不该是一个沉重的空虚。谎语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也不过这样地沉重。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
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22]”。这就是真实吗?鲁迅先生在写《伤逝》的时候,最后让涓生反思,这种反思是无力的,在“五四”时期,他们的结局是悲剧,放到当代,多数情况下不会有阴阳相隔的结局,但是虚幻的破灭我认为是必然的,说与不说真实不是问题的全部,在追求真爱情的开始,两人的爱情观差异已经决定了结局。
子君,骨子里还是个很传统的妇女,她尽管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仍把封建的“女子内治”的礼俗视为当然,认为结婚后靠丈夫养活是天经地义。当家庭陷入困顿时,她变得恐慌和怯弱,她不知所措,没想过反思,更没想过走出家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与丈夫一起支撑家庭。而任凭涓生“孤军奋战”,这导致她不能和涓生共同承担责任,不能携手同行,寻求生路,一致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爱最终破灭。
而持浪漫爱情观的涓生,尽管他刚开始是乐观而又坚强的,但在残酷的现实逼迫下,逐渐暴露出了他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他把陷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他认为此时的子君已成了他的累赘,只要离开子君,便可摆脱困境,有所作为。尽管涓生想到了子君可能因此而死,但自私和卑怯使他不愿对子君负责,只想尽快抛弃她,还是绝情的提出了分手。
他们是五四思潮影响下觉醒的新青年,他们敢于追求和婚姻自由、敢于反抗传统,但他们的追求是盲目的,他们实际上并未理解恋爱和婚姻自由,其前提是责任的担当。
子君是“五四”追求自由爱情的“向往者”,涓生是自由恋爱的“教化者”,然而这种美好的爱情,最后却走上了绝路。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深思。
注释:
[1] [2] [5] [20]鲁迅:《伤逝》,《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说明:以下引文出自此书者,不一一详注。
[3] [6] [7]见《彷徨》第72页。
[4]贾振勇:《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鲁迅研究月刊》2001第3期。
[8] [9] 见《彷徨》第73页。
[10] [11]罗洛·梅:《爱与意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31、21页。 [12] [13] 见《彷徨》第74页。
[14] [15] [16] [17] [19]见《彷徨》第78页。
[18] 见《彷徨》第77页。
[21] [22] 见《彷徨》第80页。 参考文献:
【1】、刘家思:《忏悔与自责——传递真实情感的谨慎与多虑》,《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2】、黄怀玉:《〈伤逝〉的意蕴:背负荒谬苦行》,《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3】、李泉:《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理樊篱——〈伤逝〉主题新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2007年6月。 【4】、谢廷秋:《叹人生隔膜 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摘要】大专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教学的人数与规模而言都占有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在教学内容上而言,大专院校一贯将汉语言文学放在一个主要的地位,不单单是针对于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民族文化提升起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大专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式与方法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针对现有的大专汉语文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教学的作用与策略进行分析与创新,旨在提升我国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大专;汉语教学;教学现状;方法策略
汉语作为我们国家民族的母语,也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语言之一,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绝大部分都是以汉语言为基础进行传承的。而现有世界全球化的大前景下,来自其他国家与地域的文化越来越多的流入到我国,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更容易对外来的文化理念进行接受与模仿。在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交汇的时代,需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加以巩固与传承,就势必需要加强对青年人群的文化宣传与教育,不仅仅对于其本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提高,更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在社会的工作与生活中更加熟练的对汉语言文化进行应用。最终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加强与巩固,从而长期维持民族的精神文化家园。
一、大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现代社会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越发的广泛与全面,特别是一些复合型人才,一些企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而汉语文学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作为人才的综合能力重要的依据,现有的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学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学作为选秀科目,只需要满足一定的学分就能够完成学生在语言文学类的教学考核。这就导致语文教学被放在了整个教学体系中一个次要的位置。现列举现有的两个主要方面问题:
(一)学生学习整体实力较弱:大专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所使用的教材一般多采用大学本科的教材为主,教材构架以知识点的学习与难点的记忆理解为主,对于一部分非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稍欠而且整体的学习氛围不高,就容易使学生欠缺对相关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二)学习态度消极:语言文学类的学科在中小学阶段长期作为重要学科进行学习,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重视。而进入到大学阶段由于专业与学科的特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语文这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其后期的学习难度会逐渐加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下降,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进一步下降。
二、大专院校汉语言教学的策略创新
对于熟练掌握了汉语言文学能力的学生,能够从事例如教师、编辑、文秘等工作,其涉及到社会上存在的诸多行业,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需要确立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从而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教学有效得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能力。
(一)注重文化特色的教学
通过在小学以及中学数十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语文学习知识与技巧,以及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本常识的积累与应用技巧,对于一些简单的文学文字的鉴赏也能够快速掌握。进而要求学生在进入大专学校学习过程中就需要进一步加深语文的学习层次,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文化特色的教学。通过分析鉴赏现在流行于全世界的西方主流文化,可以轻易对比出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独有的内涵与特点,这些内容其实也是能够加以合理的编排与创新去鼓励学生去认识了解与学习的。学生们能够在这些特色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觉自己身上的共同点,产生文化的共鸣,这样就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去。
(二)合理安排汉语言的学习内容
通过丰富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顺序,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以及一些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与欣赏,丰富了学生的眼界的同时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更能够给他们做出一些正确思想指引。而对于一些文学优秀文段的欣赏过程,要尽力摆脱应试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从高中时期的语文应试中的标准答案中引导出来。打破凡是文学鉴赏都有固定的一套解析模式的思维禁锢中解脱出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的不利环境逐渐改善。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多阅读鉴赏古文献、诗歌等,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天性,进行文学的创作尝试,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学习。
(三)合理安排阅读任务
语言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具体的场景应用,单纯的知识点与技巧的学习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劳与厌倦,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自己下去实践。在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多安排一下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不都局限于古代的一些金典名著,也可以包括现代的一些创新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尝试自己进行文字的鉴赏,可以没有格式与内容的限制,就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凭借着第一感觉去分析,让学生养成文学鉴赏的习惯,从而逐渐感受其中优劣,并且能够渐渐将一些方法活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势必要比课堂上单纯地讲授方法技巧要有效果得多。
三、结语
为了符合当前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进行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不过也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盲目追求改革,最终得不偿失没能够真正达到效果。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国家技术性人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罡风。关于专科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3):115-116.
[2]姜明月。大专院校汉语教学的作用和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36-37.
摘要:大学课程教学已经逐渐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发展,教师们都在试图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虽然不是技术操作类的应用性课程,但是在教学中同样可以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包含在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并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在写作汇报中锻炼综合能力、在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与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等等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环节,这些环节如果做到实处,就能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化甚至高效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识记;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不是技能应用型专业,所开课程所学知识不是生产、操作类技术性课程与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总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在学到有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还能提高思考与运用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具有其自身的应用性[1],教学中本当重视其实践效果。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也只有加强其实践的环节,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最佳效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一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的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二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合理正确并能论述其原委,三要让学生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象或进行实践。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一解决的是学到知识的问题,目标二解决的是批判性思考的问题,目标三解决的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的问题。三者当中,学到知识是基础,学会思考是关键和核心,学会应用是目的。思考其实已经介入应用的范畴,虽然是一种意识层次、精神层次的范畴,但它恰恰是理论性专业和课程本身的应用性所在。[1]理论的教学必以思考和应用为目的,只学到了有什么而不会判断不会评价,当然就不会应用,不会思考不会应用的教学是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学。探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其实是探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而实现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就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学到理论、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笔者试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在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
一门课程的内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范畴,怎么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观点、代表人物在该学科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是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属于识记的范围。这部分内容的最佳学习方法就是学生自学,并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自学即自己学习教材、参考资料,完成习题,完成习题即自学完教材、参考资料后,自己做完每章节配套的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老师上课的时候再一一加以检验,由此达到学生在自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的目的与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学等,无一不是基础理论性课程。要说它们的应用性就只能是课程本身内容的理解、批评、辨析和运用的应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知识、锻炼并习得能力。获得知识往往是边学边完成习题的方式较为有效。比如文学史课程之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么具体文体、各文体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学的大体特点是什么、各期与各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各家与各家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2]这些是学古典文学史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牢牢地刻在脑子里,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同样的,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学习也是如此。又如文学理论课程,中外文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流派、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前后阶段流派代表人物之间的继承发展与革新创造等[3],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和研究。又如写作学中关于写作主体的建构理论、写作过程的思维理论、写作行文的操作理论与策略理论以及文本规范理论等,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与理论,只有把这些知识和理论深刻在脑子里,才能进一步思考、辨析理论的正确合理与否,才能进一步指导写作实践。再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关于汉语的语音、语法、句法、发展演变等方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知识与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理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辨析、研究,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语言表达、写作实践。所有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获得都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学得最为有效。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并下发给学生在预习自学时必须完成的习题,在预习自学中有针对性地掌握会的,存疑不会的,在课堂上老师的检测、反馈中巩固会的,解决不会的。
二、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
学生在自学教材和参考材料的时候,在自己完成习题的时候,总会碰上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会产生一些疑问,因此需要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把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到课上或网上教学互动平台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跟老师或同学或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即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辨析、判断能力。学生自学的时候把不懂和疑问写下来,则又训练了学生的辨析、思考和表达能力,要辨析清楚自己理解了的是什么才能思考清楚不理解的疑问的是什么问题,思考、辨析清楚了已经理解和没有理解的问题并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不是简单的事,这个过程如果实实在在地做了,对训练学生的大脑思维和写作表达是非常有效的。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在学生的自我实践中完成,所以可以说是文科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自学时会因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高低而导致发现问题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所以讨论交流环节,老师作为主导也得设计、布置一些讨论的话题、课题或项目给学生在自学时加以准备,这样才能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收到更加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老师的设计话题、课题或项目及其思考、准备的要求都可跟知识掌握类习题一起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习某一章节的时候就有明确的要完成的任务,能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文学史自学预习中,可能会遇到对某些作家的作品读不懂更不能归纳概括其风格特色的问题,也可能会遇到无法辨析流派、作家间区别、联系的问题,还会遇到张冠李戴、记忆混乱的问题,这些就需要老师在设计的课前预习自学题目中提醒、引导学生碰到此类问题时如何解决,或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和难题到课堂上来或网上互动平台来交流讨论解答。又如自学预习文学理论课程时,会碰到弄不明白模仿、反映、再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结构、解构、后结构、现代、后现代、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诗言之、诗缘情、物感、原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等概念和理论的含义及其相关与区别的问题,尤其是无法将这些理论与作品分析的已有结论联系起来的难题;在自学预习写作学课程时,会遇到辨析不清赋形思维、路径思维、策略思维、文本思维等理论的内涵与作品中的实际体现、写作中实际运用如何等难题;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自学预习中会碰到不明白音位、音素、音节、仄声、入声等概念与实际体现的问题。这些课程的基本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自学中不只需要识记的能力,更需要学习者的思考、理解、分析、综合、联想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在设计的预习题目或指导手册中有提示有引导,这样学生便能在自学预习时检验自己的预习自学效果,带着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疑问来课堂或互动平台交流讨论,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加深对已理解问题的印象,也加深对未理解问题的印象,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三、在写作汇报中锻炼应用
人类发展到当下的时代,已经进入一个几乎“全民写作”的时代,写作成为人们最好的交流、沟通、推销自我、健康心灵、疏导情感、表述革新、传达创意的最佳方式,也成为学习的最佳方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并实践着“学习通过写作”“生存通过写作”“发展通过写作”的理念与思想。[4]通过写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美国的小学教育就常常让很小的孩子们到图书馆查资料、写报告,即是“通过写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极好经验。所以通过写作学习可以说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中的最高阶段,也是其最见成效的方式。学生在前面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讨论、交流、释疑、拓展的基础上,在某一章节内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最有体会或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写一篇研究文章,或者对某一章节的全部内容写一个带有自己心得体会、梳理概括的学习报告,当然是训练学生廓清知识和观点、理顺思考、分析材料、理性辨析、清楚准确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极好方式。写作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没有人能代替他人写出自己内心真正的学习感受、思路的,只有学生自己的写作才是他真正的学习实践过程。而写作中包含的廓清知识、理清观点、查找资料、加工整理、概括凝炼、构思运作等都是学习者本人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者这些丝丝入扣、环环不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其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比如让学生学完《诗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经》的小论文,学完《毛诗序》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诗的功用或价值的文章,学完写作主体心理动力建构章节时写一篇关于某个作家的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培养与提升的习作……如果每一章节都有相应的研究性小课题和要求,并让学生选择或自拟课题去查阅资料、分析整理、书写成文,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会得到更加深广、更加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思辨、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与提升。无论是识记知识,还是学会思辨学会分析与综合,还是学会写作,都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的自学实践中实现的,其方式大大不同于传统课堂上老师一言堂式的讲授,效果也会大大高于传统的讲授式。
四、在精心充分的设计和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
好的设想与方式需要扎实的执行和操作才能见出成效,好的设想与方式一入实践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阻力,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如各科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在课堂上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考核等,基本上做不到。主观的,如果课堂上做不到检验、讨论、交流、汇报、评讲,就难以约束学生自觉地按要求完成自学、完成整理、完成写作。因此,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准备、严格监督与考核是课程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老师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知识点的习题集,需要准备一整套涵盖各章节重难点问题的自学引导思路,需要准备各章节的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小课题,需要准备有质量的针对性强的短小的浅显易懂的各章节的参考资料并配合教材相应章节下发给学生自学阅读。老师可以将知识识记题的检查考核放在课前完成,将学生存疑的讨论放在网络互动平台完成,写作及对写作成品即文本的评阅也放在课下完成,课上主要讲授和讨论一些共性的或都被学生疏忽又必须掌握的内容,汇报、评讲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观点,至于各人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在文本批注中在互动平台交流中反馈给学生。老师可以将个人全部检查与考核及分组个别轮流汇报、讨论发言检查与考核结合起来。比如知识识记类考核、互动平台讨论回馈、文章评阅及反馈必须是全部的,但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汇报发言则可以是分组代表、代表轮流式。在知识识记类考核和文章评阅工作中,也可采用分组互查互评、老师统一把关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互查互评中实现交流与启发。甚至还可以以几章精学(知识识记、思考讨论、写作综合提高三环节环环从严、扎实实践)几章粗学(知识识记从严、思考讨论、写作综合从简)、两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十几章的课程,扎扎实实从严过程从高要求的教学五章左右,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写作能力就都训练出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分析综合习惯、写作习惯也就培养和训练成了。再加上各门课程都采用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话,学生受到的训练和培养,其见效会更快更强!归纳起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阅读、梳理、识记,让学生提问、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写作、辨析、分析、思考、研究、表达,既学到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来的,又学会分辨对错是非合理与否,还学会运用、研究和创新。这是一个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实现最佳的过程,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检验者而存在,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构成了主要的教学活动,这是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内涵。
注释:
[1]李承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解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7期。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童庆炳:《新编文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4]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
论类比联想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摘 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需要读者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要注重类比联想的学习,提高文学作品赏析力,以便于更好地解读作品。
关键词:文学作品;类比联想;周易
类比联想思维是通过直观可感的物象,凭着人们的联想与想象,用来阐发事物更深层的意趣、意旨和事理。
语言文学的赏析,重要的是读者会欣赏文学作品。
而掌握一些研究文学的必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语言文学作品。
其中类比联想就是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尤其在欣赏古代诗文方面。
一、《周易》:类比联想的起源
从被汉史家司马迁列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周易》开始,就非常重视取象思维,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蕴涵的“神圣明之得”。
它也开创了类比联想思维的研究方式。
而我们所说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都是取象思维所产生的妙不可言的“惊人”效果。
类比联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人脑中与他有某种类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
它主要是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同类形象、性质、内容等进行的联想。
如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许多联想我们可以推导出没有希望的事件或境地突然又焕发了生机。
《周易・大过》有两爻,一是“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二是“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前者是枯萎杨树发芽了,老头娶到一个年轻妻子,自然现象与人间世情联系起来。
而后者是枯萎杨树开花了,老太太暮年嫁给了一个年轻小伙子。
这两种情况,在今天我们看似正常,古今思维方式却不一样,“无不利”与“无咎无誉”体现了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另一原因是,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嫁给了年轻小伙子可能就影响生育。
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
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类比联想的范例。
后世文学诗词大都受到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这种方式。
二、类比联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比兴,象外之象、意外之味,“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都与《周易》的类比联想有渊源关系。
类比联想可启发人的想象和创新,增强审美情趣。
它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主体的形象表现出来,获得含蓄蕴藉的效果。
如“浮云游于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游子皆漂泊不定,因相似而意象叠加;“落日”,在农业文化背景中,黄昏意义重大,那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漂泊异土他乡的游子每至黄昏倍思亲,“最难消遣是黄昏”。
“落日”与“故人情”因相关而情景交融。
《诗经・采薇》中有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别渐成一种习俗。
因发音相似,“柳”可联想为“留”;又因“柳”生命力极强,插根柳枝就能活,于是就可联想到美好的祝愿。
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天象与他的离愁别恨相关联,表达了他的伤情。
类比联想思维模式在诗歌鉴赏中更是不可或缺,能将诗歌中有限的时空巧妙地扩展。
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歌字面信息有限,也就是述说了一件平常之事,但若展开联想,作品蕴藉不止在此,李龟年是唐时乐工,代表了唐文化最辉煌的艺术,当年出入将相王府唱尽大唐王朝繁华与昌盛,而安史之乱后,这位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流落江南,以沧桑之声唱出晚年境遇。
当年之歌与今日之歌声对比,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更令人想到一个逝去王朝的悲凉。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汉语言文学是最能体现其意义的,该专业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传播。本文以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为基础,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所设定的专业是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项。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接受知识的一方则主要是学生的教学方式,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了解以及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意义。因此要基于后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特征的同时将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时对其所表述的意义予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后现代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统一定义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不同的评价尺度对学生的特点予以总结,通过针对性的评价,让其感受平等性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下,最大限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从全方位提高学生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强烈。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法多半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此方法虽然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且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其教学法灵活性存在较大程度的缺乏,且实用性也不高。[2]因为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是老师对课堂节奏、内容等予以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被动学习,研究发现,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较差。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艺术性强,学生难以识记,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同时,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辅助应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较好地增强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中小说、诗词、散文以及曲赋等占多数,这类文学内容的专业性强,就传统的以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对其内容予以深刻的解析。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开放与互动作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因问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其说出对该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补充,对问题进行深化。这样一问一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结语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教改后新形成的教育思想,该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学生的人性化以及个性化作为中心思想,同时以对话式教育方式与提问式教育方式作为提倡点,主旨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以便学习质量的提高。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突破传统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限制性,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我国优秀的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梁艳艳.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6,12(2):77.
[2]李晓红.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7(4):169.
(一)汉语言文学散文的鉴赏
我国目前在开展汉语言教学和汉语言鉴赏的过程中,散文鉴赏是十分中重要的内容,在开展汉语言散文鉴赏的过程中,对于现当代散文的鉴赏主要是对白话散文的鉴赏工作。现当代散文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种散文能够在文章中表现音乐层次的美,同时能够营造出美好的意境,。同时,白话散文的叙述内容个别国家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让人们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亲近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理解,达到更高的散文鉴赏水平。
(二)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教学的缺失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工作。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的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比例。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散文的鉴赏和教学工作,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不利于学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散文鉴赏教学风格死板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散文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和鉴赏风格较为死板,在进行散文讲解的过程中往往是将散文通读一遍,然后划分出散文的结构,对散文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非常差,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不能够更好地学习单文。目前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热情在不断下降,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体会到散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只是对散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很强。
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一定要逐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完善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积极寻求有效对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
一、当前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瓶颈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从某种程度上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遇到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网络流行语所达到的目的上看,网络语言的丰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丰富现代汉语的词汇量和表现方式,对现阶段我国汉语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变化。
而另外一方面,网络所流行的语言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化,方式上也是独具匠心。
网络语言在表现形式相比传统的语言来说,其语言表现形式更加独特,符合人物内心的情绪,极容易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有利于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例如,“校内体”和“咆哮体”等诸多的语言表现形式的出现,这就是表现出网络流行语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但是,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形态,在给予受众欢乐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意识形态造成极大的冲击,尤其是体现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历史文化和群体观念等秩序方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异化,改变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汉语的使用习惯,例如“肿么了”、“偶”等此类的流行语,这不仅仅是对汉语用语习惯的改变和颠覆,给中国传统汉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还是对正确的汉语语序和用语习惯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利。
同样的,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通常体现在其具有无边界、超媒体、跨时空和数字化的特点。
为激发受众写作欲望,通过这种“超文本结构”可大大拓展文字创作表现空间和个性化的表达空间。
而且,在受众方面,人们更愿意使用网络平台来进行咨询,进一步接收信息,之后便进行交流,这样对纸质媒体的使用程度也就逐渐减少。
从网络发展阶段来看,人们在早期的网络邮件、手机短信逐渐过渡到SNS社区网站的交流,到现在为止,人们更愿意使用微博和微信等方式来传达自身的看法,在交流方式上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2、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语言的发展给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带来全新的变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网络平台的传统角色。
并且,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科学发展下,受众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并没有很好地同传媒主体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样就使得受众没有发声的权利。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用语习惯和书写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更多使用电子方式来进行书写,对于传统的纸质传媒逐渐淡化,这样就会造成人们一提笔就忘字,如“稀饭”等一些网络用语就是人们利用电脑打字错误而流传出来的。
同样的,正是由于对电子媒介的依赖程度越大,使得汉语言文学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没有从纸质媒介中真正探究到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从而忽略了汉字独特的魅力。
从长期来看,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
而且,随着媒体表达缺乏把关,网络传播现在日益变得自媒体化,希望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传播言语内容碎片化、谣言化。
而且其传播短时间可能给受众造成影响,带来了信息上的垃圾,同样的,长久的碎片化信息可能形成一种碎片化的思维方式,显得缺乏深入的逻辑思考和思维形式,明显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从新媒体环境下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并已经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这种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新时期的汉语言文学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3、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
在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上只是作为一种平面知识的传授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就必然决定着汉语言文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本质,即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对人们生活词语总结过程,因而也就更没有重视新一代学生对汉语言独特的感知方式。
我们都知道,当前的学生都是在新媒体环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阅读习惯、感知方式和趣味性,而在面对新一代的媒体时代中,我们唯有保持汉语言文学理论教学的传统性和理论性,若没有实现汉语言文学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也就无法很好地实现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
所以,只有要充分融合汉语言文学和新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健康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传播在网络平台资源中的特征
1、网络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必须要依赖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使得各种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共享,这样就能够助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找到一切所需要的资料,这样就能够通过光盘、录像等媒介载体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极大降低了寻找资料和保存资料的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按照自身学习的方式进行有效整理,融合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可以打造出独特的汉语言文学体系。
2、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塑性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编排,这样就可以打破一定的结构顺序进行整合。
换种角度看,就是可以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而存在。
如,我们可以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练习,将诸多名家口语集锦放在专门的地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身所需的资料进行整合,最后才能更好地变成自身的知识库。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汉语言文学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解读。
3、网络教学资源中实现对汉语言文学的互动性
通过新媒体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同样也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必然要依托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任务逐一分配下去,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对于实现汉语言文学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如何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问题
1、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上的规范,逐步引导学生更好地看待网络流行语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追求发展,使得人们在对汉语使用习惯进行不断变化。
在对待网络流行语上,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即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用法,衍生出新的语义,同样的,网络流行语能够为汉语发展创新了发展形势。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完成不在同一个的档次上,在有些网络流行语上,可能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但是也有的不一样。
在网络流行语受众主体上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为主,但是学生知识水平不高,对网络流行语没有科学的认识,这样就使得网络上流传的语言没有形成规范性,严重违背了汉语言文学词语的发展。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适当地加强汉语规范化知识的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性,及时帮助学生,尤其是要加强初高生对网络流行语的全面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控制和吸收相应的网络流行语,主动让网络流行语符合当前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规范。
2、基于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要想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稳健发展,我们就必须要紧密依靠网络平台,打造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
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务之急,便是如何来促进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这些方面都是显得越来越重要。
众所周知,多媒体网络技术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库非常庞大,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便可以进一步满足学生自身个性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学生的潜能。
进一步开发汉语言文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而身为汉语言文学教师,就必然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崭新的平台,为校园主动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气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讲解、个性化的辅导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构建。
3、合作教育的运用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老师为主导,同时进行单方面的知识传播,这样对这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为此,只有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逐步建立一个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合作式教育,学生才可以通过网上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尤其要注重开展多样性的合作学习活动,其中就包括辩论、评论等一些话题性活动,进而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汉语言文学环境。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最新4篇】09-14
数学小论文(优秀4篇)09-14
幼师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最新10篇】09-14
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小品化风格及审美误区论文09-14
三农问题的论文(最新5篇)09-14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9篇】09-14
毕业论文评阅老师评语(优秀3篇)09-13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优秀3篇】09-13
职工教育经费开支范围及会计处理优秀3篇09-13
刚架拱桥病害分析及加固设计研究论文【优秀609-13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