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字经》?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运用最為廣泛的少儿启蒙教材。其取材廣泛,涉及传统文化之歴史、文學、倫理、天文地理等等,以儒家思想之仁、義、誠、敬、孝為核心,影响深遠,流傳於海表。
作者王應麟,通经之大儒,歸隐之際以教授蒙童為業,故有斯作,不意其開蒙启蔽之功。其巨著《玉海》,類於百科全书反到鲜為人知。至於筆記體《困學紀聞》,實為後来者顧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推崇,并承其風。
《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学者王应麟。
王应麟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人。其博学多才,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
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清末民初的《三字经》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过时的东西,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对于《三字经》,有推崇的,也有批判的。我既不想盲目的推崇,也不想刻意的去批判,我只想简单的谈一谈《三字经》里蕴含的一些哲学命题或教育理念。
《三字经》据说成书于南宋,内容涵盖上千年历史文化、基础识字教育、传统礼仪等诸多方面。在中国民间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百家姓》和《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的开篇即确立了一个哲学上的基本命题-人性本善,同时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历来争论不休,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出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结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西方人一般认为人性本恶,东方人则倾向于认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无善恶。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划分,事实上,西方文化中偶尔也能见到东方文化的踪影,而东方文化中也有一小部分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特别是近年来东西文化的交流颇为频繁,其间的差距在逐渐的缩小,有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
西方的文化源于历史悠久的崇拜型宗教,这种类型的教派特别强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认为这个世上的一切,不是白的就是黑的,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上帝的就是魔鬼的。
因为有对立,就会有竞争,要在竞争中成为赢家,就得想办法打败对手,而打败对手的方式无外乎两种:文化侵略和武力争取。
文化侵略就是在精神上首先挫败你,让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不认同感,进而产生想要有所依附的心理,出现群体性的甘心被奴役的现象。
所谓武力争取就是通过暴力抢夺别人的资源,甚至不惜摧毁别人的生命。在性恶论主导的世界里,最容易产生巧取豪夺和坑蒙拐骗的现象,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法律和契约就会显得非常的迫切和重要。
现在全世界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暴力战争,但生物战争、金融战争、文化战争等都在悄无声息的进行着,大家也都知道这些战争的幕后操控者是谁,但也暂时都无可奈何。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地球上,如果自相残杀成为一种常态,人类的未来就是死路一条。所幸的是,目前由于时空条件的转变,人类渐渐的在朝觉醒的方向迈进,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很多人已经开始反省并有所行动。
东方的文化源于生命的觉醒,是一种内证和自觉的文化,重点在于实现自我的超越,主张心物一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
道家与释家对人性有很详细的描述,但主要偏向于实证,未曾做过修持功夫的人不太容易明了其中的精髓。相对而言,儒家对人性的阐述较为大众化,易为多数人所接受。
儒家认为人有三性:天性、秉性和习性。
“人之初”的“初”指的并非刚出生的那个时候,而是指生命本来的那个样子,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处于一种至善的境地。“性本善”的“性”指的是未受杂染的天性,天性即生命本来的特性,其性圆满至善。
“秉性”是生命储存的某些记忆让人不自觉的产生某些惯性式的想法或行为。比如,有个人昨天和前天都是个老烟枪,他的生命里储存了很多关于吸烟的记忆,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惯性的作用,那他在今天就一定会有想要吸烟的冲动或行为。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天,其原理大致相同。双胞胎之所以有不同的命运,就是因为他们所携带的记忆并不完全一样。
“习性”则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出身强盗匪窝,难免会有一个些偷鸡摸狗的行为。而书香门第,谈吐间都会自然的透出一种贵气来。由此可知,人的天性本善,而秉性和习性则有善有恶,并无一定。准确的说,秉性和习性都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产物。
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天性是不能被改变的,它就像太阳一样,无论晴空万里还是暴雨倾盆,它的光芒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或减少一分。
只不过乌云密布的时候,太阳的光芒暂时被遮住了而已,但太阳还是太阳,它本身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的变化。因此,要彰显光明至善的天性,关键在于化秉性和改习性(拨云见日),在这里,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教之道,贵以专”说的是教育重点在于调整生命的状态,一种专一和纯净的状态。
通俗的表达就是:做什么就一心做什么。比如:吃饭时,就一心吃饭。走路时,就一心走路。读书时,一心读书。一心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上,不仅效率高,而且有益身心。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一连搬了三次家,最后住在了一所学堂旁边,孟子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读书,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孟子小时候贪玩,母亲就把刚织好的布一剪刀剪断,并告诉小孟子读书做学问跟织布是一样的道理,这是情景教育法,往往让人印象深刻,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假如人们放弃竞争生存的性恶法则,转而践行自我超越的性善理论,则人类的未来前途一片光明,大同可期!
前言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琅琅上口,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后世多次增改,故现版本中“叙史”部分,包含元、明、清、民国时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三字经》覆盖读者之广,流传时间之久,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它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等。《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具有劝学、向善、明理、立德等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内容已不适用,读者需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1.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2.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3.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4.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5.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6.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本书包括字词释义、句子大意、拓展内容等,拓展主要是对相关典故、条目进行概括介绍,以加深对《三字经》相关内容的理解。本书内容均来自网络搜集整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西城美霸
2023年2月
初:初始。 性:天性,指人天生就有的禀性。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拓展】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基本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另一位诸子百家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
与孟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告子,在《孟子》七篇中就有“告子篇”。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这三种观点各说了人性的一个方面,如果将三者综合起来,意思就完整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天性,天赋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人本来就有善良的天性,看到别人受苦遭罪,我们心中不忍,这就是仁爱之心的初起。
人还有一种生物属性,生物属性是纯恶无善的。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其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占有资源、复制扩张、生存繁衍是基因的本质。人既然作为动物的人,其动物性需求就要首先解决。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动物生活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动物的成长发育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几乎就是决定性的。动物园圈养的老虎,几代繁殖下来看见活鸡都害怕,再也当不了兽中王了。为什么后天的生活环境变了,习性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受到的感染,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形成人的习气。
人生下来如白纸一张,善恶之性都潜伏着,只看外面的环境如何。如果因循苟且得过且过,不抓紧对小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他的天性就会迁移变化。一旦习气形成习性,就如同“墨悲丝染”一样,再也纠正不过来了。因此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是教人“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也就是韩愈说的“传道”。“去习性”是将后天习染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化秉性”是要将遗传下来的人的劣根性除掉。人的秉性古人总结为“怒恨怨恼烦”五样,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化秉性。“圆满天性”是前面两步功夫的果报,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天性是天所赋的天德之性,天德的根本是仁德,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慈,慈是无条件的爱,爱是有条件的慈,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
苟:如果。乃:于是。迁:变化。道:方法,道理。专:专一,专注。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性(本性、习性)就会发生(坏的)变化。教育的方法,贵在专一。
【拓展】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天也松懈不得。“教之道,贵以专”。“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第二,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如果能够“贵以专”地用两年、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一门技艺,一通就百通。第三层意思是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身心合一。孔子说“食不言,寝不语”,一心不能二用。
【铁杵成针】祝穆 〔宋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山里读书,有次因为不想读书就跑出去玩。在一条小溪边上他碰到了一位老婆婆在磨一根又粗又长的铁棒。李白好奇地问道:“婆婆,您磨铁棒干嘛啊?”婆婆回答说:“我想把这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突然感到万分羞愧。那一刻,他才知道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始终如一方才能成功。
择:选择。处:居住。子:即孟子。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牵引纬线的梭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孟母三迁】
刘向 〔两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小时候的家在一个墓场附近,经常有人在那里跪拜哭喊。后来,孟子和小伙伴们也跟着学那些。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于是决定搬家。这样,他们搬到了镇上市集边。没过多久,孟子和小伙伴们开始学大人们做生意,这一次孟母还是觉得住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好决定再搬家。最后,他们搬到一个学校旁边。就这样孟子也变得跟学校里的学生一样,经常拿着书在读,最后变得喜欢读书。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孟子痛下决心刻苦学习,拜孔子为师,他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窦燕山:指五代末年的窦禹钧,蓟州(今天津蓟县)人,邻近燕山(此指小燕山,位于天津北,北京西南),所以称他为窦燕山。义方:这里指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俱:全,都。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美名远扬。
【五子登科】《宋史 窦仪传》记载: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养:抚养。过:过失,过错。严:严格。惰:懈怠,这里指失职。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拓展】家教与师教相结合,现代概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学校教育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家长教孩子要尊师重道。家教是最基础的教育,叫做扎根教育。《千字文》说“外受傅训,入奉母仪”。“外受傅训”是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教诲,“入奉母仪”就是在家里要向母亲学习,以母亲的仪表做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可能误人子弟。古人叹曰“我眼本明,因师故瞎”,正是对那些滥竽充数的“瞎师”的控诉。
宜:应当,适当。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拓展】十三岁以前是学习的黄金阶段。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挑重担、成大器。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也说“爱之能勿劳乎”,果真爱你的孩子,就要使他劳,使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否则爱就变成了害。下面有一些关于劝学的诗句。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白鹿洞二首》唐代诗人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增广贤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金缕衣》唐/无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闲居书事》唐/杜荀鹤】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劝学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明日歌】钱福〔明代〕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劝学》孟郊〔唐代〕】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伤仲永】北宋时,浙江有一个神童叫方仲永,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写诗。很多人慕名登门造访,也有人重金请他写诗。方仲永的父亲看到写诗可以赚钱,就忙着带方仲永四处表演,而没有让他读书。就这样过去了七八年,方仲永变得和普通人一样,再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能写出诗来。
方仲永(约1020—1087)北宋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因父亲无知,成人后为普通人。公元1025年(北宋天圣三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声名鹊起,其拿手好戏是“指物作诗”。城里人为了一睹“神童作家”的风采,纷纷邀请方仲永的父亲进城作客,有人甚至愿意为此支付好几吊铜板的价钱。
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王安石也是“神童”级的人物,书上说他“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宋史》卷327)。方仲永的大名对他来说早已如雷贯耳。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公元1040年(北宋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公元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斜杠为断句位置)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琢:打磨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器:器物。义:义理,道理。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拓展】玉石产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步叫切磋,后两步叫琢磨。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是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就不会做人。人类有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孩子应该扎扎实实地打好童子功的底子,以便将来能成大器。
方:正当。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拓展】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的教育是源远流长的,小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礼仪的教育。礼和仪,二者不一样。礼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所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内容。礼仪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仪轨和规范,等于说是后世的规矩与制度。上古时期的周公曾制定礼仪,他把礼分为吉礼、嘉礼、军礼,丧礼和喜庆之礼,称为周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呢,《论语-泰伯篇》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那就“和”。《中庸》强调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中国人讲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为什么要研究礼,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礼记》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人随时随地都要庄重诚敬,内心保持着这种庄重,待人待物不离诚敬,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这个境界就叫“礼”。表现于外的形式就是各种礼仪,仪是礼的外在形式,礼又是恭敬的外在表现,所谓内恭外礼。内无恭敬之心,礼仪再多也没有用,礼越多人越虚伪。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是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执:坚持。
【黄香温席】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汉朝时,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 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 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弟:尊敬兄长
【拓展】《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孔融让梨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首:首先。孝:孝敬父母。悌:尊敬兄长。某:指代一定的或不确定的人或事物。文:文字。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拓展】“首孝悌,次见闻“是教育的内容和顺序,一定要顺序进行不能倒置。知识总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地变化着,但“孝悌”是万古不变的大道,教育就必须首先教孝、教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论语-学而篇》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言行谨慎,要讲信用,要有博爱之心,要多亲近仁德之人。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增长见闻觉知。
数代表现在的自然科学,文代表现在的人文学科。《三字经》在这里强调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自然科学是“知某数”,知是认知,一定要理解了明白了,才是传授进去了没有听懂不明白,就是没传授进去。学科学知识必须按部就班,初级科目明白了才能上升到高级科目。初等数学懂了才能教高等数学,所以科学教育就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传授。人文学科很多道理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才能逐渐理解。人文学科方面要注意“识某文”的教学原则。“识某文”要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才能自然形成。
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十进位计数】按十进制记法,自然数位的单位分别的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十万亿、百万亿、千万亿、兆、十兆、百兆、千兆、万兆、十万兆、百万兆….
【英语单位】按千分位一组进行计数。
百hundred;
千thousand;万ten thousand;十万a hundred thousand;
百万million;千万ten million;亿a hundred million
十亿 billion百亿 ten billion千亿是one hundred billion
万亿 trillion
【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公里、千米(kilometer, km)、米(meter)
分米(decimeter, dm)、厘米(centimeter, cm)、毫米(millimeter, mm)
微米(micrometer, μm)、纳米(nanometer, nm)、皮米(picometer, pm)、飞米(femtometer, fm)
中国500米为1里。光年。
【时间单位】
千年(Millennium)世纪(Century)年代(Decade)
年(Year)季度(Season)月(Month)
旬
周(Week)日(Day)
小时(Hour)分(Minute)秒(Second)毫秒(millisecond)微秒(microsecond)
纳秒(nanosecond)皮秒(picosecond)飞秒(femtosecond)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二十三点到一点,以零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十三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十三点到十五点,以十四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十五点到十七点,以十六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十七点到十九点,以十八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以二十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以二十二点为正点。
甲子:一甲子即60年
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11时至1时。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所以三更也叫做三鼓(戌时~寅时(19:00~次日5:00)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14分24秒(约十五分,所以一个时辰有八刻),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计算机存储单位】一般用字节(B)、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太字节(TB)、拍字节(PB)、艾字节(EB)、泽它字节(ZB,又称皆字节)、尧它字节(YB)表示、千亿亿亿字节(BB)表示。
1KB (Kilobyte 千字节)=1024B,
1MB (Megabyte 兆字节,简称“兆”)=1024KB
1GB (Gigabyte吉字节,又称“千兆”)=1024MB
1TB (Trillionbyte万亿字节,太字节)=1024GB
1PB(Petabyte千万亿字节,拍字节)=1024TB
1EB(Exabyte百亿亿字节,艾字节)=1024PB
1ZB (Zettabyte十万亿亿字节,泽字节)=1024EB
1YB (Yottabyte一亿亿亿字节,尧字节)=1024ZB
1BB (Brontobyte一千亿亿亿字节)=1024YB
“三才”出自《易传 系辞下》,是标识什么样的人、事、物的意思。
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纲:纲领,法则。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拓展】“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汉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拓展】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根据中国的历法,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四时有十二节、十二气二十四节气,共计七十二候。
方:方位。
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本:根本。数:天理。
水火木金土就是五行,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由天理所决定的。
【拓展】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生克平衡。五行的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黄道: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赤道: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躔:(chán),运转。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面积辽阔,热带、温带、寒带三个温带都有。
燠:yù。
我国冷热均匀,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我国地处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冷热均匀,冬天结霜,夏天结露,霜期和露期会跟着季节而改换。若你面向南方,那么右边是高原,左边是大海。
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拓展】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五千多公里。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淮河,古称淮水,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江,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以废黄河为界,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淮河干流全长约为100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千米。中国的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这条分界在甘肃、陕西、河南境内,基本上沿秦岭、伏牛山呈东西走向,到方城县折向东南、经板桥往东进入安徽,然后大致沿淮河干流,至江苏的苏北灌溉总渠延伸入海,全长约1700公里。这条线的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济水,古代四渎之一,又名水、沇水,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济水及其支流沮水、汳水、水、羊里水、睢水、菏水、黄沟水(荥川)等两岸,满布先民生活聚落——仰韶、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化遗址,反映出这些支流是先民文明的发祥地。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阳、济宁,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
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拓展】五岳,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岳泰山(海拔1532.7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对其加以崇拜,即称“岳”。汉宣帝正式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今安徽省境内)为南岳,大茂山(今河北省唐县)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后隋文帝杨坚,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清顺治年间,正式移祀北岳于浑源恒山。
五岳自然景观风格各异,文化积淀声名显赫。五岳文化本身就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厚重。大量历代帝王祭祀封禅的岳庙,佛教和道教修建的佛院和道观,增添了五岳的威严与神秘。
东岳泰山:坐落在山东省中部,为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高度居五岳第三位,但它却被历代称为“五岳独尊”,原因首先是泰山平地拔起,山势雄伟,更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市城南。海拔2160米,以险峻著称。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华山五峰为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北峰云台。峰上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苍龙岭为出名的极险之道。华山脚下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的神庙,创建于西汉,仍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因其形制与北京故宫相似,有“陕西故宫”之称。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中部衡山等县境内,海拔1290米。南岳古木参天,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郁香,以风景秀丽著称。南岳庙是衡山最大殿宇。祝融峰之高、藏经楼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称为衡山四绝。后又开辟了麻姑仙境、穿岩诗林新景点。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东,海拔2017米。相传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见此山势雄伟,遂封北岳。恒山分东西两峰,双峰对峙,浑水中流。山上怪石争奇,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楼台殿宇,以幽静著称。恒山景观之最为悬空寺,建于恒山金龙口西崖峭壁上。据恒山志记载,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全寺有殿琮楼阁40间,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风景优美。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海拔1440米,以峻闻名。嵩顶有峻极峰,是嵩山最高峰。嵩山东端中岳庙,是我国最早的道教庙宇。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嵩阳书院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山西部北麓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发源地,也是我国少林拳的发源地。
州: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行省:行政区域,简称省。古代周朝分为九州: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秦抬皇统一中国后废九州改成郡县,到宋朝把郡县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主持全国政务,各地区设中书省,称为行省,简称省。三个五省,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划九省加收回台湾省,连原二十八省,共三十五省。
【拓展】“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汉地的代名词。九州区域范围划分也不同。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拓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四民制度贯穿始终。所谓四民,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四种公民,即士、农、工、商,除此以外,还存在许多“贱民”,他们比四民阶层更低,归为“贱籍”阶层。四民是古代中国政府对于平民职业的基本划分,同时它亦是国家百姓的总称,可以说,四民就是国家的基石。由于社会的发展,今天人民的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这四种了。
仁:爱心。义:应当做的事。礼:礼节。智:有才识而明道理。信:信用。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这五条准则要遵守,不容许疏忽紊乱。
【拓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禾本科植物,连皮叫稻,去皮叫米。粱:比栗米稍大,有青、黄、白三种。菽:豆的总称。麦:麦子。黍:黍米,有红、白、黄、黑四种,能酿酒。稷:高粱。谷:谷物的总称。
稻、粱、菽、麦、黍、稷是六种粮食,是人们的主要食物。
【拓展】“黍稷”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黍是比小米稍大、煮熟以后有黏性的一种黄米,因为要在大暑节气下种,故称为黍。稷又称为粟、谷子、小米,秋种夏熟,要经历四时,似四时之祭,故称为稷。梁是高粱,因其性凉故称为梁,有青黄白三种,都可以酿酒。菽是豆类的总称,包括青赤黄白黑各种豆类。麦子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秋种夏实,农历四月前后是麦熟季节,五月就到麦收了。
豕:猪。畜:受人类饲养的禽兽。饲:饲养,喂养。
马、牛、羊、鸡、犬、猪是六畜,是人类饲养的家畜。
【拓展】我国蓄养家畜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人将马牛羊称为上珍三品,鸡犬豕为下珍三品。举行祭祀典礼时,普通的用三牲供羊犬豕,高级的要用五牲供马牛羊犬豕。六畜服务于人,马可负重至远,牛能运货耕田,羊有跪乳之恩,鸡有报晓之功,犬有守夜之义,猪有庖厨之用。
喜:快乐,高兴。怒:生气。哀:忧伤。惧:害怕。爱:倾慕,喜欢。恶:憎恶。欲:欲望,欲念。具:具备。
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做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拓展】《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七情是人的心意的变化,喜者心之欢乐,怒者心之烦恼,哀者心之痛切,惧者心之惶恐,爱者心之贪恋,恶者心之憎嫌,欲者心之思慕。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拓展】
用色彩学的标准解释,色彩的由黄、红、蓝三个原色和橙、绿、紫三个间色组成。“五色”发源于五行,“五行”一直都是中国古老哲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五行”观念涵盖时辰、气候、方位、神灵、人文社会等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五行说”将天地宇宙、万物万象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对应起来,进而解释万物万象相辅相成、相对应的关系。千百年以来,红色在中国被赋予了各种象征因素,既有祭天、婚庆,又有战争、革命,红色代表着热烈、繁盛、鼓舞等,并与民族符号同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性色彩。
酸、苦、甜、辣和咸,能用嘴巴分辩出来。
【拓展】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运用广泛。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如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五行理论中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将五味的功能应用于五脏,在五行理论框架下形成一种理论,指导着临床治疗。味道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膻:shān。
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拓展】五臭也叫五气,即臊、焦、香、腥、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气五味在中药学中为药物归经的主要理论基础。
匏:(páo),类似葫芦,古代常用匏做乐器。土:这里指埙,有六孔。革:皮革,指鼓。木:木器。石:玉石,可以做磬。金:指铜锣、铜鼓类乐器。丝:指琵琶琴瑟之类的乐器。竹:指笛子之类乐器。
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拓展】广义的乐是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了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影剧等所有艺术形式。狭义的乐指音乐。孔子在《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里的八音既是八种乐器,也代表八种不同门类的音乐。匏是匏瓜,匏瓜破开就是瓢,将匏瓜上面设13 根紫竹簧管就是笙,36根簧管的大笙叫竽,匏代表簧管类乐器。土是陶土,古代用陶土烧制成一种吹奏乐器叫埙,又叫“陶埙”,大小如鹅蛋,有六个孔,顶端为吹口。革指牛皮,可以制成鼓,属打击乐。木指木制的乐器,例如有拍板、梆子、有敔。石类乐器有石磬,金属类乐器有钟、锣、钹、铙、唢呐等。丝代表弦类乐器,例如有琴、瑟、琵琶、筝之类。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成,有横吹的笛、竖吹的箫等。舜帝之乐为韶,韶乐据说非常之美。《伦语-述而篇》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汉语声调分为平、上(shǎng)、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拓展】四声是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统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是格律诗中最基础的部分,律诗中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中。我国的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和谐顺口,这不仅是诗词本身的内容感人,而且是由于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所以使我们听起来更加优美动人。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伦:指长幼尊卑的顺序。九族: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世。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拓展】自身以上称父,父之父称祖,祖之父称曾,曾之父称高。自己以下称子,子之子称孙。孙之子称曾孙,曾孙之子称玄孙。高曾祖父是上四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儿孙曾玄为下四代,就是儿子、孙子、曾孙与玄孙。
苛法酷刑中有灭九族之说,实在是残忍之极,毫无人性。秦灭六国以后,人心不服,为巩固统治地位,秦始皇实行苛法,动辄祸灭三族剪草除根。九族还只是垂直的父子一脉,三族则要加上母族、妻族二脉,要灭二十七族。明朝以后又加上师族,连老师一脉也牵扯进来。
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拓展】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就会对他忠心耿耿。
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拓展】古人提出“十义”为处理各种相互关系的准则,今日这些准则仍是维持社会安宁、推动社会发展的保证。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最基本的关系。性之中要常存“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心之中要常怀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拓展】“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1、斩衰三年,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2、齐衰,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按服丧期限长短,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期(不执杖,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五等。3、大功九月,用粗熟布为丧服。4、小功五月,用稍粗熟布为丧服。5、缌麻三月,用稍细熟布为丧服。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为袒免亲,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从项中向前交于额上,又后绕于髻。宋人车垓说此仪久废,当时人的袒免亲丧服是白阑缟巾;明、清时,素服,以尺布缠头。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是无服亲了。故《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晋制《晋律》时,第一次将礼中的 “ 服制 ” 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 五服 ”,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 “ 五服 ” 。 “ 准五服以制罪 ” 的原则是: 服制愈近,即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服制愈远,即血缘 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
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
【拓展】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礼】: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是六乐。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秦汉,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射】:军事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注:转注、假借是识字方法,而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汉书》首先谈到"六书"的具体名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数】:数术又称术数,是计算、数学的技术。有《九章算术》。中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周易》以及“河图洛书”,如宋朝时期著名大数学家秦九韶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鬼神之情莫能隐矣。”六艺中的“数”应指自然、人文变化即“变数”。
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
【拓展】《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
【拓展】我们今天通行的是隶、楷、行、草四种体式。
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拓展】研究学问从大处着眼,要理清思路,提纳挈领,才能抓住问题要害,掌握根本的道理。
训:训诫,教诲。蒙:指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小孩。讲:讲解。究:探究,考究。训诂(gǔ):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指文章中应停顿断句的地方。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拓展】训诂与句读是读古书的基本功,训者解也,诂者古也,所谓训诂就是用通行的白话解释古文的词义和字义,后世发展成一门专科学问,叫训诂学。清代是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分出训诂学、章句学、考据学、注释学等专门学科,后世统归为语言学。今天高等学府里面开设的文献管理、档案管理、图书馆学等专业都开设此类课程。句读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句号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做“读”,用点(逗号)来标记。
小学:指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其讲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学其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知其事亲敬长之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的合称。
致力读书学习的人,必定有一个开头。开始要学习朱熹编写的《小学》,然后再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
【拓展】按中国的古礼,小孩子六岁就读小学,先从生活规范开始学起。八岁开始学字,也就是学六书,十八岁束发,行冠礼以后入大学。《大戴礼记-保傅篇》中说“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小艺,“诗书易,礼春秋”六经,是大艺。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本来《大学》与《中庸》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 年),朱熹将之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经朱熹注解的四书,代替了五经的地位,在元明清三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士子学人的必读之书,对中国近古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字元晦,号紫阳,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十九岁中进士,曾做过五任地方官,但时间都很短。他主要从事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建立武夷精舍、沧州精舍等,广收弟子门徒,传播理学。朱熹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有《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拓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思想的根基。《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其中既有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十分难能可贵。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这本书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拓展】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的三传弟子。孟子游于齐、梁列国君主,不能大行其主张。退居邹国,与门徒讲说道德仁义,作《孟子》七篇。《孟子》为儒家经典,内容都是讲道德,说仁义,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孟子》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
司马迁说“孟柯,邹人也,授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叙诗书,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
中庸:书名,儒家经典。孔伋: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作《中庸》一书,共三十三篇。
【拓展】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子思在《中庸》里说到孔子文化思想的根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继承了尧、舜、禹这个一以贯之的传统思想,继承了由文王、武王时代确立的包括礼法、政治制度、社会礼仪、文化精神等在内的宪章精神,这是周代文化的精神,也就是孔子弘扬的儒家思想。庸是庸常之意,普通、平常。宋儒程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大学:书名,儒家经典。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子曾受业于孔子。作《大学》一书,俱述孔子之言,分为十章、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在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拓展】《大学》这部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共有十章,完整地阐述了一个人从格物致知开始,直至治国平天下,超凡入圣的八步功夫,是儒门修心修身的方法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孝经》:书名,共十八章,乃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书。六经:指《诗》《书》《易》《乐》《礼记》《春秋》。
【拓展】《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为历代儒客尊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孝经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乐经》已亡佚。
【拓展】【六经】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连山》:又叫作《连山易》,相传是伏羲氏的著作。《归藏》:又叫《归藏易》,相传是黄帝的著作。《周易》:相传是文王、周公、孔子的著作。三易:以上三部书合称为“三易”。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拓展】
《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连山易》是用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在64个卦的宫变,象变中详尽的应用训词、诰词、象词把《连山经易》及《归藏》中理论体系的精髓忠实地描写出来。
《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商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相传黄帝作《归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周易》包括《经》《传》两大部分。《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相传八千年前的伏羲创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绎六十四卦卦序,汇集历代口头流传的卦辞、爻辞,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易经》。四百多年后,孔子解释和赞颂经文的文字,形成了《周易》的《易传》部分。《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典:为帝王受命之书记载而成的常法称作典。谟(mó):指大臣匡赞谋猷,以襄圣治的言辞。训:指大臣训迪其君主,以匡不逮的言辞。诰:指晓谕百官和民众的公告。誓:指人君出师打仗告诫将士的言辞。命:君主给大臣发布的命令。《书》:指《尚书》。奥:深奥。《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
周公:周文王的第四子,姓姬名旦。周礼:书名,周公著。
六官:周公根据当时需要,将官职分为六种: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拓展】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大戴是指戴德,小戴是指戴圣,戴圣是戴德的侄子。他们是汉代大儒。注:注解,注释。礼记:书名,有两种,戴德所编称《大戴礼》,共八十五篇,戴圣所编称《小戴礼》,共四十九篇。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国:诸侯所封之国。风:民间歌谣。《雅》:正乐之歌。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颂》:宗庙祭祖的乐歌。四诗:《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讽:诵读。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拓展】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传:注释经义的文字叫传,凡是圣人的著作称经,贤人的著作叫传。公羊:指公羊高,鲁国人,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公羊传》。左氏:左丘明,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左传》。榖梁:指榖梁赤,作《春秋传》一册,称为《榖梁传》《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文字记事非常简洁。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一部分辨别古今文学的差别,另一部分解释文字的意义和给事物的名字下定义,所以我们要读经书之前,应当先读《尔雅》,然后才能读懂群经。
【拓展】《尔雅》是辞书类文学作品,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作品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典籍——经,被列入《十三经》中。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全书收录4300多个词语按义类编排,计2091个条目,是中国辞书之祖。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先秦各地的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
十三部是《易经》、《诗经》、《书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这十三部书称为十三经。古代圣人著作的经典,经过诸先贤加以解释意义而成为完备无缺的十三经。
【拓展】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汉代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按,这四经在当时都有实用意义,《易》卜筮,据《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礼》即《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比如成年的冠礼、葬礼的丧服等等。都有实用意义,掌握这些,也是当时社会对一个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拓展】《国语》记录周末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言论,以每个国家来记述,而《左传》是按年编排,侧重记事。左丘明著作除了《左传》外,还有《国语》,称为《春秋
上一篇:一喝水就有尿的人和喝水多没尿的人,哪个更健康?
下一篇:8.5 八月第一果是它!泡一下,竟成了护血管 降尿酸的良药!可惜很多人不会吃…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