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历史典故,大器晚成要深造的古语?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大器晚成的故事:历史上的姜子牙,中国大器晚成第一人,还有百里奚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大器晚成的人都小时候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他们都是在书中找到了出入头地的方向,都是刻苦读书,奋发图强的人,都有一颗坚韧不拔了心。

  启示:钝鸟先飞比喻做事慢、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就比别人先走一步,多用作谦辞。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退缩总会想出办法来的,要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凡大器晚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小就刻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获得机遇而成功。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将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当然咋面对他人的成功要耐得住寂寞,真正的人才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的。

  ①

  大器晚成没有固定的年龄,一般指40-50岁。

  大器晚成是一个成语,该成语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后来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或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比较晚;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

  ②

  应该是在40岁左右,四五十岁的年龄。

  历史上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齐白石,离我们时代最近的一个画坛巨匠,齐白石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

  齐白石仅在小时候跟随外祖父学过一段私塾,12岁后便开始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4学做木匠,16岁学雕花木工,赖以成名的作画,齐白石在27岁时才开始学,四十岁时还一事无成,直到53岁时走进北京,从此才开始了他画坛巨匠的一生。

  吴承恩,《西游记》作者,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数快乐的好人。

  吴承恩小时家境清贫,尽管他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什么都会,但是他确科考不利,直到人过中年才补上“岁贡生”,30岁时他胸中只有故事,才开始想要创作。50岁时他的《西游记》才写了前十几回,直到72岁时吴承恩才真正开始写《西游记》。郁郁不得志的同学们,没准你有当作家的潜质哦。

  重耳,一个62岁才当上国王的人,却随即成为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

  公元前656年,43岁的重耳被自己的父亲晋献公派人追杀,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不过他在即位后几年中便称霸中原,真是为了不得的帝王。

  起步晚原义为出发时比较迟;现在的意思多指创业时从事行业已经比别人晚,或创业者年龄稍高一点。

  起步晚的典故: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

  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窃不通。

  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

  ”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

  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

  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当上了大官。

  左宗棠可称得上的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在多次科考落败后,左宗棠并未慌了手脚,也并未急功近利贸然给自己的人生加速,而是慢下来,放缓脚步,给自己充电,重新打好基础。

  通过稳扎稳打,阅读军事、水利等多方面的书籍,左宗棠让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提高。正因为这份踏实,才能让他在日后抓住机遇,风云化龙。

  你现在的积累的都是财富,人生路上稳扎稳打,美好早晚会属于你。

  追求速度,吃大亏

  生活中很多人妄图一些暴富,不肯脚踏实地的工作,买彩票买到负债累累、妻离子散,这就是吃了追求速度的亏。很多传销组织不也正是利用了人们追求快速挣钱的想法吗?

  历史发展也告诉我们盲目追求速度,不会走就要跑,是要吃大亏的。

  老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的人往往是做不好事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的速度才是最好的,拔苗助长只能自吞苦果。

  左宗棠在平定陕甘叛乱时,尽管病痛缠身,但依然制定了周密计划,不盲目追求胜利速度。左宗棠的战术也有个特点,就是比较稳重,不急于作战,做好万全准备才进行围剿。也正是因为左宗棠这个战术特点,才能让他在平定太平军等过程中有出色表现。

  做人也不要盲目追求速度,不要眼馋别人的未来。想学业有成就好好读书,注重积累;想升职加薪,就好好工作,提升能力;想腰缠万贯,就努力奋斗,赢个明天。没有人能速速便便成功,成功看的不是速度。

  转变自己的观点,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按照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怕速度慢,走得稳一点再稳一点,早晚能走到终点。如果你不能静下心来,在人生路上盲目追求速度,只能不断重复跌倒,让那些稳扎稳打的人超过你。

  烟花虽绚烂不过刹那,流星再耀眼也不过瞬间,做人不能如烟花亦不能如流星。人要像一棵树,慢慢浇水,慢慢施肥,慢慢成长,才能开花结果,有所收获,不被遗忘。

  1、苏秦

  战国时期的苏秦,虽然他有雄心壮志,但是由于他学识浅薄,于是造成他跑了许多地方最后都得不到重用。再后来他下定决心要发奋读书,有时他读书读到深夜的时候,实在是感到疲倦、快要打盹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刺得鲜血直流。

  

  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坚持学习。黄天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宋濂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

  

  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4、李冰

  李冰在治水的过程中,排除了种种迷信的阻挠,坚决用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水患,而且他成功地解决了秦王的亲戚华阳侯的嫉妒以及制造的一系列的谣言和中伤事件,及时地处理了工程当中的问题和紧急状况。

  

  采用各种方法治水,最后造就了不朽的功绩——都江堰水利工程。

  5、张衡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

  

  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

  

  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卧薪尝胆这个典故就是讲的越王勾践。勾践为报国仇,忍辱在吴国做仆人。每天守坟、喂马、除粪、打扫,夫差骑马出门时,他恭敬地献上缰绳,帮夫差牵马穿过市井。忍辱负重,每天都睡在柴草堆上,让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家仇国恨。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吴国受辱的情景。

  他睡觉时,躺在一堆乱柴草上,夜夜不得安眠,睁眼便是励精图治,早日报复!

  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先尝尝苦味,提醒自己时时不忘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

  他穿着粗布的衣服,顿顿吃粗糙的饭食,连过年过节也不沾一点儿酒肉,平日就在四乡里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

  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

  勾践夫妇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

  几年后,夫差率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并要求勾践也领兵前去助威。

  勾践见时机一到,遂率领三千精兵攻入吴国,杀了吴国的太子,生擒了夫差。

  夫差非常懊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导致了吴国灭亡的结果。

  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③

  历史故事太多了,给我们的启发,目标,教育各不相同。

  好多历史故事原文网上很多,在这里就不说了大致给大家聊下,主要说下用现代思想眼光看古代故事给我们的教育启发。

  第一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大致上讲的是姜子牙和周文王的故事,钓鱼不放饵,直钩钓鱼最后引来了周文王,考验周文王让其拉车,步行八百步,姜子牙说保周朝八百年的故事。

  用我们现在的白话和思维来解读下这则故事,就是姜子牙先找了个嘘头,在打广告高诉愿者上钩,在人们好奇宣传下,引来了大老板的注意,然后就谈政治谭民生等等,成功从一个待业老头直接升任为西岐CEO。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教育就是:

  持之以恒的做事,把握重点时机良遇,广而宣传提升自己知名度,胸有成竹自信满满,理论知识深挖研究,实际操作胆大心细。

  第二个:奇货可居,大致上是说先秦时期吕不韦,投资秦始皇他爹,从一个贱业(古代商贾是不上档次的行业,一般都属于贱业)到秦国丞相的故事。可以说是成了商界的楷模。直到现代这种由商从政的事,也是比比皆是。

  这个故事用当下白话来说是:仔细选定有潜力有发展的人,团队或企业,分析可投资必要性和利益性,雪中送炭解决各种矛盾,困难,借其潜力或人脉渠道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自我目标和利益收获。

  这个故事很简明的高诉我们,做事对人要,敢于下手,精准投资,借势上位进入他们的圈子,人脉渠道当中,最后就是自身的发挥和创造利益了,这样直到达到自己的目标或收益收获。

  写了两条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启发,我们的历史故事很多,大家看故事可能不注重这些,没有深思,如果我们学习后能做到知行合一,那我们成功就不远了,知行合一,太难了,太难了,太难了重要的话说三遍。

  ④

  有这样一个国家,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我的历史老师曾经跟我说,过去的就已经成为了历史,不说太远了,就说说近代的故事。

  就从孙先生开始简单的说一下吧。

  发起辛亥革命,倡导三民主义,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开启新的时代,奈何需要修复的疮痍太多,孙先生离去以后,又分化成两个党派,内斗外扰,几多人献身,抗战十四年终出头,百废待兴,但勤劳的人民却从未被困难阻挡脚步,虽然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但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江山代有才人出,无数人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日的辉煌成绩,正值70年纪念,一路走来,不易。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种花家。

  这个血泪故事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⑤

  历史故事,和我们的时代不同,其实很难从中吸取经验和力量,为大家分享一个对我影响最大的近代人物故事吧。

  他32岁以前一事无成,读了三个大学,没得到一个学位,换了十几家公司,老婆也离他而去。

  开始创业时只有1200美元,但他领导Oracle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2012福布斯富豪榜第六。

  他是拉里·埃里森,世界上最大数据库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老板。

  1944年,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出生在美国的曼哈顿。

  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并在九个月时被母亲遗弃。

  他的养父路易·埃里森也曾在房地产业中干得相当出色,可是大萧条却使他一贫如洗。

  埃里森在芝加哥犹太区中下阶层长大,性格叛逆,个性独立而倔强。

  学生时代的埃里森并没有显示出成功的素质,在学校他非常孤僻,独来独往,不过却十分注意打扮和享受,在别的孩子还是由父母来理发时,他却请专业理发师打理。

  1962年伊利诺伊高中毕业,他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就读。

  二年级由于养母的辞世,深受打击的他时离开了学校。

  不久,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同时还在西北大学学习过。

  虽然历经三所大学,最终他没有得到任何大学文凭。

  1966年埃里森离开家乡,来到加州的伯克莱,准备就读研究生,同时开始工作赚钱,他学习了电脑编程。

  他并不想投身高科技,只不过想赚点生活费,他的工作是给一些大公司开发应用程序。

  埃里森的首段婚姻显然并不美满。

  在旧金山的伯克莱,他认识了主修中国历史的艾达·奎恩(adda quinn),他们很快就结婚了。

  60年代的美国是动荡和巨变的时代,埃里森不停地更换工作。

  虽然挣钱不多(夫妇俩月收入合计1600美元),但是他花钱却十分大方,他甚至借了三千美元购买一条34英尺的帆船同时还在分期付款购买另一条小帆船。

  尽管他从来不为账单担忧,但奎恩却无法忍受他的肆意挥霍,1974年他们离婚了。

  1973年埃里森在阿姆达尔(amdahl) 工作,该公司是和ibm竞争的生产大型电脑的公司,其中45%的股份属于日本富士通公司。

  埃里森也因此有机会去日本出差,他被东方异国情调给迷住了,日本的禅学和文化给埃里森深刻的影响,他成了一个日本文化、艺术的终身爱好者。

  不久之后,埃里森加入安培(ampex),这是硅谷一家生产影像设备的公司,这个时候,安培公司接受了一项工作——设计一个大型计算机数据库。

  这项工程代号oracle,埃里森是主要的设计者。也许埃里森认为“oracle”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像很多创业故事一样,埃里森注定要遇到自己事业的伴侣,就像盖茨遇到保罗·艾伦和乔布斯遇到沃兹,一样。

  在那里他认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鲍勃·迈纳(bob miner)和爱德华·奥茨(edward oates)。

  如同苹果和微软一样,他们有着同样成功的模式:一个有梦想精神的技术企业家和一个技术天才。

  1977年6月埃里森他们三人合伙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简称sdl)。

  埃里森拥有60%的股份,因为成立公司完全是由于埃里森的鼓动,而且他有一个40万美元的项目合同。

  埃里森对自己事业的开端非常自豪“好在经营软件公司不需要大量的资金,用点小钱就可以创业。

  所有伟大的软件公司都是这样开始的,也许不是所有的,但微软和我们是的,我们比微软资金更少,几乎一无所有。”

  埃里森的事业发展承蒙一个错误的判断,当然这个错误是ibm犯下的。

  1976年ibm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里程碑的论文 《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

  作者埃德加·考特十年前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在ibm研究机构开发原型,这个项目就是r系统,存取数据表的语言就是sql,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如何实现的方法。

  埃里森看完后,敏锐意识到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

  很快,埃里森和同伴们就将目标定位在了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并开发出了一个不太像样的产品,他们把这个产品命名为oracle。

  oracle有“神谕”的意思,1983年,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产品,sdl正式更名为oracle。为了避免与自身的层次数据库产品ims产生竞争等多重顾虑,ibm 却没有计划开发直到1985年ibm才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埃里森那时已经成了千万富翁。

  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发了oracle 1.0,但这只不过是个玩具。

  直到1985年发布5.0版之前,甲骨文的产品稳定性一直不尽如人意,但是其销售人员却总是有能力把软件卖出去,而且还卖得相当好。

  甲骨文的早期的用户好像并不特别在意损失金钱和数据。

  埃里森为他们描述了产品将会达到的美好功能,虽然现在还没有达到,但他们愿意为之支付费用。

  埃里森的工作不只是推销产品,他还到处宣传关系数据库的观念。

  他经常做的演讲题目是“关系数据技术的缺陷”,讲述关系数据库会出现的问题,然后介绍“oracle”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埃里森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推销技巧是:别人只是讲述产品功能,他则当场做演示——在电脑上输入一个关系查询,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虽然实际应用时情况可能会不同,但却给现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埃里森的主要对手是ingres,1984年甲骨文的销售额是1270万美元,ingres是900万美元,1985年两者销售额都翻了一倍以上,只是ingres增长得更快,如果照此发展,ingres将会超越甲骨文,但这时ibm又“出手相助”了。

  1985年ibm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采用了和ingres不同的数据查询语言sql, ingres用的是quel, 埃里森抓住了市场机会,到处宣传甲骨文和ibm的兼容性,结果从1985年到1990年虽然ingres的销售额每年增长高于50%,而甲骨文每年增长率超过100%,sql在1986年成为了正式工业标准。

  人们简直无法相信埃里森的运气,ibm确立sql的标准是甲骨文成功的关键,但数据库的战争远未结束。

  ingres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很晚才开发pc机上的版本,而埃里森和比尔·盖茨一样看都到了pc的巨大潜力,甲骨文很快就有了一个pc机上的廉价版本。

  虽然它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可是埃里森和销售人员却有了有力的宣传武器:甲骨文能运行在pc机上,ingres不能。

  埃里森听说ingres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分布式查询,十天后甲骨文就刊登广告宣布了sql之星——第一个分布式查询数据库,他当时事实上没有任何这样产品。

  埃里森就是这样,想象产品应该怎样,然后再才去实现,如果成功了,他是成功的预言家,失败了,他就是骗子。

  1986年甲骨文股票公开上市,给埃里森带来了9300万美元的身家,微软在第二天也公开上市,微软和甲骨文在同一年成立,盖茨拥有的股票价值超过了三亿美元,埃里森这时发现了他一生中最强大的对手。

  1988年甲骨文推出了6.0版本,这是当时功能最强大的产品,不过使用6.0的最初用户都遭遇了频繁死机和数据库毁坏,直到6.0.27版本(经过了27次大的修改)产品质量才基本稳定。

  甲骨文从1977年创立到1990年,销售额保持了每年高于100%的增长,高增长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隐患,公司的财务和销售管理十分混乱。

  1990年第三财政季度有1500万美元的销售合同无法执行,结果季度销售额虽然达到创记录的2.36亿美元,但利润只增长了1%。

  消息公布第二天甲骨文的股票从25.38元跌到了17.5元,损失了30%的市值。为度过危机甲骨文解雇了10%的员工,在以后的两个季度情况变得更糟,股票在10月底的收盘价只有5.38美元,在春天埃里森还拥有的价值近10亿的股票在11月只剩下了1.6亿美元。

  埃里森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他没有卖掉自己的股票。

  公司开始改进销售和财务的管理。九十年代初的两年的销售额增长率只有12%和15%。

  埃里森将希望寄托于oracle 7.0,这个公司已经谈论了好几年的新版本,直到1992年6月才终于登场。

  oracle 7.0是极为出色的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埃里森的销售队伍有了真正的王牌,销售额从1992年的15亿美元增长到 1995年的42亿。

  公司也开始有了成熟的管理方式,耐心听取用户的意见并满足他们的需求,甲骨文历史性地改善了客户的地位,“他们必须得到一流的服务”。

  在九十年代的困难期,埃里森决定寻找一个新的“掌门人”,于是,他选择了赖恩。

  埃里森不再负责日常工作,只是规划甲骨文未来的发展方向。

  闲暇之余驾驶长达78英尺的“莎优娜拉”号出海兜风,在1995年他曾经夺得悉尼帆船比赛的冠军。

  每隔两年,他才会在百无聊赖时跑去关心一下公司的发展情况。

  但董事会对此不但没有异议,还对他的这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做法大加赞赏。

  赖恩在甲骨文工作期间,甲骨文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

  但是,赖恩的勤奋和耿耿忠心并没有使他善始善终。

  2000年7月,埃里森又做出了足以让华尔街震动的决定,他把赖恩“扫地出门”了,并宣布自己要重掌权柄。

  这件事使oracle的股价在一周内下跌了4.6%。

  事实上,熟悉埃里森的人都知道,赖恩能和埃里森合作这么多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甲骨文的队伍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各类人才,但最后基本都被埃里森打入了冷宫。

  信息高速公路吸引了埃里森的注意,埃里森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介绍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的观念,所谓nc指的是配置简单却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低价电脑,售价将不高于500美元。

  埃里森这一次将他的标靶瞄上了软件帝国微软“甲骨文将只会做一件事情,我们管理海量的数据并通过网络提供这些数据。

  ”

  当时埃里森获得了几乎所有媒体的关注,从这个层面上说他是赢家。

  随着amd和intel的竞争,1997年800美元以下的电脑成为电脑行业新的增长点,500美元以下的basic computer不久也将会出现,微软仍然是市场的主导者,但埃里森从来不会放弃,他说:“观念的战争已经结束,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人们经常会指责他并没有将全部精力用于公司的日常经营上,但是自从他在几年前决定重新掌握公司经营时起,他赢得了他的同行和整个商业界的尊敬,公司的经营状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

  这些都足以证明他作为商人的天赋。

  1999年他以闪电般的动作,一扫公司过去那种各自为政、支出缺乏周密计划的做法,把原先的高成本销售方式转向利用互联网销售,原先的数百个电子计算机系统也被组合成几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

  结果是,仅仅九个月就为公司节支五亿美元。

  在日常工作中他会亲自改写合同,不断制定新的价格标准,甚至像个小生意人那样与对手讨价还价。在表面乖张的背后,是细致入微的精明。

  埃里森用一系列并购,实现着甲骨文公司的又一次飞跃。

  在成功收购仁科后,又完成软件业史上金额最大的一宗收购案,将people soft纳入囊中。2005年3月份甲骨文吞下了企业应用软件公司retek。

  事隔不到4个月,一家名为profitlogic的在大约2亿美元的代价之下,又成为甲骨文的囊中之物。

  同一个月,又有消息称甲骨文正在与花旗集团谈判,收购后者持有的印度i-flex 解决方案公司43%的股份,最终甲骨文将控股i-flex。

  i-flex是印度最大的企业应用软件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软件公司之一。

  该公司董事长拉杰什·胡库声称超过450家银行是其客户。

  2005年9月,甲骨文收购西贝尔(sieble)系统公司,从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crm软件供应商。

  让华尔街都感到吃惊的是,埃里森明确表示,甲骨文的并购步伐不会就此停下。

  惹麻烦仿佛是埃里森的专利。

  2005年11月,股东集体控告埃里森在2001年利用内部信息获利。

  因为在2001年年初,公司发布疲软业绩前几周,埃里森出售了他的2900万美元的甲骨文公司股票期权。

  在这次出售中,埃里森获得了大约九亿美元,使其成为当年收入最高的ceo。

  尽管后来双方达成和解,埃里森同意负担2200万美元的法律费用,并向慈善事业捐款一亿美元,但是股东大会仍然要求法院立案审理。

  在法院,埃里森为自己辩护说,并不是因为他知道甲骨文股票会下跌而出售自己的期权,而是因为财务顾问要求他减少持有的甲骨文公司的股份。

  在这次庭审当中,埃里森的生活细节被暴光。

  埃里森2000年7月13日的债务表显示他欠了五家银行共10亿2200万美元,其中包括jp摩根、美林和瑞银集团等。

  直到2001年埃里森的期权出售计划触发了股东诉讼,他的债务已经高达12亿2千万美元。

  一些专家觉得,埃里森的这些行为表明了这个亿万富翁对自己有什么和没有什么并不大了解,其开支细节反倒是显示了“他们真实的一面”。

  

  ⑥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

  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

  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

  ”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

  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

  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

  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

  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

  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

  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

  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

  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

  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着名的学者和诗人。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

  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

  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

  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

  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

  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

  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

  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

  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

  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

  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

  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

  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

  ”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⑦

  有哪些历史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奋发努力,不怕吃苦?这个问题很好,也学习了有关回答,所举史例都具有说服力。

  要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励志历史故事有很多很多,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激励自己努力前行。

  每一个人都会希望自己成功,但却很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勤奋好学、拼搏进取、坚持不懈。

  从古至今,那些成就一番事业的名人志士,无不是靠勤奋、靠坚持、靠努力、靠吃苦,才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

  下面这些历史故事,其人其事,都是流传于后世,并且耳熟能详,只要悟深悟透其中道理,就会激励我们勇于吃苦,敢于挑战,真正做到奋发有为,最终让自己走向人生事业的巅峰。

  01.陈平忍辱苦读,学成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陈平,初生不详,逝于公元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西汉名相,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伟大的谋略家。

  陈平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小时候家里贫穷,陈平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

  为了消弭兄嫂之间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发现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后来,终于有一位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陈平的确不同于富家子弟,一心一意苦读。

  在他学成后,倾力辅佐刘邦,最后成就了一番霸业,也成了一代名臣。

  陈平是汉初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在亡秦灭楚、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谋士角色。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他又韬光养晦,力撑危局,联合亲刘势力,诛灭吕氏外戚,维护了汉初的统一局面。

  02.吕蒙手不释卷,勤奋补拙终成古代名将

  吕蒙(公元179年—公元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

  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学习。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但苦于缺少文化知识,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出来。

  为这事儿吕蒙也很苦恼。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手握兵权,掌管着大事,需要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长自己的才干。

  ”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 孙权说:“你的事情再多再杂,也没有我要处理的事情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作为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吕蒙能够发愤勤学好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奋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之后他屡建战功,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这些都是与他勤奋努力特别是折节读书而分不开的。

  03.陆羽弃佛从文,一代茶神让茶源远流长

  陆羽(公元733年—公元804年),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从小就是一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成人。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三卷,而闻名于世。

  茶使陆羽流芳千古,陆羽让茶源远流长。

  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他的一部《茶经》,写出华夏文明的优雅心情,写出茶的灵魂,不愧为茶圣,茶的祖先。

  《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

  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04.归真不怕打击,不畏艰难终成一代绘画大师

  厉归真,生卒年不详,五代·梁道士。自幼酷爱绘画,善于画牛和虎。由于生长在农村,熟悉牛的形态习性,所以把牛画得非常生动逼真,深受人们称赞。可是画的老虎不像虎,却有些像牛,人们称他画的老虎叫做死老虎。对此,厉归真十分苦恼。

  

  受了这样大的打击,反而激发了厉归真苦学画虎的斗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他孤身进入深山老林,决心探访真的老虎。

  历经千辛万苦,在猎户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

  为抓住老虎运动姿态的特点,他还专门向猎户买了一张虎皮,披在自己身上,模仿老虎各种动作,跳来跳去,扑来扑去,以便增强对老虎的想象力,做到画虎心中有数。

  把死虎画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厉归真却真的做到了。他不畏艰难险阻,深入老山猛虎出没之丛林,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05.包拯少年断案,平生清廉美誉千古流传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包青天,天下人人皆知,美名传扬千古。

  包拯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昭雪,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包拯平生廉洁公正、立朝刚毅,整治吏治、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除了上述这些励志故事,在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励志故事,从中都会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和教益,不断激励我们奋发进取,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卸下包袱,勇敢前进。

  再黑的黑夜也会迎来黎明,再长的坎坷也会出现平路。

  只要永远怀抱着一棵不放弃的希望之心,坚持不懈的努力向前走,明天就一定会有温暖的阳光,也一定会在我们的脚下走出一条成功的路。

  百里奚举于市,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指百里奚发迹于市井之中,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从集市上把百里奚买回来的故事,百里奚是大器晚成的旷世奇才,后成为大秦名相,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五羖大夫”。

  百里奚,(约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21年),为百里傒简作,亦称百里子或百里,百里氏,姓百里,名奚,字子明。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称“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

  在主持秦国国政期间,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好处,并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这一时期,秦孝公称之为“甚光美”的时代。

  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可是家境贫困,加上虞国宗法制度森严,平民没有希望入仕为官。百里奚的妻子杜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深知自己丈夫是旷世奇才,于是就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

  公元前600年的一天,即在百里奚离开南阳出游那天,在楚国宛邑西一处寒舍,百里奚的妻子杜氏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劈了门闩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

  百里奚从南阳出游求仕后,历经宋国、齐国等国家,因为朝堂里无人,都没有得到录用。

  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一度沿街乞讨,继续求仕生涯。

  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一番高谈阔论,就结为知己。

  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到虞国当了个大夫。

  但虞国国君是个爱财如命的国君,在收了晋国的垂棘(垂棘地方产的宝玉)和宝马等财物以后,就答应借道路给晋国,让晋国途径虞国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也是虞国的同姓兼同盟国。

  百里奚对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闭口不再劝谏,并对同僚宫之奇说:“对蠢人直言相劝,无异于把珍宝丢弃在路上。

  ” 果然,晋国灭虢国后,把矛头指向虞国。

  公元前655年,晋国(献公)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及其大夫百里奚。

  由于他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媵人),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候,陪嫁到秦国。

  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回到楚国。

  百里奚相秦

  楚国国君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让百里奚为自己养牛。

  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听说了百里奚是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

  秦穆公的谋臣公子絷说:“那楚成王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牛。

  若用重金赎他。

  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吗?”秦穆公问:“那我该怎么样才能得到百里奚?”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

  那样楚成王就一定不会怀疑了。

  当百里奚被押回秦国后,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百里奚。

  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国君垂询!

  ”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

  ”秦穆公亲自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与他商谈,讨教国家大事。

  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

  穆公十分高兴,要拜其为上大夫(上卿),委以国政,实际上就是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百里奚。

  百里奚坚决辞让不受,并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当上卿。最后,秦穆公就让他用很重礼,将蹇叔请来秦国,让他和蹇叔一道做秦国的上大夫。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百里奚相堂认妻:早在公元前600年前的一天,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城西)的一处寒舍,一位年轻的女子杜氏一大早就起来,忙着为远行的丈夫做早饭。

  她“劈了门闩炖雌鸡”,宰杀了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煮一锅小米饭,来为丈夫饯行。

  这个即将远行的人就是百里奚。

  百里奚先后游历了宋、齐等国,经历了亡国的厄运沦为奴隶。

  秦穆公闻其贤,以五张黑公羊皮换回百里奚,并拜为大夫,主持国政。

  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倡导教化,富国强民,渐成霸业,从此声名远扬…

  有关百里奚的历史典故:“五羖大夫”百里奚、相堂听琴。

  1、“五羖大夫”的由来:百里奚发迹于市井之中,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从集市上把百里奚买回来的故事,百里奚是大器晚成的旷世奇才,后成为大秦名相,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五羖大夫”。

  2、“相堂听琴”百里奚成为了秦相以后,他被五张羊皮赎回来的事情在很多国家就传开了,有次百里奚在宴客的时候,在相府谋了一个洗衣服的差事的妻子杜氏,杜氏就唱了首歌,大概的意思是说:百里奚,五羊皮,你记不记得当年你离家的时候,我拉着你的衣服哭泣,而且你没有饭吃,当时我劈了门闩炖母鸡;现在你作为秦国的相,身上穿着纹绣,但是我却在给别人洗衣服;你现在富贵了,还记不记得你当年的妻子?

  百里奚听到这歌就很吃惊,他就把杜氏叫到跟前,一看果然是他的妻子,夫妻二人30多年没见面了,相持大恸。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

  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

  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

  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为虞国大夫,后入秦做大夫。

  百里奚自幼家贫,在齐游学时曾乞食于人,为蹇叔收留,因得不到齐的任用,投奔虞国,为大夫。

  周惠王22年(公元前655年)君不听奚言,为晋所灭,奚被俘。

  秦穆公以求婚于晋,晋献公将奚作为陪嫁臣送秦。

  奚不堪其辱,逃到南阳,被楚人所执意以牧牛为生。

  秦穆公知奚贤,遂以缉拿逃奴为由,用奴隶身价――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拜为大夫,因号“五羖大夫”。

  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使秦大治,遂建霸业。

  及卒,“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左传》《史记》均有记载。

  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之后,用他做秦穆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楚国宛邑。后入秦做大夫,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又称“五羖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

  史载百里奚“三置晋国之君”,“救荆州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

上一篇:变性人独白:我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变性手术之路
下一篇:200、【基因】基因治疗又一次的黄金时代——科学与伦理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