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读书笔记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老朋友们知道我从2018年开始每年年底会写一篇读书笔记做年终总结。时至今日我已经不记得当初为什么会开始做这件事情,以致于今年年底我犹豫过还要不要继续以及要如何继续。但是,前段时间在整理电脑的时候,我翻到将近五年前的一份文档,其中记录的一些事情我已经忘记了,而再看到的时候会觉得,“啊,原来那个时候还发生过那样一些温馨的事情,真好啊。”无独有偶,前两天收到一位老室友的问候,她也是在整理电脑的时候看到了当年的租房文件,于是想起那时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好时光和我这个还待在瑞士的小伙伴。

  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所以我想,还是值得花点时间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做个记录。多年以后如果我再翻到曾经的读书笔记,我还是能想起那时的生活状态、心境、周围的人,甚至是生活细节。我觉得这很珍贵,尤其是在这不平凡的一年。

  那么我写给自己就好了,为什么要分享呢?一来,有很多书是小伙伴们推荐给我的,有一些读书的活动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我想谢谢你们;二来,我猜我读过的某些书可能是我的一些朋友会喜欢的,我想分享给你们;三来,我觉得读书这件事就是应该分享的。我很享受在某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比如,b站弹幕飘过的一行,知乎某个毫不相关的问题下面的一个回答)挖到宝藏,而事实上我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挖到过不少宝藏和小知识。如果我随手的记录也能成为这样一个边边角角,那我觉得挺荣幸。

  我给今年读过或正在读的书籍的分类是:【Super Highlight】【神奇知识/脑洞】【历史/文化/笔记】【哲学/思辨】【人物/故事】【一些不太好分类但是很开脑子的书】【人文社科】【心理】【文学/小说/生活/女性】。

  我的2020 top 推荐(不分先后):《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读罢春秋不成歌》《容斋随笔》《忧郁的热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当尼采哭泣》《冬牧场》《语言学的邀请》。

  此外,特别鸣谢“今日里到雅典橄榄飘香”读书会!

  【Super Highlight】

  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鸣谢:“今日里到雅典橄榄飘香”读书会

  我必须要首先吹爆这个神奇的组织、发起人黛比+夫一、以及拉我入伙的黛比。自从加入这个读书会,我的知识水平蹭蹭蹭往上长,就连这本自己读一定会废的书都读得津津有味。感谢组织严格的规章制度、奖罚措施;感谢跨越了15个时区平时工作都非常辛苦的小伙伴们的坚持;感谢每次的领读员认真准备材料细致讲解。刚加入的时候还担心很难坚持下来,但现在每周的生活即使非常辛苦或无聊,也至少还有周末的读书会值得期待!经过半年左右的努力,我们终于读到柏拉图了,希望大家继续坚持一起提高知识水平!

  

  

  【神奇知识/脑洞】

  1. 《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作者:【美】兰德尔.门罗

  “如果你随机拨打一个电话号码,然后说‘上帝保佑你’。那么有多大几率接电话的那个人刚打过喷嚏?”...“如果把两个长生不老的人放在某个没有人居住的类地行星相对的两头上,他们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找到彼此?10万年?100万年?1000亿年?”...“如果你想击出一颗冰球并指望它把对面的守门员一起撞进球网里,那么你得花多少力气?”...“从多高处掉下来的牛排才能在掉到地上时正好烤熟?”...“如果地球上的所有人集中在同一个地点同时起跳,会发生什么?”……

  真.一本正经地回应“胡说八道”。作者是学物理的,在NASA工作过一段时间。离开NASA后他成为了一名职业网络漫画家,创办了一个网站专门收集奇奇怪怪的脑洞题,然后,他(有时也有一些小伙伴们的参考)会用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很认真地分析、推理、计算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本书就是其中一些经典问答的集合。

  闲暇时间读一读这本书,绝对大开脑洞增长知识。即使不懂得作者解题时运用的知识点,也能因为作者幽默的文笔和有趣的漫画插图而开心起来。简而言之,极客一定喜欢这本书;对于绝大多数的非极客朋友,读这本书会是一场妙趣横生的旅行。

  开头列举的几个问题,不妨先给出简略的答案吧:

  “大致是四万分之一。”...“简化的模型答案是:3000年”...“这不可能发生”...“但愿你喜欢匹兹堡生牛排,捡起来之后别忘了解冻”...“最后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数十亿人在某一个地方死去,幸存者散布在世界各地,努力尝试重建文明,而地球的轨道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仍然像人类惊天一跳之前那样默默旋转着...”......

  至于为什么答案是这样的,不如读一下这本书试试看咯!

  【历史/文化/笔记】

  1. 《读罢春秋不成歌》

  作者:刘勃

  去年我读过而且强推了刘勃的《战国歧途》。这本《读罢春秋不成歌》是《战国歧途》的前身《歧途哭返说战国》的姊妹篇。和《战国歧途》类似,我非常非常喜欢作者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思路。行文结构依然是夹叙夹议的,叙事部分酣畅淋漓读起来绝不枯燥,而议论部分又洞见清晰。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整体质量和密度略逊于《战国歧途》,但作为一本春秋历史普及书,还是相当值得一读的。

  2. 《东京梦华录》

  作者:【宋】孟元老

  如果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像一千年前的汴京那样的地方,那么有这本《东京梦华录》做旅游手册,那里一定是最最热门的目的地。汴京是柳永的烟花巷陌,是徽宗的花鸟鱼虫,是永远亮到三更天的夜市,是七十二家星级酒店的凤箫声动与玉壶光转。红尘逍遥地,盛世桃花源。

  那是一个如梦如幻的时代。即便靖康之变让汴梁一梦戛然而止,偏居临安的宋朝人也依然活得出清明上河图的样子。哪怕再恨其不争,也不得不承认宋朝人的浪漫是有灵性的。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虽然主题是南宋,但那应该代表了整个宋朝的风情。那时候的人们吃东西精致,连喝水也讲究,担水烹茶时,“须轻轻地舀起,轻轻地放下,轻轻地担回,轻轻地煮沸,否则,水就会受伤,而受伤的水沏的茶,味道是有伤痕的”。

  那个时代像流星划过天际,还好留下了这样一本书让今天的我们得见千年之前的盛世繁华。而汴梁终成一梦,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容斋随笔》

  作者:【南宋】洪迈

  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典章。每每有所心得,便做笔记批注。四十余年的成果集合成了《容斋随笔》这部书。这部书的内容十分繁复,涵盖面甚广,信息密度大,有品评分析,十分适合读来扩充知识广度,且应多年慢慢品读,绝不能一蹴而就。但这部书也不尽是严肃的内容,时不时作者也皮一下。比如他读白居易的诗,还分析老白到底纳了几个小妾,分析完了还要一本正经地记录下来,也是着实有趣。

  【哲学/思辨】

  1. 《人生的智慧》

  作者:【德】 亚瑟·叔本华

  书名是真劝退,但书是真的好。所谓好,并不是说这本书里的每句话都应该被奉为圭臬,而是它内容深彻,文本犀利,引人思考。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几乎包罗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读这类书,哪怕书中只有10%的内容符合读者的观点,我也认为值得读下去,因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思考存在”“知道某件事情还可以这样来思考”本身就是极大的意义——这有助于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既批判,也体谅,既怀疑,也理解。最终,我们眼中的世界将不是单纯片面的善与恶、明与暗、可取与不可取。它将是复杂的、幽明互现的、甚至是矛盾混乱的,但这是一种真实,与道德判断无关。

  【人物/故事】

  1.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

  作者:【南非】纳尔逊.曼德拉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可能有点过高了,总之我读完感觉到了一点点失望,可能是因为我不太喜欢曼德拉写作的风格吧。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欣赏他的朋友都可以读读这本书。

  2. 《Educated》

  作者:【美】Tara Westover

  作者出生在一个摩门教家庭,是家中七个孩子里最小的那个。父母,尤其是父亲,严格遵循摩门教的生活方式,对公立医院、学校、联邦zf等都保持怀疑态度。作者在家中出生,从未看过医生或护士,9岁时才拿到出生证,17岁之前从未去过学校。17岁之后,作者通过自学考下ACT,逃离父母,从杨百翰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作者又在剑桥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教育。与父母的疏离,不同寻常的大学教育之路,是这本回忆录的主题。

  用作者本人在接受访谈时说的一段话来推荐这本书吧: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3. 《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仿佛在读一本纸质版的《生活大爆炸》!在费曼的世界里,研制原子弹也不比捣鼓收音机、钻研开锁技术更酷;拿诺贝尔奖也未必比开画展、在乐团打鼓更有成就感,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就去和这个世界好好玩玩吧,保持好奇,保持有趣!

  【一些不太好分类但是很开脑子的书】

  当所读书籍所涉及的学科同我习惯的领域很不一样时,读这类书的过程便是打开固有的思想框架,体会不同的mindset的过程。

  1. 《自由的伦理》

  作者:【美】穆瑞·罗斯巴德

  说一下这个作者,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自然法理论家、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这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将经济学作为一种先验系统(类似于逻辑学和数学)而非实证科学进行研究,致力于探索人类行为的原理并进行推论”。作者本人的学术风格是“反对将学术领域过度特定化,并试图将包括经济学、历史、伦理学、和政治学在内的多门学科融合为一个‘自由的学科’”。

  所以,对相关学科感兴趣、不反对或者赞同作者的学术风格的朋友可以试着阅读一下这本书。我其实不太喜欢作者在书中为了解释他的逻辑所阐述的一些模型,总有一种为了论证而论证的感觉。有的地方觉得应该更详细地论证一下但是作者的解释就很简单,有的地方又感觉作者自说自话地论证了很多。这种感觉就像看到中学数学证明题答案里无情的“显然”,我每次都不觉得它显然,我觉得显然的它都证明一堆...

  大概是我读得还不够明白吧,话说读书会读这一类书该是非常合适。

  2. 《美国大萧条》

  作者:【美】穆瑞·罗斯巴德

  和《自由的伦理》是同一位作者,但是比《自由的伦理》好读很多。作者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角度分析了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形势,以及当时美国zf和美联储的政策如何影响了大萧条的走势,是同事件各类分析中观点比较独特的一家。对想要从专业的角度了解那段历史的朋友来说,值得一读。

  3. 《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作者:【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大观点很好,文本有点啰嗦。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阐述和分析“黑天鹅事件”以及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的态度和做法。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作者的知识过于渊博以致于他在写书的时候大量旁征博引导致内容有点散。对有兴趣阅读这本书的朋友,我的建议是,把这本书的作者想象成你的一位好友,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这位好友在和你侃一个主题是“黑天鹅”的大山,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这本书散了,而且还会充分体会到这位好友的学识渊博,你也顺便了解了不少有趣的知识。

  4.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作者:【美】斯蒂芬·平克

  包罗万象,难以归类。强推。

  这部书的前半部主要是给出具体事例、历史事件、客观数据,用以说明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形式的暴力的确是不断减少的,不管是宏观的战争还是小规模的摩擦。后半部中,作者从心理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角度分析了暴力减少的可能性。这部书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某些篇章的论述稍微浅显了一点,但是瑕不掩瑜,读这部书绝对血赚不亏。

  整部书非常厚,时间不充裕的朋友可以只读下半部。

  5. 《语言学的邀请》

  作者:【美】塞缪尔.早川 / 艾伦.早川

  强推。

  这本书的魔力在于,用最基础的语言学知识呈现出一种十分全面的方法论,继而从根本上培养好好说话的本事、甄别观点的能力,甚至深度思考的习惯。

  用书中讲解的“推论”和“判断”这两种语言形式来举个例子。我们在日常的语言活动中常常使用“推论”和“判断”来交换信息。所谓“推论”,指的是“根据已知的事物对未知的事物所做的描述”;所谓“判断”,指的是“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人、事、物所有赞许或不赞许的表示”。要知道,每个人的观察总是有限而片面的;而个人的感情色彩无法全然脱离开对某事物的描述。再加之,尽管大多数人可以统一对自然科学事实的认知,但是对社会科学、宗教艺术、政治经济等的认识很难一致。所有这些片面、有限、不一致导致了每个人或有意或无意的推论和判断。而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传达了一个推论或者判断而非纯粹的事实,但这在日常交流中则可能引起冲突。所以,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不妨向自己多问一句,这是“推论”,还是“判断”,还是“事实”?而作为一个说话人,在需要他人真实反馈的时候,要注意清楚客观地描述事实,减少或者明确标明自己的推论和判断。而在需要表达个人见解和感情的时候,则要试着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思考。在别人表达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急于驳斥,因为事实无从改变,而表达却可以提高。

  以上只是本书一个很微小的知识点的延伸,而整本书二百多页基本全程高能。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人。

  【人文/社科】

  1. 《忧郁的热带》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哲学家。年轻的时候他到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寻找在那里聚居的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这本书记录了他那段时间的历险、生活体验和思考过程。

  这本书名义上是游记,实际上是杂糅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哲学笔记,可读起来甚至比文学经典还要优美。丹宏小天使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如果你喜欢《枪炮、病菌与钢铁》,就一定会喜欢这本书。”我读过之后说,“这是一本用《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思维写出来的《此非日记》。”

  所以这本书,可以当游记读,可以当人类学书籍读,也可以当小说读,总不会让读者失望的。我觉得这本书读起来稍微有点费脑子,尤其是前20%,但不要着急,这本书配得上慢慢读、一直读、反复读。

  【心理】

  1. 《当尼采哭泣》

  作者:【美】欧文.亚隆

  我去年读过并且强推了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始人。这本书的作者,是与维克多·弗兰克尔和罗洛.梅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这本书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作者将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著名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布雷尔,设计成本书的主角,并基于真实历史中他们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把他们两个合理虚构地连结成了医生和病人,从而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在本书的开始,尼采是病人,布雷尔受人之托在尼采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但是尼采才不是一个乖乖的病人。双方在这个过程中博弈,试图影响对方。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病人,谁又是可以终极解惑的人,几经峰回路转……

  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也有不少金句。我无意说明所谓意义治疗或者存在主义是否对每个人都适用。但是,认可存在主义的朋友一定会喜欢这本书。而喜欢自我探索、自我剖析的朋友,我也推荐你读这本书。

  【文学/小说/生活/女性】

  1. 《人间滋味》

  作者:汪曾祺

  大概是因为我喜欢吃,所以每一年都会读一两本和吃很相关的书。最早是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我读得最带劲),然后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趣的是我记得在《随园食单》里,袁枚还发过李渔的牢骚,直说“按照那货的做法煮出来的能好吃?”我便从这两个人的书里攒了一大堆的食谱妙方,很想比对着做做看,结果拖拖拉拉到现在也没做几个。再后来,我读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梁实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徐鲤 / 郑亚胜 / 卢冉的《宋宴》,汪曾祺的《做饭》,再到这本《人间滋味》。

  我觉得,真正会做菜的人,比如汪老,才能写好这一类书:要既有趣味又实实在在。以前我读周邦彦的词,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据说橙子蘸一点点吴地出产的细盐,便格外清香甘甜、回味悠长。但是因为这词的背景,我总觉得过于风花雪月甚至附庸风雅。好在,后来又在别处读到,用盐蒸橙子,可以治疗感冒引起的咳嗽。有了这个偏方,才觉得踏实了许多。饮食之物本身,无非就是要这样,既带着消遣的俏皮,又具有真生活的朴实,才好。

  还是那句话,闲书不闲,食无小事。

  2. 《X的悲剧》

  作者:【美】埃勒里·奎因

  今年突然又燃起了读推理小说的热情,于是一连读了三本。埃勒里·奎因是因为推理逻辑性强+故事性强+信息公平(读者知道所有细节)而闻名的。看过一个段子,推理小说三巨头,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迪克斯.卡尔和埃勒里·奎因,各是什么风格?阿加莎的风格是:有人被谋杀,侦探来到命案现场:每个人看上去都有可能是凶手!卡尔的风格是:有人被谋杀,侦探来到命案现场:每个人看上去都不可能是凶手!奎因的风格是:有人被谋杀,侦探来到命案现场:嗯,我大概已经明白了,现在只有6种可能性存在...()

  可能是名声太盛,这本书读完我有一点点失望,总觉得解密的过程虽然逻辑严谨但是有几处略略有些牵强。这可能就是福尔摩斯说的,“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3. 《犹大之窗》

  作者:【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三巨头之一卡尔的大作。卡尔被誉为“密室推理之王”。他这一生设计了五十多种密室,我们现在能从推理小说中读到的密室,绝大部分都是卡尔玩剩下的了……这本书当然是一部密室类的作品。故事大意是:吉姆第一次去拜见未来的岳父胡弥。忐忑的吉姆接过胡弥递来的威士忌,只喝了一口就昏倒在地。醒来后,他发现胡弥已经倒地身亡,胸口插着一支箭,正是原来挂在墙上的一支,箭上则只有吉姆的指纹。屋子的房门从里面紧锁,窗户也从里面闩好。发生这一切的时间,只有15分钟,而吉姆成了案件唯一的嫌疑犯。

  这本书在前几页就把这个事件讲完了。而这本书最精彩的,也是占据篇幅更多的,是法庭上的推理和抗辩过程。很多关键线索在法庭推理的过程中梳理清晰,给人一种“啊原来如此”的震撼感。可能恰恰是由于法庭推理过于耀眼,最终揭开的谜底就显得有那么一点平淡了。总而言之这部作品的质量相当高,十分引人入胜。

  4. 《三口棺材》

  作者:【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依然是卡尔的密室作品。这部作品里卡尔还发了个福利:有整整一章的内容是“密室讲义”。这个“密室讲义”涵盖了七种密室类型和五种机械密室的门窗手法,几乎囊括了截至当时出现过的所有密室形式。如果卡尔有他的google scholar的话,这个“密室讲义”将成为引用率最高的review paper!

  除了“密室讲义”,这本书本身的设计也非常经典。经典到,这本书面世之后,基本就鲜有人再写,或者再写得出更好的,雪地无足迹杀人诡计了。 这本书我的阅读体验非常之好。我觉得,很多人读推理小说的时候,在意情节是否吸引人,甚至胜过了对谜底的兴趣。从这一角度出发,卡尔的推理小说你会喜欢的。

  5. 《11/22/63》

  作者:【美】史蒂芬.金

  史蒂芬.金的时空旅行小说。主角好友的餐厅储藏室里有一道通往1960的时空之门。受好友病重时的嘱托,主角穿越回1960年,阻止三年后发生的肯尼迪遇刺事件,从而改变一些他们认为是错误的历史。

  读这本书的前40%时,我的感觉是“喔好书好书!”,读到差不多75%时,我的感觉是“就还行”,读到最后时,我的感觉是“就这样吧,赶紧完事儿”。不作特别推荐了。喜欢这一类题材的朋友可以读读看。

  6.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作者:【英】珍妮特·温特森

  这本书也是作者的自传。她是不受家人喜欢的养女,父亲不快乐,母亲则终日抑郁,少年时代伤痕累累,成长过程一路坎坷。这本书的文笔是我喜欢的细腻又犀利的女性文笔,更让人惊喜的是翻译十分用心。其实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直译过来应该是“可以正常,何必快乐”。“可以正常,何必快乐”像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无奈;如果作者是在她写出成名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那个年岁写下这本书的话,翻译成这个名字该是更合适的。但是作者是在五十多岁回顾人生时写下这本书的。彼时,她已经不在乎要如何平复过去的伤口了,而是要追问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因此,“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才是更精准的翻译——她与自己和解了。

  7.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日】青山七惠

  絮絮叨叨,平平淡淡,后半部分更吸引人,结尾处意犹未尽。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像被冬天最暖的阳光照着,即使身上还冷,也觉得可以继续走下去了。

  8. 《冬牧场》

  作者:李娟

  纪实散文作品。作者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族牧民在冬天来临之际,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度过了四个月在冬牧场上的荒野生活。这是非常独特的牧民生存景观。长达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贫瘠,使哈萨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选择“游牧”这种艰辛动荡的生产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恪守着自然规律在同一片土地上怀着相同的心情穿梭,为了孤寂而沉默的生存。

  梁文道曾经在他的节目中说,李娟的书,我只能简单地讲,我没有办法用太多的评语去评论她,大家只能自己去读。她的文字,像是实时地把摄像机镜头下的一切拍给你看。她没有强烈的文艺气,既不华丽,也不冷淡,她就只是清清爽爽的,像是有风吹过。

  其实,这种古老的生产方式正在萎缩,以后将渐渐看不到牧民们搬家游牧的情景。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娟留下的这本书或许就是北疆牧民游牧生活的绝唱。那一大片荒野也终将被放弃,彻底停留在广袤无际的岑寂之中。

  读读这本书吧。

  9.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者:林奕含

  这本书是满满的灰色调,很压抑,很绝望。我只能推荐你去读。然后我要告诉你的是,当我们作为读者都觉得难受,甚至没有勇气读下去的时候,我们要记住,这是有些不幸的人真实经历的一生。我们如果实在无法阻碍不幸的发生,那么我们至少还可以做的是对TA们的痛苦多一些理解。林奕含在她自己婚礼上的致辞(b站有)中说,如果她在结婚这天成为一个新人,那么她想做一个怎样的新人,她想做一个对他人的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想做一个帮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她努力过了,最后也还是没能熬过去。但是我们这些幸运的人,却可以为她,和像她一样痛苦的生命,努力做到这件事。

  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读有趣的书,做有趣的事吧。

  新年快乐!

上一篇:票房虽然惨败,依然要为这部岛国片疯狂打call
下一篇:第十二章 赵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