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析:儿童电影的概述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09
手机版

  既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显的界线,对这个老而又老的问题不必多论,留给后人去定论。我们当代人更重要的不是动嘴,而是动手,多实践,再有发言权。屏藩《法国儿童电影》指出以儿童作为主要演员,或以儿童作为问题中心而摄制的片子,而青年也包括在内,法国儿童电影的写实性,并不亚于其他诸国同一类的影片,其特征在于同时亦注重诗意的渲染。

  另外有一类法国儿童电影专门展现学生生活,渗入一种荒唐的意味,但亦不缺乏诗境。儿童电影,是儿童文艺中最广泛的形式。它是“读者”很多、“印数”很大的“书”。儿童电影的不断发展下使得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变成儿童电影的编剧者。儿童电影,决不能是儿童生活的照搬,它必须有所选择儿童电影剧作的技巧,应该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让孩子们照见自己的面容吧。

  当然孩子们是美丽的、可爱的,镜子应该真实地反映他们。综上所述,将对儿童电影的概念进行如下总结:首先从电影创作内容来看:儿童作为影片主要人物出现;主要剧情故事关于儿童展开。其次从电影表现手段来看:用镜头作为儿童的眼睛看事物。

  从电影受众来看:儿童是主要受众人群。儿童电影是电影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决定了儿童电影既需要专业的成年人来制作,又需要在创作的基础上坚持“儿童本位”的观念。

  二、中国儿童电影发展轨迹

  上个世纪末第七艺术开始谱写中国大地的光影故事。在光影的道路上寻寻觅觅了十几年后,关于儿童的光影故事才渐渐走进观众的视野。其实以儿童为题材的电影在中国起步并不晚,但在前行的过程中就像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跌跌撞撞的幼儿,到脚步稳健的少年儿童,经过岁月的变革、时间的洗礼,儿童电影也在慢慢成长。

  把少年儿童的学步过程比喻成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的磕磕绊绊也十分恰当。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前,儿童电影在中国电影界初露锋芒。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这个激荡的年代,中国第一部儿童短片《柴房女》降生。

  紧接着中国第一部以儿童角色为主要人物的故事短片《顽童》,由上海影戏公司制作发行,此影片的诞世标志着中国儿童电影故事片进入新兴时期。从19世纪末20年初年,到1949年前的几十年间中国电影人共创作了23部以家庭伦理和反映社会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被称之为儿童电影。

  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作品有《孤儿救祖记》等。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儿童电影事业砥砺前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儿童电影的发展较新中国成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数量激增,而且题材和样式也都不断变得丰富。

  这样空前的发展变化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国家意识形态政策下逐渐塑造出的典型的儿童形象。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三毛流浪记》、《祖国的花朵》、《红孩子》、《朝霞》、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儿童电影进入停滞阶段,但也有少量优秀作品被载入电影史。

  如《小兵张嘎》、《宝葫芦的秘密》、《小铃铛》、《闪闪的红星》等。这一时期虽遭遇了诸多的困境,但也在艰难中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欣欣向荣。这一时期是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的繁荣时期,在创作题材、艺术塑造、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国家与政府的支持推动儿童电影发展:1981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以来制作的优秀影片《少年彭德怀》、《我的九月》、《孙文少年行》等;1984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成立,该协会的成立对儿童电影的发展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1985年儿童电影的专门奖项“中国电影童牛奖”,首届童牛奖优秀儿童故事影片是《小刺猬奏鸣曲》、《十四五岁》、《童年的朋友》三部影片;1988年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正式创立。

  这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对儿童电影的创作起到了积极地鼓励作用,使得优秀的儿童电影不被埋没,这个时期儿童电影的角度也切切实实的更多地关注儿童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变化,对于塑造新型的儿童形象有了更大的启发。

  新世纪以来,稳步前行。由于国家对儿童电影发展的大力扶植,儿童电影缓步迈进21世纪以来已经走进里一条平稳的康庄大道。光影世界里充满了童趣,优秀的儿童电影总会赢得掌声。法国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电影的发展还处于未成熟的时候,人们把它看作一个懵懂儿童眼睛里所看到的一个充满科学奇迹的未知世界”。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壮大,儿童电影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类型电影之一。中国儿童电影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开始显出市场化特性。这个时期与以往政府扶植儿童电影作品略有不同,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型发展,商业电影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儿童电影的发展显得有些小众化,也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电影市场。

  人们想看什么电影,选择看什么电影都是自己的权利,而电影人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来看儿童电影。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儿童电影在不同社会发展的时期里,也塑造出各个时期大环境下典型的儿童形象:《留守孩子》里的留守儿童形象,《无声的爱》里的残疾弃儿形象,《好好回家》里的流浪儿童形象,《暖春》里的身世惨淡的孤女形象等,这些典型的儿童形象塑造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影片中电影人们谱写的人文关怀成了奏响时代主旋律的号角之一。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一大批农村人员开始进城打工赚钱,留下家中儿童“守望天空”。这些留守孩子的生存状况和人物形象被电影人们带入光影世界,至此一大批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引发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强烈关注。

上一篇:数学初中教案
下一篇:小小礼堂力量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咱村里人都可以在文化礼堂干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