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色理论范文10篇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理论来源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应用
2.1用于疾病的诊断
2.1.1用于指导望诊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现在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淤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淤。
2.1.2用于推断病情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我们以“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是指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色诊和脉诊相结合时,《医宗金鉴·四诊心法》:“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除此,还要依据色的荣润含蓄和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望诊遵经》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治疗。”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部色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于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可以作为参考。
2.2用于疾病的治疗
2.2.1指导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药物的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多入肝,赤色多入心,黄色多入脾,白色多入肺,黑色多入肾。临床脏腑用药时可依照此理论,比如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以补益脾气,玄参色黑入肾经以滋养肾阴。
2.2.2用于辅助疗法美国策勒医生认为环境的颜色能医治神经紊乱的人,他将医院的病房、门窗、墙壁、家具、布单、人工灯光等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首创了颜色疗法。根据病人的病证特征和体质特征来选相应的环境之色。如气虚阳虚的可以选择有兴奋作用的红色;阴虚者用蓝色、绿色等起到镇静作用,蓝、绿色用于治疗失眠、高血压病等;而红色、黄色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我们还可以把环境之色用到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
2.3用于指导饮食养生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相互对应,搭配合理,是饮食养生的基础。从中医的角度上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肝色是青色,表现为绿,所以青色食品多补肝,有利于稳定心情和减轻紧张情绪,与其他颜色的食物一起摄入则效果倍增。相应的食物有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心色是赤色,红色的食物养心入血,能促进血液循环,振奋心情,促使人们将想法付诸实施。相应食物有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脾色是黄色,所以黄色的食品多补脾,还可以刺激神经和激发能量,对集中精力和提高学习兴趣有帮助,尤其适合作为早餐和盒饭的颜色。相应的食物有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香蕉、蛋黄等黄色食品。肺色是白色,白色的食品有补肺作用,白色具有很强的能量,有助于激发创意或积极的想法。相应的食物有白果、豆腐、萝卜、百合、牛奶等。肾色是黑色,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作用,黑色还可以保护身心,令人沉着自信。相应食物有黑米、黑豆、海藻、黑芝麻和荞麦面等。
我国著名健康专家洪昭光提出的“五色营养学说”,现在流行的可强身健体的“五行蔬菜汤”以及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五色糯米饭”都是中医五色理论应用的具体体现。20070926,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蔬菜养生保健法的应用与推广”新闻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该项目运用了中医养生学的“药食同源”和“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并结合了基础营养学等现代先进的科研成果,系统地论证了蔬菜养生保健法的意义。该疗法推出了五行蔬菜汤、牛蒡茶等系列食疗保健品种。如五行蔬菜汤采用青色入肝的白萝卜叶、红色入心的胡萝卜、黄色入脾的牛蒡、白色入肺的白萝卜、黑色入肾的香菇,以君、臣、佐、使配伍,通过相生相克完成人体脏腑制化关系,建立人体稳态平衡内环境。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五色理论;应用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颜色,中医五色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西方现在应用的色彩疗法和食品营养学,正是五色理论的再现,中医早就利用五色的不同特性,来对应人体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
1理论来源
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以他们之间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平衡。五行配五色始于《逸周书·小开武》。《小开武》记载周公旦的话:“周公旦曰:在我文考,顺明三极,躬是四察,循用五行。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这是五行配五色的最早文献记载。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五行与五方、五时、五色、五气、五脏等联系起来,把人体内外环境连结成一个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在色为苍……南方生热,热生火……在色为赤……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色为黄……西方生燥,燥生金……在色为白……北方生寒,寒生水……在色为黑。”
2应用
2.1用于疾病的诊断
2.1.1用于指导望诊中医的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说的色诊指的是望面部的皮肤,它根据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理论,通过观察面部肌肤、络脉、眼目及舌的颜色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根据五色与五脏的联系推断病位所在。《灵枢·五色》:“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根据五色还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盛衰。《四诊抉微》有言:“天气由脏发,色随气华。”五色亦可以推知病因和病性。《灵枢·五色》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现在五色主病的规律是: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黄色主脾虚、湿证;赤色主热证、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疼痛、气滞、淤血、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淤。
2.1.2用于推断病情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我们以“主色”和“客色”的变化,以五行的生克关系为基础,来推测病情的顺逆。“主色”是指五脏的本色,“客色”是指应时之色。“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色诊和脉诊相结合时,《医宗金鉴·四诊心法》:“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除此,还要依据色的荣润含蓄和晦暗枯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望诊遵经》说:“倘色夭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夭,虽相克亦可治疗。”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病人的面部色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注意观察病人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于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可以作为参考。
2.2用于疾病的治疗
2.2.1指导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药物的五色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多入肝,赤色多入心,黄色多入脾,白色多入肺,黑色多入肾。临床脏腑用药时可依照此理论,比如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以补益脾气,玄参色黑入肾经以滋养肾阴。
2.2.2用于辅助疗法美国策勒医生认为环境的颜色能医治神经紊乱的人,他将医院的病房、门窗、墙壁、家具、布单、人工灯光等涂上不同的颜色分别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首创了颜色疗法。根据病人的病证特征和体质特征来选相应的环境之色。如气虚阳虚的可以选择有兴奋作用的红色;阴虚者用蓝色、绿色等起到镇静作用,蓝、绿色用于治疗失眠、高血压病等;而红色、黄色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我们还可以把环境之色用到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效率。
2.3用于指导饮食养生食物的颜色与五脏相互对应,搭配合理,是饮食养生的基础。从中医的角度上讲,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肝色是青色,表现为绿,所以青色食品多补肝,有利于稳定心情和减轻紧张情绪,与其他颜色的食物一起摄入则效果倍增。相应的食物有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心色是赤色,红色的食物养心入血,能促进血液循环,振奋心情,促使人们将想法付诸实施。相应食物有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脾色是黄色,所以黄色的食品多补脾,还可以刺激神经和激发能量,对集中精力和提高学习兴趣有帮助,尤其适合作为早餐和盒饭的颜色。相应的食物有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香蕉、蛋黄等黄色食品。肺色是白色,白色的食品有补肺作用,白色具有很强的能量,有助于激发创意或积极的想法。相应的食物有白果、豆腐、萝卜、百合、牛奶等。肾色是黑色,所以黑色的食品有益肾抗衰老作用,黑色还可以保护身心,令人沉着自信。相应食物有黑米、黑豆、海藻、黑芝麻和荞麦面等。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3
中医眼科专科辨证的理论依据以“五轮学说”为主[1]。“五轮学说”是指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总称“五轮”,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的关系,并应用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2]。“五轮”与西医眼解剖的关系如下[3],肉轮指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血轮指两眦部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阜、半月皱襞和泪点;气轮指球结膜和前部巩膜;风轮指角膜;水轮分狭义和广义二种,狭义者专指瞳孔,广义者不仅指瞳孔,还包括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现在一般使用广义的水轮概念。
“五轮学说”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大体指出了眼的各个部分与脏腑的关系[4],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隋唐《龙树眼论》首次提出“五轮”的名称[5];晚唐《刘皓眼论准的歌》把眼分为五个部位,并将各部与五脏联系起来;北宋初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对“五轮”配位作了改进,系统介绍“五轮学说”;南宋后期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对“五轮学说”的定位进行改进,确定了“五轮”的配属;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五轮”的病因及症状进行详细论述,并列有治疗方法;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五脏、五行、五方、五色、天干、地支、生理、病理等结合起来论述,形成了权威的学术观点;清初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对“五轮”与五脏相应的标本学说进行理论上系统总结,阐明“五轮”与五脏及五行的关系,为“五轮”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沿用至今[6]。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851年德国医生HermannvonHelmholtz发明了眼底镜以后,眼科界发现了眼后部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等结构,这些结构是传统“五轮学说”没有提及的,因此医家将水轮的范围扩大,形成了广义的水轮概念,以便包含这些新发现的结构。广义水轮的概念虽然解决了狭义水轮概念中部位局限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眼科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困惑,因为广义水轮概念中的范围太大,将瞳孔、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以及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专责于肾,而不考虑这些结构病证的特殊性,不利于对这些部位病证的辨证论治,至今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作者在中医之眼概念与西医之眼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据西医眼的解剖学知识,结合中医轮脏理论、肝肾同源理论等,提出“后五轮假说”的设想,即在维持传统“五轮学说”不变的前提下,对传统“五轮”未提及的眼部结构(即眼底镜下才能见到的结构)另外进行轮脏配属,以体现“脏之有病必现于轮、轮之有证乃由脏之不平所致”的理念。之所以取名为“后五轮假说”,一个是表示出现时间上的“后”,另一个是表示眼底部位上的“后”。“后五轮假说”将玻璃体、视网膜(含视网膜血管、视神经、黄斑)和脉络膜的轮脏配属如下。
玻璃体内属肺。陈达夫在“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中指出,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7]。玻璃体色白透明,白为肺金本色,故属肺。
视神经和视网膜属肝。《内经》说:“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藏生成篇》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眼的功能为“视”,而视觉的发生、传导及视觉信号的接收完全有赖于视网膜及其传导接收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正常,只有该系统的正常,才“能视”,才“能辨五色”,因此视网膜、视神经及其视觉中枢应内属于肝。
视网膜血管内属心。心为血帅,主全身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而上受养目,维持视觉。心主血,五行属火,五色主赤,故不难理解视网膜血管内属于心。
黄斑内属于脾。黄斑为多气少血之组织,居中央,色微黄,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的理论,黄斑应内属脾脏精华。
脉络膜属肾。视网膜血管与脉络膜同为血脉之道,为何视网膜血管内属心而脉络膜内属肾呢?视网膜血管色赤,脉络膜色黑,《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脉络膜是眼内含色素最多的结构,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就是脉络膜最内层的Bruch膜,因此富含色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实际上与脉络膜融为一体,增加了脉络膜的色素含量,故脉络膜应内属肾。更重要的区别是视网膜血管和脉络膜对视网膜的作用不同。视网膜虽同时受二者营养,但视网膜血管供应视网膜的内六层,脉络膜供应视网膜的外四层,而产生视觉最重要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正好位于外四层中,因此正常视觉的产生离不开脉络膜对视网膜的濡养,脉络膜对视网膜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视网膜血管。脉络膜与视网膜的关系如同“乙癸同源”,是眼底的母子关系,脉络膜为母,视网膜为子,二者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唇齿相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肝藏血,肾藏精,母子相生,精血同源。母子相合,则肝肾之气充沛,目受其荫,故而放明;如母子不合,则无论是子盗母气,或母令子虚,皆能使肝肾之气不足,不足则精气无法上荣,目失所养,眼病随之而起。脉络膜和视网膜这种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的现象得到临床无数病例的证实,瞳神疾病中的视瞻昏渺、视瞻有色、高风内障[8]等疾病中都存在肝肾不足、精血亏损病因,经补益肝肾、益精明目治疗,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目为肝窍”的前提下,《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除了与肝的紧密联系外,眼之能视,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眼的视觉是否正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至为密切。因此,脉络膜和视网膜之间的母子关系是“后五轮假说”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退行性变等内障眼病(瞳神疾病)已经替代沙眼(外障眼病)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致盲眼病[9],但相关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应该建立眼专科的辨证体系[10]。希望“后五轮假说”的提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达到集眼科同仁之力创新中医内眼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南山.眼科临证录,第1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78
[2]王幼生.眼科辨证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J].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47
[3]曾庆华.中医眼科学,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2.
[4]陈力.《内经》眼科理论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62.
[5]黄攸立.五轮名称起源考辨[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14.
[6]张震字.浅谈五轮学说的发展和临床应用[J].江苏中医,1999,20(5):8.
[7]张硕,谢学军,罗国芬.陈达夫眼科六经辨证思维体系初探[J].四川中医,2000,18(4):1.
[8]夏小平.视网膜色素变性,第1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06.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4
早在西周时期,各种宗教和原始的哲学思想发展兴盛。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五行说。所谓五行就是将宇宙万物归纳为五种元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为支配宇宙的自然力。而五行说是指这五种元素的盛衰循环使宇宙得以发展变化的思想。五行学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人们不断的扩展和完善,不久,从五行的五种元素中,便衍生出了五种色彩,这便是青、赤、黄、白、黑。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这就构成了中国最为古老的颜色搭配。于是在周代形成的冕服制度中,就有了“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将青赤黄白黑五种特定的主色构成的服装分别用于相应的着装中,当时的统治阶级就是使用这样的色彩装饰来象征他们的等级制度的。
春秋时期,五行与五色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将五色与方位结合在一起,称为“五色观”。在《周礼·东官画缋》中有:“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黄。”之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五时(冬、夏、春、秋、长夏)、五性(智、礼、仁、义、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等学说,这些都极大的丰富了五行与五色思想。
战国时期,五行和五色的学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邹衍提出了“五德始终说”为代表,这个学说主要是将朝代与五行、五色联系起来。其中每种德有一种颜色作为它的象征:黄帝时代为土德以黄色为代表;夏代为木德以青色为代表;商代为金德以白色为代表;周代为火德以赤色为代表;秦代为水德以黑色为代表。每个朝代都受到一种德的支配,这五德之间循环交替,总被其中一德支配、制约。在先秦时期,五行、五德学说深入延续便有了以“相”为美的主流思想,所以色彩之和应建立在“阴阳之和”上的观点,成为儒家、道家美学上的共同认同。
儒家的色彩理论总体上继承了周朝时期的五色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更加强化了等级制度,除了继续沿用五色为正色,又将其他色定为间色,并将它们作为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代表君臣主仆上下关系。
道家的色彩观受道家思想的支配在色彩理论上也有所继承和创新。《淮南子·原道训》:“色者,自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在中国绘画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将绘画从一贯的重色彩到重水墨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将黑色推崇到了极致。老子说:“玄之义玄,众妙之门。”玄即是黑色,它包容了其它五种颜色,是一种色相最朴素但内容最丰富的颜色。
秦汉时期,随着宗教与五行观念的不断发展,五方的认识转为五帝,即西是白帝,东是青帝,南是赤帝,北是黑帝,中央是黄帝。并确定了黄色是中央土的观点,突出了黄的地位,经隋唐至宋以后定黄为皇室专用色。从唐代开始。就有人沿用道家的思想有了“水墨如兼五彩”的认识,此后,宋代、元代许多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在中国画中,以水墨取代了色彩。水墨画的出现是艺术家对色彩的一种深化与提炼,是将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中从有形到无形,从多样到单一但又包罗万象的思想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它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识,极大地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
纵观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单色模式,发展到奴隶制末期的五彩包容,再到后来的道家以水墨为根本,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由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但这最终的简却饱含了更加丰富的哲学道理。简言之,就是“色彩表达是捕捉有色彩的客观物体对视觉心理造成的印象,并将对象的色彩从他们被限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之具有一定情感表现力,再加以象征性的结构而成为表现生命节奏的色彩构图。”在传统色彩表达的诠释中无不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生活的无限遐想与崇拜。
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五行色彩学说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色彩使用规范,并形成了一定的色彩涵义,这种色彩涵义在具体的运用中显示出了其特有的功能。五行色彩在中国色彩艺术中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代表。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色彩科学和色彩规律的认识,并且对我们现代企业形象中色彩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启示。
1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民族性
当企业置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向社会做出承诺,并且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使命,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让社会大众认可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形象,这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企业形象设计水平较高的日本设计师就能够自觉地将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设计理念之中。日本设计界对此评价说:“对这种机械时代,信息化社会的设计来说,也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传统物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在人类创造、人类使用,应该给人以方便和利益的设计中,需要有效地利用日本人的传统,使其继续保持生命力。”中国的设计师也应该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继承的问题。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关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这样写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或许是我们中国企业树立个性企业形象的一个突破口。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涵义,将传统色彩运用到企业形象设计中去,以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不同色彩的文化内涵,展现一个富有个性和充满民族特色的独特的企业形象。
中国传统的五行色彩是一种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色彩体系。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青色包含蓝色和绿色,蓝色在传统观念中是纯净、神往的象征,在现代设计是冷静、沉思、智慧的象征。绿色在传统的观念中是一种朴素的代表,在现代设计人们把绿色作为和平、生命、希望的象征;赤就是红色,不论是传统意义上讲还是在现代设计中它都一直是热烈、振奋、红火、热闹、吉祥的代名词;黄色一直都是辉煌、富贵、威严、地位的象征;白色是所有颜色的综合体,既无比高尚、纯洁、友爱,又充满幻想。黑色是一种沉稳,庄重,冷酷的象征。这五种色彩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视觉表现形式,实质上是中国文化、绘画、宗教伦理等诸多元素互动而缩影成的民族个性色彩。
现今,我们仍然用其独特的且意义深刻的意念来演绎着企业形象设计色彩的民族特性和企业文化特色。例如:“王老吉”品牌的罐形包装主要色调就是红、黄两种。这个品牌主要宣传表现的是这款茶饮的传统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红黄两色调在包装中运用得很得体到位。与同类产品相比在颜色使用上就占据了市场先机,喜庆的传统红色,就独具“货架冲击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沉淀,对于色彩的认识,最具有传统意义和文化认同感的除了红、黄两色。其它颜色的使用也要满足不同的产品属性,尊重颜色本身特有的功能特点,将其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充分发挥。
2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国际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商品信息极大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着转变。面对国际间的竞争,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必然面临竞争求生存的境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使用各种经营战略拓展市场,使各类设计优良的产品如潮水涌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实力强大的企业也努力赢得国际的认可,商品的竞争也不再靠商品质量和销售数量的差距,而是花大力气在企业品牌形象的培养设计上展开激烈竞争。因此,当身处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时,我们中国企业在形象设计或品牌设计上不仅要保持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和个性,而且还要力争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及时代精神和技术要求。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中国传统色彩的革新应主要是在应用国际色彩搭配的方式方法上,吸收西方的色彩构成以及创作观念。
例如: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应邀设计的出租车外观更新方案《中华北京》就是对传统色彩理论成功诠释的典范。用色彩概念的方式加以概括和表现北京是历史古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特点。《中华北京》色彩方案的创意源于《五色说》。运用《五色说》中的正五色与间五色,作为阴阳五行、四时、四方的象征,把黄色作为中央土的象征。《中华北京》的色彩搭配就是考虑到世界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北京具体环境变化、特点等因素,将传统性与时代性有效的结合,从而创作成型的。它的色彩搭‘配方案是将五行中的五个正色以及由正色调节出的间色搭配组合而成的。其中选用了黄色为出租行业的标志性色彩,作为统一色调的基础色,选用了八个颜色作为不同出租车公司的代表色,成为变化色。在色彩搭配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的色彩理论,比如:颜色的搭配时应将重点放在色彩调节上;颜色的选定应遵照颜色的使用功能来决定;色彩的使用应当是以人为本等。这就将现代国际设计理论方法与传统文化色彩完美融合,体现了北京出租车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精神追求。在奥运期间。通过出租车这道流动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北京历史文化古城的韵味和它作为国际现代都市的大气与包容。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更可以学习到,当中国导人企业形象理论体系之后,除了去学习、借鉴先进的理论经验之外,应该将本土文化的精髓也提取出来,将其创新,使其变成国际通用的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共同语言,这才是打造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个性化设计的企业形象之路。
三、结语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象思维;中药药性理论;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象”是人体感官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个体反映[1]。象思维是中国古代思维的主要形式。象思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走向趋势以及文化面貌,是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方式[2]。中药药性是中药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是古代哲学思维和医疗实践相互融合的产物。古人认识中药药性主要包括口尝法、“以效识性”的临床反推法和取象比类的法象用药法等,象思维是认识中药的药性、药效规律的核心思维模式之一。本文概述象思维理论内涵,举例阐发基于象思维下的中药药性理论,并进一步明确象思维思想下中药功效特点,为临床运用中药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1象思维概述
人类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依赖于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形式,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认识思维形式,即人们进行理性认识的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3]。而人类的左右大脑又各司其职,左脑主管理性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由于种族文化等差异,西方人更重于理性思维,而大部分东方人重于形象思维。在思维形式中,形象思维是最富有创造性的[4]。象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见乃谓之象”,察象识意,观象明理,象思维作为东方哲学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气象学、天文学、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象思维的应用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象思维这一名称是由中国哲学家王树人在1980年所提出的[5]。“取象比类”以及“观物取象”等全是象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包括象数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取象思维等思维方式[6]。象思维是一种将相似相通的事物归纳总结到一起,通过分析、推理、分类以及概括的方法,从而得出其中的内在客观规律以及事物的本质。《易经》是中华民族形象思维的集中代表,其中仅有少量符号和字数,但是能反映“广大悉备”之内容,体现出了象思维的功能。《系辞·下传》中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象思维的体现,并且由此产生出八卦。作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天文、地理、文字、农业、建筑、音乐、医药学等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被越来越频繁提及的概念,返璞归真,从中国古代哲学视角出发,解读中医理论内涵,是近年来的热门方向。对中医象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多,以众多中医学科院士群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象思维展开了深入的研究[7-8]。王永炎等[9]指出,象思维经过观天地以察象,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依象而思虑;据象以辨证,据证而施治等几个步骤,最终实现据“象”而“思”,“依思维道理而生智慧”的根本目的。象思维具有原创优势,关于象思维的研究有利于推动证候规范研究。取象运数的象数观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王琦[10]深入挖掘象数理论,融合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阐释和发掘中医学原创理论思维。象思维在中医临床和科研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蒋文杰等[11]分析了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以土补土、借谷养中、以甘和中以及焦香醒脾的理论,阐明象思维在脾胃病中的用药规律。姜春燕等[12]基于象思维的理论,对蛤蚧从名称、性状以及习性等“象”特点分析解读蛤蚧在哮喘病中的应用功效,探讨了“药象”到“药效”的联系。
2基于象思维探究中药药性
中药的药性,是对药味产生作用的性质以及特征的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无毒等一系列内容。《本草问答》载:“夫辨药之形色气味,正以考其性也,果得其性,而形色气味之理已赅”。形色气味者,药之象也,观其象则药性可知。
2.1象思维与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四气理论的描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是药性理论的一种重要构成,反映了中药对机体的寒热转换的导向作用[13]。中医学倡导“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四气也是取象与四时,寒、热、温、凉四气来源于冬、夏、春、秋四季的气候特点[14]。四气者,得天气之偏,而成四气之异。《本经疏证》载白芥子“气之温得于夏初”,采实于夏初以为药用,故得气温也。四气之中也有阴阳学说寒凉为阴、温热为阳。根据象思维类别阴阳的观点,则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用药规律。病于寒者,用药病痊,则其性温热;病于热者,用药疾愈,则其性寒凉,观象知效,以效识性。2.2象思维与五味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几种不一样的味道,因此表现出其特异的作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到“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古人通过口尝知味、观象归纳、实践总结等方式归纳出药物的五味特点,根据药味推测药物的功效则是基于象思维视角下的推理方式,而这种推理方式经过临床的完善,也证实了其实用价值。《药性论》载:“补骨脂禀火土之气,而兼得乎天令之阳,故其味辛”。这就是根据药的“象”而推导出的药“味”。口尝而得的五味,也决定着药物的功效,《名医别录》中提到“味咸,养肾、强骨、益精”,咸味,多入肾经,能够发挥补肾强骨填精等功效。防风、独活等药其药味为辛,质地薄,药性升浮,因此能够引药上行,具有防治脱发的功效。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道寓于物”,药之功效,本于五味,味者,象也。五味不止局限于药物本身味道的反映,也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五味”概念作为归纳药性的理论,五味也就超出了味觉(滋味)的范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病之象-药之效-药之性”的推演过程得出药的五味属性。
2.3象思维与归经
归经是基于药物功效对于人体的脏腑经络选择性归纳而来的理论。宋金元时期张元素首论中药归于十二经,后来的医药者不断总结学习归纳,中药归经理论逐渐成为中药学中重要的理论。中药归经是指中药作用于脏腑经络的作用定位。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依据是中药所治的具体病症。总之,中药作用于其归属的脏腑以及经络效果明显,对于另外一些脏腑以及经络作用不显著[15]。而每一条经络又与各自所属的脏腑相互联络,机体通过经络把内外脏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三阳为人体的能量通道。而五行在人体上的延伸,形成了五脏、五窍、五液、五志、五官、五音、五气、五味、五色、六腑、六经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部分分别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一一对应。天道有常,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与之相应。五行平衡,阴阳协调,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与自然界之阴阳相对应的各部位,就会以其色、声、形态而表现出来。有其外,必有其内;有其流,必有其源。疾病状态下,可以由体表反映内脏,也可以由内脏反映到体表上。因此当疾病发生时,可以通过经络得到整体的认识。药物的外形、颜色、气味与中药的归经之象密切相关[16]。如连翘的外形与心脏相似,故连翘归心经;百合色白象肺,故百合归肺经;黑豆以及黑芝麻等黑色药物属水归肾经,具有补肾功能,可治疗白发;丹参等红色药物,色赤属火归心经,可行血补血。中药归经理论与临床疗效、机体自身的因素以及中药特征有关,根据这些形态以及属性上的特点,表明中药的作用规律以及属性[17]。运用象思维探究中药归经理论,能够更好地认识中药的药性以及药物作用,发挥中药的疗效,有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得临床上用药更加合理。
2.4象思维与升降浮沉
中医学的升降浮沉理论更多的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天地、阴阳以及气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升降浮沉有四个不同的方向,升,方向是向上的;降,方向是向下的;沉,方向是向内的;浮,方向是向外的。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向上、下、外、内不同方向的作用趋势。象思维思想下认为呕吐等向上,漏尿等向下,自汗等向外,表证未解而入里。张元素《珍珠囊》中提到:“春升生,夏浮长,秋降收,冬沉藏”,也是类比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特点。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质量、生长环境也有关系[18],如菊花、桑叶等质地较轻的药物,长在枝上,均属于升浮药,而枳实、牡蛎等较重的药物,与地面接触,属于沉降药。水属阴,故水生的龟甲、鳖甲、牡蛎等具养阴潜阳之功,生于水泽湖沼的车前子、泽泻等,又多利水渗湿等[19]。
3基于象思维探究药物功效
清代医家徐大椿言:“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外在的颜色、气臭以及性状等,均与中药的药物疗效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是沟通中药与人体的桥梁之一,《黄帝内经》中以五行学说为枢纽,将中药的五色、五气以及五味等药性理论与人体五脏相联系,基于五行这一共性的内容,中药治疗功效与脏腑的生理病理以及生理建立了沟通的渠道。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象将五脏、六腑、四气、五味等联系在一起,以“天人相应”的视角认识人体以及药物的作用疗效,而这其中也贯彻着象思维的内容,观药象而识药,观病象而知病,药象到药性,病象到脏腑,药性和脏腑都需要落脚到五行上。《本草便读·用药法程》载:“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则是根据药的象直接总结药物的功效规律,这一认识方法,具有浓厚的象思维色彩。清代陈修园认为万物在春萌芽渐生,种子在春天播种发芽,更能表明以木制化脾土,如麦芽在春天生长,在夏天成熟,更能够获得木火之气,因此也具有疏肝的功效。藤类植物皆缠绕蔓延,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在外形上与人体的经络相似,因此藤类中药具有通络散结的功效,有通络关节、消除痹阻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如雷公藤有效成分在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的应用;橘络、丝瓜络、桑叶络等皆为草本之脉络,其形类络,故能通行气血脏腑之络。菟丝子、女贞子等种子类中药都可以用于不孕不育的治疗。种子是植物繁殖的基础,根据象思维理论则认为种子与人类的繁殖也密不可分,被誉为“种子第一方”的五子衍宗丸,采五子而衍宗嗣,药理研究证实五子衍宗丸能够纠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axis,HPG)分泌障碍,改善精子质量,改善生殖功能[20]。象思维下中药应用的切实可靠,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蝉具有只饮不食、只有小便而无大便的特点,蝉蜕可以治疗二便异常[21]。同时蝉声清澈响亮,认为蝉蜕可以治疗中风后失语[22]。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外在的颜色、气臭、性状以及中药的归经均与其药物疗效密切相关。相同药用部位的不同药材具有相似的药用功效,这也是对象思维的体现。轻清则上浮,沉浊则下降,花、叶或质地轻的药物作用向上能升能浮,具有升阳、发表、散寒和催吐等作用,如薄荷、桑叶等;而子实或质重的药物则作用向下能降能沉,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潜阴、降逆、收敛和止吐等作用,如枳实、大黄等。另外,相同来源的不同部位也会具有不同的药物作用。紫苏三味一体,紫苏叶质轻发散、宣肺解表,又散中有降,紫苏梗下气稍缓,紫苏子性润,降气最速,止咳平喘。
4讨论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中医思维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中医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庞大的中医系统理论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息息相通。中国古朴的哲学思想滋养了神奇的中医,也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在作为中华文化两大思想源头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相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认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宇宙法则统一支配着天体的运行,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生命的无常一样都统一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为,当这个整体内部出现不和谐或者外界出现异常时,微生物之间的生克规律就会混乱,最终会导致瘟疫的暴发和流行。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难经》中写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中医有句名言“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内在的疾病会反映到外表,通过外表即能认识到内在的问题。“望闻问切”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以至于扁鹊只用“望”就能准确获悉蔡桓公的病情。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哲学思维。比利时著名学者普利高津曾说:“中医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和自发性,协调与协同,现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采取辩证施治的整体原则,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功能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注重的是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
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医一样,以整体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人学”为核心,侧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美善统一为基点。“所谓‘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为‘五行之秀气’,为‘天地之心,无行之端’《礼记·礼运》都在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孔子以人文精神解释祭祀缘由。这些都表明审美观念上的天人合一的自觉意识背景已经形成。阴阳五行和谐原则,便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成果。”①“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体现着和谐的原则。“儒道互补,方为主体和谐心灵的完整体现。中国艺术正反应了宇宙和谐精神与主体和谐的合一,从而心有所感,艺有所达。”②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气是万物生命生存的本质,万物生命的诞生与生长都归结于“气”。“春气发而百草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生命的诞生。人也和万物一样,生活在由气支配的时节变化中。“春生夏长,是气之长也。人也应之。”(《黄帝内经》)在中医学里,人也和自然万物一样,是气聚的产物,“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所谓的生死、有无都归结于气,气主宰了一切。“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体之充也。”在中医中就有“气虚”“气滞”“生气伤肝”“火急攻心”之说,中医推崇静心、守神而养生、休生养性,以此恢复元气。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中医从“气”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对疾病的治疗着眼于对“气”的调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也不无道理。元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中医学理论后,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源,“气”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艺术中有“笔气”“墨气”“灵气”“气韵”之说。“气”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是作者灵魂的再现。谢赫的“六法”中把“气韵生动”作为评判一幅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气”不仅蕴含了艺术作品的生命,还包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学识修养。“气”是通过整体的内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物体之上。艺术作品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元气”,为了表现其独特的“气”,艺术家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与今天的画家相比可谓是全才,他们不仅有精湛的绘画技巧,还精通书法、画论,有很高的学识修养,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到今天还被人们顶礼膜拜,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要达到“和”,其重要法则是要掌握好“度”,过或不及都不为美。“中和”是一种模糊而崇高的美,是一种含蓄的美。“和”的这种辩证的观点渗透在中国艺术当中,并被广泛的运用。用笔的“浓淡”“干湿”“轻重”“快慢”“方圆”;经营位置的“疏密”“主次”“聚散”“向背”;处理手法中的“以白计黑”“以小见大”“虚中实”“实中虚”“密中密”等都体现了“和”的辩证思维。“中国画艺术处理讲究火候,对于修养高的作品,常誉为‘炉火纯青’。艺术处理要求恰到好处,过头了则物极必反。”③中医中的“中和”体现为它始终谋求与万物的共存之道,它没有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只能用精密仪器才能认识的所谓的“病毒”上,而是宏观地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宇宙万物,在中医的词汇里不强调对抗,这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医术之道:西医讲求对抗,中医谋求共处。
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思维方式。中医并不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为学术的主要思维方法,使得它与同样以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为思维方法的中国艺术有本质的相似。古老的中医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它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注释:
①朱志荣.中西美学之间.上海三联书店,第77页.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彝医;《哎哺啥呃》;《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中医学
汉、彝两个兄弟民族,是同源分支的两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交流融合、互相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主张“彝族北来说”的学者认为彝族是从古代氐羌的一支,从秦晋高原向川、滇、黔等地发展,与原住当地的濮人混居,融合了他们,形成秦、汉时期西南夷的主体,也就是今天的彝族。这个迁徙活动的线索已经为四川巴蜀、凉山和贵州赫章、威宁等地的出土文物印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彝族先民不仅具有古羌人后裔的氐羌民族成分,其主体民族更是由古夷人大部分和古戎人的一部构成,从当前所发掘的彝族文化遗产看,更多具有古夷人文化的特点。研究者将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刻划符号和彝文进行查对,证实半坡文化不仅是汉文的始祖,也是彝文的始祖。从彝文和汉文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彝、汉文典籍中记载的宇宙观、古天文历法等古代科学技术看,彝族和汉族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的历史资料证实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是同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同源异流的关系,这一点在彝、汉民族医药文化方面体现得更加深入。彝医学是彝族先民根据所创制的太阳周天历法测度日月运行规律,将人体与时空的关系放入宇宙八角这个术数布局之中,结合气候时节推算生命的首萌长遍退藏与生长壮老已及在一日、一年的节律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气浊的升浮降沉的圆运动变化规律阐释生命-时空关系为核心的阴阳疗疾医学理论体系[2]。查阅彝、汉民族的古代典籍就会发现,彝医和中医同样具有底蕴深厚的文化基础。本文通过对彝文典籍《哎哺啥呃》(《哎哺啥呃》为《西南彝志》的三、四卷)和汉文典籍《黄帝内经》所载医药理论和认知方式的分析比较,说明彝医和中医具有同源关系。本文所讲的“中医”指“汉族医学”,是狭义中医的概念。
1彝医与中医同源
彝医和中医是对中华上古医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对“上古”时期的生活状态亦有描述。《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神人易之以宫室”,“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上古时期这种“居而野处”“结绳记事”的生活方式与记录方法是彝汉远古先民的共同生活状态,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在西南地区尚保留着上古时期先民这种生活方式的遗迹。《黄帝内经》开篇之《上古天真论》论述的就是上古时期中华先贤所主张的“天真”养生理念,“天真”养生理念反映了上古时期先贤如何看待生命与天地的关系,表达了起居作息等日常行为需效法天地的认知观念。彝文医药典籍《哎哺啥呃》开篇说道:“上古哎未产,哺未生之还,气熏熏,浊沉沉先产,哎哺未产,且舍未降还,气熏熏的是,剧剧竖而冒,浊沉沉的是,沉沉低而降[3]。”《哎哺啥呃》开篇明义地指出气浊、哎哺等彝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产生于上古时期,彝医遵循的宇-宙-生物理论,是以太阳论哎哺,以哎哺论万物[4]。“太阳天之根,闪闪万物兴”,离开太阳,什么都不会有,医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先贤对生命-时空关系的认知理念在彝族地区仍广泛流传。中国传统医药的萌芽时期可追溯到伏羲画八卦与河图洛书产生的时期。叶秉敬为《类经》作序时写道:“上古时神农、黄帝君而医,岐伯、诸公师而医,而医实首于伏羲。”大量的史料证实彝医药的产生年代可追溯到文字尚未产生的远古时期。公元前45世纪至公元前39世纪的乾阳上元天纪年时期彝族氏族已形成,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创造表意文字并发明了八卦数理;在公元前39世纪至公元前33世纪的乾阳中元地纪年时期,彝族的君王制度已完备并形成彝族太阳周天日历等天文历法[5]。彝族先贤通过立杆测影所产生的形影长短盈缩反映季节变化,以宇宙八角为工具,以符号图影记录进而归纳推衍出计数的方式,彝文典籍中记载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等所表达的形和数就是彝族上古遗留的天文历法知识的具体体现[6]。其原理与《周易•系辞传》所说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同出一辙。伏羲八卦属先天八卦,分别由彝汉两族继承,彝族继承的伏羲八卦保留其最原初形式,表达宇宙天地关系,被称为“彝族八卦”或“宇宙八卦”。彝族最初用来表达角位与八节,故亦称为“宇宙八角”。正如王天玺在《宇宙源流论》一书中所写:“伏羲八卦为彝族先民所继承,称为彝族八卦,文王八卦为汉族所继承[7]。”彝族八卦属于“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通过对凉山地区出土的彝族八卦实物的研究,如西昌市凉山州博物馆收藏的南诏时期彝族先民骨灰缸盖单圆台型向天坟上的八角图案,证实彝族八卦在南诏时期已广为应用[8]。《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的学术思想均秉承于上古时期的伏羲先天易学。伏羲先天易学讲的就是天体运行及其气象的变化规律,与天文历法有密切的关系。彝汉民族远古先民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天文历法基础使彝医与中医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观天文,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崇尚自然。可以说,彝医和中医之间具有同源性,有相同的理论基础,是因为这些理论基础是基于相同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产生。
2彝医与中医同源的特征分析
古籍文献是医药理论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源头活水,在传统医药理论研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汉文典籍《黄帝内经》和彝文典籍《哎哺啥呃》核心思想的解读,分析中医和彝医的共同特征,可以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同源关系。2.1以阴阳五行论医理。阴阳五行是《黄帝内经》的立论基础,来源于河图、洛书所表达的中华先贤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与探索。河图与洛书之数表达了时间春、夏、秋、冬,河图与洛书之形表达了空间东、西、南、北。河图和洛书的图形只在彝、汉两个民族文献典籍中保存下来,虽在彝、汉两种文化体系中表达不同的意蕴,但均可用于阐明医学原理。在彝文典籍中并未将这两个图形称之为河图与洛书,而是称之为“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用于表达万物的生成关系和日月的运行规律。“五生十成”以十个数以概其全,“十生五成”以九个数以概其变。《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两部经典谈医理均离不开阴阳五行,以阴阳五行论宇宙演化的道理,解释万物起源的问题,揭示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规律。诚如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所说:“中国的‘阴阳学说’与五行交互关系一样,它也能引导人类思想走入科学的领域,以正确地运用大自然[9]。”在诊疗疾病过程中,中医与彝医均以阴阳论色脉,以阴阳为治疗疾病的总纲。《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提出了“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哎哺啥呃》指出“阳与阴两类,五行福禄集”,这里的“福禄”指的是天地间的气浊和五行不断地运行,不断产生变化就是天地间的“好事情”。可见,虽然彝、汉两种医学思维模式不同,但阴阳五行是二者相关医学理论建立的共同基础,表现为同源性的特点。2.2以时空论养生治病。“论人必论天”是彝医与中医论病的共同认知特点。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太阳历、太阴历(月亮历)、北斗历、阴阳合历等四种历,以太阳为坐标论医道医理,以月亮为坐标论气血盈亏,以北斗星为坐标论邪风,论疫病,以历法之数论人体之数[10]。彝文古籍《哎哺啥呃》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而彝医学对人体和生命的认识正是基于彝族先贤在研究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原理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和归纳为彝族古代宇宙发生与演化模式,也是基于太阳周天历法等彝族古代天文历法,说明《黄帝内经》与《哎哺啥呃》对时空、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相通的。《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两部典籍对春、夏、秋、冬四时之序尤为重视。中华先贤所创造的的八卦蕴含着四时八节的道理,四时为春、夏、秋、冬,八节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可以概括为四分四立。《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主要讲述了四时八节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精神调摄和身体调护必须以四时规律为法则。而《哎哺啥呃》亦讲述同样的道理:“气腾腾,浊沉沉一对,它俩又相配,青气赤气交,这样了后呢,宇宙四方产,冬春四季生,宇宙八角产,年月八节生,这样了后呢,春生与夏长,秋去而冬分,气转浊而生,一年十二月,八节作的管,春立及春分,夏立与夏至,秋立及秋分,冬立及冬至,天气地气交,天线与地线,中是气浊道,青转赤之路,赤转青之交,日月云星生,产生青赤同,它是这样的。”彝族先贤认为人体气血的运动变化无不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任何生命均受控于春夏秋冬四时,东西南北四方。可见,中医和彝医全面继承了伏羲先天易学中“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指导着各自的临床医疗实践活动。2.3以天体之理论人体之理。《黄帝内经》和《哎哺啥呃》通篇贯穿“以天体论人体、以大宇宙论小宇宙”的价值取向。老一辈彝医常说:“宇宙大人体,人体小宇宙。”《灵枢•邪客》说道:“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11]。”《哎哺啥呃》在诠释宇宙八角时,先是解释和勾勒出一个天体模型,然后再展现出一个人体模型。宇宙八角所表达的宇八角和宙八角由哎、哺、且、舍、鲁、朵、哈、哼组成,象征宇宙时空的八方与八节。对人体的论述,其说道:八角中的哎,为人的上部;八角中的哺,为人的下部;八角中的且,即为人的舌;八角中的舍,即为人的耳;八角中的鲁,即为人的肩;八角中的朵,即为人的口;八角中的哈,即为人的鼻;八角中的哼,即为人的眼;还不止这些,这宇宙八角,对应内脏系统……八角中的哎,为人的大肠;八角中的哺,为人的小肠;八角中的且,即为人的心;八角中的舍,即为人的肾;八角中的鲁,为人的胃;八角中的朵,为人的肺;八角中的哈,即为人的肝;八角中的哼,即为人的胆。彝族先贤通过宇宙八角的拟布格局在天地万物和人体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观察阴阳五行的变化,由此可以正确把握天-地-人、时-空-人、整体-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住了阴阳的变化,就能把握变化的根本。阴阳是汉、彝医治病用药的理论基础,是判断寒热和虚实的两大坐标。阴阳两大坐标虽然很抽象,但寒、热、虚、实四因素却可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等表象观察出来。然而,患者寒、热、虚、实的考察亦要放入天地这个大环境之中,须将寒、热、虚、实四因素放入大气之一年的升、浮、降、沉运动的基本原理中探寻。这正如同树叶和树根的关系一样,树叶的“象”反映出树根的“态”,树根的“态”决定了树叶的“象”。《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不仅论述五时、五方与人体的对应关系,且将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与五方、五时的对应关系进行阐释,包括五脏与五情、五味、五官、五色、五音、五体的对应关系等多个方面。上述两部医籍均告诉我们,人在时空之中,疾病也在时空之中,通过“以天体论人体”的方式,彝医与中医将天地与人体联系起来,形成“天人一理”的宇宙观。
3结语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8
中国画,简称:“国画”,顾名思义,它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是民族绘画的主要代表。它还与中国书法并成为“中国书画”,而“中国书画”又与中医中药、京剧一起,并称“三大国粹”。中国画之所以作为民族绘画自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因此,研究探讨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对于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中国画以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故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或“彩墨画”,这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
由用笔而衍生出的“笔意”,则指的是用毛笔进行绘画时的艺术经营与笔画运转间所表现出来的意向、风格、功力、神态、意趣等等。宋代大诗人兼大画家苏轼曾在诗中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说的就是绘画时的笔意。
笔意的产生,有赖于用笔。中国画使用的毛笔,具有特殊的功效,它能自由地勾画出各种线条,通过线条的粗细、方圆、顿挫、徐疾、轻重、浓淡、转折等,达到造型的目的,充分而又独到地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
笔意的产生,也有赖于笔法。所谓“笔法”,指的是用笔的方法,即绘画时用尖峰毛笔正确的执笔、运笔的方法,笔毫的运用要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使线条富于变化。
笔意的产生,更有赖于笔枝。所谓“笔枝”,指的是用笔的技巧,如勾、勤、点、等。例如若干平行线或穿插的长线组成披麻,可以表现峻峭的峰峦,如此等等,不胜权举。
由用墨而衍生出的“墨意”,则指用墨创造绘画的意境。中间画以墨代色,称为“墨色”,有所谓“墨分五色”之说,即用烘、染、泼、积等笔墨法,使墨产生凤舞而细微的色度变化,即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色度,以墨色营造出画中的空间层次与物象特征,虽画牡丹,墨色营造出画中的空间层次与物象特征,虽画牡丹,墨色能显牡丹之红;虽画绿荷,墨色亦能显满低荷碧。许多画家用“破墨法”,使墨色变化无穷,如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湿破干、以焦破润等等。另有“泼墨法”,即大笔饱蘸水墨渲染,或端砚墨,任墨在画纸上晕化成各种状态,然后随墨发的想象略加勾勒点染,使形象清晰起来,创造出不可重复而又与众不同的新意。
笔与墨、笔意与墨意得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形成笔墨,成为中国画的两大支柱,共同撑起中国画的艺术天空。
二、写意
写意不仅是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而且是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说:“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著名美学家彭吉祥先生则从中西文化与中西美学比较学的高度指出:“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显然,写意与写实,成为中西美学的主要标志。
其实,“写意”一词,最早即源于中国画,俗称“粗笔”与“工笔”相对,属中国画中放纵一类的画法,即通过简练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画者的意向,故名“写意”。后来,“写意”的内涵扩大,不仅不单单指“写意画”,包括写意画、工笔画在内的所有中国画都是“写意化”的,而且也泛指所有的中国民族艺术都是“写意化”的,以至形成了“写意主义”与西方“写实主义”的对应关系。
中国画的“写意化”审美特征十分鲜明。在构图上,不像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如油画)那样讲究“焦点透视”,而取“散点透视”之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中国画的空间营造法,主要分为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分层式空间三种。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全景式空间,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北宋首都汴京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以分段式空间的构图法构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则以分层式空间的构图法,展现了天界、人间、地界的不同景况。在明暗上,中国画也不像西方.油画那样强调以色彩的深浅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在绘画的立意上,中国画更强调表现画家的意向和气韵,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画中的物象表现画家的思想、情致。
三、综合
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四合一”,充分体现出它的综合之美。中国画把绘画、诗歌、书法、篆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综合美。许多画家同时又是诗人和书法家、篆刻艺术家。画上的题诗,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收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例如郑板桥的《墨竹》,题诗是:“不过数片叶,满纸俱是节,万物要无根,非徒观半载。”表现出画家重气节的品格。而印象的意义也并不单单在于留名,除名号之外,还有格言或画家心语,并显示出篆刻的风格与功力。
综上所述,中国画以笔墨、写意、综合三大审美特征,在世界绘画艺术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成为民族艺术的经典的民族文化的骄傲。
参考文献: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9
一、色彩的力量
色彩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武器,色彩具有触动心灵的力量,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和利用色彩,发展到近现代,歌德和弗洛伊德都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追寻色彩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开启了利用色彩的能量治疗心理疾病的阶段。色彩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带来不同的使用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创建以来,在商业空间中有计划地使用色彩开始盛行,特别是在设计领域,如果不能合理地运用色彩,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人员。由于受到来自西方和日本色彩研究的影响,色彩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中国也开始得到认可。
二、商品滞销与商品色彩
目前市场上的某些大企业的企划部负责人经常陷入到这样的困惑:“我们的产品质量非常好,与竞争对手相比毫不逊色,而且价格上面更具有优势,但是为什么就是卖不出去,是因为宣传方式不对,还是经营方式不行?”一般我们都会认为,物美价廉的产品自然会受到消费者的喜欢,所以不明白自己的企业为什么市场占有量和销售量无法超越竞争对手。“明明我们的质量更好一点,商业推广广告也大受好评,为什么卖不出去?”其实有些商品别说广告连宣传都没有做过,但市场上却非常畅销的实例也有不少,可见,影响商品销售不好的原因并非单纯在于是否宣传或者宣传力度够不够。资生堂的“SINOADORA”系列,没有做过商业广告宣传,一上市就非常畅销。良好的品牌形象、一贯优良产品品质自然是该系列产品成功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SINOADORA”系列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其准确传导了产品理念的包装设计。2004年8月,资生堂公司提出了一个化妆品业界从未有过的新方案: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品牌“SINOADORA”诞生了。品牌创意来自中医美容理论,原理是平衡全身的“气、血、水”的流通。而包装设计方案采用中国的“方圆”象征,色彩战略五行五色加上表示阴阳的金银两色的组合,图形采用中国画和西方插画结合的手法,通过伦敦和上海两个公司的合作绘制而成。只要你看到这个包装,心就会被它所俘获,因为该系列商品的优秀品质通过包装上的视觉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所以“SINOADORA”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三、色彩营销
色彩营销理论是由美国的卡洛尔•杰克逊女士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ColorMeBeautiful(简称CMB)公司在企业营销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该理论的实质是根据消费者对色彩的心理需求,运用色彩营销组合来促进商品的销售,色彩营销理论是把上百种颜色按四季分为四大色彩系列,每个系列的色彩形成和谐的搭配群,根据不同人的肤色、发色和眼睛的颜色等自然生理特征,以及个人的体貌特征、性格和职业等外表特征选取最合理的色彩系列,从而最大限度的发现美。在美国色彩研究领域一种理论叫“七秒钟色彩”,就是对一个人乃至对一种商品或事物的认识,可以在七秒钟之内以色彩的形状留在人们的印象里。因为根据国外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能被消费者瞬间进入视野并留下印象的产品,其时间是0.67秒,第一印象是影响购买决定因素的60%,而这60%是由色彩带来的,由于商品和色彩的密切关系,色彩营销理论一开始就受到美容美发、化妆品、服饰等行业的重视,并在企业商品的营销活动中加以运用。商品企划中最重要的就是色彩,随着技术改革的发展,产品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和设计水平的差别并不大,商品的宣传广告语经常充斥着“高品质”、“高性能”、“最尖端”等等词语,但是市场销售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差别,最后决定销售量的主要因素就是色彩。销售不好的企业早十年最关注商品自身的原因,当这个原因不那么凸显时,企业就会陷入困惑,发现不了问题又如何解决问题呢。对于色彩在包装、宣传等环节的重要性,大家现在都是越来越重视。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认为销售不好的原因是配色不好,当企业寻找影响销售原因的时候,我们不妨观察一下竞争对手或其他大受欢迎的商品成功的原因,把商品自身的相似之处抛弃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受欢迎的商品都是成功利用了色彩的案例。色彩不能凭感觉去选定,虽然我们称它为色感,实际上它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决定色彩不能根据设计师的喜好,而是要从针对商品的消费层得到的信息,相应决定适合的色彩。色彩具有让人心动的力量,将这种力量作为战略使用的话,就能使销售量得到提升。色彩在拥有力量的同时,也有它的价值,色彩不是商品的附属品,它的价值包含在物品当中,你在花钱买下某件商品时,也等于花钱买下了这种颜色。
四、色彩与设计的关系
使用色彩传达内心的东西,这是色彩战略的根本。某种商品能直接传达出商品精髓的就是色彩,也就是商品的内容、本质,甚至是价值,这些东西可以通过外包装一目了然,就像中医通过观察人的脸色来进行病情的初步判断一样。如果我们把商品和消费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喻成单相思的恋情,商品包装的内容(MIND)时刻准备好是想引起对方(TARGET)的关注很相似。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对这种爱慕是不知情或者不很关心,因此,为了让“对方”注意到自己,就要向对方送出可以表达自己心情的信息,想方设法让“对方”关注自己,即使表达露骨也在所不惜。如果“对方”没有接受这份关怀和好感,这段恋情就无始而终,也就是所谓的失恋,而在商品营销中就是产品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色彩战略的价值在于:在将你的心情传达给“对方”的同时,还要抓住“对方”的心,要想抓住“对方”的心,就必须要了解“对方”喜欢什么颜色。这时候色彩市场学就派上了用场,采用时下流行风还是追求个性色彩,在了解清楚之后才能采取行动,考虑使用什么方式来传达自己心中的色彩。为了让“对方”了解自己的优点,要让自己更具有吸引力是很重要的。色彩战略中,广告的活用是不可或缺的,而重点就是颜色的正确选择。色彩包含在设计之内,是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
设计战略和色彩战略的目的是一致的,设计是通过活用色彩的力量,来达到抓住人心的效果,因此使用什么色彩绝不是设计师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以前的理论认为,颜色给人以心理暗示,例如:蓝色主要代表“清澈”、“青春”、“沉着”和“寒冷”等等,这种时候“要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说明,那么,色彩心理学的根据是什么呢?这是无法体验的心理,当然人们看到冰冷的水时,就会存储下蓝色是冰冷的这种体验信息,所以在看到蓝色时会觉得冷,不过这种感受有疑点,水真的是蓝色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心理学上,红色和火焰重叠,被称为暖色,但是温度最高的不是蓝色的火焰吗?人们看到红色就感到热,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红色是热情”这种说法。近年来,针对这种疑问,大脑生物学有了相当的进展,特别是对视觉细胞和视觉神经,以及大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在继续,这是很大程度影响到色彩革命。
中医五色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感应艺术;视觉艺术;中西差别
一、感应的艺术
黄宾虹先生论:“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多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①不同于西画,中画艺术属于感应的艺术,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②,是眼、耳、口、鼻、身、意六根通觉通感的艺术。着重于描绘感应世界,崇尚天人感应。故而中画艺术始终追求以“气韵生动”为胜,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绘画表现手法和色彩观念。(一)感应艺术下的思维方式。感应的艺术离不开取象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如《论语》中所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看到流淌东去的河水,想到的是时间流逝如斯,一去不回的道理。再譬如老子《道德经》中“道”这一概念的提出,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亦是用此理,天地间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都离不开“道”,而“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却并不会给我们列出个具体的概念,只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同时我们看到儒道两家所共同推崇,被推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也是依此法来取卦象和卦爻辞来阐述天地事理的。故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之可贵在于能一以贯之,能用取象的思维来看待和传达世间万物。(二)感应艺术下的绘画表现手法。受中国人取象思维的影响,中画感应的艺术讲究天人感应,将书画艺术的源头上溯至伏羲画卦,同时受到传达感应艺术的要求,需要寻求一种能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同时又能与天、地、日、月、山、川等相通的表现手法,这便是后来出现的非常完备的笔墨系统。所遵循的原则便是“以简驭繁,以少胜多”。如荆浩所传“气、韵、思、景、笔、墨”之六要,张彦远所说“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即是这般用心。(三)感应艺术下的色彩表现。由于“取象思维”的习惯,感应艺术并不追求视觉上的直观刺激,且并不以反映可见世界为目标。在对绘画色彩的理解和表现上自然是相当独特。“绘事后素”“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可以看出,在儒家的理念中“君子和而不同”“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追求的依然是和谐、纯净、清朗的色彩气质与和平内敛的色彩情感,不追求强烈色彩的。而另一方面,作为取象思维的代表文化,道家思想对中画的色彩选择上的影响是最深刻的。李德仁先生在《道家思想与中国绘画》一文中指出:“道乃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所以“五色令人目盲”“知白守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黑”和“白”才是返璞归真地寻求宇宙间的本体,是还原“虚空”呈现的本色。以“黑”“白”为主体的绘画,实践上以水墨干、湿、浓、淡、焦、枯来蕴涵一切色彩的元素的作品,看似无色却有色万千,有绚烂之极之感。
二、视觉艺术
如同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一样。西画的艺术属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偏重于可见世界,西画发展出了发达的光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精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同于中画,西画更多意义上将绘画作为一门科学来研习,故而作为感应艺术的实践者,中国的艺术家多为诗人、文人。而西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其艺术家则可以是科学家。近代以来西画追求的是人的艺术,内心的艺术,与传统中画相较,着眼点自是不同,故而西画视觉艺术有区别于中画通感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色彩观。(一)视觉艺术下的色彩观。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美,体现出“匀称、和谐、静穆、凝重”的形式美。西方绘画始于的古希腊哲学,认为构成世界本质的“数”和“形”直接相连,而“色”就是外观变化的“影子”,从而确定了西方古典绘画的色彩只是凭借于表现形体表现得绚丽多彩,而没有像中国绘画色彩对“功能”与“淡雅”特性那么突出。作为西方古典绘画的典范,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由于比较看重空间透视效果的再现和对物象真实的模仿,色彩为造型和光影的表现服务,画家们通过把固有色与透视、明暗结合,来表现对物象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从而达到写实的效果。牛顿在1676年用三棱镜折射出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证实光是引起色彩感觉的必要条件,并作用着人的感色机能和全部色彩本质。西方绘画色彩的变革也因此开始,印象主义舍弃形体追求光色变化,色彩和印象置于绝对的地位。虽然,西方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内心精神,并不是色彩科学直接指导下的结果,但是,色彩科学给艺术家展示和发现自己内心的色彩本质提供了基本的认识规律。在近现代,西方色彩化学也发展了独立的色彩科学门类,色彩化学家也在近两个世纪丰富和改进了颜料的性能和种类,在颜料的化学品质方面加强研究颜料的附着性和染色力。(二)近代视觉艺术下色彩的运用。印象主义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牛顿对色彩规律的发现,启示着画家:在平常的日光中竟会蕴涵着这么丰富的色彩内涵,从而画家们开始热衷于对色彩成份的科学分析。这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比较活跃,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指引下,艺术家们认为“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④,心灵的真实被放大到最大化,同时也打开西方现代绘画之门。在后印象派这段时期,凡高画面色彩展现出使人比较激动的节奏,蒙克画面色彩呈现出梦境般的深奥,色彩成为画家比较有力的表现手段,凡高等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成为主观精神表现的先驱!早期表现主义艺术家为了表现主题而在画面上挥洒鲜艳的色彩,这些色彩的物质性、生动性和力度,让整个画面表现出激动人心的效果。但精神上的感染力远不如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丰富的色彩无法充分表现其精神内涵,所以有部份表现主义画家开始把画面形式和所要表达的精神性统一起来。结果色彩在人心理、精神方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强于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人们不再感兴趣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外观,而感兴趣于它们的内在实质,事物与外界的光相脱离而存在,没有阴影和折射。色彩成为了表现主义者直接表达心情和感受的途径。
三、结语
钱穆先生说:“西方历史看似复杂而实际单纯,其复杂在外面,而内里则单纯。中国历史看似单纯而实际复杂,其单纯在外面的形式,而内里精神则实是复杂。”⑤在艺术特色上也是这样,西方绘画艺术看似理论复杂,实则匠心多一些,着眼看得到的多一些;而中国绘画艺术,看着简单不繁琐,实则道心多一些,内里的深意与乐趣非有一定见识不能看懂道破,从对色彩的理解与表现上,我们便能看得出来一些端倪。所以在这个提倡所谓融合的时代,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更应该是冷静下来,真正了解了自家的东西而后才能谈融合与对话,万万使不得一厢情愿或一时冲动。而这种对自家的了解,也并不是读几本书,看几张画,或听几许时髦理论便可得。指中国绘画为造型艺术,无异于指鹿为马,只做得糊涂交流,邯郸学步。非潜心与古人交心,重新审视自家人文精神不可。故张大千说:“一个人若是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要看起来完全是有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这需要有绝顶的天才,再加上非常勤苦的功夫,才能有成就。否则,稍不慎就是变成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走火入魔。”其仍不失为指导未来中国画创作出路的一条原则。
参考文献:
[1]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2]天下无疾.零起点学中医:带你体验中医的12堂课[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3]黄朴民.黄朴民解读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11.
[4][德]黑格尔.美学[J].寇鹏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最新免费聊天软件推荐-哪一款聊天软件不收费2023
下一篇:足坛年收入C罗第一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