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真的过时了吗?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奥特曼也许是假的,但芭比一定是真的,至少目前看上去是这样。

  

  这将是有史以来最粉红的电影

  从去年曝光第一张剧照开始,到席卷时尚圈的Barbircore,再至最近一个月的互联网芭比狂潮,当真应验了宣传语上的那句 “芭比无处不在”。

  无论你对这波“原子弹式”的话题轰炸保持怎样态度,在电影上映前,还有几件重要的事需要你了解。

  

  

  除非你最近半个月断网,不然不可能没刷到过Margot Robbie为宣传真人版《芭比》电影进行全球巡回变装秀。Robbie坦言自己已经快要和芭比人设融为一体,所有人都想和她打一句招呼 “Hi Barbie~”。

  

  可以想象,Margot Robbbie必然得从Day One开始建立对芭比的信念感,才能让自己从发型的高度到足弓绷起的弧度,都无限几近于这个完美娃娃。电影再不上映,Robbbie就要被芭比腌入味了。

  不光是演员自身,整部电影漫长的宣发期都在用尽全力说服人们,让这届挑剔的观众们,再一次相信芭比。

  

  道具组几乎1:1复刻了动画中的梦想豪宅,买断了全世界所有的Rosco荧光粉道具油漆,让走出包装盒的真人芭比,依然生活在一个炮制的景观社会中。

  

  

  

  华纳兄弟此番也一掷千金,祭出大量古早芭比的代表形象,不惜动用所有大牌资源,为Robbie专属定制同款怀旧套装。此等阵仗不亚于一场致敬芭比的小型Met Gala。

  

  

  最先登场的黑白条纹泳衣芭比“The Debut Barbie”是所有芭比的祖先,她也在早前释出的预告片中,以创世者的形象出现。

  

  

  

  

  

  

  

  

  紧接着Margot Robbbie展示了身为“芭比化身”的华丽衣橱,每一套都能精准对应一款经典造型的芭比娃娃。

  

  

  

  Gianni Versace时代的毛衣+金属色迷你裙、粉红跑车All Pink Look、Schiparelli定制的60年代怀旧礼服...整整39套造型带大家全方位回忆起芭比在时尚领域的统治力。

  那么这部电影真的旨在复习芭比的时髦与美丽吗?

  

  要知道本片导演Greta Gerwig曾执导的《伯德小姐》和《小妇人》都是口碑极佳的女性视角电影,她的野心定不止于此。

  

  因此我们好奇的是,在当代的语境下,芭比作为一款过时的儿童玩具,以及一个长久被冠以“物化女性”标签的文化符号,还能讲出怎样的故事?

  Greta Gerwig的回答是:“芭比的故事就是关于芭比的斗争。”

  

  被骂这么多年,芭比冤吗?

  

  当代的芭比所影射的议题是复杂而尖锐的,曾经喜爱她和憎恶她的人大多都已过了关注她的年纪。唯一遗留下的,是对芭比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美丽而空洞,“such a Barbie”常被用以形容只追求外在吸引力的肤浅女性。

  芭比的形象在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中被讨伐的最为惨烈。当时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认为,人们更加关注芭比的外在形象而非内在价值。

  

  

  她的逆天身材比例,总是画着完美的妆,与粉红色高度绑定。同时她是一个浮夸的乐观主义者,拥有取之不尽的天才点子,所有人都愿意围在她身边...

  

  如此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是超现实的,芭比式的审美和身体标准也是基于男性的幻想被塑造出的,是父权制物化女性的产物。芭比的文化引申义就此扭曲,“拒绝成为芭比”还成了当时的一句口号。

  所以芭比是否对塑造畸形审美单一性取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自然有的,但她绝不是主谋。且在芭比的世界观中,她做过的事远比外观更值得讨论。

  为什么说芭比是一个“女权Icon”

  

  

  回到芭比故事的起点。芭比的创造者Ruth Handler是一位女商人,她注意到女儿Barbara会给纸娃娃换衣服,并为它们设置职业和个性。这便启发了Ruth Handler制作一款可切换职业和服装的娃娃,她以女儿的昵称将其正式命名 “Barbie”。

  

  

  1960年代的娃娃广告

  要知道当时以女童为受众的玩具多以婴幼儿娃娃形象推出,女孩们从小就被鼓励成为娃娃的妈妈,从而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母亲。

  

  

  芭比娃娃的出现让女孩们可以在童年就意识到:女性,除了家庭主妇,还可以成为其他样子。一个有胸部的洋娃娃也意味着温和的性别启蒙。

  

  

  另一则有趣的故事关于肯。芭比在诞生之初其实是一位单身女性,是后来顾客们希望她能有一个男朋友,于是便有了肯。肯像是一个传统英雄故事中只设立而不承担功能的“女人”,只作为一件配饰存在着。

  芭比的华丽履历

  

  而且你知道吗?在芭比的故事里,她打破的玻璃天花板比任何人都多。

  

  

  芭比拥有超过200种职业,“从事”过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时尚、医学、政治、军事、科技等等。她在女性甚至无法抵押贷款的1960年代就拥有一座梦想豪宅、比阿姆斯特朗更早登上月球、并且在1992年就成为了第一位女性总统...

  她还可以同时兼任时尚编辑、天体物理学博士以及奥运冠军...

  

  

  的确,芭比是一个架空的偶像,是不符合现实的天真幻想。然而芭比的初衷是积极的。美泰公司意图通过一个年轻貌美且全能的女性形象,为女孩们设立一个榜样。即便放眼所有玩具,也没有谁可以像芭比一样优秀到荒谬。

  但这也间接构成了问题所在,人们无法忍受她既可以样样精通,同时保持极致的美丽。就像大多数成功的女性一样,无论她们取得过多大的成就,人们都无法停止谈论她的外貌和家庭,仿佛这才是唯一重要的事。

  

  

  了解过关于芭比的身世及争议后,再来以辩证的视角看待这部电影,便可以理解导演Greta Gerwig的用心良苦及聪明之处——芭比必须觉醒,但怎么做?

  

  电影中的芭比乐园虽为实景拍摄,但乐园内的虚假成分远比真实多。这个世界的时间是循环的,没有衰老或死亡;房屋之间没有墙,因为芭比和肯们被设定成没有羞耻心的娃娃。这里甚至没有液体,肯冲浪的海滩只是一副油漆画。

  

  一切都重复且和谐地运行着,直到芭比的身体开始失灵。她不再能优雅地落到地面、脚也变成可怕的扁平足。最终在每晚例行的迪斯科派对中,发出一句灵魂拷问:“你们大家有想过死这件事吗?”

  

  有些念头一旦萌芽便难以抑制,对自身存在的质疑迫使芭比必须走出“楚门的世界”。Gerwig在此次狡猾地为芭比设置了一个红药丸or蓝药丸的选择题,并幽默地替换成高跟鞋or勃肯鞋。

  

  

  当芭比鼓起勇气驶向现实世界时,真相让她第一次留下眼泪。她以为自己是被崇拜的,而几位女初中生鄙视地告诉她,她们5岁就不玩芭比娃娃了。然后,一个娃娃的信仰崩塌了。

  这种存在主义危机,《玩具总动员》中的胡迪早就遭过不止一次。然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把自己当成玩具胡迪;而曾经千千万万真切的女孩,都想过将自己代入芭比。

  随之而来的另一件事实再次击溃芭比原有的世界观——芭比乐园与现实的性别结构互为镜像。现实世界不是为女性所设计的,而自己的性别变成了“第二性”。

  

  讽刺的是,当一个长久以来被物化的对象拥有了自我意识,试图发挥主体性时,那些真正的主谋——美泰公司穷追不舍,想要再次把她塞回被观赏的包装盒中。

  

  而肯呢?这个从未被重视过的可怜男娃,惊喜地发现,身为男人居然可以无所不能。

  

  

  

  Greta Gerwig并不打算回避讨论芭比的过往种种。正相反,她以一种轻松且极度真诚的方式,将芭比的觉醒和成长故事嵌套进当代女性的集体叙事中。芭比的斗争,也是女性主义思潮下女人们的自我挣扎。

  

  跨入窄门的芭比是否还愿意回到虚构的芭比乐园,几日后电影会给出答案。相信这部画风与众不同的芭比电影,会是对罗曼罗兰式的英雄主义一次有趣的实践。

  

  当然,高跟鞋or勃肯鞋不是一道单选题,平底鞋上的风景定然不比几寸鞋跟之上的更精彩。只是当习惯平底鞋,便很难再做回那个时刻踮起脚尖的女孩了。

  图源:Instagram、Time、豆瓣、People、微博

上一篇:MPA专业,什么论文选题比较有新意?
下一篇: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2023年哲学专业最新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