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连开三天的读书沙龙,华附学子探讨“奥斯维辛之后”的现代性与平庸之恶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原标题:一场连开三天的读书沙龙,华附学子探讨“奥斯维辛之后”的现代性与平庸之恶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

  总第 1486 期图文,总第 2920 篇消息 ▏

  今年第 183 期图文,第 225 篇内容 ▏

  沙

  龙

  奥斯维辛之后:

  现代性与平庸之恶

  ?

  主讲人 :沈夏宁

  

  

  

  主讲人:王婧怡

  ?

  ?

  现场:走进沙龙

  ?

  第一日

  ?

  摇滚乐,律动的身躯,强烈吹拂着的空调风。

  这是5月18日的下午五点,沙龙开始前20分钟的图书馆读者俱乐部。两位主讲人,自称隶属于“飞絮摇滚音乐社”的王婧怡、沈夏宁,正借音乐小憩,在Clapdown的节奏里蓄积持续输出的体力与能量。

  笔记沙沙声,电影片段的人声,PPT翻页的点击。

  这是沙龙开始后的现场。电影片段来自《钢琴家》,在纳粹军官的指令声中,犹太平民被迫进入围栏,随着音乐跳双人舞——这里面,有拄拐的老人跳着跳着摔了,有面面相觑不得不共舞的男士,有瘦高的女士弯着腰尽力配合她矮小的舞伴,但是围栏之外,没有一个人阻止这种欺侮行为。

  

  

  

  电影《钢琴家》中犹太人遭辱场面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 权力当中,个体是不是 必须始终服从?为什么会出现 针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那时的人们都怎么了?这时,王婧怡指出一条 溯源的明路——现代性,开启了本次沙龙的第一篇章。

  现代性是大概念,所以王婧怡在熟读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的基础上,抓住“ 理性化”讲解。我们听学术报告般跟着她,审视了那个年代 人性在极端理性中被倾轧的状况——“经济理性化,求效益最大”、“文化理性化,文化是完成目的的工具”、“政治和社会理性化,突出权力,美化服从”。

  如果一味追逐理性,仅盯着目标看,我们往往盲人摸象,不知道这头象的全貌,不知道它的其他身体部位是否完好,甚至不知道它是死是活。同样,工业革命完成后,高效率的各类组织中,距离的社会生产出现了——人如机器般永不止息地劳作,却对公共事务极度冷漠。人们与他人间的距离变远。

  

  

  第二~三日

  ?

  就在这些第一篇章未尽的困惑中,我们跟随沈夏宁,借由 四个等号了解怎样在极端条件下、在日常生活里,“反抗平庸之恶”。

  第一个等号“ 服从=支持”给出“谁来负责?”一问的答案,即服从的人有责任。夏宁提及纳粹一级战犯艾希曼,说“他有点异乎寻常的浅薄,他对自己的亲人很好,也奉守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法律秩序,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提出用毒气高效率杀人的方案,实施了种族屠杀的暴行”——既然他没有什么邪恶精妙的思想,没有什么特殊人格,那他怎么会实施恶行呢?

  

  

  

  《反抗平庸之恶》

  (直译名《责任与判断》)

  作者:汉娜?阿伦特

  夏宁层层深入地引导着—“这是因为他放弃了自主思考,放弃了“我与我之间的无声对话”,由此,便转入 第二、三个等号——“ 无思=恶”、“思=我与我之间的无声对话”。

  

  

  

  

  沙龙现场照片

  之后,夏宁以无与伦比的精妙思维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征服了我们。她以康德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理论为根基,我们了解到“走进人群之中”的可能性、必要性。我们跟着主讲人,走向了当下:面对潮涨潮落的互联网,面对说的很多做的很少的自己,该怎么“反抗平庸之恶”、做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得到了简短而有力的回答 “保存自我,热衷于困惑,敢于创新,拒绝遗忘”。尤其最后一点,我们真的只是记忆力极短的金鱼吗?

  不。“ 人类从内心深处需要这个世界有公道存在,需要无辜的人最终得到补偿,有罪的人最终受到惩罚。奥斯维辛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慰藉”,当下我们拒绝遗忘,此后我们会发现,“如果能给每个在奥斯维辛工作过的党卫队队员判罪,即给他们每个人都定罪,不论判罪有多轻,都是向后人表示的明确态度”,正义虽迟但到。

  沙龙不仅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视角和人性的温暖。两位主讲人妥帖地强调重点、反复梳理思路、大量举出浅显生动的例子,都是在努力唤起共鸣,引致共勉。希望在石头汤读者俱乐部,这样精妙绝伦、气势宏大的沙龙能层出不穷,这样流畅的表述、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剖析能继续激发思想的火花。

  ?

  后记:擦出思想火花

  ?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问题的导引下,有的同学了解历史事实、锻炼思辨能力,有的同学在反思现实时悲欣交集、发现今之视昔的局限性。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现场听众对这次沙龙的点点滴滴的思考,看看哪一点会触动你的心灵?

  01

  理性世界, 人的平庸有罪

  2024届高中12班 袁宇?

  问:沙龙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答:那可太多了,必须来篇长文好好回答。下为节选,原文附后。

  首先,是看到一段旧事,走入一段历史。

  我感受到不同于教科书照本宣科式,而是真实而有力的历史思考……我也渐渐明白:奥斯维辛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现代性发展诞下的诸多恶果之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这场道德的大崩溃中,每一个人虽身处极权政府的极端统治之中,但理性和自由意志均未丧失,只是他们大多都在行不义和遭受不义中选择前者,他们自甘平庸,成为屠杀机器中的齿轮。”

  接着,是看到每个个人,继续走价值判断之路。

  对于20世纪以奥斯维辛大屠杀为代表的道德大崩溃,阿伦特曾说:“当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便在昏暗之中徘徊。”这句话让我想起《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深刻之言。

  最后,是看到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前路。

  我想这正是讲座的最终目的——唤醒每一位拥有自由、不愿成为奴隶的人,重拾起理性与判断力,承担起身为公民的道德与政治责任。”

  

  袁宇同学的笔记

  (下为全文)

  理性世界 人的平庸有罪

  2024届高中12班 袁宇

  透过讲座,我的历史观、价值观、政治观,得到了怎样的淬炼?均得到了理性与哲学的思辨。

  历史观——大屠杀背后的理性与平庸

  奥斯维辛集中营内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触目惊心的惨剧之一,其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深思。在前两天的讲座中,两位社长分别就世界现代性和人的平庸之恶来探讨大屠杀之因。在清晰的逻辑思考中,我感受到不同于教科书照本宣科式,而是真实而有力的历史思考。

  原来,极端的理性与不理性、高度的文明与野蛮,在现代性的世界里并没有一道割裂开来的鸿沟,而是有其关联性或本质必然性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后,理性化运动便无可避免地展开了:从经济上的效率优先、目的优先,到科学里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再到政治社会内的官僚科层制,走向种族主义和大屠杀的路渐渐浮现出来……在王婧怡社长的讲述下,我渐渐明白:奥斯维辛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现代性发展诞下的诸多恶果之一。

  而纵容屠杀发展下去的,还有手握屠刀和毒气的每一个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这场道德的大崩溃中,每一个人虽身处极权政府的极端统治之中,但理性和自由意志均未丧失,只是他们大多都在行不义和遭受不义中选择前者,他们自甘平庸,成为屠杀机器中的齿轮。

  价值观——反抗平庸之恶,提升判断能力

  对于20世纪以奥斯维辛大屠杀为代表的道德大崩溃,阿伦特曾说:“当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便在昏暗之中徘徊。”这句话让我想起《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深刻之言。

  是的。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正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我与我之间的无声对话”,需要独立判断,这条路是很困难的,但这是拯救的必经之途。沈夏宁社长以康德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理论为根基,用相对通俗但又有逻辑的语言,阐述了许多哲学概念以及它们的意义。如果说对大屠杀的分析是对我历史观格局的扩大,而讲座中康德的哲学则是对我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从感性、知性到理性,再到判断力,正是我们面对道德难题时必要的思考。

  政治观——现代政治活动下的我们

  在21世纪的中国,“政治”二字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出选择与行动呢?

  当讲座走向尾声,通过历史与道德的思考观照现实政治。我们虽不处于20世纪那个战争与屠杀频繁发生的年代,但身处的世界又何尝不是黑暗的呢?在沈夏宁社长的话语中,我感受到身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应当有的责任与力量。大屠杀或许不会重演,但人性的平庸之恶仍在继续。

  我想这正是讲座的最终目的——唤醒每一位拥有自由、不愿成为奴隶的人,重拾起理性与判断力,承担起身为公民的道德与政治责任。

  02

  感想

  来自2023届高中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潜水员

  ?

  问:恶的平庸性对你的启发?整体感受?

  答:沙龙不是训话式的讲座而是交流的地方。“我思故我在”,不管这句话有多么泛滥,我的感想确实就是审慎思考后的批判和反思。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后篇对前篇的“恶人”进行分析和批判的时候,我们是否陷入了理论和现实的不对称?我们纵然可以发掘原因总结教训,但这些理论对当代现实的重大问题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获得任何教训。”我们不妨换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理解,即面向过去的理论应用于当下或未来时作用是有限的。…… 当我们时代把历史和个人,理论,正义的力量进行比对时(可能这样看很片面,但这种视角确实应该存在让我们保持警惕), 虚无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这次讲座的现代性大多是以韦伯的视角进行考虑的,涉及到的是现代性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理性化。但需要指出, 现代性并不等同于理性化,它不仅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内容,也展现为一种进步欢呼或者否定悲观的经验的感受,一个例子便是现代主义的文学,如未来主义和存在主义。总的来说,现代性是“一个历史化的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汪民安)”但也因如此有着丰富的内涵让我们探索,进而借此理解我们今天的后现代世界。

  其次,想要反思的是大屠杀的理论。我们可能会记得: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一种用理性阐述从自然科学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种风格心态便是所谓宏观叙事。有趣的是,讲座分析完宏观叙事的特征便将其用于论证大屠杀的园艺文化,官僚制度等等,那么这是不是一种用宏观叙事尝试对大屠杀这种从开始到高潮持续了几年的复杂社会过程的把握?某种程度上,德国人作为施害者,站在舆论的反面,也被我们的理性所排斥,那么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标签化是很容易的。我们 仍可以质疑,这些大屠杀的社会心理式的论证是否能反映出普遍的参与屠杀的德国人的内心和当时的社会?社会学本身也大可以说成是现代性的产物,而 人性是复杂的,讲座中的概念是否具有我们所想的那样的效力?还有一点就是讲座中被略谈的反犹主义。反犹主义相对于我们在讲座中构建的这些概念,它在大屠杀的地位又是如何的?犹太人自身的无法否认的饱受诟病的品质呢?

  03

  感想

  2023届13班 汪予曦

  ?

  整个演讲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 不与自己矛盾”的做事原则。即做一件事情前,想想自己是否能够忍受与做出这件事情的自己共处一辈子,如果不接受,那就不做。这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简单的独立判断,也是让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方法。我深以为然。

  除此以外,我也还记得沈夏宁社长在讲解“判断何以可能”时提到的一个基础,及人有想象力和共通感:我们可以想象他人的处境、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感受他们的感受,这是我们何以从自己走向人群。这也是我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认同的。所以在最后,我想以一句话作为感想的总结:愿我们都能 独立判断、清醒生活,都能在身负责任之时, 不忘感受他人的感受。

  (原文见下)

  向上滑动阅览

  感想

  高二13班 汪予曦

  本次演讲学到了很多。除了“无名之人的统治”“责任的自由漂流”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概念,还有“不与自我矛盾”的做事原则的启示等等。飞絮两位社长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从现代性角度去分析大屠杀之产生和从哲学理论去论证判断何以可能这样的明晰讲解给人的舒适,还有很多其他的给日常生活以启发的让人眼前一亮并且会让人去延续“这一亮”继续深思的想法。

  整个演讲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不与自己矛盾”的做事原则。在这个纷杂的世界,各种信息充斥喧杂,做出行为和判断时,总会有各种声音去影响我们最终的行为结果;或者且更基本一些地说,我们生活在社会里,便受到各种“正确”的规训。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性社会体制下的普通人,面对各种声音和规训,我们如何判断“正确”何以正确?——这也许是很多人的迷茫。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判断,便放弃判断。但在这次演讲让我们学到了“不与自己矛盾”的判断方法,亦即做一件事情前,想想自己是否能够忍受与做出这件事情的自己共处一辈子,如果不接受,那就不做。这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简单的独立判断,也是让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方法。我深以为然。就算是不放在那样严肃的语境下去讨论“不与自己矛盾”的做事原则,就看看我们日常生活,这也是一个让我们收获坦然与充实的好方法。

  除此以外,我也还记得沈夏宁社长在讲解“判断何以可能”时提到的一个基础,及人有想象力和共通感:我们可以想象他人的处境、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感受他们的感受,这是我们何以从自己走向人群。这也是我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认同的。所以在最后,我想以一句话作为感想的总结:愿我们都能独立判断、清醒生活,都能在身负责任之时,不忘感受他人的感受。

  04

  其他优秀感想一览

  ?

  

  

  

  

  ?

  终篇:主讲人说

  ?

  (节选自沈夏宁的演讲心路历程,详见后文滑动阅览处)

  文学演讲是飞絮文学社为数不多的传统之一。

  恰好上学期读了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与阿伦特的几本著作,后现代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领域, 演讲脉络很快成形——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作为引入,以韦伯为主线的技术批判,鲍曼对大屠杀运作机制的现代性阐释(园艺文化+除草机器),阿伦特对恶之平庸性的反思,判断力在公共领域的重建,然后是记忆伦理和现实关切。

  谈谈准备过程中的感想。

  现代性批判是老生常谈,鲍曼的独创性在于将大屠杀带入社会学主流讨论,搭建屠杀机制分析的整体框架。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读来仍相当有穿透力,如 责任上溯、园艺文化和距离的社会生产。

  阿伦特的《责任与判断》反复读了十几遍……推荐大家自己去阅读——可能会发现阿伦特的思想许多未完成之处,然而,正是这些空白和断裂引导我们继续思考,独立思考,用思考恢复人的存在本质。

  如果用三个词概括演讲后半部分的主题,那就是: 思想,判断与记忆。热衷于困惑,敢于想象,敢于判断。

  P.S.:感谢所有听众的支持!虽然有许多遗憾,好歹磕磕绊绊地讲完了。至少我们真的用的三个月准备讲稿和PPT,至少我真的花了整整两周的晚自习去啃康德第三批判的文献(虽然没讲到)。做完ppt时,我说这简直就像公民意识三天速成营——一边笑一边意识到这不可能。最理想的情况是,当你此后遇到xx情形时,你灵光乍现:这不就是鲍曼/阿伦特/康德说过的xxxx吗 ! 判断力不能教导,只能训练。为生活提供替代性的反思视角,就是我们所做的全部。

  

  

  

  

  上图:可以体会一下沈夏宁准备之充足(狗头)

  原文如下(向上滑动阅览)

  文学演讲是飞絮文学社为数不多的传统之一。今年选择奥斯维辛作为主题,也是因为在林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刘小枫老师的《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其中《苦难记忆》一篇,读完后趴在宿舍床上哭了起来,于此摘抄一段:

  “奥斯维辛以后,活着的和将要活着的人的生存是负疚的。这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负疚,而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负疚,正如奥斯维辛是生存论上的苦难和耻辱记号,而非一种地域性或民族性的苦难和耻辱记号。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记号意味着,二十世纪的罪恶和野蛮是独特的。以世界理想和人类未来为口实制造的苦难和不幸,已抹去了人的存在基础。……

  以纳粹集中营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我看过不少。《索菲的抉择》提出了令我至今困思的一个问题:无辜负疚。……

  在被送往集中营的路上,纳粹强令索菲将自己的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交出,要把他们送往死亡营。索菲竭力想说明自己的出身清白,甚至以自己的美貌去诱惑纳粹军官,以图能留下自己的儿女。纳粹军官告诉她,两个孩子可以留下一个,至于留哪一个,让索菲自己选择。索菲几乎要疯了,她喊叫着,她根本不能作出这种选择。纳粹军官的回答是:那么两个孩子都死。在最后的瞬间,索菲终于喊出:把儿子留下。

  索菲的抉择使我对萨特先生的自由的抉择说感到抑止不住的厌恶。索菲的抉择表明这种学说至少在生存论上是不真实的。当存在的结构因某些人的作恶而在本体论上带有罪恶性时,自由的抉择是不存在的。

  ……人的生存必须抉择,而人又置身于生存的裂伤之中,抉择必然是负罪的,尽管是一种无辜的负罪。索菲的抉择应从隐喻形态来理解,其涵义远远超逾了事件本身。

  ……

  作为历史意识,苦难记忆拒绝认可历史中的成功者和现存者的胜利必然是有意义的,拒绝认可自然的历史法则。苦难记忆相信历史的终极时间的意义,因此它敢于透视历史的深渊,敢于记住毁灭和灾难,不认可所谓社会进步能解除无辜死者所蒙受的不幸和不义。苦难记忆指明历史永远是负疚的、有罪的。

  苦难记忆不容将历史中的苦难置入一个与主体无关的客观秩序之中,拒绝认可所谓历史的必然进程能赋予历史中的苦难。以某种客观意义,拒绝认可所谓历史发展之二律背反具有其合法性。苦难记忆要求每一个体的存在把历史的苦难主体意识化,不把过去的苦难视为与自己的个体存在无关的历史,在个人的生存中不听任过去无辜者的苦难之无意义和无谓。苦难记忆因而向人性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默茨看到,在奥斯维辛以后,每一个体已不可能将历史中的无辜受难者的存在撇在一边去求得自身的自由、幸福和获救。”

  我立即推翻了以往对演讲主题的种种设想。恰好上学期读了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与阿伦特的几本著作,后现代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领域,演讲脉络很快成形——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作为引入(原本还有《五号屠场》等等,由于时间不够删掉了),以韦伯为主线的技术批判,鲍曼对大屠杀运作机制的现代性阐释(园艺文化+除草机器),阿伦特对恶之平庸性的反思,判断力在公共领域的重建,然后是记忆伦理和现实关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在判断力部分加入了康德三大批判的保姆级教程,这部分也花去我最多心血,现在想来有些后悔——康德讲太久了,最想讲的记忆伦理部分不能深入展开。演讲结束后与听众展开交流,发现很多疑惑本可以在这一部分得到解答。

  谈谈准备过程中的感想。现代性批判是老生常谈(说实话,《现代性与大屠杀》部分章节更像读书笔记,该谈的几乎被前人谈尽了),鲍曼的独创性在于将大屠杀带入社会学主流讨论,搭建屠杀机制分析的整体框架。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读来仍相当有穿透力,如责任上溯、园艺文化和距离的社会生产。汪民安老师的《现代性》是绝佳的现代性入门指南,推荐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启蒙批判几乎可以轻松切入当代政治生活所有话题,希望大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视角,积极关照现实,积蓄起反思生活的力量。

  阿伦特的《责任与判断》反复读了十几遍,几乎倒背如流,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苏格拉底的这句话:“遭受不义比行不义好。”以及阿伦特斩钉截铁的论断:“一个人过一种纯粹的私人生活,像奴隶一样不被允许进入公共领域,或者像野蛮人一样不去建立这样一个领域,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思考,意味着与自我交流,与自我共处的倾向,以及对自我矛盾的恐惧。艾希曼所缺乏的思考能力是判断的前提,而对独立判断的恐惧、对强权话语的依附、以及想象力和同理心的缺失,都会引致恶进入世界并感染世界。然而,判断具有自我摧毁性,就各种特殊情况作出判断而言,没有恒常的通行标准和确定无疑的规则,这要求我们在具体处境中冒着风险,真诚地作出独立判断,并为之承担责任。当代的问题不在于判断得太多,而是不敢判断,不愿判断。然而,判断却是在紧要关头阻止灾难的唯一能力。在这里推荐大家自己去阅读——可能会发现阿伦特思想的许多未完成之处,然而,正是这些空白和断裂引导我们沿着前人的道路继续思考,独立思考,用思考恢复人的存在本质。

  如果用三个词概括演讲后半部分的主题,那就是:思想,判断与记忆。热衷于困惑,敢于想象,敢于判断。《塔木德》:“如果他们要求你为了共同体的安全而牺牲一个人,不要放弃他;如果他们要求你为了所有女人而让一个女人遭受强暴,不要让她被强暴。”与君共勉。

  P.S.:感谢所有听众的支持!虽然有许多遗憾,好歹磕磕绊绊地讲完了。至少我们真的用的三个月准备讲稿和PPT,至少我真的花了整整两周的晚自习去啃康德第三批判的文献(虽然没讲到)。做完ppt时,我说这简直就像公民意识三天速成营——一边笑一边意识到这不可能。最理想的情况是,当你此后遇到xx情形时,你灵光乍现:这不就是鲍曼/阿伦特/康德说过的xxxx吗!判断力不能教导,只能训练。为生活提供替代性的反思视角,就是我们所做的全部。

  沙龙主题阅读材料

  ?

  ?

  ?

  ?

  

  

  

  

  

  

  

  这个连开三天的讲座,也是文学社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讲座了,每天读者俱乐部都坐得满满的,大家都不想错过每次的分享。阅读,思考,交流,再阅读,反思。希望图书馆能成为大家爱阅读,常交流的精神家园。

  

  - End -

  排版 | 龙腾格

  责编 | 林翠贤

  转载自 | 公众号“ 华南师大附中图书馆”6月22日

  相关链接:

  来吗?华附图书馆2022精彩活动多多!当阅读遇上马拉松,第一届开跑!

  蜡筒留声机、电影机……来华附图书馆了解一下?这是宝藏老师吴澧旸老副校长带来的宝藏

  华附图书馆2021年度“泡馆达人”表白

  华附图书馆2020年大数据:最新出炉!你上榜了吗?

  华附图书馆2019年大数据:这件特有文化的事,华附坚持了多少年?

  华附图书馆2019年大数据:温暖·温馨·温情——年度阅读帐单你get到了吗

  华附图书馆2018年大数据:华附人最爱的作者是?最高能的借阅达人是?请回答,2018!

  重磅 | 2017华附图书馆借阅大数据来袭!

  重磅 | 2016华附图书馆借阅大数据来袭!

  2021世界读书日|华南师大附中校长姚训琪:将图书馆升级为新学习中心

  书香飘逸,书声琅琅:华附图书馆荣获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最美阅读空间”称号

  华附一年一度“晒书单”活动:2020我读过的那些真书

  这些年,我们在华附自由阅读的故事

  晒书单·新空间·排行榜·捐助者·义工团……2020,请千万别去华附图书馆

  怎样才能走进古人的朋友圈?华附人爱阅读,不只在2019世界读书日

  2019世界读书日 | 我们不只是那个玩机场快闪、有光荣榜段子手的学校……

  征集聚清故事 | 欢迎亲们赐稿

  信箱: hf_tougao@163.com

  责任编辑:

上一篇:范丞丞帮范冰冰还款数目曝光,网友猜测是否超过百万?
下一篇:小白招亲热度 8前往片花热度风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