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 | 人美不及景,景美不及服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场景布置是这样的

  ……

  

  

  人物服饰是这样的

  ……

  

  

  

  不仅参考各种史料古画

  极尽所能做到经得住推敲考证

  

  更融入刺绣、缂丝、绒花等

  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众多手艺老师傅亲手制作

  甚至为故宫修复龙袍的綉女

  怪不得被赞为用匠心精神

  把东方美学和清宫文化相结合的作品

  

  刺绣

  

  缂丝

  

  绒花

  

  点翠

  于正说:“我希望有一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戏,让观众能真的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和美学,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创建并统治的王朝。由满族人建立并统治的,在长达268年的统治时期,他们为中国服饰的历史续写了重要的篇章。清代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与他们的民族艺术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与民族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不可分割,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层次的内涵,所以才形成了清代服饰的独特性。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来源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民族,服装图案上的构成元素与艺术表现手法都是整个民族整个时代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的外在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刺绣

  一件古代的服饰

  便是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

  光是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

  就不知用了多少种綉法

  

  

  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

  到缂丝、手推绣、打籽绣、盤金绣

  全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绣工

  纯手工缝制

  

  

  一针一线都展示着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博大精深

  

  京绣又称为宫绣,有严格的艺术审美标准和规范。构图、用料、针法都有固定程式和规范。绣的方法上讲究慢工出细活,绣品需平、光、齐、韵、和、顺、细、密;图案精细秀丽、形象逼真,内容上要求“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清代宫廷服装最令人瞩目的是其绚丽多姿的图案艺术,表现出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图案色彩艳丽、布局完满、造型精美、工艺非常繁杂,包含的元素种类繁多,从人物到山水,从鱼虫鸟兽到日月星辰,从文字到图腾,都运用的非常巧妙,形意结合。色彩多采用原色,通过协调对比合理分配,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来和谐自然的艺术形态。

  清代宫廷服装图案构建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布局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层次分明、造型独特彰显了清代服饰图案的艺术手段。清代宫廷服装图案的刺绣工艺异常繁杂,有的衣服甚至看不见原来的衣料。刺绣是满族女子自幼学习的传统习俗,绣十至上百对各种飞花纹枕顶绣片,才可出嫁。其他表现形式还有织、印染等,配上镶、滚等手段,使服装更加绚丽多姿。

  缂丝

  除了各种刺绣,

  还还原了2000多年历史、

  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

  宫廷缂丝手艺,

  甚至请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

  顾建东先生作为指导。

  

  

  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绣坊里的织布机、缂丝机

  刺绣的架子都是货真价实

  一走进去,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连妃子们所用缂丝团扇

  也仿制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团扇

  太后所握团扇仿制

  清朝纱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

  高贵妃所用之扇

  则仿制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

  

  

  中国古代服饰的美学思想是追求自然美,这种特点体现在服饰的色彩、样式、纹样上都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虽然我国古代服饰设计有着很强的社会观念意识,强调从伦理角度去规范形制,但是这种伦理规范并不完全是官方所强制人们去执行的。这种融入社会的服饰美学特色富含自然性,契合了人们的审美心理。从这方面来说,中国服饰美学思想不仅有着深刻的伦理性,更展现出强烈的自然趣味。

  

  绒花

  《延禧攻略》尊重史实

  用通草绒花作为日常头饰——

  富察皇后平日节俭

  “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后宫纷纷仿效

  

  绒花其谐音“荣华”

  寓意吉祥如意

  是南京传统手工艺品

  又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

  

  因其手法特殊

  以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

  直到现在都无法机器生产

  只能纯手工

  2006年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剧中的绒花头饰

  正是绒花工艺大师

  “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

  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

  

  

  

  不仅还原了历史

  更惊艳了时光

  

  点翠

  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

  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

  点翠的翠,是翠鸟是翠

  古时云南等地每年都要

  向宫廷朝贡几百对翠鸟

  用此羽毛来制作各种头饰

  风景挂屏、盆景的花叶等点缀之物

  娴熟的珠宝匠人首先以金或镏金的金属

  制作出不同图案的底座

  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

  用特殊的胶粘剂仔细地镶嵌其上翠羽

  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

  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

  

  

  

  由于其制作过程残忍,成本高昂,在清末民初其装饰手法由烧蓝工艺取代。今天,它们成为拍卖场上的珍物,从数万至数十万拍价不等,它既是精细工艺的体现,又汇聚名贵珠宝,保存上乘的点翠饰品,更可欣赏珍贵翠羽鲜艳欲滴的色泽。

  

  

  

  点翠工艺十分繁琐精细,首先用金银等金属制胎,需保证胎底光滑平整,且有高度适宜的边框。然后将翠羽梳理整齐,放置在牛角板上,用毛笔蘸取鹿胶、白芨水等天然胶质涂抹翠羽背面,阴干后刮平裁剪,再以骨胶或鹿胶粘贴在金属胎上,加固后用玛瑙石“刮青”,使器物呈现出艳丽灵动的青蓝色,与金属部分交相辉映,金碧耀目。有的还会与累丝和珠宝镶嵌相结合。清宫后妃流行佩戴点翠首饰,其中内务府造办处曾设点翠匠三名,专事承造宫中点翠活计,翠鸟羽毛的收集,则由皮库专责。

  点翠工艺中,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压襟

  只闻香袭人,不知香何因

  抬头看少妇,胸前动压襟

  所谓“压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压住衣襟的东西”,是古代女子挂在胸前的配饰,多为银质的,佩挂于衣襟的右上方。此物又名“事件儿”,自唐代出现,流行于明清时期,那时女子衣着肥阔,经不住风吹,用沉甸甸的银质压襟正好可以压住轻薄的衣衫,是一件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实用效果的饰品。

  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对压襟有详细考证。上端以一条银链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间是用银、象牙、翡翠、玛瑙等做成的“事件压口”,雕琢成蝉、蝙蝠、鱼儿、牡丹、云雀等形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下以银链缀着刀、枪、剑、戟、镊子、剔牙钩、耳挖勺儿、粉盒等小件银器,少的三样,多的九样,缀五样的比较常见,称“压襟五事”,也有的只缀着铃铛或流苏。此物既有装饰作用,又能固定衣襟。配上它,轻移莲步、叮当作响。

  

  

  

  

  由此,女子“压襟”之方寸之地,见着美了,也见着美背后的意义之所在了。

  压襟的出现,表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以及工匠捕捉生活中美与纯真的态度,让审美和实用、造型与装饰达到和谐统一,展现了配饰文化的特征和古人精湛的技艺。

  捡拾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用心选一件“压襟”,系于胸前,或挂在包上,慢慢地走,摇曳出细碎悦耳的声响,摇曳出现世安稳的静好。

  

  

  

  

  “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

  这个文化也消失了

  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

  希望通过电视剧这样一个(大众媒体)

  让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于正曾在微博说

  看到纪录片《寻找手艺》有些难受

  其实,当我看到他写下的这段话

  更是忍不住鼻子一酸

  

  没有天价的报酬

  没有所谓的光环

  有的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沧海拾遗

  有的只是一位位匠人

  一生的心血和手艺!

  为什么韩国可以有《大长今》

  能把所谓的韩国文化宣扬得世人皆知

  而我泱泱大中华

  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却连中国人自己都快忘却了呢?

  

上一篇:暖暖的在线观看日本社区完整版:无限获取全网最丰富视频资源
下一篇:我们拍不出的电影,越南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