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拍不出的电影,越南拍了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0
手机版

  Hall3Soundtrack00:0005:16

  写在前面

  去年就听说了这部LGBTQ电影在越南公映的消息。

  说实话,真的很羡慕。

  因为越南是一个和我们很像的国家,同样的意识形态,同样的东方思维,同样的审查制度。

  但现在不同的是,他们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方式放宽对于电影的审查,17年的时候正式建立非常明确的新电影分级制度,后来对LGBTQ类型的电影审查也逐渐放宽。

  以前每次去谈论西方某些好的地方的时候,老有人会说我们崇洋媚外,屁股不正,那现在越南这样的国家,在这方面都比我们走得更快了,你们还可以去说些什么呢?

  唉,扯远了,还是聊电影吧。

  《再见,妈妈》

  《再见,妈妈》是一部同性题材的电影,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去标签化”的电影。

  片子跳脱出了一般同志电影的藩篱,你在里面看不到对LGBT人群的维权呼吁,也没有同性之爱的那份禁忌压抑。

  那它是没有站在LGBTQ的立场吗?

  不是的,它回归了更内在、更基础的东西。它想给我们看的不是涌动的河流,而是给我们看河床,看河床中不动的石头。

  河流也许会消逝,但使水存在的河床不会。

  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河床般的容器,那是这个世界得以承载的那种东西——爱。

  它在某些方面真的很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他们都是站在了“爱”的立场,给我们看最真挚温柔的眷恋,对恋人,也对故土。

  一

  细节与罗曼蒂克

  《再见,妈妈》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夏天,为了父亲的移墓,定居美国的阿棕带着男友伊恩回到家乡越南,家里人不知道伊恩是阿棕的男友,此趟他也正打算与母亲出柜。

  这个家庭处在一个保守的环境里,父亲早逝,奶奶得了阿兹海默症,妈妈身体也抱恙,和同住的叔婶一家一起做生意小摩擦不断。

  这并不是一个能包容「出柜」的家庭,所以很容易变成一出显得狗血的“家庭苦情”。

  但导演很聪明,在其中填充了大量的私密又浪漫的细节,去对苦情进行稀释。

  这种细节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环境。

  在电影一开始,随着阿棕的回乡,车子载着一大家子从城市的宽广马路驶进田野的乡间小路,观众会随着行驶渐渐进入电影,于是很多目之所及的环境细节就会被观众注意到。

  儿时长大的地方有着葱绿的田野,夏日总是蝉鸣不绝,飘扬的芦苇荡曾留下打闹玩耍的足迹,雨后的小径有些泥泞,单车驶过,车轮微微陷入其中。

  这条路不会孤单,时不时会有一排小鸭子在边上和你一同走着,疼爱你的奶奶也会在饭点唤你回家。

  悠长的夏日像是永远不会结束,田间的少年也像是永远不会长大。

  自然恬静的环境又会让爱情显得特别纯粹动人。

  这里是体现细节的第二个方面,阿棕,伊恩这一对同性恋人之间秘而不宣的互动。

  这些浪漫的细节互动开始于阿棕大大方方向家人们介绍伊恩的那句话:

  “这是我朋友”。

  然后当他们坐下,就是两人的大腿自然地贴着的状态,那是一种隐秘的依赖。

  还有在阿棕一家的饭桌上,伊恩夹起一个大块的鱼肉放进阿棕碗里,这是相恋许久产生的习惯性动作。

  阿棕带着伊恩走过自己曾走过的路,坐在河滩边,指着远方告诉伊恩,这里曾是个大沼泽,小时候逃了午睡会来这里玩。

  把一路走来过往的时光都展开给爱人看,在淅沥的夏雨里完成了一场举重若轻的托付,意喻着从过去一同走向未来。

  屋外雷雨阵阵,两人湿着衣服钻进浴室,换衣时止不住地肌肤相亲。

  一切顾虑被隔绝在外,这方小天地里,夏日闷雷化作了从头顶冲下的水流,亲吻之间爱意漫溢。

  出了浴室,他们是在长辈眼里的好友。将感情用友谊包裹起来,成了对彼此心照不宣的保护。

  哪怕是在两人独处的卧室里,也保持着不甚亲昵的距离克制。

  入夜,阿棕会陪着伊恩睡在地铺。在天色熹微时,阿棕的手机闹钟准时响起,他从地铺爬起回到床上去睡,身体却一直朝着伊恩的方向。

  是从细节透出的珍视,从小心翼翼的遮掩中也能透出的明亮。

  时不时还会来点让人会心一笑的小黄腔,尽是爱情里的自然流露。

  整部电影都没有什么性爱戏码,但我们偏偏就是能够在这种暗流涌动里感受到浓郁的爱情荷尔蒙。

  每一个眼神都让人悸动,每一个拥抱都让人感到温暖。

  像极了每个人记忆里都有的那个初夏,明媚而不炙热的阳光下,有一场难以褪色的青葱爱恋。

  二

  这其实也是中国的故事

  今晚的标题,除了开头羡慕的释义外,其实还有一个意思——这个越南的同性出柜故事,和国内现实中的同性故事质感太像了。

  看完后我甚至觉得,哪天如果我们的审查制度同意我们去拍,我们也会拍出同样脉络质地的电影。

  它不像是越南电影,更像是东方电影,方方面面都是一种东方韵味。

  在视听语言上,整洁清淡的色调,固定的镜头,原生态的直切,中轴对称的构图无不构建着静默的古典美学。

  在叙事策略上,节奏不是来自外部戏剧性叙事的节奏,而是在微弱的外部叙事进展中所形成的心理节奏、意境节奏。

  你能感受到导演的这种创作表达是与侯孝贤、李安一脉相承的,同样是以家庭为主题,以人物基本的起居空间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所。

  电影的第一幕,是阿棕的妈妈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她用熟练的刀工切着食材,一旁锅里煮沸的鱼汤冒着热气,像极了《饮食男女》的开头。

  美术布置也极为讲究,墙上挂着国风的画,方正的红木桌子,墙边放着几株有风水寓意的盆栽,碗筷放在一边的橱柜里,是标准东方家庭的生活景象。

  更妙的是,这些生活场景被用作了象征和隐喻的载体,去体现东方家庭中因为含蓄而导致的暗流涌动。

  我们以三场吃饭的戏为例。

  第一场吃饭的戏,就已隐喻了日后的人物走向,奶奶和伊恩、阿棕坐在了一起,叔叔、婶婶、堂妹坐在了他们的对面。

  这隐喻了后来奶奶支持伊恩、阿棕,帮他们出柜;而叔叔婶婶一家则站在了伊恩和阿棕的对立面。

  (画了个示意图 大家凑合着看)

  阿棕的妈妈坐在桌子的窄边,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常年一同生活的夫家亲戚,预示着她将要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

  第二场吃饭的戏,伊恩和阿棕做西式菜给家人吃,西式菜相当于西方的开放思想,被他们带入了这个传统家庭。

  叔叔婶婶对西式菜的不习惯正像是他们不接受同性之爱。

  第三场吃饭的戏,只有伊恩、阿棕和阿棕母亲三个人。

  三人在饭桌上没有交流,给的镜头是单人的近景,人物细微的表情带着各自的心思。

  最后来了个三人同框,构图呈有对峙感的三角形,有着隐约暗涌的张力。

  电影巧妙地将这种心理节奏融入了表意空间,饭厅里弥漫的是自然的东方式的“不可言说”。

  这种与我们的相像,还体现在阻碍同性之爱的家族规矩上。

  阿棕从美国回来,本身就是秉承着家本位的观念——因父亲迁坟而回乡。

  吃饭时,要一家子坐齐之后才好动筷夹菜,家中最年长的长辈最有地位,会坐在特定朝向的座位。

  这是范式般的长幼尊卑。

  阿棕作为家中长孙,被长辈盼望着早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背负在他肩膀上的家族任务。

  奶奶会在睡前给疼爱的孙子(被误认成阿棕的伊恩)塞零花钱,并告诉他,等他结了婚生了孩子,奶奶所有的财产都会留给他。

  阿棕和伊恩走出去也会被邻里问到是否都有了女朋友,这是到了适宜年龄的男孩常遇上的善意寒暄。

  这些发自善意的期盼都成了出柜计划中的阻力,导致一直在寻找最佳出柜时机的阿棕一遍遍欲言又止。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看的时候很感慨,仿佛预见了以后也会走到和阿棕一样的一天。

  是啊,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不是也时刻发生着和他们一样的故事吗?

  三

  奶奶

  面对这种出柜困境和家族里的一地鸡毛,电影其实是想试图给出解法的。

  但很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通过很多电影会用的那种说教式结局或者刻意的和解。

  它没有选择与陈旧伦理来场激进的决裂,而是用了一个全片意识最不清醒的一个角色——得了阿兹海默症的奶奶,来给大家看这个解法。

  阿兹海默症的奶奶是电影里唯一脱离传统家庭观念桎梏的人,她什么都不懂,很多都不记得了,但她懂爱。

  她会在夜里倾听伊恩的烦心事,认真地给出自己的想法,她对伊恩说,想让他和爱人生一卡车金孙给她。

  伊恩告诉奶奶,阿棕是男的,这次一起回乡也不知是对是错。

  奶奶对他说,“你把你的爱人介绍给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她知道男孩无法传宗接代,但她坚持着相爱的人就该在一起。

  这就有了后来戏剧性的一幕,奶奶在家庭聚会上直接帮他们出了柜。

  在阿棕被推到话筒面前,必须回答关于婚姻的问题时,奶奶来了句惊天动地的——“哪个要拆散他们的,先从我这个老骨头身上踩过去。”

  奶奶这个角色被投射了一种朝向未来的力量,摆脱传统的道德束缚,以爱自决。

  这便是解法,那是一种信心,是爱迟早会战胜所谓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信心。

  写在最后

  我很喜欢影片的最后。

  阿棕和伊恩回到美国,接受了儿子出柜的妈妈去机场送别,她对伊恩说,不管发生什么,希望他和阿棕能幸福。

  回家的路上,妈妈静默着哭了一场。哭完,她对小叔说,她要学开车了。

  妈妈在接受出柜的过程中,其实也学会了处理爱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某种意义上,这种战胜,没有输家。

  音乐/Cm n Và Xin Li -Chillies

  配图/《再见,妈妈》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上一篇:延禧攻略 | 人美不及景,景美不及服
下一篇:马思纯欧豪 马思纯陈伟霆主演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