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艾滋病激增:"性教育"该不该设"红绿灯"?
“关爱艾滋人群”与“预防艾滋病”是什么关系?
2015年,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播出了“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现状调查”系列节目,其中“难以启齿的秘密”探讨一个话题:患者的隐私是否应该被校方获悉?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未经本人或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感染者的信息。但是,2015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下发了一份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在节目中,接受采访的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最担心的,就是“隐私”被学校知道,而导致被歧视甚至无法重返校园。关于“隐私权”与“健康权”,这又是艾滋病预防与性教育的一个雷区。
目前所看到的艾滋病宣传信息中,最基本的两条是:一,使用安全套;二,尊重艾滋病人群,不要歧视他们。但是,“疫情通报”会不会与“歧视”扯上关系?为什么要建立防疫部门与教育部门的通报制度?海淀区疾控中心江初主任解释:疾控中心进入学校开展预防宣传工作,包括设置安全套发放机,都需经学校同意。假如学校不清楚疫情,就像你医生要进入家庭给孩子看病,家长说:我孩子没病,你来干嘛?!或者说:我们没大病,你别吓着我!那你怎么去得进入呢?毕竟这个病不是感冒、胃疼,它是一种可怕的病,如果说要得到心理上的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江初认为:“所谓‘自由权’或‘隐私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作为防疫部门,我们肯定要保证大多数人的健康安全,要对‘健康权’负责,而在防治性病、艾滋病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侵犯你的隐私。比如你自己不愿说,也不允许我们对外面任何一个人说,如果我们尊重了你的人权,就侵犯了其他人的健康权利。当然,作为防疫部门,肯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比如通报学校时,不会具体到某个个人,而只是通报数字。”
作为一个“人”,无论是病人、健康人,都不应该歧视,这是基本人权,我们绝对不应该“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应该“关爱”他们。但是,如何才是真正的“关爱”?“关爱艾滋人群”与“预防艾滋病”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夏国美指出:“我们关爱的是‘病人’,不是‘病’。‘病’是我们‘敌人’,是我们要打倒的。所以,让‘病人’去看病、包括对‘病人’进行限制,控制疾病蔓延的措施,这才是对‘病人’最大的关爱。”
预防艾滋,“性教育”能做些什么?
在《2015年海淀区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辩论赛》中,记者采访了几位学生观众,一位女生表示:辩论赛让她获得到不少知识,知道了应该把艾滋病感染者当做正常人看待;另一位被采访者说:辩论赛让她看到艾滋病离自己的生活不远,更深地体会到自己应该更主动地去传播预防的知识。
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的大三学生小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并没有举行相关的宣传和讲座,周围同学也不知道高校的感染数量,都感到非常震惊。小茹总结,目前大学生获得的正确性教育远远不足。首先是学校层面:(1)学校的宣传不仅少,且停留在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关爱艾滋病人这几方面,数据老旧、内容枯燥、形式化,且讲师也不是相关领域专家,可信度和权威性很低;(2)校内感染的实际数量被隐瞒,造成一种相安无事的假象,学生觉得艾滋病离我很远;(3)学校从观念上觉得性教育是家长或社会的责任,只把目标放在课程上。
小茹认为,与学校因素相比,家庭是更重要的因素,许多家长谈性色变,觉得性教育是学校的义务,没有在孩子整个成长历程中进行连贯性的教育。在社会层面:官方宣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达到深度,而大量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欧美作品鼓励反映同性恋,许多社会公众人物“出柜”,导致两种结果:1,学生对性不了解,产生好奇;2,觉得同性恋和性行为很流行。
对于这位大学生提到的家庭因素,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林志敏认为:“教育始于家庭,性教育,一定要从家庭开始。在孩子的性征还没有成熟时的道德养成、行为习惯,对他日后的性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有两面性,包括性行为。人类发明了交通工具,又从无数惨痛的教训中总结出交通规则、‘红绿灯’的限制,使我们‘快速’同时可以‘安全’。但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必须从小养成。最可怕的是,从小养成了侥幸心理,在多次闯红绿灯侥幸得‘利’后,他的习惯里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据说,在美国高校内发生交通事故被车撞的,大多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因为从小没有‘红灯停,绿灯行’的习惯。”
林志敏指出:我们要关爱下一代,就要好好告诉他们“自由”是什么?人类的规则,是怎样从生死中归纳出来的?生活方式必须有“红绿灯”。我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要落实到家庭,在家庭里用温暖传递希望,同时更要要把防艾工作落实到家庭,让人生的第一站成为消灭艾滋的堡垒。性教育更重要的是伦理教育、是人生根基的信仰教育,因为行为受理想影响,理想是信仰的反映,没有真正的信仰,行为才会无序,混乱。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倡导洁身自好的民族,从家庭开始,从“性”领域建立“红绿灯”开始,养成不随“性”所欲的好习惯,并且要有一颗勇敢的心,敢于面对“去道德化”的所谓“自由”、“权利”,建立真正的现代伦理观,以史为鉴,追求成熟,让人成为用头脑能管理身体的好公民。
江初主任介绍,北京市海淀区疾控中心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对男男同性恋者、性服务工作者、吸毒人群要进行定期筛查,提供免费咨询,把确诊感染者介绍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要与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如性伴联络,提供检测。对吸毒人群,我们要求他们不共用针具,如果需要针具,疾控中心还可以提供清洁的针具。当然,这些行为有时和公安部门有点矛盾,公安不接受,但疾控中心是从防病的角度来考虑。对艾滋病感染者家庭,尤其是父母因艾滋病去世的孤儿,还要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包括对母婴感染途径的切断,也要相关人员提供医疗帮助,使下一代不受到感染。
不过,普通人群对这些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大学生辩论赛的观众接受采访时,依然以为这是红十字组织的活动,他们可能只对红丝带社团、红十字会等组织留下印象,对形象大使、明星等留下印象,但是,却并知不知道谁是抗击艾滋病的主力军?“疾病与防控中心”这个词很多人都不知道也说不清。如果大家不清楚这一点,有了高危行为,就不知道该去找谁,或者感染了,也不知道哪里是权威机构可以得到帮助。
对于“性教育”如何“向‘零’艾滋迈进”?上海社科院夏国美认为: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性教育中把“科学”与“人文”割裂开来看,把“尊重、关爱”与“预防”割裂开来谈。所以,第一,在政府的政策层面,要扶持民间组织,让更多民间的力量加入到防艾行动中;第二,要成立相关的专项基金会,保证民间组织的运作;第三,在性教育中要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讨论,因为,艾滋病不仅仅是医学或科学领域的问题,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社会发展。在中国有效的方法,必须从幼儿抓起,开展健康的全面的性教育。
真正的“尊重”,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的行为负责。真正的“自由”,是有能力把控自己,为自己与他人作最优化的选择。所以,“性教育”应该是更大、更高层面上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到人的一生,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在生命成长的每个方面,这是家长和学校、社会应尽的责任。(通讯员史蓬海对此文有贡献)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