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通用六篇
2、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当代孝道教育的内涵、路径探析
4、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以和谐教育为视角
1、论“最美乡村教师”的人格魅力
2、教育实习的环境分析与优化思考---以思想教育专业为例
3、论“感动中国”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其他也可)”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中专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6、浅淡当前的腐败现象及特征
7、试析腐败的危害性与对策
8、略论发展民主政治的意义和策略
9、略论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0、略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1、略论资源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2、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13、“三农”问题的哲学思考
14、运城市城市贫困人口社会保障研究
15、盐湖区近郊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6、盐湖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浅谈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素质的要求
17、浅议中学学案教学
18、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
19、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2、浅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浅析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24、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中学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究
26、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7、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28、大学生村官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29、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道德教育
3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节俭观分析
31、梁漱溟乡村建设中的关于农民教育理论分析
32、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3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分析
34、问题与美国战略东移
35、试论我国行败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36、试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问题与完善途径
37、试论我国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38、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
39、浅析我国政治民主民主化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现状与不足
40、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
41、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效果检验——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课程的调查
42、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43、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的评析——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
44、推进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的路径探讨
45、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46、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及其特点规律分析
47、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
状调查研究 48、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对策分析
49、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状况分析研究
50、网络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1、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52、中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53、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理论宣传中的作用探析
54、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以实习生为视角
55、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
56、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 ?
57、舆论监督研究
58、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59、论地方人大的职权范围及其实施办法
60、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 ?
61、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
62、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63、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64、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5、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66、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分析
67、试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6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现实意义
69、论和谐社会中的家庭伦理问题
70、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71、和谐社会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72、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孝道
73、旧城改造与拆迁补偿
74、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
7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占用与补偿
76、传统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77、孙中山民族思想探析
78、外交思想研究
79、邓小平外交思想体系
80、民族主义思想源头
81、反全球化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82、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研究
8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84、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85、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86、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
87、谈谈对当前有关地区农村平坟运动的看法
88、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89、论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90、浅析加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
91、谈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看法
92、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思考
93、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问题
94、当前我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思考
1.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为例
2.未就业毕业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分析与教育路向探析
3.毕业仪式的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4.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我见——以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
5.坚定理想信念 培养高尚品格——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6.高校毕业分配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关于做好学员毕业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8.高中政治毕业会考与高考的教学衔接及导向问题
9.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
10.浅谈对毕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11.对军校毕业学员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12.以学生为本 开展毕业实习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
13.政治演讲中人际意义的身份建构功能分析——以奥巴马在美国海军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为例
14.高校毕业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兰州大学为例
15.英语专业学生的政治认知及其思想工作——以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为例
16.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创业教育
17.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
18.香港政党政治的制度空间
19.政治权力转移与公司投资:中国的逻辑
20.互动与修正的政治信任——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中观理论
21.政治联系方式、产权性质与高管薪酬契约——基于政府补贴和政治身份的视角
22.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23.政治信任、社会公正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一项基于625名中国被试的实证分析
24.政治关联维度、地区市场化程度与并购——来自上市民营企业的经验数据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6.部长的政治关联效应与财政转移支付分配
27.媒介与中国农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实证分析
28.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比较分析
29.亚洲政治发展比较研究的理论性发现
30.政治关联、高管薪酬与企业未来经营绩效
31.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
32.“福山的菜单”与政治现代化的逻辑——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朽》
33.雾霾影响了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吗?——基于政治成本假说的考察
3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效应
35.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逻辑
36.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
37.政治关联、所有权性质与高管变更
38.“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39.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信任:实证测量与全貌概览
40.产权性质、市场竞争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政治寻租视角的分析
41.政治技能如何影响员工建言:关系及绩效的作用
42.国有企业CEO“政治晋升”与“在职消费”关系研究
43.政治沟通在政治认同与国家稳定关系中的作用——基于6159名中国被试的中介效应分析
44.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
45.实际政治权力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影响
46.试析农业利益集团对日本政治的影响——兼论“农协”在反TPP活动中的政治影响力
47.政治关联、企业并购特征与并购绩效
48.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
49.重建信访政治——超越国家“访”务困境的一种思路
50.政治如何进入哲学
51.以天下重新定义政治概念:问题、条件和方法
52.市场化、政治价值观与中国居民的政府信任
53.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54.欲拒还迎: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社会系统论分析
55.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
56.事与愿违:财政支出导向与政治信任
57.政治关联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的执法效率吗?
58.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政治关联与债务融资——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59.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60.组织政治知觉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辨析——基于国有企业员工印象管理动机的考察
61.语言的政治vs.政治的语言——政治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
62.企业家政治关联、所有制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基于转型经济制度背景的实证研究
63.日本政治变动及其对华影响——一种结构、生态与政策的演化视角
64.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
65.司法的公共理性:超越政治理性与技艺理性
66.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信息效应与资源效应
67.“民心”何以得或失——影响农民政治信任的因素分析:五省(市)60村调查(1999~2008)
68.“分化的后权威主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变迁分析
69.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70.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
71.政治文明与宪政的关系
72.慈善捐赠、政治关联与债务融资——民营企业与政府的资源交换行为
73.国家审计提升政治信任的机理和路径
74.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
75.国企高管政治晋升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基于企业成长压力理论的实证研究
76.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路径与效应
77.转型期中国县级政府的客观治理绩效与政治信任——从“经济增长合法性”到“公共产品合法性”
78.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生态问题
79.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论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
80.分布理性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拓展
81.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阶级政治的衰落、再形成与新穷人的尊严政治
82.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
83.政治关联、薪酬激励与员工配置效率
84.反思“边疆”概念:文化想象的政治意涵
85.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86.英语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
87.中国环境下企业政治资源、政治策略和政治绩效及其关系研究
8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
89.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综述
90.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四个学术方向
91.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促进还是抑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视角的分析
92.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
93.民营企业政治关联、雇员规模与薪酬成本
94.政治行政化:县域治理的结构化逻辑——一把手日常行为的视角
95.农村和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的比较研究
96.政治信任测量的比较与分析——以澳门为研究对象
97.开拓政治价值:政治德性与政治理性
98.超越地缘政治的迷思:中国的新亚洲战略
99.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政治诱因——基于美国政治周期外溢效应的考察
100.天道、王道与王权——王道政治的基本结构及其文明矫正功能
101.上海居民文化资本与政治参与——基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分析
102.政治社会化路径下农民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证分析
103.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
104.总体保守化与政治右倾化的关联性分析——兼论第23届参院选举后的日本政局
105.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
106.政治关系、经济权力与贸易往来:来自东亚的证据
107.政治信任、人际信任与非传统政治参与
108.法治国家中司法与政治的关系定位
109.国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探讨
110.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
111.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
11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化与学科定位
113.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114.三鹿奶粉事件的尺度政治分析
115.政治冲击、不确定性与企业现金持有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主要内容 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1.1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做好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疏导毕业生在毕业学年的复杂情绪,等等。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毕业生在校内学习还是在校外实习,都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关注毕业生思想情绪的变化,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
1.2纠正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高校毕业生必然会出现思想上的困惑,进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知识,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使他们对就业问题有一个正确完善的了解。
1.3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应就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必备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自信心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态度,这种良好的态度能够赢得招聘单位的认可和欣赏。对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继而正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认识就业压力和困难,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看到自己潜力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主动适应观念,既不骄傲,又不气馁,满怀信心地迎接社会的挑战。
2.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2.1加强国情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现实社会与教科书的内容是有很多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估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才有利于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举办形势报告与座谈,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以便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各国的国情、民情,避免看问题的表面化和极端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然来临,大学生就业也步入了“大众化”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一而终的职业意识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企业越来越多,毕业生要学会在流动中、在变化中谋得生存和发展,正确处理好“忠诚”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1]。并且要加强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同时鼓励他们到农村、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
2.2加强毕业生道德法制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中虽然能够接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但没有专门的公民道德教育。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才能在步入社会后发挥自己的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在高校毕业生中加强道德教育十分必要。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很少有专门的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这对于大多数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是十分不利的。高校有关部门应重视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在毕业生离校之前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以防止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而造成毕业生求职缺乏诚信、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敬业精神不足、协作精神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会遇到很多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高校虽然开设了法律基础这样的平台课,但是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依旧狭窄,主动性差,意识淡薄,导致自身法律知识匮乏。在毕业生教育中,可以邀请法律专家、相关教师从求职到就业、从工作到日常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逐步提高大学毕业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2.3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积极地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尽快适应社会的必备条件[2]。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社会、家长及学生本身的重视。因此要根据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教育学生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让毕业生们不管就业与否,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为就业难而退缩,不为就业容易而沾沾自喜。在毕业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为面对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保障[3],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我,顺利实现就业。
3.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3.1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确立科学的择业期望值。帮助高校毕业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人的认识的发展规律,将理论教育转化为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使大学生确立适当的择业期望值,到祖国最需要、最能发挥个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将榜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组织毕业生学习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典型事迹。利用寒暑假和实习期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等基层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中,加深对基层单位、基层群众的感情,并及时端正就业态度,纠正不合理的就业行为[4]。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确立职业理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2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过去我们常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味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毕业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5]。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毕业生本身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并且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毕业生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不断提高,他们渴望能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和认可毕业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和引导毕业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主导教育内化为毕业生的自觉行动,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6]
3.3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
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学校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率,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择业观,家长应增强与孩子的沟通,通过自己的阅历,给予孩子最好的最直接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校内应该通过各类庆典、仪式、讲座、报告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思政课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其他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能动性,提供优质服务,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应占领网络阵地,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校园网络舆情,不断拓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及时解答和解决毕业生提出的问题,让毕业生真正畅所欲言,使学校、院系的工作更加全面、深入,使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互动起来[7]。
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达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毕业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静.大学生就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2][3]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以大学生的就业实际、自身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实现毕业生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触目惊心的数字,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办学、治学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学校的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压力增加。高校毕业生从2006年的4l3万人增至2009年61l万人,到2010年的630万人。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2.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就业影响更加明显。2010年高校630万毕业生,加上历年未就业人员,超过700万的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可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找工作,是社会对“80后”这代人的又一次考验。
(二)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1.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学生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大多选择在东部沿海等中心城市就业.对急需人才的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却少人问津;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很少人考虑民营企业,更少人考虑自主创业。2008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2.就业能力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十分欠缺,择业时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
3.就业心理脆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持有不同的就业心态,很多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问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与人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等等。
4.精神追求欠缺。现在的毕业生是“80后”,且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较脆弱,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匮乏,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缩退却。
5.缺乏职业道德,诚信意识薄弱。一些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对个人的发展考虑过多,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诚信意识,违约离职、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接收计划。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给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地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根据新形势发展进行转移,就业指导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教育中,作为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来进行。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切身利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最好时机,而且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学生利益的就业指导作为新的工作重点,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紧紧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动态、新特点、新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以下在问题。
(一)对就业指导内涵认识不足。
就业指导部门承担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强调服务功能,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主要将力量集中于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咨询就业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却忽视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造成大学生求职障碍的思想问题和职业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
(二)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
就业指导往往定位于“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才进行就业教育,未毕业的学生“事不关己”,出现就业教育工作“前松后紧”的局面,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人员相对不足、渠道单一。
就业指导工作只靠职能部门、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及个别教师参与,不能引起各层面的人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由于人手不足,难免出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信息多,就业观念教育少;讲普遍性问题多,解决思想疑惑少;介绍方针政策多,敬业精神培育少;学生盲目就业的多,深思熟虑的少等现象。
毫无疑问,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问题,与当前高校忽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思想教育息息相关。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要继续利用讲座、论坛、网络、新闻宣传媒体等多种方式,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新出台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对象主体倾斜于大学生,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广东省为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招募16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制定了《广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实施意见》;为鼓励毕业生走创业之路,2009年至2011年,重点扶持4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2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6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理念教育。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军政教育、形势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到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引导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学生能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在新的就业环境和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就业指导中全程为学生服务,要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树立追求先进科学知识、做合格人才的成才观,鼓励他们要凭借自身的优良素质参与公平竞争.从容选择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育毕业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要把收入高低作为评价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职业是无贵贱的,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能从就业“寒冬”中突围而出
(三)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
一、调查背景
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因此今年又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出现就业困难的原因,就像《通知》中所指出的,毕业生就业总量加大,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随着国民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造成今年的“最难就业季”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是很多学生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招不到毕业生;还有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之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跳槽频繁,招致用人单位的不满。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于2013年6月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4份,有效回收率达98%,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本科生270人,专科生24人,涉及四个专业;其中党员71人,占24.15%,团员233人,占75.85%;男生273人,占92.85%,女生21人,占7.15%(这与理工科学校的男女生比例有关)。
三、当前大学毕业生思想状况
(一)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和价值; 6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影响“非常大”或“比较大”;有8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86%的被调查者认识到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毕业后就业有影响。
(二)思想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端正,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才愿望,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对未来充满期待。学生有74%的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
(三)随着网络和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有58%的学生承认网络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影响,57%的学生会经常浏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四)毕业生择业观呈多元化趋势,就业期望值逐渐趋于合理。毕业生对就业问题十分关注,认识到就业渠道的多元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找工作”,许多学生选择考研、考公务员、选调生和选聘生等就业形式,而且随着国家和学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的加大,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逐渐趋同,有45%的毕业生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有5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地区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利于个人发展,在哪儿都一样。
(五)毕业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肯定态度,有71%的学生认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通过面对面谈话或者通过电话、短信和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
四、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就学生层面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竞争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且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增加,激烈的竞争导致部分毕业生思想波动大,因此这段时期也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部分毕业生会出现失眠、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在大学生中也表现出来,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采取一些造假的方式,导致诚信的缺失。且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多的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二)就学校层面来说,首先,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学生就业率也是评判学校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的实用性,强化服务功能,而忽略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对于毕业生来说,最后一个学年课程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外出找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到用人单位实习或见习等,导致学生流动性很大,在校时间相对较少且不固定,这也给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第三,目前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都存在一些问题。从内容上来说,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理论空洞抽象,很少能与实践相结合;从形式上来说,教育形式简单陈旧,单纯的口头说教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教育毕业生将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毕业生树立长远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就业意愿不强,或者是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期望太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做起,而造成就业难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到单位报到之后,发现现实的工作与理想差距太大,一时不能适应,从而频繁跳槽,甚至极端的情况,个别学生第一天去报到,第二天就辞职,这也引起了就业单位的不满,也不利于毕业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毕业生班级、宿舍,开展交心、谈心活动,进行心理危机排查,与“双困生”(即就业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未能按时毕业学生)单独谈话,对于有消极悲观情绪的学生要予以重点关注,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个别比较严重的学生,要通知家长,在家长的帮助和配合下开展教育、治疗工作。
(四)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开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拓宽教育渠道,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针对毕业班学生流动性大,在校人数不固定的特点,采用电子邮件、QQ、飞信、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便捷有效,针对性强的效果。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期中答辩,毕业答辩等学生集中在校的时间,采用年级大会、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集中教育。第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可以邀请一些成功校友在广大毕业生中开展座谈、主题报告会等形式教育学生,分享其成功的经验,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支部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成长,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高等学校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说,要切实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R].教思政厅[2009]1号.
[2] 贾文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关键词:新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缘由
随着高校连续多年的大幅度扩招和毛入学率的持续增长,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
[1]
从近几年的毕业生数量来看(如图 1),2004 届毕业生总数为 280 万,2013 届毕业生总数达680万,九年内数量增幅达243%。如图1
由于毕业生数量的持续走高,“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体制机制的建立,就业岗位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局面。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关注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7]
(一)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探索的理论意义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产物。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实现理论的创新、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时代适应性。
(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探索的现实意义
鉴于客观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 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加强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对于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12]
就业指导最早起源于美国。后期发展较好的有德国和英国。如美国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非常发达,德国的“慕尼黑就业模式”, 英国高校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等。国外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较早,经验丰富,在全程化、专门化、信息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等方面给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源于 1925 年《职业指导实施》的出版,之后国内的许多高校陆续开展了就业指导的实践及就业指导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并增设就业指导机构。从出版的书籍来看,如:王珍等主编的《职业指导》、朱启臻著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粱迪《略论新时期大学生职业观的特征和作用》、郝志群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较为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技术性指导,而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育人功能缺乏重视,关于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面的研究更加少。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1.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就业过程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就业观念、就业素质和就业格局的社会实践活动。[5]
2.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为大学生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项服务,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二者在对象、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上都是辩证统一关系。在培养对象上,都是以青年大学生为对象,在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四有新人”。[10]
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就业工作中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就业指导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就业途径等方面的指导和讲解,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环节,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很难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理论研究存在单一性和不系统性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关注程度比较高,研究相对比较深入,而对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课题的研究相对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存一些不足,例如有些文献内容的单一性,单就从就业中的一方面或者一个问题去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系统性不强。
(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乏, 方法陈旧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工作中内容空乏,理论说教过多,主要以理论灌输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三观教育和正确择业观教育。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情况,但各高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还是墨守陈规,缺乏与外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和外部复杂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四) 就业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不够
就业工作中就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构成要素如何发挥分力和合力,如何开展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等实践操作问题,尚处在探索中。
(五) 高校思想教育队伍不健全,整体素质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不健全和整体素质不高。主要的表现在:一是专职人员数量不足。达不到思想教育辅导员和学生1:120-150的比例配备,二是高校没有配备专职的思想政治辅导老师,或是现有的思想政治辅导老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相对薄弱,无法正确分析当今的社会形势,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乏力。
五、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一)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要在日常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全程教育理念、全方位服务理念、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理念。[8]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涉及到每个学生且具备一定的系统性,有助于解决择业就业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当遇到一些特殊案例就需要及时开展课外辅导。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精确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发展趋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确保地将思想教育延伸至大学生择业就业全过程。
(三)个别咨询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21世纪人才培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针对个别化问题,需要面对面进行个别咨询指导。咨询形式可以为现场回答,热线电话,网上咨询、公开邮箱等。
(四)专业技能教育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专业技能教育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利用专业教学、试验、实习等机会向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调动广大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种知识传授、道德教育与人格教育的氛围。同时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主渠道”的沟通和交流,力争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技能学习、科研和校外实践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在学习、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自觉提升就业思想品德水平。
(五)注重日常教育的渗透和与毕业教育的相融
日常教育要把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两课”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学校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各个领域。毕业教育是指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作好相应的就业准备而进行的集中强化教育。注重日常教育的渗透和与毕业教育的相融,既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又能取得最后冲刺的成绩。
(六)分阶段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
就业思想教育有它固有的丰富内容和严格规律的教育体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因此,就业思想教育应该细化,将阶段性教育与分层分类教育结合起来。只有按照大学生成长和教育的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9]
(七)建立全程化生涯辅导模式
生涯辅导,是一个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和模式,在西方国家企业和高校被广泛运用。大学生时期是人的生涯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全程化生涯辅导”是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新生踏入校门至毕业离校,贯穿于整个大学生生涯,从学生入校伊始,将生涯辅导列入学生培养计划,渗透到校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建立全程化生涯辅导模式。[9]高校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全程化生涯辅导,使之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全程化生涯辅导理念和模式。“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的模型。如图2
(八)建立齐抓共管的大格局队伍,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团结而充满凝聚力的队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想搞好此项工作,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打造齐抓共管的大格局队伍,完善全员化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体系。大格局基本队伍由“两课”教师、专任教师、成长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专职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组成,辅以专业课
教师、校内外专家和学者。“两课”教师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中坚力量。辅导员、班主任、院系专职书记负责对学生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实习单位跟踪服务,在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缝的融入进去。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就业形式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做好就业信息的及时和更新以及做好来校招聘单位的统筹规划和服务工作,为学生就业开展全方位服务。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系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实现从认知角度出发根本祛除大学生择业就业期间易出现的思想、心理和生理问题。另外高校还可以尝试拓展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如聘请企业家、部门主管、工程师等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建立一支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如图3。只有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各种资源,形成上下互通、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赢,才能在新时期把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汝信 , 李培林 . 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靳海燕.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2)
[3] 邓长青.大学生就业指导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依群.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 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 陈志刚,刘灵芝,金宝莲.大学生就业困境因素分析及其出路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6)
[7] 傅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 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78
[9] 潘一鸣.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0] 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不凡面具
下一篇:美好生活《尊严、适切、简单的生活》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