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位卑微、遭人厌弃的职业,竟然拍成了时下最热门的古装剧?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最近小成本网剧《御赐小仵作》有些火爆,甜美萝莉搭配闷葫芦王爷,专心搞事业,间歇谈恋爱。尤其塑造的“女仵作”形象格外吸引人,围裙一穿,“口罩”一戴,利落地摆开工具,像是米其林大厨在安静备餐。

  

  ▲图片截取自《御赐小仵作》

  “仵作”经常出现在各种影视剧中,是悬疑剧“侦探+法医+打手”组合必不可少的正面角色。一把小刀一支镊子,三两下就能推断死因,让判案者脚踩电门、灵光一闪,最终揭露事情真相。

  但历史中的“仵作”却远没有这般专业和风光,甚至地位卑微。

  最早和尸体打交道的是阴阳师或堪舆师,他们熟知风水、点穴分金,日常任务是写“殃榜”,就是确认死者出殡和下葬的时间、埋葬的方位及深浅,因此不惧怕尸体,且掌握基本的验尸常识。

  就像近现代的考古学建设吸纳了很多优秀的盗墓贼,仵作行业也是民间特殊行业“专职化”的结果。

  

  ▲图片截取自《御赐小仵作》

  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负责验尸的工种,辅佐官府断案,由多人配合担任。

  秦朝时规定了检验组织制度,每个案件由县令或县丞命令令史率领隶臣前去勘验,检验后由令史写出检验报告书。这“令史”和“隶臣”就是“仵作”的前身。

  五代后晋《疑狱集》中首次出现“仵作”一词:“更令仵作行人,各供近日与人家安厝坟墓去处,文状”,意思是“查问仵作,让他们讲出近日替人殡葬的位置,并记录下来”。

  可见当时的仵作并不是“验尸官”,而只是专门为人殓尸殡葬的职业。

  直到宋代,仵作才兼职官署差役,从事检验死伤的工作,完成了从临时工到正式工的转变。

  

  ▲验尸工具

  图片截取自《御赐小仵作》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对《大宋提刑官》不陌生,它和《名侦探柯南》并列成为了古今中外两大童年阴影。

  《大宋提刑官》的主角宋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早在南宋时便开创了“法医鉴定学”,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法医学之父”。

  

  ▲图为《大宋提刑官》海报

  他曾说过:“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意思是刑狱之事最重要的是死刑案件,死刑案件中最重要的是查清初始案情,而查清初始案情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检验。

  为了指引当时及后世的仵作,宋慈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撰写出《洗冤集录》。书中不仅记录了大量验尸、验伤的内容,还有相当篇幅的现场勘查规范,部分内容放到今天依然适用。

  

  ▲图片截取自《大宋提刑官》

  例如《梅城谜案》中,孟知县被人烧死,宋慈认为:活人遇火会奋力挣扎,嘴张开,大口呼吸,因此这样烧死的人口鼻内肯定有烟灰,但是如果着火时人已经死了,嘴巴紧闭,不再呼吸,则口鼻内没有烟灰,由此判断孟知县在焚烧前就已经被谋杀了。

  

  ▲图片截取自《大宋提刑官》

  类似的情节还有辨认伤口是生前造成还是死后造成的、溺死的尸体时生前入水还是死后入水等等,都是通过死者受到刺激时是否还有生理功能来判断,这与现代法医学的“生活反应”原理完全符合。

  又如《李玉儿失踪案》中,宋慈提到了“蒸骨法”:选一个晴朗的日子,将骨骼洗净,用酒和醋熏蒸,再用红色油纸伞过滤阳光,观察尸骨上细小的伤口。

  

  ▲图片截取自《大宋提刑官》

  这是利用了红色油纸伞可以吸收阳光的部分射线,只让一定波长的光透进来,与现代法医学通过紫外线来查找细小伤痕,有异曲同工之妙。

  依稀记忆里,大伞撑开,伞下宋慈一脸严肃,骷髅斑驳陆离,整个屏幕透出诡异的红光,对我完成了残酷美学的最初启蒙。

  

  ▲动图截取自电视剧《大宋提刑官》

  但是,不可否认,受到当时条件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大宋提刑官》和《洗冤集录》里也有谬误或不科学的地方。

  例如广大伦理剧爱好情节——滴血验亲或滴骨验亲。

  滴血验亲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取一碗水,然后把两个人的血滴进去,根据是否相融来判断有没有亲缘关系。

  

  ▲图片截取自《甄嬛传》

  如果滴血验亲使用清水,由于渗透压的关系,红细胞会吸水涨破,结果必是全都溶于水,五湖四海皆是亲戚。

  如果不使用清水,血液相遇是否融合只取决于他们的血型,而亲子间血型不一定相同,以此判断多半会出事。

  所以影视剧里常见的滴血验亲剧情,总是能有匪夷所思的结果,相信大家也早已见怪不怪了。

  滴骨验亲则是把血液滴到骨头上,若是相融便是有血缘关系。

  然而一幅陈年骨头,布满裂隙,无论滴谁的血都能畅通无阻地融进去,不能说漏洞百出,只能说毫无用处。

  

  ▲图片截取自《大宋提刑官》

  又如广大宫斗戏爱好情节——银针试毒。

  女主摘下簪子往饭菜里戳一戳,拔出来簪尖呈黑色,则说明饭菜有毒。

  这是因为古时候的毒一般都是砒霜(“鹤顶红”的主要原料也是砒霜),因为生产技术落后,砒霜里会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与银接触会生成黑色“硫化银”。

  而到了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进步了,砒霜的纯度提高了,自然不再与银起明显反应。

  

  ▲动图截取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大宋提刑官》和众多影视剧都美化了仵作的社会地位,实际上仵作因为经常接触尸体,十分遭人厌弃。

  他们不仅不得与良民通婚,本人及其三代子孙还不准参加科举考试。父子继受,世代都是仵作。

  

  ▲图片截取自《御赐小仵作》

  并且,现在对法医的筛选非常严格,从业者需要科班苦读,吭哧吭哧背下许多大部头。但古时候的仵作大多没受过什么教育,个人素质不高,专业程度也低,还经常偷奸耍滑。

  宋慈在《洗冤集录》中多次提醒检验官,注意提防仵作作假影响判案,如“凡检验,不可信凭行人。”意思是验尸时不可轻信仵作。

  检验尸体时,仵作要在检验官的指挥下翻检尸体,查看创口,并且大声呼喊出检验结果,借以表示公开透明,没有徇私舞弊行为。随行检验官员对于仵作的报喝内容进行查验比对。

  

  ▲图片截取自《大宋提刑官》

  宋代时验尸官会亲自检查,元代时仵作已经成为全权的检验人员,验尸官只作监视。

  发展到明代,官府和老百姓对仵作逐渐信任,但仵作仍然由低下的贱民担任,在官方正史中也极少有关于仵作的言行记载。

  清中期,仵作彻底吏役化,具有法定的官方身份。也就是说,仵作最终完成了从非在编的正式员工到在编公职人员的转变。

  《大清会典事例》规定: “凡州县设仵作, 大县三名, 中县二名, 小县一名。并于额设之外,再募一二人,令其跟随学习, 每名给发洗冤录一部,选委明白刑书一人,与仵作逐细讲解。”以后的定例对仵作的选拔、培养、待遇、考核及奖惩等方面均有专门规定,《洗冤集录》也成为了教科书,仵作人手一本。

  

  ▲《洗冤集录·检骨图》,图片来自网络

  专职化后,因仵作拥有独断验尸的权力,在检验中做手脚的机会很大,受贿舞弊的行为也时常发生,如清朝仵作潜规则中,有尸亲和被告奉上“开验钱”、“洗手钱”的陋俗。

  《吴下谚联》有言:“仵作子帮衬活死人”,是指仵作看案子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将轻的验成重的,将重的验成轻的,从中捞取私利,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

  凌檬初《二刻拍案惊奇》写道:“官府心里要报重的,敢不奉承?把红的说紫,青的说黑,报了致命伤两三处”,结果必然是冤假错案,人命不堪。

  通过揣摩官府的心思出具证明,已不是仵作一人的腐败黑暗,而是整个司法体制的严重缺陷。

  

  ▲图片截取自《大宋提刑官》

  1909 年,《大清宣统新法令》改“仵作”为“检验吏”,摘掉“贱民”的帽子,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工资,并组织其学习近代法医知识。从前仵作一直不被允许的尸体解剖,也正式被确认合法,这成为了我国古代仵作和现代法医的分水岭。

  1932 年,“司法行政部法医研究所”建立,主要任务是培养法医人才,承办各地法医检验,开展科学研究,成为中国法医学发展的重要阵地。

  

  ▲图片截取自《法医秦明》

  至此,仵作作为中国封建制度发展衰落的见证,和古代法制文明的重要载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一篇:那一朵骄阳下的向日葵——论《红楼梦》史湘云
下一篇:突发!7名印度士兵在我国藏南失联,幕后真相果然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