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十篇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1
手机版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篇1

  著者:庸

  定价:26.00元

  看过庸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在男女感情特别是婚姻方面,他有着很深刻的见地。该书延续了庸一贯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的笔调,是以爱情专家的视角创作的婚姻哲学书。书中内容看似对生活、爱情百般挑剔,然而沉淀的却是对生活无比的热爱。

  这是一本读者可以放在枕边反复翻阅的轻松的小书,又是一本满含人生哲理的智慧手册。他以独特的视角将夫妻间的小趣味、小摩擦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连珠妙语更是直指你我内心深处,无论已婚的未婚的,都能在他的文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庸用简单却尖锐的朱氏语言调侃男人女人的爱情,嘲讽夫妻之间的婚姻生活,而读者在笑过之后往往会细细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著者:钱文忠

  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价:35.00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代李毓秀著),“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可拆分为“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该书为5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钱文忠解读的《弟子规》从现实出发,例举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在《弟子规》中找到了依据。读过该书,我们会不禁想到一系列问题。比如,现在社会老龄化水平提高,针对父母财产分割产生的兄弟反目现象越来越多,究其本质原因就是心中没有“孝悌”。而这最基本的做人准则是应该从小培养的。家长不能靠哄或交换条件,而要让孩子明白“孝悌”是不能打折的。又如,当说到“仁、爱”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很局限在公益事业、灾难救助等很狭隘的部分。其实,仁爱之心需要每时每刻融入生活之中。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往往可以消弭很多问题。

  《读破才子心》

  著者:廖晓明

  出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定价:25.00元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篇2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篇3

  关键词: 常州诗派 洪亮吉 范式 忠孝友悌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69-73

  诗人的生命往往既在其作品世界里,又在其生平事迹中。想要很好地了解诗人的人格精神、心灵世界,就不仅要阅读其诗歌作品,而且要观照其一生行事。诗歌流派的诗风祈向,表面上看是诗歌风格的相似与趋同,本质上则是诗人人格精神的一致与同构。知人论世乃传统的诗歌批评方法,研究常州诗派既要从诗歌世界中探析,也需从生平行事中寻绎。洪亮吉是常州诗派中典型人物,其一生行事堪称范式。

  洪亮吉(1746—1809),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又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自幼丧父而刻苦读书,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等人友善,有“毗陵七子”之目。在诗歌创作上颇得袁枚、赵翼等人的赏识。学使朱筠谓“甫到江南,即得洪、黄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云。”[1]2330洪亮吉在经学、小学、史学、文学、地理学、方志学方面皆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人口学家。他在科举之路上跌打滚爬的时间实在太长,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十五岁才以榜眼高中,成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后督贵州学政。嘉庆元年(1796)回京供职,嘉庆五年(1800)以越职言事获罪,充军伊犁。三个月后赦还,从此家居撰述至终。

  一

  清代常州人文荟萃,堪称文献之邦。袁枚诗云:“常州星象聚文昌,洪顾孙杨各擅场。”[2]690龚自珍《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履恒》云:“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3]494严迪昌《清诗史》亦云:“常州在清代人文蔚起,如包括所属八邑,更是景观惊人。乾隆时期,常州这个‘部落’最称鼎盛,诗、文、词、画、经学、史学莫不名家辈出。即以诗论,先是黄景仁、洪亮吉称‘洪、黄’,后又加上孙星衍,称‘三家’,又添进赵怀玉为‘孙、洪、黄、赵’,最后则有‘毗陵七子’之号。这个群体,除了黄景仁外,洪亮吉名声影响最大。”[4]924常州诗派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包世臣认为黄景仁“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5]629在诗歌创作上洪亮吉稍逊黄仲则,在诗论建树上则当仁不让,其《北江诗话》堪与赵翼的《瓯北诗话》相颉颃,是乾嘉常州诗派诗学理论的基石。维特根斯坦曾言:“一个人所写的东西的伟大依赖于他所写的其他东西和他所做的其他事情。”[6]94洪亮吉在当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交际之广、声誉之隆并非仅凭“文章”,主要应该是“他所做的其他事情”——道德行为上的垂范。洪亮吉既是有才之人,更是有德之辈。由于地域因素、历史承继、家族文化的影响,加之常州士子普遍具有的忠梗、迂憨之气,常州诗人磊落高旷、性情耿介、节操高尚,在这方面洪亮吉堪称范式。洪亮吉生于文化世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在其一生的文化含茹、人格育成中,“士先器识而后辞章”[7]206的儒家信条对其影响甚巨。道德是文章的内质,文章是道德的外化。洪亮吉的道德、文章皆服从于“忠孝”思想,是其人生奋飞的双翼。他一生恪守儒家传统,从不越雷池一步。“洪稚存太史志行气节,儒林引重。”[1]2396洪亮吉认为诗歌“当又求之于性情、学识、品格之间”[1]2296,其诗学主张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道德内涵。因此,在研究洪亮吉诗歌时,“以审美的标准评价艺术性,以超审美的标准评价伟大性。”[6]94本文以常州诗派中“洪亮吉范式”为研究中心,以“品格”为向度,以期引起学界对洪亮吉以及常州诗派的诗歌矿藏进行深度掘进,有望获得更多的乌金瑰宝。

  (一)荩臣忠心

  “男儿处身世,恩重命亦轻。”[1]1934洪亮吉怀有强烈的知恩图报的心理。“荩臣事业先清节,传世文章已白头。只我受恩惭未报,青冥高望渺含愁。”[1]842“高宗纯皇帝上宾,亮吉以供奉内廷奔京哭临。”[8]5559洪亮吉的忠君思想既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承继,又有士为知己者死之因素。其憨直、忠贞,既源于个性禀赋,又是受常州人文环境的熏染,包括师生友朋间的激发与焠厉。

  洪亮吉特立独行、敦品励节,他一心为国,不避嫌怨。从其弹劾贪官一事可以管窥当时士子心态、官场壸奥。“仁宗亲政,诏求直言极谏之士。亮吉念身自微贱,受知两朝,居侍从之列,欲终不言则非人臣匪躬之义……自闻诏后,不知寝食者累月。”[8]5559“因陈时政数千言,指斥故福郡王所过繁费,致州县虚帑藏以供亿,故相和珅擅权,时有达官清选,或执贽门下,或屈节求擢官出使者,凡罗列中外官罔上负国者四十余人。”[1]2369因为关心国事、竭诚报君,“先生目击时事,晨夕过虑,每闻川陕官吏偶言军营情状,感叹焦劳,或至中宵不寐”[1]2345。“文死谏”乃书生报国之途径,但因种种原因,往往是“书生报国徒诳语”[5]308。洪亮吉对皇权裹挟下的士子价值看不清楚。“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5]15-16,这虽是黄仲则的一时愤激之辞,却也切中时弊。“亮吉读书人,体弱,毋许用刑。”[8]5559嘉庆帝的一句体恤话语让洪亮吉感激涕零,“伏地痛哭,一一如问,指陈无隐。”[1]2345与洪亮吉同朝为官之人大多“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9]11309“虑久远者,以为过忧;事兴革者,以为生事”[9]11309,这是当时官场上明哲保身者心理的真实写照。衮衮诸公中直言极谏者寥若晨星,洪亮吉算是特例,其忠鲠、憨直之气于此流露得淋漓尽致。此事颇具戏剧性、滑稽感,背后的玄机耐人寻味。在乾隆盛世,在英明君主的眼皮底下,为何会有和珅这样的巨贪,且能猖獗一时、横行一世?为何伉直之士洪亮吉却被遣戍伊犁,又旋被赐环?洪亮吉自此结束了伴君如伴虎的生活,回到秀美的江南栖息其劳顿的心灵。从洪亮吉犯颜批鳞及其晚号“更生居士”的背后,不仅可以管窥盛世官场的腐败,而且可以透析乾嘉仕子宦海的艰险及其心魂的难安。

  (二)孝字为先

  洪亮吉立身以忠孝为大,他既凭忠君闻名,又以纯孝著称。其孝亲之情在诗作中抒写不多,在行动上则得到很好的践履,《洪北江先生年谱》对其感人孝举记载甚详。

  洪亮吉“六岁而孤,母蒋贤明,督课严,风雪夜受经至鸡鸣。亮吉纯孝,既壮,为婴儿戏娱母。家贫,橐笔出游,节所入养母。”[8]5559少小失怙,“贫无所依,随蒋太宜人及姊弟寄居外家……俾先生就外家塾受经,率夜四鼓方就寝。”[1]2324在严母的督教下他读书明理,其外家蒋氏乃当地名门望族,洪亮吉的成长主要得益于母教与外家的支持。在家境窘困的情况下,母织子诵常到深夜,他对母亲的感情特别深厚,《机声灯影图》凝结着母子情深,海内名人题咏殆遍。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月二十六日,“蒋太宜人在里猝得中风疾卒……仲弟以先生在千里外,恐得讣后惊悼有他变,即作札言太宜人病状”[1]2332,“先生骤闻哀耗,五内昏迷,方度八字桥,忽失足堕水,两岸陡削,人不及救,随流至滕公桥。有汲者见发飏水上,揽之,得人,试心口尚微温,始呼众集救,问里中识者……及审状,则皆曰:‘孝子,孝子!’悲叹而散。天严寒,衣履冰湿……久之方苏,抢呼痛哭,几不欲生,水浆不入口者五日。诸姊以大义责先生,始稍进米饮。七七内仅啜粝粥,席藁枕块,昼夜号哭,终丧不进肉食,不入内室,所服皆白衣冠,不御緇布,自以未及侍蒋太宜人含敛,哀感终身。嗣后每遇忌日,辄终日不食,客中途次不变,三十年如一日。”[1]2332-2333除孝母外,洪亮吉对外王母龚太孺人亦极尽孝心,乾隆三十二年,“冬十月,外王母龚太孺人病剧,先生自塾中归侍疾,衣不解带者旬日。及卒,恸哭呕血。七七竟,始奉蒋太宜人归兴隆里旧宅。”[1]2328他在《从母庄孺人墓表》、《从母杨孺人墓表》、《九月初二日,得家书始奉适王氏姑七月初九日讣,翼日,于崇南坊寓舍为位以哭,哀定并赋诗一章》中抒发了对两位姨母以及小姑的敬爱、怀念之情。常州诗人成长过程中的母教往往胜于父教,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孙。洪亮吉的成长得益于广义上的母教,具体说来,就是受外婆、姨娘、姑姑等家庭成员以及亲戚中女性的影响,在洪亮吉的成长过程中,她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正因如此,洪亮吉衔恩佩德、耸志翘襟。当然主要还是得益于母亲的教育。洪亮吉是纯情至性之人,其孝既含人伦因素,又有感恩戴德成分。

  (三)棣萼情深

  孝悌相连,洪亮吉除孝敬长辈外,对同辈亦充满爱心,从其颇重手足之情足见其仁爱之心。洪亮吉有三姐一弟,为了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他过早地用柔弱的肩膀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我年十五六,即为童子师。无父谁复怜,门户独立支。”[1]2027他先是靠教私塾挣来的微薄馆金,后主要依赖游幕做师爷挣来的极少收入艰难地维持家庭生计。姐姐出嫁后,他除了挣钱养家外,还要为仲弟供书上学,“四十四年己亥,先生三十四岁。仲弟以少孤失学,假仲姊资学为贾,累岁亏折资本,至无以偿。时先生服阕归里,决计携弟北上,别谋进取。”[1]2333“先生节啬所入,半给仲弟馆费,以半寄归为衣食之资”[1]2334,“四十五年庚子……仲弟以思家得咯血疾,新岁益甚。先生质衣具资,遣人送归。时甫近上元,以无衣不克出门,托疾断庆吊绝过从者凡两月。”[1]2334“仲弟病痊后,复假贷北来,先生为尽偿宿逋,并取还前典质之物,类皆卖文钱也。”[1]2334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月二十五日,“适汪氏仲姊以疾卒,先生闻讣,哭之恸。仲弟以尚未议叙留都,每月揭资寄之。”[1]2335洪亮吉一如既往地赞助其弟生活,宁愿自己衣衫褴褛、忍饥挨饿,也要维持好舍弟学习、生活所需。舍弟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后,洪亮吉仍放心不下。《舍弟以八月亲迎,余悯其未知稼穑之艰而即有家室,爰作诗二章勖之以成人之义云尔》一诗是他对舍弟的叮嘱:“晨昏侍堂帏,冀以慰苦节。黽勉卅载修,冰霜历周折。年衰心血尽,始及抱孙日。愿汝勖室人,承颜幸无缺。”[1]2028他教导弟弟度荒对策,“忆把家书读,愁言米价增。已知河鲤涸,只望雨龙升。八口兹何计,三田再不登。年荒应杀礼,亲迎莫烧灯。”[1]2023该诗充分地揭示出荒年饥岁中士子的困窘境况,表达了白屋寒门中兄弟深情。嘉庆三年(1798)三月初二日,高宗纯皇帝召见洪亮吉并记名表扬,“时甫得仲弟凶讣,痛哭不食者累日,即于初七日陈情引疾。二十五日,挈家属从陆路南回。四月二十五日,抵里,哭仲弟于厝舍。”[1]2344皇恩眷顾之际、仕途顺利之时,洪亮吉“得仲弟凶讣”,便立即“陈情引疾”,回家料理丧事。从其在仕途、亲情间的取舍,名利、责任间的选择可见他人格操守的高尚。在“无父从兄”的时代,洪亮吉对舍弟的关照可谓无微不至。他不仅尽到做兄长的责任,而且替母亲承担了部分责任。这既是长兄的担荷,又是洪亮吉孝母之心的延伸。

  (四)友生义笃

  古人提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有道是“虽有兄弟,不如友生。”[10]332《吴会英才集》称洪亮吉“至性过人,笃于友谊。”[1]2396他和赵翼“青鞋布袜过从频,一道横街作近邻”[11]1203,属于“劲敌相逢互客主”[11]1102的忘年交。赵翼“偶有遗忘,问之稚存,辄录示原委”[11]1061,“凭君胸罗储偫多,供我耳食取携速……快哉得此行秘书,读万卷如为我蓄。”[11]1061-1062洪亮吉“与同邑黄景仁诗歌唱和,时称洪黄。”[8]5559“家居,与孙星衍相研摩,学益宏博,时又称孙洪。”[8]5559“同里则孙、黄、赵诸君外,复偕杨君伦、吕君星垣、徐君书受、唱酬无间,里中号为七子。”[1]2331其表弟赵怀玉《哭洪大》曰:“我之先王姑,实为君大母。君才长一龄,肩随少相狃。”[12]550从乾嘉诗坛特别是常州诗群别集以及相关文献中不难看出洪亮吉高频出现,这与其擅长交际,笃于友情有关。与洪亮吉相隔云溪的黄景仁乃心高气傲、严于择友之人,与洪亮吉却是金石之交。他们之间的友情十分感人,堪称死友。乾隆四十八年(1783),“五月,(洪亮吉)得黄君景仁安邑临终遗札,以身后事相属。先生由西安假驿骑,四昼夜驰七百里,抵安邑,哭之于萧寺中,为措资送其柩归里……八月朔日,抵里门。因为黄君营葬。”[1]2337洪亮吉不负嘱托,不愧为黄景仁的生死之交。《清故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洪君墓碑》有云:“君之大节章矣,至其友于兄弟,惠及朋友,尤复恤然于急难之故,漼焉于死丧之戚。尝以仲弟殁,引疾去位,归里持丧。又其友黄君景仁,旅死安邑,君自西安假驿骑四昼夜行七百里,哭之于萧寺中,送其柩归。二秋徂殁,延之之服有逾;千里结言,元伯之车俄及。他如义敦戚党,谊笃师门,指囷折券之风,乐善好贤之雅,即云余行,人孰能之?”[1]2366他的义举入选徐珂《清稗类钞》的《义侠类》,必将传唱后世。

  洪亮吉在《竹初诗钞·序》中说:“闻季木得余书痛哭失声,时时走余家问消息。及余抵戍所,甫一日即得季木书,于患难中申之以婚姻,所以慰戒之者无不至。在戍所三阅月,凡三得季木书,而余已蒙圣恩旋里矣。季木于朋友死生离合之际,不忍相负如此,然后知季木诗之工,季木性情之挚为之也。乌乎!”[13]7-8从洪亮吉遣戍伊犁后其好友钱维乔的态度可以反观洪亮吉的为人,同时亦可管窥常州诗人性情的敦厚纯挚。

  二

  清朝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殚精竭虑,通过各种手段对士子进行“行为规范”,对江浙一带的文人采取了更多、更巧妙、更有力的文化整肃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了乾隆年间开始收到明显的效果。常州一地素有泰伯遗风,东林精神,东坡人格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化育,常州民风醇正,士风厚实。常州人文环境的“风景这边独好”乃“洪亮吉范式”形成的沃土。

  赵怀玉(1747—1823)的至性、清操与其表兄洪亮吉颇为相似。“不敢好名为欺人之事,亦不肯好奇为欺人之学。”[12]147他移忠于孝,《收庵居士自叙年谱》云:“吾母嘉言懿行不可悉数,怀玉幼即多病,其抚怀玉也,恩情抚育,百倍恒情。常侍母寝,年十六应试白门,匝月离母侧,每远行,则泫然泪下。乃生不能养,疾不能侍,敛不能凭,而犹视力人世,其何以对有母之人哉?”[14]497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孝母之心。赵怀玉不仅忠孝,而且友悌。嘉庆二年八月,“洪稚存以言事得罪,部拟斩决,上宥其死,改发伊犁。余第一日慰之于都虞司,第二日探之于刑部狱,第三日送行于广宁门外。典衣为赠”[14]497。患难见真情,洪亮吉被发配伊犁时,赵怀玉、钱维乔、孙星衍等人皆未避嫌,而是用一颗至诚炽热之心去温暖患难中的洪亮吉。赵怀玉既重友生之情,亦重兄弟之义,年谱载:“初先祖常命余与从兄华玉并为世父似山君后,时甫二龄。及长……决意为归宗计,是岁九月十三日始集族人祭告祖先,举所授田产悉归从兄。”[14]463由此可以看出赵怀玉重义轻利的品格。

  孙星衍(1753—1818),在诗文上与洪亮吉齐名,合称“孙洪”。石韫玉《芳茂山人诗录序》云:“先生抱慈惠之心,守耿介之操。凡一事之有利于人者,无不为也;凡一事之有蠹于国者,无不革也。百姓爱之若父母,百吏尊之若师保。”[15]1《十朝诗乘》云:“孙渊如观察山左,尝与康廉使基田规筑丰县河堤……渊如尤耿介,河工羡余,向归扣费者,独纤芥不取,悉以给引河工费。时曹工尚未合,河督及巡抚亟奏合龙,移其任。寻又奏称合而复开,开则分赔,当半属后任,而当事者并以责之。渊如无难色,曰:‘吾无才椽尺土,然既兼河务,敢不为人受过!’不近利,亦不避害,士大夫所难也。”[16]459由此可见其仁恕之心、廉洁品格。再看一段有关他的美谈,“族妹年未笄,随父转徙至都门,几为贵人簉室,渊如时官兖州守,闻之,趣毁其约,使人迎至兖。太夫人收养之,视若亲女。适吴山尊孝廉鼒赴试,道出山左,因浼人媒合,即于署中合卺。后五年,吴入翰林,传为佳话……相传孙渊如妹貌美,能诗,山尊尝以‘碧桃花’喻其风格。”[16]395从此佳话中可以看出孙星衍仗义果敢,乐于助人的精神。此中既显仁爱之心,又有友悌成分,同时从其对女性婚姻自的尊重中看出其女性观的进步。

  赵翼(1727—1814)是乾嘉常州诗派中另一位核心人物,他“平生性不因人热”[11]210。广州太守缺出,两广总督李侍尧托人捎话给他,要他面见,以图收为党羽。出人意料的是赵翼对此不加理会,由此可见其性格的强项。“芒鞋不称朱门步,羸骑羞随绣幰鞭” [11]215是其性格的写照。“先生生平骨嶙峋,但有强项无曲身”[11]649虽是奉粲戏言,却也是是夫子自道语。

  盛世寒士黄仲则(1749—1783),目无凡尘,交友不苟,“天然臞隐骨嵯峨,破絮蒙头自苦哦。残雪一峰相对立,不知清气落谁多。”[5]256该诗可见其人格之独立,操守之高洁。“旧山同伴倘相逢,笑尔行藏不如鼠。”[5]355他鄙夷“似张虎威实媚人”[5]354之辈。自身困窘却能悲天悯人,心系寒士,“我欲云门峰,化作并州刀。持登天都最高顶,乱剪白云铺絮袍。无声无响空中抛,被遍寒士无寒号。”[5]135黄仲则诗中之“絮袍”与杜甫的“广厦”、白居易的“万里裘”一样深含着诗人恫鳏在抱、民胞物与的情怀。

  管世铭 (1738—1798)拜任御史时,赵怀玉贺之以诗,拜官后,“劾和相疏草已具,乃奏留枢直,自云愧负此官……韫山志在抗言除奸,然当其入谏院,尚非其时,文成盖深知之。”[16]432《清史稿》言:“时和珅用事,世铭忧愤,与同官论前代辅臣贤否,语讥切无所避。会迁御史,则大喜,夜起彷徨,草疏将劾之,诏仍留军机处”[9]11315。

  由上可知乾嘉常州诗派中的钱维乔、赵怀玉、孙星衍、赵翼、黄仲则、管世铭等人身上皆有常州士子普遍具有的忠正耿介之气。其总体人格倾向于“洪亮吉型”,同气相求、意气相投乃彼此倾慕、相互交好之因,他们之间堪称“金石交情翰墨缘。”[15]49在道德操守上,洪亮吉堪称样板,这是他受到乾嘉常州诗派其他成员普遍欢迎的根本原因。钱维乔《致洪稚存》有言:“始吾以足下为才士,今则以足下为谠臣矣。才士所尚者以文采风流相照耀,而谠臣者一言一行必将有裨于世道,为人所矜式也。”[13]239此乃知己之言、知心之论。乾嘉常州诗派中的入仕者既是才士,又是谠臣,不只是“立言”之人,更是期望“立德”之辈。《楚辞听直》云:“众臣留智以卫身,忠臣竭智以忧国;智留则诡踪,自秘而愈巧;智竭则忠肠,日露而成愚……长于谋国者,自拙于谋生也。”[17]743洪亮吉“竭智以忧国”,在任考官、学政期间,勤勤恳恳、尽心履职,受到百姓、同仁以及圣上的高度肯定。洪亮吉“长于谋国”,却无施展机遇,其政治蓝图乃一厢情愿,历史的发展由不得单纯的读书人。到了乾隆中后期、嘉庆年间,大清国渐趋衰变,统治者的素质、统治政策、以及整个统治机构的效能皆江河日下,整个社会渐显末世衰兆,日薄西山的暮气已被敏感的诗人所感知。在此时代背景、政治气候下,洪亮吉仍怀赤子之心为皇权效忠,其忠君之念中饱含着为国是的担忧、为民生的焦虑,这既是传统精神的承继,又是地域士风的促成,更是纯儒精神的呈现。将要走到尽头的大清帝国,渐渐失去其吸引力、驾驭力,与朝廷离心而在野成了一些士子无奈的选择。这是乾嘉常州仕子中途归隐的深层机理所在,也是洪亮吉遭遇之成因。

  结语

  “忠孝友悌”是儒家对士子的道德规范、伦理要求,是士子“检测”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参数。洪亮吉乃乾嘉常州诗派中核心人物,其地位的形成除了诗歌创作成就与诗学理论上的建树外,主要源于其人格精神上的垂范,忠孝友悌是“洪亮吉范式”主要构成要素。纵观乾嘉年间常州诗人群体的行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大多属于“洪亮吉范式”,洪亮吉是其中最为典型、最为闪光的人物。“忠孝友悌”乃常州诗人精神之体坚硬的内核,对此进行透视,无疑是研究常州诗派极佳向度。常州人憨直、忠梗之气在常州诗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文化人格在诗歌作品中即是“尚奇使气”的诗歌风格。

  参考文献:

  [1][清]洪亮吉撰,刘德权点校.洪亮吉集(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清]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全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清]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4]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清]黄景仁著,李国章校点.两当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奥地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7][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8]王锺翰.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清]赵翼著,李学颖、曹光甫校点.瓯北集(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2][清]赵怀玉.亦有生斋集[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清]钱维乔.竹初诗钞[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陈祖武《乾嘉名儒年谱》(第十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5][清]孙星衍.芳茂山人诗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篇4

  《弟子规》为清康熙年产间的秀才李毓秀编撰,内容涉及童蒙教育的待人接物等规矩,继承了朱熹编撰《童蒙须知》的传统,成为当时的蒙学读物之一。在清代它并不是必读的儒家经典,到了民国时期,《弟子规》之类的蒙学读物被新式教科书取代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复归的热潮;90年代,台湾省的王财贵教授发起“儿童诵读经典”教育,提倡阅读中国和外国的经典。其影响波及大陆,但在大陆被演变为少儿“读经”活动。大量民间机构和私塾主要选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作为少儿诵读的主要教材。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作为振兴国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进一步推动了“国学”的概念在大众媒体的传播。2010年,钱文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解《弟子规》,并出版《钱文忠解读》一书,凭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使古代童蒙读物家喻户晓。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出版社闻风而动出版了《弟子规》等蒙学读物,而且不少版本直接贴上“经典”“国学”“国学经典”的标签。在内容方面,主要是添加拼音、文字解读和相关故事;在形式上多采用卡通或漫画绘图,色彩鲜艳、装帧考究,还有电子书、动漫产品等。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从民间私塾进入了公办学校,以学校教材的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读本,同时也不断引发争议。2010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下发通知,严禁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等蒙学读物。一时议论纷纷,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在2016年5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北京版正式出版,其中就包括饱受争议的《弟子规》。

  诵读的争议

  《弟子规》从进课堂开始就饱受争议,争议的焦点首先是《弟子规》是否可以作为国学经典。许多学者认为,《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编纂的读物,只是作为当时的幼儿蒙学读物,而不是历史上大儒的手笔,不能算作儒家经典,其内容除了道德说教就是规矩礼仪,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不合时宜。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弟子规》是儒学的根,地位应该高于其他的儒学经典。

  另一种围绕《弟子规》的争议发生在现在的学校和家长之间,这类争议是就《弟子规》本身的内容而展开。虽然许多媒体和学校宣传学生学了《弟子规》之后,行为习惯产生了很好的变化,但是许多家长认为《弟子规》中的糟粕远多于精粹,学生如果真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岂不成了老气横秋、迂腐不堪的老夫子,根本无法在现代社会立足嘛。另外,争议的问题聚集在《弟子规》的教育方式上。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学国学,以读为要,不在于理解的精深与透彻,而在于量的积累。随着孩子们古汉语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将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诸多行为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弟子规》虽是清代至近代的蒙学教育读本,但不能因为其中的部分糟粕而否定整个国学体系和古代的蒙学教育体系,所谓的育人为本、育德为先。

  另一部分人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以德育为目的的国学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德育的作用,灌输式的学习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对学生的行为塑造没有任何帮助。尽管对《弟子规》进课堂的争议从未间断,学校依然在不断增加类似的国学课程。

  古代的蒙学

  古代私塾教育,对小学、大学有明确的区分,所谓小学属于八岁开始的“童蒙之学”,主要学习的是为人弟子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规矩,而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元代规定私塾读书的日程是,“自八岁入学之后”,先读朱熹《小学》,在十五岁后“依朱子法读《四书》注”。这种阅读顺序,早在宋人所编纂的《三字经》中已有说明:“唯学,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如果说朱熹所阅读的儒家经典是原文本,其编纂的《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摘录和汇编,而后人参考或解读朱熹《小学》而编写的童蒙读物已是第三个层次了。所以,《弟子规》本身只是一种童蒙读物,不能称之为儒家经典。晚清民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的问题,曾经引起过多次争论。但无论各方争论的焦点如何,所谓读经都是指儒家经典而言,传统的童蒙读物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同样,关于“国学”学术界也有过争论。1923年初,胡适、梁启超相继为留学生开列了“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文史典籍,并没有通俗浅近的童蒙读物。

  由此看来,在当今的“国学”热潮中,出版社将《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一律冠以“经典”“国学”,甚至加上“不能不读”的标签,实际上多是为了销售图书的广告词。今天的家长大多没有幼年读经的基础,其实从简单的童蒙读物开始,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未尝不是入门的台阶,只是无需将童蒙读物提升到国学经典的地位。然而,有个别教授声称:“据有关国学大师指出,‘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花果也。’这就是说,儒家的根是《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家的枝叶花果。”这种说法显然是缺乏古代文献常识的。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当然,《弟子规》之类的“读经热”是因为有社会需求。许多学校的老师,无论大中小学,都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难管理了。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仅不听话,而且对于“孝道”近乎无知。听人说学习了《弟子规》孩子就能变好,于是就送孩子去了“国学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深圳的“梧桐山”,这里在十年之内竟然经营了3000家左右的读经班,堪称中国最大的“读经村”。这些家长将孩子送到“读经班”,寄希望于孩子的学习结果而撒手不管。然而,如果家长都不守规矩,那么,也很难指望孩子通过读经而变好。中国的传统,包括儒家传统,确实有好的地方,但是,立足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在城市化、市场化加速的今天,必须给予其新的内涵,才能适应现在的变化。孩子的教育重在家庭,责在家长。送孩子读经的家长们首先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尊重公共秩序,尊重他人,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让孩子服从和听话。传统典籍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只开老方子,不学新东西。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篇5

  【关键词】徐穆 墓志铭 文化 价值

  一、徐穆生平

  徐穆(1565-1624)字钦之,号钟汝居士。生而颖异,入塾受书,即过目成诵。与表兄喻政受业于戴诚斋门下。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进士。除浙江崇德县知县,迁河南原武,以循卓行。万历三十六年(1608)戊申,擢南京刑部(南比部)主客司主事,迁员外郎。留署多暇,日以读书赋诗自娱。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出知福建兴化府六载。穆为政,务宽大简静而不扰,部内晏然,几于无讼,民安之,勒石纪其政,争先借寇,有“旷古仅见之循良”等语。皇上朱翊钧诏见,上语以闽俗犷悍,抚驭为难。穆奏对曰:“臣未官闽之前,闻亦若此,及守兴化,始知与他省无异。”上又问吏治甚祥,奏皆称旨。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擢升云南按察使司副使,治兵沧澜。其间清操自励,惠泽及人,滇中父老子弟皆稽首颂德,无异闽人。时庆云现,抚按将以上闻,商于穆,穆答以大理苦旱,澄江苦水,夫明而易见之水旱,乃以其未成灾而不以上闻。今以隐而难知之天象为祥异事,而独上闻于朝,不可,遂止。遂寻转河南布政使司参政。沿河郡县之居民,岁输束苇,以供筑堤塞坝之需,有司借名勒索,久为民害,穆严禁之。再转云南布政使司参政,升云南按察使。历官二十余年,所至士民怀慕而吏治肃清,治行卓著。著有《闽游滇游诗草》二卷。

  二、《徐穆墓志铭》全文考注

  篆额:

  明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按察使钟汝徐公墓志铭

  铭文:

  明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按察使钟汝徐公墓志铭。

  赐进士第、朝列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林尧俞书丹;

  赐进士第、嘉议大夫、湖广布政司右参政颜欲章篆额;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前兵、工二部职方都水司郎中,知福建福州府事喻政撰文。

  予与钦之徐君为中表弟 弟:“”同“昆”,即兄;表弟,即为表兄弟。,钦之少予一岁,自童子时,契洽无比。执经诚斋戴先生之门,论文入龙社,行比肩,居比席,风雨连床三十年如一日也。继而同登贤书,又同出闽人郑广文帘郑虔(692-764年),字若齐,郑州荥阳人。唐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和诗人。天宝初,为协律郎,后任广文馆博士,迁著作郎。以陷安禄山,贬台州司户参军。能诗,擅书画,尤工山水。因其诗、书、画并妙,被唐玄宗誉为“郑虔三绝”。还长于地理,著有《天宝军防录》,记述各地山川险要方物,诸儒称服,时号“郑广文”。下士。先后捷南宫,为令,为郎,为守。最奇者,予守三山,钦之亦绾兴化郡符,五马褰帷,同辖一路。甲寅(1614)春,予寝告终养,钦之随晋宪副,历滇藩,不相见者几八年。甲子(1624)春,钦之以大参贺,便道归里,两人相对谈说畴昔,不觉二毛之叹。未几,钦之抱病,遂不起。

  今年冬,钦之诸郎经营窀穸窀穸:即墓穴。 ,手状泣而前曰:“先大夫弃不肖兄弟三春秋矣,越在浅土,未及归窆 归窆:埋藏。,不肖兄弟日凛凛不安。幸天牖孤衷,赐以佳阡,卜吉有日。惟是先大夫生平懿行,溢于乡评;居官最绩,在舆人之口,诚未易更。仆数不肖,兄弟暗稚,不克蠡测万分,一以扬先泽,石中之言,敢烦伯父,俾不肖兄弟藉手以不朽先大夫。”呜嗟!呜嗟!予与钦之为生死莫逆,知钦之最深。钦之居,恒谦退不伐,所历宦绩,绝口不谈。即不能胪列其详,忍使矫矫大节与岁月俱湮也,请举其凡:

  君讳穆,先世为洪都临汝人,因号钟汝居士,钦之其字也。徐于临汝为望族,高祖以上详徐氏谱中。曾祖杰公生北楼公宰,为予外大父。长耳丰颐,耆年尚有婴儿色。少富于学,尤长诗联、经史、星命书,罔不精谙。自负知人之鉴,于诸甥中,独钟爱予,及予伯兄敏,每见辄试以对。尝谓予母曰:“二子国器,他日必大汝门,汝善视之!”公生封中宪。思楼公鹤年,性刚直,寡言笑。元配陈(恭)人,生二子,长和,次即钦之。继傅恭人,生子三,为科、为稷、为稔,奕奕云仍,徐遂为铜巨阀。方钦之初生也,悬弧悬弧:弧即弓;悬弧:古代习俗,生男孩,就在门的左首悬挂一张弓。指男子生日。 之辰,(灵)芝产于浚邻近衡陈公 陈珊:字鸣仲,一字近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四名。官至山东兖州同知。子扬产等八人,或进士或举人,被孙应鳌誉为“八英”。同仁阁。北楼公谦不自居,归之于陈,然识者以此为徐氏昌炽之祥。

  钦之聪慧不凡,笃志举子业,耽于诵读,不知马之几足。万历甲午(1594)举乡试,乙未(1595)不第归,感奋下帷,至忘寝食,以故业益精。辛丑(1601)成进士,初令浙江崇德(今嘉兴)。崇于嘉禾以膻腻闻,钦之酌泉自砥,不能善事上官,调河南原武(今原阳县)令。戊申(1608)擢南比部南比部:明朝自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南京皇宫依照北京皇宫设置相同官署。比部是刑部司官一般称谓,南比部即南京皇宫比部。 ,留署多暇,日以读书赋诗自娱。壬子(1612)由望郎出为兴化太守六载,民安之,勒石纪其政,争先借寇 借寇:据《后汉书•寇恂传》载,恂曾为颍川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隗嚣,恂从行至颍川,百姓遮道谓光武曰:“愿从陛下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好官吏的典故。,有旷古仅见之循良等语,盖纪实也。戊午(1618)陟宪副,治兵沧澜,未几,参知本省,滇父老子弟皆稽首颂德,无异闽人。

  夫吏治之弊也久矣,今之守若令,类习脂韦,以结上官。上官亦就就:同昵,亲近,亲昵之意。 之若家子弟,使闾左小民盼盼焉,视为豺虎,为仇雠。乃钦之所至见德,所去见思,甘棠之咏,异地同声,忠信可格豚鱼豚鱼:多比喻微贱之特。《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王弼注:“鱼者,虫之隐微者也;豚者,兽之微贱者也。争竞之道不兴,中信之德淳著,则虽隐微之物,信皆及之。”,良不诬也。大抵钦之为人,心则渊澄,器则岳峙,为玉韫不为丸跳,而淡泊无欲之衷终始不渝。

  初至哀牢哀牢:哀牢古代指云南、缅甸北部西南夷濮人所居之地,其中心区域是今云南保山哀牢山一带。卫,弁方聚宿,献瓶醪以尝所好,钦之不逆其诈,久之启瓶,皆精金也。钦之立抵以法,归其物于学宫。曩观察使移檄移檄:文告晓示。修理城堡,镪钱镪钱:镪,即钱贯,穿钱的绳子;镪钱引申为成钱串,指工资。之发,半充私囊,守卒夏尽忠领饷百余金,密缄以入,钦之惊讶,暴其事而罪之。里人范齐富充金齿哨总,所积月饷五十余金,一旦物故,为彼中黠者所干没。钦之廉其状,如数追出,邮至齐富家,磬悬四壁,赖以存济。盖钦之精心内典,为出世计,举人世一切腴润浮丽之物,如瓦砾土壤,漠然不足以动其念,非仅仅四知四畏四知四畏:四知,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畏,指畏四知。这里指廉洁自持、不受贿赂之意。已也。

  易箦易箦:箦,竹席。易箦,指病人垂危将死之时。之际,神色不乱,脱身万里戎马之郊,使诸郎咸得称觞称觞:举杯祝酒。上寿,从容示疾以终。傥所称至人不死耶?钦之殁于天启甲子年(1624)六月十四。讵(应为距)其生嘉靖乙丑(1565)五月二十三日,享春秋六十。娶廖氏,临川处士廖顺嫡女。与钦之鸡鸣交儆,累绩诰封淑人。

  丈(己点去)夫子三,以进娶李氏,四川龙安府二守,若生李公女;次以遇,先娶杨氏,继汪氏,湖广监利令,仁宇汪公女;三以逵,娶万氏,河南祥符令,钟岷万公妇。俱郡庠生,有父风。

  女一,适郡庠生杨。

  孙,柏尚幼,以逵出。女四,长字郡庠杨火节 ,子名甲;馀幼未字,俱以进出。

  卜天启丁卯(1627)春(王)正月二十三日藏魄真室。墓在城北马路阳,负亥面巳,兼乾巽三分,堪舆家吉阡也。铭曰:

  汝水浚流,出自灵谷。

  苞异孕后,人是育。

  生此人,为甫为申。

  邦之(曰)直,国之(曰)臣。

  璞奇则玉,物祥则麟。

  辚辚宦辙,有脚阳春 有脚阳春:古代用以称誉贤明之官吏。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载:“宋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

  阳春所怙,载歌载舞。

  如渡得楫,如旱得雨。

  凶年之谷,饥儿之乳。

  乐只君子,为民之父。

  其生也浮,其死也休。

  佳城葱郁,人鬼叶谋。

  天相有德,畀此一丘。

  螽斯衍庆,百亿千秋!

  天启七年岁在丁卯(1627)孟春廿三日之吉。孝男徐以--进、遇、逵,孙徐柏泣(血)立石。

  按:( 因就原文分段标点,用现代文字写出,对缺字及剥蚀不清字用表示,尽可能据上下文之义,补于括号内,并于天干地支年份后加公历年份,以供参考。)

  三、历史文化与书法艺术价值

  徐穆之墓在铜仁城东北约五公里打角冲,系天启七年(1627)丁卯正月二十三日下葬。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墓多次被盗,茶园山徐氏家族于1991年检其遗骸迁葬茶园山徐氏祖坟之地。出土的《徐穆墓志铭》,今仍保存于茶园山。从埋于墓,距今已三百八十二年。

  《徐穆墓志铭》全称为《明嘉议大夫云南按察司按察使钟汝徐公墓志铭》。此墓志铭为赐进士第,朝列大夫,南京国子监祭酒林尧俞

  林尧俞,字咨伯,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由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善书法,魏忠贤敦请不舆。忠贤矫诏命尧俞题扁,公大书畏天堂三字,题曰:礼部尚书某奉旨书。著有《列朝诗集》、《静志居诗话》。书;赐进士第,嘉议大夫,湖广布政司右参政颜欲章颜欲章,明代安福人。万历进士,授宁海令,历知荆州府。擢为贵州监军副使,乘间入境,擒获,平定安邦彦之乱。迁河南参政,山西、浙江、江西布政使,致仕归。篆额;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前兵、工二部职方都水司郎中,知福建福州府事喻政喻政(1564-1659):字漳澜,铜仁人。明万历甲午(1594)解元,乙未联捷进士,除湖广龙阳县知县。入为南京工部都水司主事,迁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出为官福州知府。撰文;

  《徐穆墓志铭》二石,额石高七十四厘米,宽77厘米,额文共20字,四行,每行五字,为墓志铭的全称,篆额阴刻。志石高76厘米,宽71厘米,三十九行,满行四十四字,提行高出一字,共1484字。二石共1504字。全文多处漫漶,有四字剥蚀不清,根据上下文还尚可辨认。其中第32行第五个字“丈”已点取,第34行第20个字“王”应为笔误所存之字。

  铭文为墓主人表兄,明万历乙未年(1595)进士喻政(1564-1659)撰,内容涉及当时政治、文化、家族、社会等许多方面。不仅对徐氏家族社会交往、联姻、戚谊等方面的概况有所述及,更是对徐穆一生为人:“大抵钦之为人,心则渊澄,器则岳峙,为玉韫不为丸跳,而淡泊无欲之衷终始不渝”;为官:“由望郎出为兴化太守六载,民安之,勒石纪其政,争先借寇,有旷古仅见之循良等语”;为民:“钦之所至见德,所去见思,甘棠之咏,异地同声,忠信可格豚鱼,良不诬也”等事迹进行纪述,表现出了由衷的推崇与称道。这些内容对我们今天研究地方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中撰文、篆额、书法皆进士出身的一时文化名流。作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林尧俞善书法,连魏忠敦请都不愿为其所书,而能为徐穆墓志铭书丹,足以彰显徐穆之为人为官酌泉自砥,清操自励而风规自远的魅力,从中也能见出徐氏家族文化在当时的影响力。

  其书法艺术,承魏碑之风骨,参以魏晋钟繇、王献之,明代王宠、祝枝山小楷意味,风格清新自然,遒劲峻峭,寓拙朴于峻爽之中,透出厚重、高古之气息。是我国出土的明代墓志铭中少有的书法精品。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篇6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 哈克尼群体 哈克尼兄弟情结

  英国著名戏剧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2008)是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创作了《房间》、《回家》、《背叛》、《看管人》等数十部“品特式”(Pinteresque)戏剧,在世界文学界和艺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品特的戏剧常以家庭为背景,弥漫着病态甚至变态的荒诞亲情故事,如家人亲情沦丧、手足尔虞我诈、夫妻貌合神离、如同权力较量、直至外人入侵鸠占鹊巢导致失乐园等,形成了“品特式”的剧情结构。由于品特作品向来被认为神秘怪诞,加之他本人又曾一度拒绝对其作品内容和意义阐释和说明,强调“文本的自足性”(the self-sufficiency of the text)而成为“谜”的神话。1996年,品特终于打破沉默,与英国《卫报》资深戏剧评论家Michael Billington合作,由后者代言出版了品特传记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并于2007年修订再版为Harold Pinter(Michael Billington,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td., 2007),这是迄今为止获得品特本人首肯的最权威的品特传记,从此揭开了品特神秘面纱的一角,之后几部品特访谈录和传记的相继出版,使得品特的人生与创作研究渐成热点。

  一.“哈克尼少年”

  Michael Billington在品特传记Harold Pinter的第一章就以“哈克尼少年”(Hackney Kid)为题,详细介绍了品特早年的哈克尼生活:犹太家世、读书教育、战争疏散、少年友谊、宗教政治、男女交往等等,特别是他与几位哈克尼少年组成的“哈克尼群体” (Hackney Group)对其产生的终身影响。品特常以出生地伦敦东区的哈克尼地区(Hackney)为创作背景,对哈克尼有着爱恨纠结的“哈克尼情结”。品特在他的艺术之旅中,屡次重返哈克尼,如在《回家》中以哈克尼为背景,含糊其辞地写为“北伦敦的一所老房子”;由品特亲自导演的电影版《看管人》也以此作为外景。哈克尼的这段难忘的岁月在他的作品和回忆中频频出现,被神话着,被扭曲着,也被升华着,成为品特“记忆剧”的灵感源泉,他的“赫利孔山”。哈克尼是揭开品特之谜的关键。

  品特1930年10月10日出生于哈克尼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他的父亲开了家小裁缝铺,家境虽谈不上殷实,但衣食无忧,父母对他爱护有加。作为家里的独子,品特从小就内向敏感,虽偶尔有些孤独,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爱和阳光的家庭温暖使他在哈克尼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少年品特的眼里,他家屋后那个长着一棵丁香树的花园就是他的“伊甸园”,他常常一个人呆在美丽宁静的花园里,与幻想中的小伙伴们嬉戏游玩。品特回忆说:“我不知道如果我有兄弟姐妹的话会怎样改变我的人生,但有件事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八九岁时我在我家后花园里想象出来一群小伙伴,我在那棵丁香树的浓荫下与这些隐身的伙伴们见面,他们肯定不是兄弟姐妹,但全都是男孩子。我很享受这种幻想的生活,在丁香树后与那些男孩们大声交谈会话。”(Billington,5)这座花园是品特人生最初的戏剧舞台,少年品特俨然就是一个小剧作家兼演员和导演,只是那时的品特太小,还没法把这些写在纸上,但都留在了脑海,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美好。

  1939年“二战”的爆发打破了品特儿时的恬静和美好。伦敦受到成千上万枚炸弹的狂轰滥炸,伦敦东区是码头所在地,德国纳粹想要阻止舰船进出英国,经常对这里进行猛烈的空袭,哈克尼人常常在防空洞里胆战心惊,生活在空袭警报、灯火管制的黑暗恐怖中。在危机四伏的空袭威胁中,能置身于狭小拥挤的防空洞中,对品特来说就是一种安全感,这或许就是他的“房间剧”和“威胁剧”的雏形吧。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英国政府决定将孩子们转移到安全地带,伦敦成千上万的孩子被送往全国各地,年仅9岁的小品特也随学校的24位同学一起被转移到了康沃尔郡梅瓦吉西小镇上的一座城堡里,开始了一段疏散避难的生活。

  为了躲避两次世界大战,大批备受迫害的犹太人聚集在哈克尼,英国人、爱尔兰人、犹太人、黑人等族群杂居在此,民族的复杂和沟通的障碍使得哈克尼居民们为了生存空间,经常冲突和斗殴,而战后新纳粹主义在英国的抬头,让犹太人继续成为众矢之的。战争使品特快速从懵懂的少年步入成人之列,他对生活的戏剧性有着强烈的感受,这些人生经历日后都成为他戏剧创作的素材。而朦胧的爱情更是激发了他天性中戏剧表演天赋的迸发:13岁时,品特疯狂地爱上了一位14岁的邻居女孩,“有一天,我假装成一位美国士兵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我有多崇拜她,我模仿着美国人的口音约她见面。后来女孩真来了,并认出了品特,品特向女孩表白了爱情。”(Billington,9)

  1944年到1948年期间,品特就读于哈克尼的唐思文法学校,在此,品特幸运地遇到了他戏剧生涯的启蒙老师Joe Brearley,Joe Brearley对诗歌和戏剧的热爱深深地影响了品特,是他引领着品特进入了文学和艺术的殿堂。对品特而言,Joe Brearley是他的良师顾问、终身的挚友,他将品特带进了莎士比亚、韦伯斯特等戏剧大师的艺术圣殿。五十年后,获得大卫·科恩大不列颠文学奖时,品特在获奖感言中回忆说:“是Joe Brearley点燃了我的想象力,我永远不会忘记他。”(Billington,11)1977年,当听到Joe Brearley的死讯时,他当即以Joe Brearley 1909-1977为题作诗一首,缅怀恩师,回忆他们一生的漫步轨迹,并愿陪恩师一直走下去(Fraser,128)。

  在唐思文法学校,品特还结交了几位终身的朋友。曾经孤独内向的少年品特在此青春热烈绽放,对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品特来说,唐思文法学校就是他的大学。他热衷于彻夜的交谈,对演戏和运动情有独钟,积极投身于各式知性活动中,为学校杂志写书评,发表关于电影的演讲,并大胆地将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品特那时的好朋友B.J.Law回忆说:“他对所有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沉溺于对文学和人生的概论。正是哈罗德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伟大的作家,特别是卡夫卡,还有贝克特。”(Billington,15)

  1951年9月,品特离开了哈克尼,参加了Anew McMaster的莎剧巡演剧团,在爱尔兰巡回演出,他扮演过《哈姆雷特》里的Horatio、《威尼斯商人》中Bassanio、《奥赛罗》里的Cassion。在Mac剧团的生活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是另一种戏剧教育,从此品特走出了他的哈克尼故乡,在多个剧院和巡回剧团以及广播电台演戏,开始了他的职业戏剧生涯。从小就立志成为像莎士比亚一样集演员、诗人、剧作家于一身的品特不仅是极有天赋的演员、诗人、剧作家,还成为才华横溢的编剧和导演,一直活跃在艺术舞台,直至2008年圣诞夜告别他的人生舞台。

  二.“哈克尼兄弟情”

  没有兄弟姐妹的品特一生非常看重朋友关系,尤其重视同性朋友间的友情和绝对忠诚,这种忠诚源于他的“哈克尼兄弟情”。中学毕业后,品特和五位毕业于哈克尼唐斯文法学校、有着类似的家庭背景和艺术爱好的朋友形成了一个小团体,称作“哈克尼群体”(Hackney Group)或“哈克尼帮”(Hackney Gang)。这个由纯男性组成的少年小团体对品特产生了终生的影响,他儿时喜爱思考和想象的习惯在这一阶段迅速成熟起来,他横溢的才华让他成为群体的中心人物。作为一名犹太人,战争、盖世太保、大屠杀的血腥残暴在少年品特的心里投下了灰色悲观的阴影,而形成于这一时期的兄弟般的友情则给了品特无限的温暖和慰藉,是“二战”阴云笼罩下他的精神庇护所,他的“失而复得的伊甸园”。品特的这几位朋友成为他一生的情感支柱,特别是Henry Woolf, Michael (Mike) Goldstein 和Morris (Moishe) Wernick, 即使五十年后他们已经各奔东西(Henry Woolf和Morris Wernick 远居加拿大,Michael Goldstein侨居澳大利亚),但他们一直保持经常的通信联系,并且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在伦敦重逢的机会。

  “哈克尼群体”在赋予品特和伙伴们精神和友谊上的美好享受的同时,也仿效帮会的规矩,十分强调成员间的绝对忠诚,若有背叛是要受到严厉惩处的。这或可以解释为何在品特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了因对组织的背叛而受到严惩的主题,如《生日晚会》(The Birthday Party,1958)中斯坦利背叛组织受到的非人惩罚,和《送菜升降机》(The Dumb Waiter, 1960)中本和格斯这两个昔日搭档因其中一个背叛组织而即将被另一个捕杀。“哈克尼群体”使品特对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外在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群体”就像品特剧中的“俱乐部”等神秘组织一样,“效忠”也意味着个体成员在个性方面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一群体隐含着一种很强的行为规则,一些不成文的‘法规’。就像品特后来有一天发现的那样,任何违规行为都会意味着严惩,这也解释了他着迷于‘背叛’主题的心理起源”(Billington,17)。品特少年时期的一系列叛逆行为也都与此有关:他对犹太教的怀疑和决裂、他从皇家戏剧学院的辍学、他不惜被告上法庭而拒服兵役等等。

  关于“哈克尼群体”,品特在访谈中很少提及,但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侏儒》( The Dwarfs,1991)中,品特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发生在三个青年身上的故事,详细地描述和探索了那一时期的经历给他留下的影响。青年时期的品特身上似乎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嫉恶如仇,另一方面带有一定程度的悲观情绪。如果说那种男性之间的忠诚、对手之间的竞争和对背叛的恐惧形成了从《侏儒》开始的品特作品的贯穿线索,那么其源头就是品特少年时期的“哈克尼群体”对其产生的终身影响,他的爱恨纠结的“哈克尼兄弟情结”。

  三.戏里戏外的“哈克尼兄弟情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品特爱恨纠结的“哈克尼兄弟情结”弥漫在记忆的深处,不断在其作品中出现,被神话、被扭曲、也被升华,少年时代的美好纯真,在生存重压下被异化,在金钱磨蚀中被变形,面对威胁时被锐化,从而构成了品特戏剧中“荒诞”、“威胁”、“背叛”主题的如影相随。

  “哈克尼群体”强调的男性友情至高无上的信念对品特的人生和创作影响巨大,使得戏里戏外的品特往往对兄弟之情的忠诚要远远超过他对男女之情的忠贞。品特喜,喜欢和她们调情,崇拜女性的韧性和力量,他一生与多位女性有暧昧关系,《背叛》就是他的真实人生片段。但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通常都是男性,女人在品特的笔下就是配角,是男人的陪衬,女性常常被塑造成对男人之间纯洁的柏拉图式的友谊产生干扰和影响的力量。“品特剧中,女人闯入房间,打乱了男人的生活,女人是品特乐园沦丧的关键,是威胁的一个诱因”(Billington,11-12)。虽然每每在剧终女性都能反客为主出奇制胜,成为男人世界的权力和感情的掌控者,但品特却并不把她们当成真正的主角,即使她们是胜利者,也绝不是正面形象,表面淑女内心的双重形象,是品特对女性双重性的理想与苛求,反映了男性视角下对女性既爱又恨的矛盾与纠结,也折射出品特对“哈克尼兄弟情”的愚忠和别样捍卫。

  品特对“兄弟情”的愚忠是他荒诞病态家庭剧的一大主题。在公认为品特最好作品的《背叛》中,以品特自己为原型的杰瑞与爱玛(生活中的BBC电视二台首位女主播Joan Bakewell)长达七年的情人关系遭到爱玛的背叛时,杰瑞的那种受挫感都没有当他得知爱玛的丈夫罗伯特早在四年前就知道他俩的关系、却只字不提地瞒了他四年的那种来自好朋友的背叛对他的打击来得更强烈震撼些,他不断地念叨着“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我是他婚礼的伴郎呀”,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这种来自兄弟的背叛比情人的不忠更让他受伤。这部反映夫妻情人间复杂背叛关系的名剧实际上演绎了多重的背叛,而不仅仅是夫妻情人间的感情不忠,“品特用的剧名是Betrayal(背叛)而非Infidelity(不忠),表达了他在种种背叛中认为最严重的是对如伊甸园般基于共同的知识热情和青春理想的男性友谊的背叛”,正如品特自己所言:“《背叛》是一部关于两个最好朋友的男人间九年关系的剧作”(Billington,263)。

  作为品特早期代表作品的《看管人》也是一场旗帜鲜明的手足情保卫战,是品特对“兄弟情”别样的坚守和捍卫。《看管人》是一部关于三个男人的故事:无家可归、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戴维斯,心地善良、曾接受过精神治疗的埃斯顿,以及他的弟弟、精明世故的迈克。埃斯顿解救了遭人欺负的戴维斯,并邀请其到家里与自己合住;谁知戴维斯却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在埃斯顿和迈克兄弟之间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妄想喧宾夺主独占这所房屋的看管权;最终迈克利用计谋诱逼威胁戴维斯,并与哥哥联手将原形毕露的入侵者逐出了家门。《看管人》戏里“兄弟情”保卫战的胜利,也是戏外品特对“哈克尼群体”友谊的神话和升华。《看管人》全剧在兄弟俩冰释前嫌的微微一笑中结束:“他们看着对方,两人都笑了,微微地”(Pinter,73)。“他们笑了。这提醒着你这就是兄弟。一个很明显头脑受伤,而另一个却可以掌控国家,但他却想为兄弟做些什么,虽然他的兄弟根本不领情”(Smith,163-164)。

  品特自己最爱的《回家》更是一部反映变态兄弟情和夫妻情的荒诞作品,剧中大学教授泰迪带着妻子露丝衣锦还乡,去看望家中的老父亲和两个弟弟。进入这个男人世界后,露丝就开始受到家里几个男人的挑衅,她和他们打情骂俏并很快关系暖昧起来,直至最后完全成为这个男人之家的主宰,而泰迪却在倍遭家人的奚落和打击后,最终荒唐地答应妻子抛夫弃子留在这个家里,接替已经死去的原来这个家的女主人洁西(妻子、母亲和一个)的位置,而自己独自带着伤痛和耻辱回美国。在变态的夫妻情、兄弟情的荒唐之下也折射出泰迪对兄弟情的愚忠,是品特对“哈克尼兄弟情”的别样捍卫。品特作品中的兄弟情常常涌动在厚厚的冰山之下,隐藏在男人间荒诞的关系之中,甚至后来荒唐到两个男人因共同拥有一个女人而流露出的带有同性恋倾向的男性亲密关系,如《昔之日》(Old Times,1971)和《收集证据》(The Collection,1961)等。

  哈克尼就是品特的“赫利孔山”,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品特心底的“哈克尼兄弟情结”弥漫在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伴随一生。少年时代的哈克尼的美好纯真在现实生活中异化着,在金钱权力的较量中变形着,最终蜕变成了病态和变态的亲情,纯洁的“哈克尼兄弟情”在病态的夫妻情和变态的手足情之间挣扎抗争,成了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怪诞畸形儿,夫妻情手足情也沦为了品特卡塔西斯和升华他的“哈克尼兄弟情结”的牺牲品,并因此成就了他荒诞的“威胁喜剧”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参考文献:

  [1] Fraser, Antonia. Must You Go? —— My Life with Harold Pinter[M].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10.

  [2]Billington,Michael.Harold Pinter[M].London: Faber and Faber Ltd., 2007.

  [3]Pinter, Harold. The Caretaker in Plays 2[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2009.

  [4]Smith, Ian. Pinter in the Theatre[M]. London: Nick Hern Books Limited, 2008.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篇7

  ——曹天是谁?他是河南郑州的房地产商,却自诩诗人、作家、时评家,“比文人有钱,比有钱人有理想,比有理想的人实在”。他的上一次疑似“策划”——高调宣称竞选郑州市市长,让他一夜间红遍网络。

  曹天因此被贴上了“斗士”的标签。

  2012年12月12日,“房产商竞选市长后公司遭税务部门调查罚款数千万”的新闻,无疑让这个“斗士”更显悲情。

  然而真实的曹天什么样?

  “市长梦”

  “著名作家、时评家曹天先生日前透露,自己愿意出资100000000(1亿)元人民币作为竞选资金,参选郑州市市长。曹天承诺:参选成功后自己任期内不拿一分钱工资,并且城管绝不可以打百姓,官员腐败定严惩。曹天表示:不用怀疑我的动机,我想用《选举法》撬动僵硬的干部任用体制。”

  2011年6月6日,这条“竞选声明”横空出世,很快成为微博热点。《选举法》规定,只要20名人大代表推荐,就可以成为市长候选人。而按照微博者、前香港报人、曹天好友朱顺忠的说法,“那天几个朋友相聚,喝了点酒,曹天开始对我唠叨起参选市长的事,本以为是随便一说,谁知道他非常认真,而且当即就催我发微博公布,于是由我起草,反反复复修改10多次,曹天逐字逐句校对好之后就发了。”不仅如此,朱顺忠还给自己粉丝超过百万的朋友、时评家杨恒均打了电话,让其帮忙转发。

  一时间赞誉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面对质疑,曹天首先补充说明了所谓“竞选资金”:第一,本人所说的100000000(1亿)独立参选郑州市长经费,不是选举费用,更不是所谓的“贿选人大代表”,相反,这正是我所坚决鄙视的;第二,1亿元是廉政保证金,如果本人当选后有腐败,钱则自动捐给贫困学生。

  继而6月7日,曹天再次通过朱顺忠发声,“参选郑州市长如果成功,以下几件事情迫在眉睫;第一,撤销城管部门,其工作交给有法可依的执法部门;第二,利用市场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大幅度降低房价;第三,取消一切景观工程的花销……”朱顺忠则告之媒体,曹天正在组建竞选团队。

  但仅仅一周之后,曹天的“市长梦”就不了了之。他“失踪”了。

  朱顺忠微博消息称,“曾高调宣布参选市长的作家曹天,目前已经被郑州国土资源、公安、税务稽查等三部门组成的‘专案组’调查。据了解,调查命令来自于郑州市委……”而坊间传闻更为夸张:昔日的亿万富翁曹天,手机不敢开、身份证不敢用,正东躲“半逃亡”。

  尽管郑州方面对传闻予以否认,但朱顺忠言之凿凿的一切,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此前曹天的高调参选。舆论顿时倒向曹天,声援不断。

  神秘的老板

  蹊跷的是,就在曹天曝出竞选市长前,2011年5月9日,郑州市纪委对涉嫌违法犯罪的郑州市柳林村原村支部书记汤书奇、柳林村原第二村民组组长汤书选采取了强制措施。据说,汤书奇正是曹天的幕后老板。

  1968年,曹天生于河南省兰考县,1989年,他毕业于河南大学法律系。在为数不多的涉及他身世的报道中,他自述家境贫寒,从高中起梦想就是当个作家。他酷爱写诗,常常投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夜12点有个午夜诗会,经常播我的诗。我是个诗人!”进了河南大学,他更成为河南大学校园社团羽帆诗社的社长,堪称校园名人。没想到1983年遭遇牢狱之灾,他1992年出狱后穷困潦倒,“连个枕头都买不起”,由于拖欠房租曾被房东在大年初一扫地出门。他不得已找到当时的河南大学校长讨要一份临时工的工作。校长说,“你去找省委书记,他官最大”。他竟真在河南省委门口跟武警僵持了四五个小时,硬是“闯进”了当时省委书记的办公室,耍赖似的拿到省委书记的亲笔信,回到开封,进了一家国有企业当副厂长。

  ——谁会认真追究别人的过往呢?至少,这段经历听上去足够传奇。

  至于曹天的发迹,资料就更少了。有媒体说,曹天做过大学教师、记者、自由撰稿人、律师,又有媒体说,曹天在副厂长位子上干了半年就下海经商,被骗亏本,靠写诗来“维系理想”——都是“据曹天说”。总之,到1998年,曹天已经挣得100万元的第一桶金。据他说,当他到河南一家明星民营企业求职时,对方老板——个曾经的文学青年,一看他的简历,立马让他做了副总裁。他的第一桶金大多来自这家企业的分红,除此之外,他还帮人打官司。尽管因受过刑事处罚无法当律师,他还是能“通过社会关系”替对方解决问题。

  1998年,时值房改启动。“我不是天生的生意人,也不懂房地产市场,只是敏感地觉得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省会城市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所以这个行业一定有前景。”于是曹天开始与人合伙开发小产权房。

  所谓小产权房,就是在农民集体土地上修建的房屋。虽然房屋价格较低,但因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这种房屋没有国家发的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购房合同国土房管局也不会给予备案,所谓产权证不是真正合法有效的产权证,而是由当地乡政府或村委会颁发。

  而对于合伙人是谁,尽管曹天守口如瓶,但据资料显示,1999年,汤书奇将弟弟汤书选任命为柳林村第二村民组组长,而他另一个弟弟汤书彦则注册成立河南风雅颂置业有限公司,开始在郑州近郊柳林村建设名为柳林温泉公寓的小区。曹天,正是风雅颂置业的总裁。

  一场游戏一场梦

  柳林村位于郑州市北部,花园北路与三全路交叉口。随着郑州城区的扩展,这个曾经以耕地为主的小村庄,渐变为小产权房密集的城中村。

  至今,风雅颂置业的小产权房全部建在这个村。而按照当地村民的说法,柳林村大规模小产权房的出现正是始于1999年,“汤书奇他们兄弟三个抱成团,掌控整个流程。”

  首先,汤书彦创办的风雅颂置业以极便宜的价格,将原本归柳林村集体所有的耕地从汤书选手中买到;随后,汤书奇再以安置村民为由,向上级土地部门申请将集体耕地变更为宅基地;风雅颂置业开始投资建设;最后,这些有着极大价格优势的房子被推向市场,用以吸引郑州一些收入较低、对价格较为敏感的购房者。

  汤氏兄弟“出事”后,有媒体报道,截至目前,汤氏兄弟先后占用柳林村800多亩耕地,共建设房屋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即便按照2000元/平方米计算,销售额也高达14亿元”,堪称暴利。而村里那些永久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村民们,往往被汤氏兄弟用一套房子就打发了事。与此同时,对那些购买了小产权房的业主来说,小产权房还面临着未经过土地“招拍挂”等程序或被强拆的阴影。

  那么曹天,在汤氏兄弟的“财富游戏”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双方如何结识已不可考。尽管曹天在对媒体描述自己的创富经历时讳莫如深,只是说集合了两位朋友的力量,但其只言片语却足以考究:“朋友一个负责出钱,一个负责出地,而我则出脑子”,“曾经房子卖不掉的时候,合伙人甚至气得骂我是诈骗犯,因为他们都实实在在出了资本,反而觉得我只凭一张嘴去忽悠”。

 

上一篇:这一次,曾志伟的一句话,狠狠撕开“交际花”周冬雨的假面具。
下一篇:原创明道、张翰、钟汉良谁是“霸道总裁”?谢霆锋乱入有点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