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生活强暴到强暴生活,《她》的精神转变分析
文丨Double-W
《她》中的米歇尔是由法国瑰宝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于佩尔著名的作品有性欲伦理题材的《钢琴教师》与《我的小公主》。
《她》中的女主角色被多个好莱坞女星拒绝,导演不得已带着剧本回到法国,最终找到了欣然同意出演的于佩尔担任主角。
“米歇尔”这个角色被多次拒绝并不是偶然,她的性格蓝图中理智冷静占主导却几乎褪去了“人”的特征,角色的女性身份与其遭受的经历和此后应对的作为更是突破了传统的观众理解范围,给人以不容忽视的不适感。
影片海报就故意模糊甚至变形了观众对角色的身份认知,受害者以入侵的姿态迎接屋外的罪犯,画面显示出一种微妙而奇异的违和感。
该片定位是惊悚片,而惊悚片的特质“不同于恐怖片,尽管可能同样存在某种来自外部的威胁力量,但其中的真正威胁与恐怖主要出自主人公内心的黑暗力量——它常常源自于某种痛苦的童年记忆或心理创伤。
甚至可以说,惊悚片始终是某种电影化了的,或是电影版的精神分析故事。
本文将从女主的三层身份尝试剖析角色的自我认知的身份定位。
首先便是从穿插在电影细枝末节,无孔不入的人物前史,“痛苦的童年记忆或心理创伤”。
一.第一层身份:追索式的原初身份
米歇尔在孩童时期因父亲是连环杀人犯,在无法界定小女孩是否知情的情况下,米歇尔参与了父亲犯案后处理证据的全过程,小女孩空洞麻木的眼神被电视新闻一遍又一遍地回放。
影片中从旁人的只言片语得到不对等的信息,观众拼凑出过去事件的大概轮廓,真正出现事情首尾是米歇尔对自己的医生邻居近乎闲谈的讲述故事,而事关当初事件的图像则是由米歇尔自己保存的新闻视频。
视频被保存下来,随时可以在电视上调出观看,从米歇尔的动作与神态,可以看出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米歇尔所经历的痛苦的童年记忆从自主叙述和图像展现流露出的并不符合人们的传统认知印象。
小女孩无畏且麻木的眼神,浑身沾血却并没有该有的恐惧和惊慌,她不理解或者说是不想理解,那时候幼年的米歇尔对事件性质的体会和理解就与众人截然不同,小女孩在犯罪现场的麻木眼神无疑刺激了旁人的感知,他们惊骇而恐惧这样的眼神,从而从心底排斥当事人不符合认知与超脱年龄的理性冷漠。
毫无疑问,米歇尔现今理智冷酷,行动力强的性格与当年的经历有着明显的因果联系,她的成长过程是被社会所排斥,施害,被孤立,从而记忆与经历的双重加成造就日后的人格。
但成年后的米歇尔叙述童年创伤时,逻辑清晰,记忆明确,正如她重复自虐般地观看自己的新闻,不排斥,打量着曾经的自己,平静得几乎冷漠,也是对自己原初身份的一种微妙审视。
二.第二层身份:社会领域的成人身份
迈入成人世界的米歇尔,社会施加的压力和被“罪犯女儿”分裂的自我认知,日常被人以过去事件侮辱,而“性身份定位是人潜意识地选择自我,决定自我采取男性的生存方式还是女性的生存方式的过程”。
而米歇尔的的生活分为家庭与工作两点一线,但能力优秀,个性强势的她并没有如女强人一般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公司产业是新兴的游戏行业,年轻的男孩们并不信服一个中年女人的管理,不被手下尊重,其中明显的点是手下将自己的形象放进自己负责的游戏中作为被侵犯的对象,极其讽刺。
而在生活中,对于要强的米歇尔来说,儿子的懦弱几乎是将自身钉在了耻辱柱,同时她的母亲又有着比自己年龄还小的情人,荒淫度日。
她越是平静,就越是疯狂。
影片中一个场景几乎概括了米歇尔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几人:前夫、情夫、闺蜜。
米歇尔在这个场景中平静地说出自己在家中被强暴的事实,在这一画面上,除女主以外的三人分居一方,女主一人对峙局面,这三人都和女主发生过性行为,前夫是婚内性行为,闺蜜是同性性行为,闺蜜丈夫是出轨对象。
米歇尔的骄傲没有抵得过自身个人生活的腐蚀,在家中遇袭之前,她的生活就已经支离破碎。
一如被嫁接到游戏中被侵犯的角色形象,她实际上无时无刻不被现实生活进行心理侵犯,经历着被生活强暴的过程。
王尔德说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关乎性,除了性以外,性关乎权力”。
米歇尔生活中的关系网如蛛丝,每一厘都沾染着情欲的气息,米歇尔对于自己生活施加的侵犯,她做出的回应是,翻身为上,强暴生活本身。她将每一寸关系,每一次性行为都当作权力的争夺较量,她以性为矛,作为争取上位的武器。
而这关系网中错乱的联系,其实是一场场对身份认知的自我拉锯,对自己在社会领域中的各种角色身份,时而印证时而推翻时而拒斥时而接受。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在现实的灰色水域溺水,可她没有求生,也不想挣扎,随波逐流,却也不会沉沦,不会落下去——她的原初创伤造就了她现今游离于社会规则的人格,也就是一个没有戴上社会伦理枷锁的空壳人。
三.第三层身份:自我欲望的探索者身份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平稳得近乎残忍的强暴戏,米歇尔在自己家中被闯入者性侵,毫无反抗之力。
性别歧视是男女不平等事实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集中表现即暴力强奸。
男女力量差异在强迫性行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而其中处于下位的女性遭受不测后的脆弱,残破,歇斯底里的形象最能引起旁观者的同理心共鸣,但米歇尔在这场不幸遭遇之后,第一反应是平静地收拾屋子,平静地洗澡,平静地抚去下体因撕裂而导致的出血。
米歇尔的反应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些许“非人”的特征,她的一切行为都不符合常人认知,更不符合旁观者定下的对女性受害者的形象预设。
而这一切不论是事实原因,还是心理原因都和上文提到的主角的另外两层身份有了相关对应。
而接下来要谈到的自身欲望的探索者身份,同样也是从影片之后的第二、三、四场强暴戏说起。
事实上在第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戏后,与第二场强暴戏之间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小情节。
一是米歇尔幻想的在被侵犯过程中自己反抗成功并重重砸碎罪犯头颅的白日梦,二是她偷窥帅气的医生邻居并自慰——前者是强调的米歇尔的幻想中,暴力与性欲的共通之处,米歇尔在复仇的血污中获得近似甚至超越性行为的快感,暗示米歇尔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着狂躁暴力的性格暗面。而后者的自慰行为则是彻底颠覆了受害者的形象,跳出了施暴者阴影下的象征牢笼,没有心理负担地享受性爱,表现米歇尔本身对性欲的主动态度,对快感的追求取自于她自己的选择,是一种另类的表现女性主义的形式。
第二场强暴戏则是中规中矩的反抗者戏码,米歇尔抓住机会反抗重伤,但却并没有下手,因为她发现罪犯是自己意淫的医生邻居——剧情到这儿已经完全明了,观众所期待的无外乎是女主如何应对罪犯与意中人两者的身份重叠变形,因此第三场强暴戏就成了影片中出人意外,却也扭曲合理的情节。
米歇尔抓住医生强奸犯通过暴力才能进行性行为的性癖,她主动引诱,并给了他一耳光刺激性欲。
这个时候米歇尔是对医生有种非要不可的执着,不论是自己意淫中的完美情人,还是伤害自己的强暴犯,米歇尔知晓了医生的“病征”,她也就再一次以性行为作为工具。虽说是强暴戏,下位者依然是米歇尔,但无论从医生的惊恐和米歇尔事后的回味都不难看出其中“支配与服从”的关系,米歇尔在这场强迫的性行为中成了主动侵犯施暴者的主控者,正如强暴生活本身,她也强暴了自己的强奸犯。
这时米歇尔的身份已经完全变形,处于加害者和受害者的混沌边缘,而第四场强暴戏,由米歇尔操控的一盘棋终究落下帷幕,她引诱强暴犯再次进入家中,同时安排了儿子作为解救者,她自己也就成了戴着受害者面具的惩罚者。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儿子,实际上,米歇尔的一生,最不可控也是最大的变数就是软弱的儿子,米歇尔想要打破自己生活的僵局,首先剪断了所有的情欲关系蛛丝,然后处理由生活强暴行为实体化了的罪犯,她选择借儿子之手,将他逼到一个点,避无可避,杀死恐惧,杀死软弱,在毁灭中重生,正如多年来一直被生活凌迟的自己。
结语:
绝大多数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都是本能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努力并试图颠覆男权语境下传统,被动的女性性别身份。
《她》中的米歇尔所表现的女性主义,她的缘由和表现都与传统的女性主义角色大相径庭。她是冷静的孤独者,童年的原初创伤经历导致她被整个社会,被正常的人际交往排斥,被标签化。
她不用去“颠覆”男权语境下的身份,是因为她从未身处这样一个语境之下。
她生命中“父”的形象残缺,是个半成品,没有人赋予她身份,没有人将她置于一个男权阴影之下。
在小时候的案件中她更像是父亲的助手,并且更胜一筹,因为她没有进监狱,她是个幸存者,某种意义上她是优于自己心理上象征男权的父亲形象的,在幼年的新闻报道影像中,她的幼年体形象也多少有着去性别化的意味。
在她的自我认知中,自己的身份等级处于高位,如果用狼群中的ABO等级体系划分,父亲离开后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头狼Alpha 的地位,反之是更有生存能力的米歇尔晋升,她作为年轻的Alpha,父亲是失势的Beta,被她看不起的母亲自始至终都是无能的Omega。
米歇尔是典型的女性Alpha人格,强势,理智,锱铢必较,领地意识强,她从来都不是一个传统的女性性别身份。
她在家庭,社会,大环境,整片现实水域中,都是漂浮着的,轻盈得让人无法承受。
影片最后,女主女配相视一笑,携手走向前方。
有人认为这是标准的女权大团圆结局,是“女权向男权社会所投下的轻蔑的一瞥”。
但《她》是一出冷静到骨子里的女权戏,并不一定会是被理解的这种躁动的结局。
米歇尔始终是个孤独者,但她用自己打破僵局的行为“同化”了朋友,这不代表她获得了同伴,只是说她上岸了,她落地了。
而对于一个轻盈的溺水者来说,这只是一蹬腿的事儿。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 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2.(英)伊丽莎白·赖特.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大陆.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知乎.如何评价电影《她》(Elle).2016.9.3 ?http://www.qbiao.com/32045.html.
4. 百度知道.女人过去50年在社会中地位的该变.2006.7.23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94531.html.
5. 徐海霞.种族、性别与文化身份——浅谈《情人》中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性身份构建问题[J].文教资料.南京.2014(5)
上一篇:18岁出道,曾进工厂、煤矿体验,演配角40年,前夫是名演员
下一篇:成都“女主播”事件回顾, 3名女主角, 拍30部视频, 内容不堪入目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