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经击鼓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3
手机版

  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

  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 然天成。

  本章第四句千古引用,好联子,就是没想到名句的产生不是花前月下,却是战争,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也是多情的,因为战争让人思念和平,珍惜生命,也说出很多平时不能说出的话来,“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其言也善,其境也悲:“你最后还有什么话要说?”“我想我媳妇~~~~~~~~~”实在人。

  本诗五章,可分为四部分,大意是征战——丧马——思人——反战这样一个序列。

  击鼓而战,鸣金而收。不管是击鼓还是鸣金,都意味着死亡。进攻被抵抗,撤退被追击,枪剑无眼,“不光你想着和你老婆偕老,敌人也想着和他老婆偕老哇!”“一将成名万骨枯”,当官的就是知道在后面击鼓,你他妈的上前面来试试!吴起、白起,哪个是在前线死的?你们游说君王,发动战争,称臣封侯,还不都拿我们当炮灰?你们是和谐了,我们和和谁去呀?马死了、媳妇改嫁了,不怨你怨谁?

  这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控诉吗?

  似乎不是。几点证据。

  1、我独南行。一个人?去做什么?下句解释了,这是打完一次胜仗以后的再次军事安排,这是一位将领,一位打胜仗的、“有用”的将军,因为“平陈与宋”胜了,所以“孙子仲”邀请他再去攻城略地,续图霸业。从战争的规模讲,平陈国与宋国,是一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平”了,就是服了,从战争的规模、结果来看,不是战斗,至少是让其缔结城下之盟的战争,因为已经站在“土国城漕”的高度了,本来说好了借来打一仗就完了,谁知道越打越上瘾,要南征,打败仗的、番号取消,回国请罪;打胜仗的,组织上安排继续革命,就要面对魏楚了,陈宋是小国,战争规模小,危险系数小,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魏楚是强国,战争很难打,危险系数大。

  2、爰丧其马。前面的战争并未“不战而屈人之兵”,马死了,离人死,也就不远了。所以要安排后事,不能不想一想了。这一想不要紧,千古名句诞生了。说时迟那时快,将军口述,文书记录,“如果我死了,把我的绿背心送给夫人,以作留念,悲夫!”(当然,如果真的是将军,估计考证可以考出来,也算知名将领了,如果考出来,那就太好了,又增加了真实感染力)

  这四句,都被引用,但由于前两句的词语后来逐渐被废弃,所以只有后两句被长期引用,作为表达夫妻感情的名句。说这样的渴望似乎很平淡,但是了解了出处以后,才真正理解,小小的一个人动作,平凡的一个愿望,(这就不是离婚不离婚可以涵盖的)在处于战争中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奢侈、急迫。

  3、从通篇的用词、谋篇、视角、情节来看,此公不是普通士兵,就像《卷耳》中的征夫不是普通士兵一样,“我马玄黄”,是“金罍将军”,在那个时代,士兵从农民产生,将军从贵族选拔,只有受过贵族诗书教育的人,才有这样的机遇、这样的辞章。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诗经·邶风·击鼓》译注 题解: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8?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9?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 与子成说11。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 不我活兮13。

  于嗟洵兮14, 不我信兮15。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1.镗(tánɡ堂):鼓声。

  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1、只能为你奉上原文的翻译,请你参考: 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2、补充解释: 《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全诗共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邶风·击鼓 赏析

  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

  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

  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

  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

  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生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吧!今生今世,爱了,就要握紧那双手,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

  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原句意思: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高中语文诗经击鼓

上一篇:杨颖演过的电影有哪些
下一篇:原创《琅琊榜》中武功高强的飞流为何会怕蔺晨?与悲惨他的身世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