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故事 | 一位淋巴瘤患者妻子的心路历程:做对这件事,我们踏实趟过了7年抗癌路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3
手机版

  所求皆如愿、所行皆坦途

  多/喜/乐 / 长/安/宁

  “没问题的,治疗方案很多,绝对没问题的。”

  杨清明主任的这一句话,让我踏实了七年多。

  2016年,我丈夫钱竹(化名)刚被确诊为淋巴瘤不久。他做了一个多月的化疗,病情没有好转,相反还有了转移的趋势。几近绝望的我们经人介绍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找到了生物治疗科的专家杨清明主任。

  见了杨主任后,他的一席话好像给我们吃下了一粒定心丸。他先是耐心地听我们俩描述了病情,之后又细致又专业地介绍了爱人得的这个病,并推荐了适合的治疗方案。

  自此之后,我就看到了希望。就算之后,爱人的病情陆陆续续有过小复发,但只要是杨主任给我们的建议,我和他都会认真地商量做决定,一般都会听从杨主任的建议,一步一步往下走,结果都很顺利。

  如今,我们已经基本回归了正常生活。其实,被确诊为淋巴瘤并不是世界末日,只要医生负责,患者积极配合,重视医患沟通,慎重地选择治疗方案,就不会被耽误。

  飞来横祸,33岁被确诊了淋巴瘤

  回想起爱人被确诊的过程,我现在还有点难以置信。

  那是在2016年的5月,他有天突然发现,耳后长了一个小痘痘。一开始我们以为只是上火引起的就去家附近的社区医院看了看,医生给开了点去火药。

  可是好几天过去了,这个小痘痘非但没有消退,反而变成了大痘痘。期间医生还用针挑破过一次,也许是刺激到了,这个痘痘就变得更大了。

  意识到这个大痘痘也许不寻常,我们俩立即动身前往了一家区级医院的耳鼻喉科,做了手术切除。切下来之后,手术的医生说看着这个不太好,病情可能比我们想象的严重。他说需要做下病理,明确一下诊断。

  我心中一下忐忑了起来。我们一家定居北京,那时候孩子刚刚4岁,之前的日子可以算得上幸福美满、无忧无虑。爱人虽然只有33岁,但特别努力上进,已是一家企业的高管,正是大展宏图之时。

  这一纸化验单,打破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化验单上显示,爱人患上的是淋巴瘤。

  为什么小小的一个耳朵后的小痘痘,会变成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我想不通,爱人他更是难以接受。区级医院的医生一开始也不太确定,建议我们再去大医院明确诊断下。于是我们马不停蹄地找了一家大医院再去做了病理,期待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当结果出来的那一天,爱人不敢直接面对。在我妈妈的陪同下,我去了医院领取了最新的报告单。奇迹并没有发生,大医院病理报告的结果还是很糟: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

  我整个人懵掉了。什么是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我不知道,就开始上网查。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有说是不治之症的,也有说化疗就能好的,我和爱人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求医问药,在重重迷雾中得遇良医

  为了让爱人尽快好起来,我们就开始了求医问药之旅。我们最开始找了一家肿瘤的专科医院,主治医生说病情不严重,做3-4个化疗疗程后,也许就好了,而且终生都不会受影响。

  听了这话,我和爱人稍稍心安了一些,开始接受了主治医生提供的化疗方案。那时我们内心还有点小期待,也许真像这个医生说的,化疗一段时间之后,病就好了呢?

  可是一段时间后,期待的病情好转没有到来,化疗的痛苦却使原本性情温和的爱人逐渐开始变得暴躁易怒了。他非常排斥去医院,一到医院就各种发脾气、挑毛病、情绪失控,不愿配合。我们只能全家人一起给他做工作,哄着他,帮助他建立积极治疗的信心。他始终觉得,这个淋巴瘤只是在皮肤上有表现,怎么反反复复的化疗却始终好不了?

  更糟糕的是,一个多月后,虽然他耳后的病灶有所缓解,但是胸口开始出现了一样的疖肿,颜面四肢也多少有点异常,癌细胞似乎有着向全身发展的趋势。主治医生看了看情况后,就建议我们移植,不过说成功率只有30%。

  我很绝望。我们孩子还很小,爱人又这么年轻,实在是不想接受这个方案。

  爱人是个要强的人。虽身患重病,但他依旧没有放下工作,常常是上午在医院接受了化疗,下午就赶去公司开会。但虽然他能强忍着病痛工作,化疗的副反应还是折腾地他够呛。呕吐、掉头发,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这让身为企业高管的他难以接受。

  现在,这个家庭的重担需要我来扛起来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拉着爱人走进了杨清明主任的诊室。就这第一次,杨主任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不但问诊很耐心,制定治疗方案时,也会认真考虑我们的需求。

  杨主任告诉我们,爱人所患的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疾病。相比其他的淋巴瘤,这种淋巴瘤主要就是表现在皮肤上,会对患者的皮肤产生大面积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皮肤美观和功能,很多患者因此身心会受到严重影响。

  而且,由于这一淋巴瘤初期只累及皮肤,所以很容易被误诊成过敏等皮肤疾病,从而延误治疗。一旦延误了治疗,或者反复治疗的效果不好,癌细胞就有可能侵犯到内脏,包括淋巴管、肺脏、肝脏和骨骼等等,转变为难治性的系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相比之下,我们能够及时地得到准确诊断,已经挺幸运的了。

  当时,我们想要的就是能否不化疗、不移植,将治疗对身体带来的损害降到最小,也能尽量少干扰到爱人的日常工作。综合这些,又考虑到爱人是个ALK阴性的病例,杨清明教授就先给他制定了PD-1单药的免疫治疗方案。

  一开始的效果还不错,爱人身上的皮损陆续消失了。但用了一年多,胸口却始终有一枚钱币大小的皮肤异常。杨清明教授和我说,PD-1单药的治疗效果可能受限了。那时候国外已经有一些研究显示,PD-1单药治疗的有效率很高,达到80%-90%,但是完全缓解率不是特别高,只有30%左右,我们需要考虑联合治疗。

  那时距离爱人被确诊,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应用了PD-1联合地西他滨的治疗方案后,爱人的病情逐渐稳定,皮肤的病灶也逐渐消失,一切似乎都朝着好的地方发展。

  就这样又过了快4年,杨主任在一次复查中发现,爱人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存在代谢异常,不排除那里也有病灶。杨主任分析他的情况,认为病灶有从皮肤向组织器官进展的风险,所以对他的治疗应该再增强。

  靶向治疗,七年病苦后终重获新生

  下一步该如何治疗?这一难题就又摆在了我们面前。由于之前经历过化疗的痛苦,我和爱人都不想尝试任何涉及化疗的治疗方案了。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治疗方式,既能实现治疗目标,也不耽误爱人的工作,让他重新平和下来,积极配合治疗。

  此时,杨主任给了我们一个建议,想让我们先做下CD30阳性的靶点检测。他和我们说,在T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中,CD30靶点阳性的比较常见,也更容易寻找新药治疗。我们也听从了他的建议,并做了相应检测,结果显示爱人的确是CD30阳性的淋巴瘤。

  同时,我们还迎来了一个好消息。靶向CD30的新药维布妥昔单抗在国内获批了新适应症,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和蕈样真菌病(MF)。于是,杨主任就向我们建议,尝试CD30的靶向治疗。虽然当时治疗费用不菲,但是为了让爱人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我还是义无反顾地点了点头。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仅仅一个疗程过后,爱人就明显感觉到了不同,皮肤上的异样得到了明显改善,复发后的骨骼疼痛也消失不见了。而且,整个治疗过程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也让他可以在治疗期间继续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因为当时爱人的病灶已经开始逐渐累积内脏了,需要赶紧控制住。接受CD30靶向治疗后,爱人的病灶逐渐得到完全缓解,这让杨主任也感到很高兴。

  如今,CD30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纳入了新版的医保目录,并在北京落地了。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我们用药的经济压力,也增强了我们长期治疗的信心。在杨主任的指导下,我们适度延长了治疗间歇,用药频率逐渐拉长到了半年一次,迄今为止爱人都再也没复发过。病情的好转也让爱人心态平和了许多,不再暴躁易怒了,工作也越来越有起色。

  回想一开始,我们完全不能接受得病这个事实,也不知道怎么办。直到遇到杨主任,他让我们用上了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尽最大的可能减轻了疾病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让我们重获了希望。如今看来,医患配合、医患坦诚的沟通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大病来说。

  希望所有淋巴瘤的患者,都能遇到对的医院和医生。这一点真是太重要了!

  END

  供稿:孔雀河 | 排版:佳凉 | 审核:孔雀河 刘畅

  声明:本文中涉及的信息仅供淋巴瘤病友及家属交流参考,不作为用药推荐,具体诊疗方案请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或指导。

上一篇:原创朱一龙与联想手机牵手成功小笼包们不来pick一下新CP?
下一篇:霸域新手FAQ三分钟教你玩转所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