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洞见和智慧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4
手机版

  王中江

  王中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视频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点击查看课件

  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老子的洞见和智慧》。

  一、对道家文化的总体认识

  (一)千古名对“老子天下第一”

  在讨论之前,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世间流传一千古绝对说“老子天下第一”?老子的著作《道德经》只有五千言,在所有伟大的古代文明国家里,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或哲学家凭五千言的著作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老子对宇宙、社会、人生都有着高明的见解和透彻的了解,他的著作虽然篇幅短小,但表现出了无穷的智慧。近代以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的一些著作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据统计,全世界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是《圣经》,排名第二的就是《道德经》。为什么《道德经》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传播,并成为各种语言都会翻译的著作?说明老子的智慧是高深的。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思想受到老子的影响,他年轻时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后来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近代思想家章太炎通过研究著作《道德经》,认为老子是一个胆小的人。一个胆小的人竟然能得到“天下第一”的赞誉,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该如何理解?我认为老子是谦卑、谦虚,对于这个问题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智慧?

  知识和智慧是不同的。知识是各种各样的技术或基础学问中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里的真理,或是我们该如何去做的具体技巧。如果仔细区分的话,知识和技术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都是对某一个方面的解释;而智慧是整体性的,是对宇宙、世界、社会提出整体的解释。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一部分,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劳动获得最大收益,是社会里经济的部分。哲学提供的智慧是如何建立一个好的社会的整体理想、理念,以及我们每个人怎样过好个人生活,即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老子的哲学属于智慧。智慧不像具体的知识,有物理、化学、经济学、法学的,它非常难以把握,是抽象、虚无缥渺的。但某种意义上讲,智慧也是非常实在的,比如孔子、孟子讲的一些真理,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在这里我们强调的老子的智慧,就是树立遵循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生法则的个人价值观,这是一个真理,也是获得美好生活的捷径。

  宋代开国君主赵匡胤曾问过宰相赵普一个问题,“天下何物最大?”信仰权力的人可能会说权力最大,最有势力的人就是最了不起的。从权力上讲,赵匡胤是天下之主,宰相赵普的权力次之,他们是否认为权力最大?赵普一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最大”没有空间、时间或其他限定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他答:“道理最大”。

  为什么说道理最大?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道理”现在仍然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基本词汇,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还有一个词是“道德”。道德是中国人对伦理道德的最高概括,它的词源非常久远,既可以说源于儒家,也可以说源于道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虽然不同,但都讲“道”和“德”。道理、道德里面都有一个“道”,我们可以把“道”提炼出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最高价值和真理,因此我们讲的老子的道是一个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核心符号。

  赵普说道理最大,赵匡胤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在中国历史上,道教和佛教基本上是在野的,儒家具有主导性,是在朝的。所以这里讲的“道理最大”更倾向于儒家的道理。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它的出处就是赵普辅佐赵匡胤打天下又坐天下的故事。《论语》的字数也很少,篇幅比《道德经》稍长一些。“治天下”只要半部《论语》就够了,另外半部做什么了?打天下用。这样一来好像一部书就可以做任何事,说明什么?书中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同样如此,可大用之也可小用之,大之治天下,小之用于修身。其中的妙处我们要用心慢慢思考、理解、掌握、运用。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哲学家。为什么法家的韩非子会为道家老子的书做注释呢?说明广义的道家学说、黄老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前面我们说追求智慧可以解释自然、社会、人生,让每个人过上好的生活。那什么是好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知识和爱心的人是最幸福的。而爱心是需要智慧、伦理、价值提供给我们的。一个人不是有了爱的动机、愿望就能真正去爱,培养出爱心的人实际上是能够运用知识和智慧实现爱的目标的人。人类追求知识和智慧整体上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过上与外部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活,解决生活方法的问题;二是要建立人与人能够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秩序;三是要实现自我的身心和谐。身心关系很复杂,哲学里对此有非常多的讨论。一个身心充满矛盾和冲突,不可能拥有好的生活。身心和谐是人生观里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伦理和信仰。

  (三)什么是道家的智慧?

  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思想为我们解决上面三个问题提供了什么样的智慧?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子学进行了一些概括,他说“儒者博而寡要”,意思是儒家太广博了,结果就是“劳而少功”。汉初七十年是道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时期,从文帝到景帝再到窦太后都是信仰黄老学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司马迁对儒家的评价没有对道家高。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道家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的黄老学里融合了儒家、墨家、名家和法家思想,适应广泛,可以做最少的事,成就最大的功业。怎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把握“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核心。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对道家学派做了概括,“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意思是道家这个学派大概是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记录了很多历史上的成败存亡,懂得了“秉要执本”。道家的本就是“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老子强调弱和柔的概念,章太炎说老子胆小,班固把道家的思想概括为“卑弱以自持”,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处事低调的人,而不是一个狂傲自满的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分别用“贵仁”和“贵柔”两个字概括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贵仁就是崇尚仁爱,贵柔的柔即柔和、柔弱。

  近代在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时,往往会产生一个表面性的误解,认为老子的哲学太消极,比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无为的结果是能把事情都做好,消极的做法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看起来好像有点矛盾。还有人觉得老子的哲学是种愚民政治,让大家不要运用聪明智慧。究竟老子的智慧该如何理解?

  老子的智慧整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提供了一个世界观、宇宙观。老子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是提供了一个建立好的国家的方法。《道德经》第八十章有一段关于“小国寡民”的描述,人们认为是老子对建立好的国家的设想。即一个人口稀少,面积不大的小型国家,生活在里面的人安其居,乐其俗,非常幸福。看起来生产、技术水平很低,但生活质量非常高。这句话也被人们认为是消极的,因为老子提倡把国家变小,为什么不能追求成为大国呢?老子也讲了大国的治理,如“治大国若烹小鲜”,“大邦者下流”。大国对小国要友好、谦虚、甘居“下流”,不能强横地去征服,这样才会赢得小国的尊重。三是提供了一套修身的方法。儒家讲修身,道家也讲修身。但老子讲的修身不是后来道教发展出来的用来求长生的保健方法,而是如何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是精神、心灵的一种修炼。

  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出现了分化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支流以庄子为代表。庄子一支上的代表人物还有杨朱。除此以外,道家的主要发展是黄老学派。这一学派将对黄帝的信仰与老子的思想相结合,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里有一部经典叫《黄帝四经》,就是关于黄老文化的。包括先秦时期管子的学说,源头也在老子。

  老子是长寿的,有人说他活了200岁,这种说法不免有些神话色彩。今天我们猜测老子活到了90多岁,以古代的生活方式来说已经相当长寿了。老子最终归隐的地方跟他的年龄一样,也是一个谜。他曾任守藏室史一职,离任后打算隐居起来。传说他一路向西走到函谷关,守关的尹喜将他拦住,请他将毕生所学写下来。于是老子留下五千多字的《道德经》,继续西行。有人说他后来到了印度,成了佛陀的老师,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道教信徒编出来抬高老子的。我觉得对于老子,我们不需要这样去抬高,客观看待就能发现他的智慧博大精深,值得学习。

  世界哲学里有一种女性主义哲学(女权主义哲学),如果要讨论中国哲学里有谁是女性主义哲学的创导者,我认为就是老子。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问题,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存在重男轻女观念的。而佛家和道家没有男女不平等观念,佛家讲众生平等,道家注重发挥柔弱一方的力量,在男和女中,女性代表柔弱的一方。

  图片1

  上图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帛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古代文明真的很了不起,古人的丝绸埋在地下上千年还保存得很好,只是略有残缺。迄今为止,我们一共发现了四种《道德经》的地下抄本,其中最早发现的是郭店甲本抄本,然后是马王堆的帛书甲本和乙本,还有抄录于汉武帝前后的汉简。除了《道德经》以外,《周易》这本书也被挖掘出了四种,二者在古籍中同为发掘数量最多的,说明在中国早期,这两本书的影响力最大,传播得最广。

上一篇:原创2017年南京一桩人妻私密照泄露引发的荒唐伦理闹剧
下一篇:灵芝片淘宝评价80字4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