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褐苍苍十篇
古褐苍苍篇1
漫长的旅途中,玉器充满神秘浪漫的同时,也不失世俗的真实。玉器文化的发展一直没有间断过,这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玉器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玉文化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古玉之美,在于它的材质自然之美、造型之美、雕琢工艺之美及内在蕴含之美。由于商周文化承袭上古、汇集南北,形成并确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也造就了绮丽多姿的玉器。商周玉器在前代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玉器创作兼容并蓄,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商周玉器将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加了视觉立体感,开创了浅阴刻及剪影式裁割相结合的玉雕艺术领域。商代器物纹饰趣味浓厚,刚劲有力,具有强直古拙的韵味,极富立体感。而周代雕琢更加成熟,线条奔放,使西周玉器具有强烈的线条美、韵律美,给人以潇洒、飘逸的美感。
商周两代玉器在体现宗教、神话、自然的审美特点的同时,两代也有所不同。商代在审美上体现出凝重繁复、刚劲有力的特点;周代在审美上则体现出生动活泼、形神美线的特点。商周玉器在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上将繁复与简洁、粗犷与洗练、流畅与稚拙、精雕与细琢的立体感和大刀阔斧的动态感,相互交织,完美融合,构成了商周玉器雕琢的基本技法,可谓巧夺天工、千姿百态。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铲(图1),长25.2厘米,宽12.8厘米,厚0.7厘米。通体呈青褐色,局部沁有黑色斑痕,通体磨光。体扁薄,呈梯形,顶弧形,两侧斜直,往下逐渐加宽,下部两面磨刃,刃呈弧形,顶部微残,靠近上端处有一单面钻孔,穿孔为单面管钻而成,外缘有琢的痕迹,刃部锋利。玉铲温润细腻,沁色与玉质搭配协调,华丽而不显繁缛,自然形成的美感实属难得。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铲(图2),长14.8厘米,宽9.5厘米,厚0.6厘米。通体呈红褐色,通体磨光,润泽细腻。体扁薄,呈梯形,上端平整,两侧斜直,往下逐渐加宽,下部两面磨刃,刃略呈弧形,首一侧及刃部边沿稍残,近首部有一单面钻孔,外缘有琢的痕迹,刃部锋利。该玉铲玉质少见,琢制规整,工艺较精。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璇玑 (图3),直径6.9厘米,厚0.3厘米。整器侵蚀严重,呈鸡骨白色,局部沁有黄褐色斑痕。器身扁平近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三个形状相似、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凿状凸脊。造型古朴简约,雕工简练传神。
西周石璇玑(图4),直径13.6厘米,孔径9.6厘米。淡青色细砂石,有黄褐色斑点。器身近圆形,外缘有三个等距分布的齿牙形凸起,中心一圆孔。器形规整,似变形的太阳光环,通体素面磨光,琢磨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商代玉琮(图5),长2厘米,宽1.8厘米。青白玉,半透明,表面沁有朱砂斑痕。外方内圆的结构,四个相等的凸面,表面琢有斜纹及圆点,形制古朴,刀工古拙苍劲。虽历经三千多年的洗礼,满目沧桑,痕迹斑斑,但这更使它显得内敛外涌,精光四溢,生机勃勃,其辉煌的不可复制的艺术价值,不失为一件珍贵的商代玉雕艺术珍品。
西周玉琮(图6),长5.5厘米,宽5.5厘米,高2.7厘米。青灰色玉质,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呈四棱长柱体,纵穿一大圆孔,通体素面无纹。形制古朴大气,刀工古拙苍劲。
西周玉圭(图7),通长13.2厘米,通宽4厘米,厚0.4厘米。玉圭呈黄褐色,通体磨光,器表光滑。体呈扁平长方形,刃部磨制光滑,底边平整,中部和下部均有一条直线纹。这件玉圭器形规整,制作精良,色泽凝重,玉质温润细腻。
西周玉柄形器(图8),通长19.8厘米,通宽2.6厘米,厚0.5厘米。玉质呈绿色,体扁长,通体磨光,器表光滑。一端有柄,一端有穿孔,与末端一样,柄端双角也被切去。这件柄形器造型优美,雕琢精细,表现出极高的制玉工艺水平。
西周玉柄形器(图9),通长15厘米,通宽1.8厘米,厚0.4厘米。青玉质,局部沁有白褐色斑痕,通体磨光,器表光滑。体扁长,一端有柄,用弦纹分界出柄部,末端双角与柄端磨得较薄。造型简单,打磨精细,抛光细腻。
西周玉戈(图10),长4.5厘米,宽1.1厘米。青玉质,局部有黄褐色沁痕,具有较强的玻璃光泽。体扁平,锋部呈三角形,阑部凸起,援部两侧琢有对称的弦纹,顶部对钻一孔。造型古朴简约,纹饰简洁明快。
西周圆雕玉蚕(图11),长4.2厘米,通宽1.6厘米。为青玉,沁有黄褐色斑痕,采用圆雕技法,巨目圆嘴,头端平齐,大耳,口中钻一圆孔,以便穿系之用。通体雕琢成节褶状,颈部的节褶雕琢得较短窄,腹部的节褶雕琢得较为宽阔,充分表现出了蚕的伸缩力量,契合动物的自然形态,愈到尾部,体积越小。此玉蚕写实性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具有西周玉蚕雕刻特色。
西周玉蝉(图12),长4.2厘米,宽2.3厘米。青玉质,局部沁有黄褐色斑痕,体型肥厚,近乎圆雕,圆头,尖尾,圆形突目,头部饰三个大小相套的菱形纹,头端雕出尖圆吻,单阴线刻划出椭圆形双翅及翅表面的纹饰,双翅收拢于背后,腹部以单阴线刻划出五个腹节,腹部头端纵向掏挖出圆形穿孔,尾端横向掏挖出圆形穿孔。
商代玉鱼佩(图13),通长9厘米,宽3厘米。青玉,半透明,沁有黄褐色斑点,通体磨光,玉质鲜润。曲体弓背,鱼体肥大,尾分叉且下弯,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造型简洁、明快,不追求形体的细部刻划。
商代玉鱼佩(图14),通长4.4厘米,最宽处1.5厘米,厚0.6厘米。豆青色,表面沁有黄褐色瑕斑,半透明,通体磨光。躯体拱背,整体呈“V”字形,脊背凸起,嘴端较大,口微张,鱼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圆眼,鱼身较长,尾部分叉呈“V”字形,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眼、鳃、鳍等部位,做出出水跳跃状,整体规整圆润,生动活泼,和谐对称,形体飘洒。
西周鱼形玉璜(图15),通长6.5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表面沁有黄褐色瑕斑,通体磨光。曲体弓背,鱼体肥大,躯体与尾部的形体比例相似,尾部中间呈“V”字形开口,上下尖翘,倾斜地面。两端及头部各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造型灵动可爱,形体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西周玉鱼佩(图16),通长5.9厘米,宽1.3厘米。青玉,表面呈鸡骨白,半透明,通体磨光。体较宽大,呈长条扁状体,尾分叉且下弯,口微张,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该鱼似悠悠摆尾,更显活泼生动。
西周鱼形玉璜(图17),通长8.7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黄玉质,沁有白褐色瑕斑,通体磨光。曲体弓背,尾分叉且下弯,嘴部钻一圆孔。眼、鳃、鳍等部位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纹饰。玉质温润细腻,造型奇特,线条奔放,具有强烈的线条美、韵律美,给人以潇洒、飘逸的美感。
西周玉泡(图18),直径2.3厘米,厚0.6厘米。青玉质,局部沁有褐色斑痕。仿青铜泡造型,平面圆形,截面呈丘形,表面三等分饰三个圆涡纹,中间由底向顶单面穿一圆孔,用以穿系。器表研磨光滑,造型独特,颇为精致。
西周夔龙纹玉佩饰(图19),直径3.7厘米,厚0.7厘米。青玉质,表面侵蚀严重。圆形凸弧形,弧面雕饰变形夔龙纹,辅饰卷云纹和勾连纹,背为素面,中部有一穿孔,可供佩系。线条繁缛流畅,刀法犀利,形制规整,古韵十足。
战国铜首玉鸭(图20),长3.8厘米,宽3.4 厘米,高1.5厘米。鸭首为铜质,身为青玉镶嵌,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周身饰有卷云纹,中部一穿孔与鸭首相对应。鸭首嘴部含有一玉鱼,白玉质,阴线刻画出头、口、眼。造型生动奇特,工艺精湛传神,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战国云纹玉璜(图21),长7.4厘米,宽2.6厘米。青玉质,局部沁有褐色斑痕,弧形,片状,两面均饰卷云纹,两端及中间顶部各有一穿孔,以供穿系。通体温润光泽,线条流畅,做工精细。
西汉谷纹玉璜(图20、21),两件,同一墓中出土,尺寸纹饰相同。长19.5厘米,宽3.3厘米,厚0.5厘米。青绿色玉质,局部沁有褐色及朱砂斑痕。器扁平,璜体弧度略小于半圆,两端平齐较中间稍宽,外缘雕琢有规整的扉牙,器表满饰谷纹,外置细阴线刻弦纹边阑,中间有一穿,可供穿系。
元代玛瑙璧(图22),直径7.5厘米,厚2.3厘米。璧的一面为平面,另一面微凸,上面浮雕一条螭龙,螭龙躯体细长,作爬行状,螭身随璧弯曲,翻转自如,螭龙形玉雕躯干细长,动势起伏大,生动富有神采,为元代极为少见的玛瑙装饰品。
元代金镶玉玉人耳坠一对(图23),通高3.3厘米,高2.7厘米,宽1.1厘米。以金丝镶嵌,耳坠主体为青白玉质玉人。玉人呈裹袖跽坐状态,头梳高髻,瘦长脸型,阴线刻出眉眼五官。玉人身着无袖长袍,一为右衽,一为左衽,衣纹用几道斜阴线勾出。造型新颖独特,纹饰精致传神。
明代“苍龙教子”玉带钩(图24),长13.2厘米,宽2.8厘米。玉质青白纯净,钩首雕琢龙首,龙双角顺额顶弯向颈后,眼球圆而凸起,嘴稍前倾,神态安然慈祥,苍龙身躯宽长浑厚,略带弧形而显得动感十足,钩腹浮雕一无角小螭龙,应为苍龙之子,颌下无须,此刻正拖着瘦长的身子,缓步爬行于苍龙身上,目视前方,与苍龙龙头相对,似在仔细聆听苍龙说教,虽不闻其声,但二龙神态举止生动活泼,状极亲昵。
明代翡翠牌饰(图25),长8.2厘米,宽4.2厘米。地子不透明,翡色艳丽。牌饰通体似圭形,采用透雕和实磨手法制作,卷云纹、缠枝纹交相衬托,浑然一体,阴线细润华滋,阳线雄强挺拔,制作规整。
清代玉簋(图26),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高7厘米。器作簋形,青玉质,直口,微束颈,鼓腹。颈部饰有卷云纹,腹外壁以浮雕手法精琢直线纹,颈腹间两侧各饰一兽首耳,耳下垂珥,一珥残缺,下承喇叭形圈足。造型高雅,形制规整。
清代透雕玉璧(图27),直径6厘米,孔径1.6厘米。玉质为青玉,内有凹槽应为活心璧,璧心出土时已遗失。玉璧外廓雕琢四龙,两龙吻部相连,两龙双尾相接,龙体为透雕,璧体阴线刻四个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整件器物通体包浆均匀,光洁如镜,玉质柔和莹润,白中微泛青色,线条流畅严谨,梭角分明。
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过渡阶段,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元代在接受汉民族玉文化的同时,又融合进自身民族、宗教色彩,创造出具有众多包括游牧民族题材的颇具特色的制品,器物造型浑厚有力,流行深刀镂雕工艺。至明代,玉器作品除沿袭前代外,又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装饰图案多取吉祥意义,除部分精雕作品外,大都粗犷豪放。清代玉器品种更加繁多,玉器选料和雕工比前代更讲究,玉器制作达到顶峰,仿古和时作并行不悖,产生了宏伟巨制。
古褐苍苍篇2
天色瓦蓝。一场新雨过后,山峰洗的碧透,深绿的灌木,缀满山石,空气中飘扬的青草味,像刚刚刈过,充斥淡淡的嫩腥。水是澄碧的,清凉之中,将山的倒影汪入其中,在工业化时代,还未被污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夹道两边的芭茅,开始嫩黄,像一片片柔软的娥眉,随风舞动,那种悠然是只有不沾尘土气才能看到的灿烂。溪谷中,凉悠悠的水正轻歌慢淌,河道中无数的卵石就是被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似柔弱的水滴而盘剥得棱角全无。小鸟在树梢中跳跃,轻捷并且欢快。这时节,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大别山腹地,毫无肃杀的秋气。
走在蜿蜒的峡谷中,两岸的山依然蓬勃着,陡峭的石壁布满深褐的苔藓,仿佛一块块岁月耕耘后留下的遗痕。而让我惊异的是生长于峡谷之中的一棵棵杨树,矮小并且丑陋,疏影横斜,斑驳萧索。此刻,它们已经开始苍黄,狰狞的枝干,瘦骨嶙峋,每一处凸起的结疤像饥饿的鳄鱼的眼,似开似阖;苍老的树皮,一如我老祖母脸上皴裂的皱纹,高一块,低一块,实在看不出有多少弹性;那些卷起的苍褐色燕尾般的叶子,像一只只破裂的旧船,立在枝头上,随风摇曳,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零散。这些丑陋的杨树,大多生长于布满溪流的石缝,旁逸斜出,随心所欲,一些褐黄的根系,裸露在流水中,被它们长年浸泡冲刷。无论有无阳光照耀,无论溪水多么寒噤,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疯狂,它们彷如无人,自顾自地生长,自顾自地衰亡,不因生命的荣枯而绝望或炫耀。
杨树又叫杨柳树,是湖广大地最普通的物种。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把它当做分别的相思之物。《诗经》上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说:“东门之杨,其叶牂牂(zang)。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zhe)”。千百年来,依依杨柳,成为人们折枝相赠最好的信物,也成为远行人心中无限的寄托。温庭筠说:“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感时溅泪,恨别思归,分明是一个看到垂杨的怨妇。我想:古人以杨柳作为亲人朋友之间分别的信物,也许是因为它的柔润,也许是因为它是春天最早的信使,更可能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活到哪里。长亭外,古道边,依依相送,欲别还留。但那些杨树,往往是长在池边,长在陌头,长在溪桥,长在古渡,很少是在溪谷。溪谷,一如昏暗的地狱。
这生长在溪谷之中的杨树曾有一些怨恨么?为不曾像长在长亭古道边的同类那样耀眼?我有些情不自禁地想。
生命本无贵贱,所谓一切荣辱,全因是俗世的尘霾蒙蔽了俗世的心扉。
这生命物华中最敏锐的物种,在春天,当万物还沉浸于冬雪的梦靥时,就悄然张开双眼,吐出春天的第一撇嫩蕊,吹响新生的号角;当秋的脚步来临,当所有的生命还沉醉于夏日的繁华时,又最先警醒清秋的寥落,让人们从浮华中开始愕然。这一生生长于大地的最低处、长年被溪流浸没,被山峰摧压,被白云奚落,被岩石滚撞,被花鸟厌恶,被黄蜂侮谩,被洋辣侵蚀,地球上最微不足道的精灵,亿万年生命的勃发与沉沦,此刻,虽然萧索,虽然潦倒,虽然衰颓,却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谨守时序生、长、化、收、藏的节拍,将那些云卷云舒的心事,随着风花雪月、寒露霜华一起沉浮。在清秋中,如风信子一样光芒耀眼!
古褐苍苍篇3
树上只剩一片叶子了,那叶子早已枯黄,在风中摇摇欲坠,等待在某个黑夜中悄然飘零。
一阵漫天的尘土掀起,落在早已干枯的枝条上。古藤早已与枝干交缠在一起,分不出彼此。褐色与灰黄将这里笼罩,沉闷与死寂将天涯游子的心层层包围。
柔和的夕阳撒下一地的浅黄,头顶上有三只鸦雀飞过,只留下那充满哀愁的鸣声久久在天宇中盘旋,深深牵动着他的思绪。他多么渴望拥有一双翅膀,将他带回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他想,现在,家家户户都飘起来炊烟了吧!是啊,他分明看到远处升起袅袅炊烟,清楚地听到流水的“叮咚”声,看着他们卷着小小的水花儿快乐地淌过青石板桥,淌过岸边孩童清亮的瞳仁
一阵风刺痛了他的双眼,“哎”,他摇摇头,拍了拍老伙计,“这样荒凉的地方,哪会有什么人家?不过是幻觉罢了。”老伙计,一匹老马晃晃它的脑袋,似乎很无奈。
古意道上,黄尘漫漫,西风卷起漫天黄沙黄昏的古道上,空气中氤氲着混浊的气息。他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在无人烟的路上缓缓而行。
残阳如血,映照着他苍老的脸庞,尘土在他的眼前肆意横飞,眼前这条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尽头,天地之大,却不知何处为家。
此时,落日残照,天涯游子,无家可归,怎不柔肠寸断?
他开始思念,思念那个江南小镇,思念在烟雨中独自伫立守望的白发苍苍的母亲,思念那里的一切:青瓦白墙,小桥流水,青石板桥。可这一切分明这样触手可及,却早已被定格在回忆中,遥不可触。
他累了,他想回家了,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也将会感受到一丝的幸福吧!
古褐苍苍篇4
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历千余年的推衍发展,到齐家文化臻于极盛,商周渐趋衰微,旋成绝响。西汉仅见的两件玉琮,是将以前古琮改制成器玩埋入墓葬的,可见其时玉琮早已失去礼玉的崇高地位了。
兰州几位藏家典藏的齐家玉琮,计有40多件,占其所藏齐玉总数的四分之一,做工精良,熠熠生辉。以个头分,有小琮、中号的和大型琮;从形制看,有面阔大于体高,或横宽与体高相若,以及体长为面阔数倍的长大型琮,林林总总,美不胜收。从纹饰看,既有光洁亮丽的素面琮,还有刻线纹琮、嵌宝石琮和画像纹琮。赏研如此华美多样的齐家文化玉琮,是我近年的幸事。
素面琮 数量最多,从手不盈握的小琮,二三十厘米高的中型琮,到长愈半米、重达百斤的大琮,可成系列,样式亦多,如:
1.057号琮 高5.8厘米,射径4.5厘米,射高1厘米。重305克。上端有射弧折,下端无射,琮体横扁两侧尖锐,俯视呈人眼形,射孔浑圆似人的瞳孔。墨玉质,温润细腻,打磨精细,包浆自然。
2.059号琮 高3.6厘米,面阔7.1厘米,射孔外径7.3厘米。重200克。短方柱体,四面略弧,上下射口至四棱为弧折。深绿玉,通体满布沁蚀小坑,有闪闪的金属光泽,若洒金然。内外均抛光,玲珑可爱。
3.093号琮 高11.5厘米,面阔26.7厘米,射径29.3厘米。重7.2公斤。方体宽矮,面微弧出,射口弧折。孔壁陡直有旋磨痕。芝麻沁点密集成片状,露玉部泛玻璃光。
4.094号琮 高11.3厘米,面阔27.5厘米,射径29.5厘米,射高1厘米。重8公斤。形同前琮,一棱角残缺,原系制作时就料所致。里外抛光,孔壁光直。墨绿玉,包浆老到。
5.159号琮 高12.3厘米,面阔30厘米,射径31.5厘米,射高2厘米。重10.1公斤。比前两琮更显宽大,器壁厚重,射口直折,四棱规正,有柱础般的稳定感与力感。墨绿玉,褐色沁,光洁明丽。
6.082号琮 高12厘米,面阔27厘米,射高1.8厘米。重7.2公斤。蓝绿色玉,受沁部颜色变化自然,局部钙化成鸡骨白。陡直的射孔壁上有多道旋痕。
7.073号琮 高15.5厘米,四面变窄,各阔21.9厘米,射高2.7厘米。重8.4公斤。青黄色玉质,沁色顺绺裂纹渗入肌理,包浆过渡自然。短射弧折,弧面。
8.080号琮 高19.5厘米,面阔28.4厘米,射高3厘米。重19.3公斤。面微弧,短射弧折呈溜肩状。青绿色玉有黄褐沁块和海藻纹沁,莹润雍容。
9.081号琮 比前琮略小,重14.5公斤。青绿玉,沁蚀较重,琮面呈苍黑色。沁入绺隙形成一种藏家称之为“起苍”的现象,其色比周围泛白或呈油腻状亮光,手扪之有突起感。这是玉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中在物理与化学作用下的自然变化,非人工仿造可致者。
10.161号琮 高17.5厘米,面阔14.5厘米,射高2.5厘米。重9.8公斤。青玉质,沁蚀略重,绺裂处“起苍”较多。沁色丰富,过渡自然。
11.068号琮 高21.7厘米,面阔16.5厘米,射高2.8厘米。重10.3公斤。玉质被赭黄色沁所掩。方体面平,短射弧折,器壁厚重,雄浑大气。
12.163号琮 高18.1厘米,面阔10.6厘米。射口弧折,四面微弧,棱角流畅。黑灰色玉,铁锈色沁,包浆沉着。
13.251号琮 高18.5厘米,面阔7厘米,射孔外径7.8厘米。重1公斤。琮体颀长,孔大壁薄,两端于口下磨去四棱成短弧射,四个弧面正中纵起隐脊成为四棱八面形琮。孔壁陡直抛光。琮面光亮泛金属光泽。青灰色玉质,下半截沁蚀较重,局部钙化。形制特别,玉质上乘,工艺精致。
14.083号琮 高56.8厘米,面阔19.1厘米,射高3.1厘米。重39.2公斤。琮体长大厚重,短射弧折,面平。长孔对钻,孔壁上多个台面经修治成波状起伏。翠青色玉,黄褐沁,“起苍”处泛玻璃光。有磅礴恢弘的气势。
15.069号琮 高51厘米,面阔16.1厘米,射孔外径16.5厘米。重21.3公斤。琮体长度为面阔的3倍多。玉质淡青色,晶莹温润,精工碾磨,一丝不苟。铁锈色沁深入石纹成筋丝状,凝重壮丽。唯上端射口向一侧略侈。
16.144号琮 高61厘米,面阔16厘米。重26.1公斤。长体光素,射口弧折,四面微弧。青玉质,黄棕色沁蚀较重,局部钙化有小块剥脱。射孔侈口,长孔管壁有凹凸感。
镶嵌绿松石琮 7件。体形长大魁梧,射颈短而弧折,四面微弧。绿松石镶嵌在琮体的一面或相应的两面上,从3颗至7颗不等,排列形状各异。其中095与096号两琮,前已发表,因其系笔者在收藏者家中就地拍摄,镜头偏低,未能彰显其壮伟华美的特质,故重新发表于此。
1.085号琮 高54厘米,面阔19.5厘米,两端射颈各高4厘米。重37.9公斤。青绿色玉,铁锈色沁。抛光良好,通体温润光滑。弧取四角成短射。琮体一面镶嵌半球形绿松石3颗,呈纵一字形等距排列,每颗径2厘米。另三面光素无纹饰。
2.097号琮 高56.6厘米,面阔22.5厘米,壁厚2~2.5厘米。玉质葱绿色,射口一端微侈,另端陡直,深长的孔壁上旋纹痕甚多。半球形绿松石镶嵌在琮体相应的二弧面上,每面各3颗,呈竖一字形排列。绿松石球面高出琮体表面,嵌结牢固,其淡蓝色宝光与嫩绿的琮面交相辉映。另一面沁蚀较重,呈深赭色,掩盖玉质。
3.096号琮 高54.5厘米,面阔26.2厘米,射口外径28.5厘米。敦厚笃实。重63公斤。青绿色玉,沁色斑斓,苍老沉着,过渡自然。琮体三面光素,而在其一面镶嵌圆方形绿松石5颗,分作两行平行排列,一行2颗,另一行3颗。
4.084号琮 高56厘米,面阔23厘-米。重53公斤。青绿色玉,黄褐沁色由浅而深,变化自然。琮体三面光素,另一面镶嵌圆角方形绿松石3颗,作三角形排列,其顶角与底边靠近二边棱。
5.146号琮 高30厘米,面阔16厘米,射高4厘米。重11.7公斤。黄绿色玉,光洁度好,温润亮丽。赭黄色沁随石纹伸延如网络。琮体两面镶嵌绿松石,另两面光素。绿松石作橄榄形,品字形排列。与之相应的另一面沁蚀略重,绿松石则呈倒品字形排列。
6.095号琮 高53厘米,面阔24.5 厘米,射孔外径26.5厘米。重49.9公斤。青绿色玉,质极佳。琮体表面有黄褐沁,露玉处晶莹细腻。三面光素,一面镶嵌绿松石5颗,正中1颗,上下各2颗,呈梅花点状。
7.145号琮 高64厘米,面阔18.5厘米,射高4.5厘米。重36.7公斤。琮体颀长周正,亭亭玉立。青绿色玉,沁黄褐色,镶嵌宝石的一面沁蚀尤重,其余三面光素。7颗橄榄形绿松石排列为琮面正中1颗,两端各3颗作两个品字形,其顶端均朝向中心。
上述7琮计单面镶嵌绿松石者5件,两面镶嵌者2件,其绿松石颗粒的多少与不同组合形式,除追求装饰美的效果外,是否还有其宗教方面的意义呢?
阴线纹琮 2件。临洮出土,昆仑青玉质。形体较小,平面方柱体,射颈直折,四棱规正。
1.189号琮 高5.7厘米,面阔7.4厘米。黑褐色沁。琮体四面各阴刻两道竖线纹,分每面为3条块。在靠边棱的两条块内各阴雕上下两个圆点纹,左右相互对应,每面各4个,从而构成以琮体的四棱为鼻梁,相邻两面的圆点纹为双眼的8个简化兽面。
2.182号琮 高7.4厘米,面阔5.3厘米。黄绿色玉,较通透,黑色云朵状沁。琮四面各阴刻一横二竖的“廿”形直线纹,分每面为6区块,亦于临边棱的4区块内填雕一个圆点纹,各面相同,相互对应。此琮各面有一条横线纹,将上下隔为两段,8个兽面纹显得更加生动。
两件短体方琮以相邻两面的圆点纹作眼睛,4个棱角为鼻梁,组成双层的兽面图案,与良渚文化反山、瑶山墓葬出土的人面纹小琮风格近似《良渚文化玉器》图22~32,文物出版社1990年,二者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浅浮雕画像琮 3件,计四面画像琮1件,两面画像琮2件,共雕有不同题材的浅浮雕画像8幅。3琮均长大壮伟,青绿色玉,质量极好。画像精雕细琢,减地部玉面碾磨细致,抛光良好。长长的射孔壁面打磨修饰规整,有残留的旋纹。
1.158号琮 高65.5厘米,面阔22.2厘米,孔内径20厘米。重45.1公斤。琮体四面分别雕出太阳、裸男、月亮、裸女画像。草绿色碧玉,受沁色彩丰富,过渡自然,局部钙化。琮之两端呈圆环状,短射弧折,长面微弧,四棱流畅规正。四面浅浮雕画像顺序与内容为:
第一面太阳图像 日轮浑圆,径17厘米。周围一圈长长的火焰纹作晃动燃烧状,光华四射,摄人心魄。太阳与火焰图像以外的琮面则琢磨减地,略低于画面且光滑明亮,给人以天宇寥廓的感觉,就连自然形成的褐白色沁斑,大小不一,仿佛也变成飘浮的彩云一般。
第二面裸男画像 像高40.5厘米。侧身动态,面向太阳,圆头长脸,高鼻阔颐,半张嘴似有所言,颜面部以阴线纹刻划大眼与长耳。挺胸前视,屈双臂成钝角,半握拳,举步弓腿作急行状。形体健壮魁梧。
第三面月亮与群星画像 月如钩,新月相。月弓外从上而下列布四角形星星9颗,大小形态略有差异,富闪烁飘忽的动态美。月弓高28厘米。
第四面裸女画像像高41.5厘米。与裸男隔边棱望日一样,裸女则隔边棱与月亮相望,亦作侧身手舞足蹈状。头上有上耸前弯的角形高髻,昂首前望,线刻眼、耳,酥胸丰乳,屈臂前伸,掌心向作祷祝状。肢体动作力度较大,曲线优美,神态典雅。
2.071号琮 琮高62.3厘米,面阔23.2厘米,短射高3.5厘米。重48公斤。两幅画像雕刻在琮体相应的两个面上,另两面各镶嵌3颗绿松石。黄绿色玉,褐色沁,颜色由浅而深,沉着自然,伴有云母状闪光,次生现象明显。局部“起苍”,放大镜下可见残留有朱砂痕。射孔由两端对钻。
琮体第一面为太阳与裸男画像,系将前琮的一、二两面的画像内容合组为一图,太阳画像在上,裸男画像居下,各占琮面高度之半。圆日烈焰侈张;男子光头大脑,线刻大眼位稍偏上,双臂前屈上举,右掌朝前,左掌朝上,弯腿前视作舞姿。
第三面星月与裸女画像,琮面上半部钩形新月周围环绕星星10颗。裸女舞姿较前琮裸女和本琮裸男更显张扬,其右手上举齐额,左臂微屈前伸,上下其手,跨步而前与躯体动作相应合。以细阴纹勾勒眼、耳、十指与头顶轮廓而与发髻区别之,双乳、臂、腿层次分明,手法细腻。黄绿色玉缜密莹润,铁锈色沁从上而下由深入浅过渡自然,苍老沉稳。
第二与第四面各镶嵌半球形绿松石3颗,作竖一字形排列。故该琮应名之为嵌宝石画像琮。
3.091号琮 琮长59.8厘米,每面阔23.2厘米,射口外径24厘米。重49公斤。长体卧置,其着地的一面沁蚀尤重,与之相应即朝上的一面均光素无纹饰。画像雕刻在左右两侧面上,横向展开。翠绿色玉质,坚密温润,色泽艳丽,沁色自然,古朴庄重。两面画像题材分别为:
天地景观画像 琮体一侧的横长面分为上下两区,分别雕刻天上与地面的不同景观。画面左上方雕圆日火焰纹,与之对应的右上方是新月与环绕的五星,二二者之间填以钩形3朵云彩,云朵的大小方向不一。其下一长绺画面展现的地上景物,是汹涌湍急的大水以滚滚高压的态势冲向右角的陆地,水陆画面比例为2:1,说明水情的严重与危急。浅浮雕加阴线勾画的水波纹,层次分明,一浪高过一浪地烘托出那风骤浪高、洪水肆虐的可怕情景。就连陆地上扶疏的几株植物也被摧折得向后倾斜,仿佛要被吞没似的。
人巫争夺牺牲画像 居琮体的另一侧面。与天地景观画像对应,是一幅5人组成的人与巫争夺儿童图。画面左端为一对夫妇,男子头大体瘦(背挂鱼篓,内盛一鱼),伸出双手牢牢地抓住孩子的右臂;紧随其后的女子张口扬臂,作慌张急切状,跨开的两腿好像不由自主地在哆嗦。右边二巫头有双角,尖长嘴,其一捉着孩子左臂,另一个身着长袄,奋臂呐喊作助威状。位居画心双手被捉动弹不得的孩子,则目瞪口呆,惊恐万状。其足下的植物形态与前画陆地相同,谕示这争夺儿童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将被洪水淹没的小块土地上。
古褐苍苍篇5
您是否安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再次提笔落墨在这一纸信笺,霎那想起了昨日您的灿烂笑脸,这人生旅途有您一路疼我在身边,内心感激尽一生一世报答永远……
微凉清晨,感恩一碗肉丝面。
一碗面,凝聚了您深沉的爱。
每每我仍未睁开惺忪的睡眼,您已是穿梭在厨房于我的卧室之间,或烩制着丰盛的美味早餐,或催促我珍惜这稍纵即逝的时间。
餐桌前,您早已为我盛好一碗肉丝面。
瞅着慢慢肉丝的碗,天真的我却以为是幸运,殊不知您碗里的肉丝总是零星点点。这面,是您一点一滴为我悉心盛满。
感恩,爱之深沉。
无涯学海,感恩笔墨书香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怎能忘一首首儿时诵记的古诗,一句句儿时嘴边的格言……出生在书香之家是我的荣幸。
犹记得十年前,我躲在您的教室外面,一字一句默默跟随您在《桃花源记》中陶醉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句句诗词已铭记在我脑海,镌刻在我心间。
学海无涯,您教我做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您教我出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您教我谦逊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您教我求知探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感恩,爱之诗意。
流金岁月,感恩这双沧桑手。
起早,贪黑,呕心,沥血。
您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循环往复,有始无终。
遥想十余年前,记忆依稀浮现,隐约记得——您的手被粉笔末包裹,苍白的耀眼。您从师任教十几年,从未用着双手体罚过学生,在您口中,总是流淌着真挚而发人深省的语言,渗进每个学生那饥渴的心田,弥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随着教育事业的调整,您无奈下岗失业。
栉风沐雨又几年,如今已事过境迁,独怜您的这双手,已是黄褐刺眼:
初晨,您忙碌于轰鸣工厂;
傍晚,您荷锄在道旁田间。
苍白——黄褐,您这双手的颜色在变;耀眼——刺眼,您这双手的光彩在变。
唯独,
您为我任劳任怨的心
古褐苍苍篇6
[关键词] 苏轼;涪州(涪陵);山胡;黑喉噪鹛
嘉?四年(1059)十月,苏轼苏辙兄弟服母丧期满后,与父洵再度出蜀,前往京师开封。舟过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时,得鸟名“山胡”者,苏辙作《山胡》诗云:“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野树啼终日,黔山深几重。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①东坡则次韵相酬,写下了以理趣见长的《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终日锁筠笼,回头惜翠茸。谁知声囗囗(说明:囗代字为“口”、“画”左右结构,下同。),亦自意重重。夜宿烟生浦,朝鸣日上峰。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②
坡公诗所咏之“山胡”,除了其题下本有自注“善鸣,出黔中”③而外,明人彭大翼亦曾有考:“山胡,一名山呼,一名珊瑚,出岭南,巧声之鸟。”④当代辞书、词典,或取注⑤,或取考⑥,或注、考兼收⑦,固是鲜有增益⑧,也算得载列详备,便于稽核。然则世易时移,今之读解该诗者,往往疏于查证,无心求实,于“山胡”此一名物之所知,竟至不如古人,辄曰:“今为何鸟,未详”。如,林坚、陈华、沈彦选注《历代咏鸟诗品评》:“山胡子,亦称‘山胡',古籍中鸟名。羽色青翠,善于鸣啭;产于西南地区的丘陵地带。今为何鸟,未详。”⑨;张秉戍、张国臣主编《花鸟诗歌鉴赏辞典》:“山胡子,亦称‘山胡',古鸟名。传说羽色青翠,善鸣。今为何鸟,未详。”⑩十分清楚,二书中撰写者在释说“山胡”时,不惟对苏辙之原唱、彭氏之《肆考》置诸不理,甚至连前面举到的常见工具书也惮烦一查,而仅仅只是依据了坡公诗本身(含小注)的“翠茸”、“善鸣”、“声囗囗”、“出黔中”等语进行随便的发挥。特别“传说”两字,更属率尔落笔,又见得其读诗不看诗题,亦不看“舟过涪州而得,故题云然”⑾之类别人早已写过的案语。故,其所谓山胡“今为何鸟,未详”云云,自然也就是顺势开出的一张“空头支票”而已。
谨按:山胡今为何鸟,可详。合坡公诗注与彭氏《肆考》提供的“黔中”、“岭南”之地域方位线索,于古今图书特别是川、渝、黔、滇、湘、鄂、闽、粤、桂等地的方物志书,以及关涉到这些地方的风物描写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不少有助于我们了解“山胡(山呼、珊瑚)”为何物的记载和描写。择要如下:
1、[北宋]邹浩《山鹕》:“大如青菜小如乌,色亦苍然二者俱。嗣岁不惟催布?b,可人尤是劝提壶。巧兼琴弄端谁使,追得年光赖尔呼。萱草堂高欣属耳,筠笼随我入东吴。”(《道乡集》卷十一,《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21册第258页)
2、[明]李梦阳《贡禽赋》:“鸟则秦吉了、画眉、山鹕……”(《空同集》卷三,《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262册第29页)
3、[明]杨慎《罗甸曲》其六:“林间山胡鸟,声声啼我前。何似故园里,花亭闻杜鹃。”(《升庵集》卷十二,《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270册第110页。又,罗甸,在贵州省中部,故鄂尔泰、靖道谟《贵州通志》卷四十五亦载该诗,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72册第553页)
4、[明]杨慎《滇载记》载僧奴诗句:“珊瑚勾我出香闺,满目潸然泪湿衣。” (《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4册第576页)
5、[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下卷:“横地多产珍异之鸟,……珊瑚鸟,比画眉差大,彼皆写‘珊瑚'二字,不知何义。余谓以其珍贵故耳。或别有名,考诸《埤雅》、《尔雅》,皆不见录。然此鸟好斗,彼人多畜以赌胜负,甚至以鞍马为注者,如吾地斗促织然。”(《丛书集成新编》本,第94册第172页)
6、[明]曹学?纭妒裰泄慵恰肪砦迨?拧斗轿锛堑谝弧つ瘛罚骸扒?杏猩胶?瘢?泼??蛔魃胶簟!保ā端目馊?椤繁荆??康?92册第6页)
7、[明]谢肇?J《滇略》卷三《产略·十四》:“山呼似鹦鹉而差小,樊之易驯。宋苏轼有咏山呼诗……”(《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94册第127页)
8、[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三:“山胡鸟大如鸠,苍色,两腮圆点黑白相映,清调如莺。”(《四库全书》本,子部第883册第796页)
9、[明]刘文征《滇志》卷三《物产·元江府》:“山呼鸟,调之能为百鸟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古永继校点本,第119页)
1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禽语·山鹕画眉》:“山鹕青紫,画眉红绿,形色小异,而情性相同。……山鹕一名山乌,其铁脚者眼赤而突者善斗,臆间有黑毛一片圆小而长者善鸣。雄者尾长雌尾短,雄者音长雌音短。……山鹕喜栖水,自调其声,与流波相应以自娱。……阳春、东安人喜斗此鸟及黄头,购以重金,致有以骏马易之者。美食雕笼,视若娇子,家家皆有之。画眉性燥,山鹕性静,尤易畜。一名珊瑚,珍之也。予诗:“人家尽养珊瑚鸟”是也。”(《续修四库全书》本,史部第734册第723-724页)
11、[清]吴绮《岭南风物记》(十四):“山呼鸟出广州府,一名珊瑚,形似喜鹊,能为百鸟之音,甚可听。”(《四库全书》本,集部第592册第835页)
12、[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八十一《鸟类·五》:“《事物绀珠》:珊瑚鸟大于画眉,好斗。《山堂肆考》……”(《四库全书》本,子部第1032册第513页)
13、[清]姚之?《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七《飞鸟门·珊瑚鸟》载杨基咏珊瑚鸟诗:“?翎红嘴珊瑚鸟,映花一点珊瑚小。”(《四库全书》本,子部第884册第601页)
14、[清]郝玉麟、谢道承《福建通志》卷十一《物产·福宁府·羽之属》:“喜鹊、乌、鸠、鸲鹆、莺、燕、山呼、……”(《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27册第483页)
15、[清]郝玉麟、鲁??稀豆愣?ㄖ尽肪砦迨??段锊?尽つ瘛罚骸吧轿谛稳绨烁纾ㄋ?行∽衷?ⅲ喊匆幻?金桑?置?汉鳎??茏髦种智菔抟簦??之能学人语。臆间有黑色圆长者善鸣,眼红者善斗。彼处多畜之。”(《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64册第454页)
16、[清]金?《广西通志》卷三十一《物产·南宁府》:“山鹕色青紫,铁脚赤眼者善斗,臆毛带?色圆小而长者善鸣。各土州俱出。”(《四库全书》本,史部第565册第777页)
17、[清]《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昆虫草木略·禽类七》:“珊瑚鸟大于画眉,好斗。出岭南,巧声之鸟也。见《山堂肆考》。”(《四库全书》本,史部第394册第868页)
18、[清]《钦定鸟谱》卷二“珊瑚鸟”条(按,条目下双行小注:亦作山鹕,一名山乌):“珊瑚鸟形如百舌,赤目黑睛,黑嘴尖喙,顶有帻,黑颊,颊旁有白毛一片,通身至尾纯苍色,足细而黑纤爪。《闽书》云:山鹕鸟大如鸠,苍色,两腮有圆点黑白相映,翔跳不定,声清调如莺,人笼畜之。《粤志》云:山鹕一名山乌,其铁脚者眼赤而突者善斗,臆间有黑毛一片圆小而长者善鸣。雄尾长雌尾短,雄音长雌音短。喜栖水自调其声,与流波相应,嘴爪最利。东安人笼畜之以斗胜负,一名珊瑚,珍之也。”(《续修四库全书》本,子部第1119册第507页)
19、[清]李调元《南海竹枝词十首》其二:“自是繁华地不同,鱼鳞万户海城中。人家尽蓄珊瑚鸟,高挂栏杆碧玉笼。”(《续修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56册271页;广州荔湾区文联《历代名人咏荔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20、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室、中山大学生物系《海南岛的鸟兽》:“黑喉噪鹛,别名:山土鸟(原注:琼山)、黑喉笑鸫。地理分布:遍布全岛。”(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页)
21、浙江动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动物志·鸟类》:“黑喉噪鹛地域分布:浙东南及海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22、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东鸟类彩色图鉴》:“黑喉噪鹛别名黑喉笑鸫。……栖息于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滨海台地的次生林或竹林中。喜集群,常见几只或十几只成群活动。”(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23、陈青林、邓曾《百只珊瑚鸟回归林区》:“9月8日,永福县百寿林业公安派出所在百寿镇查获一起非法狩猎案,缴获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珊瑚鸟100余只。……目前,100余只珊瑚鸟已全部放生。”(《广西林业》1995年第6期第18页)
2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生物志》第二编第四章《鸟纲·雀形目》:“黑喉噪鹛,别名:珊瑚鸟(原注:南宁等地)。……为广西南部常见的经济鸟类之一,其啄食多种农林害虫;因其善鸣唱,观赏价值仅次于画眉,南宁、梧州等地百姓家中饲养的数量不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25、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云南野生鸟类》:“黑喉噪鹛……分布于云南西南山地,为留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26、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十一卷《雀形目·?科·画眉亚科》:“黑喉噪鹛……分化为6个亚种,其中3个产于我国境内。①指名亚种:头顶蓝灰色,与背部区别不明显;背部橄榄灰褐沾绿色;眼后具一大形白色块斑。②滇西亚种:头顶蓝灰色,与背部区别明显;背部橄榄褐色;眼后具一大形白斑。③海南亚种:头顶深蓝灰色,与背部区别明显;背部棕褐;眼后无白色块斑。”(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27、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鸟类图鉴》:“黑喉噪鹛,全长198—290毫米。额斑、眼先、眼后纹、颏、喉和上胸的中央均绒黑色,额斑后缘缀有白羽;头顶至后颈灰蓝色。上体呈沾棕或绿的橄榄褐色;尾羽橄榄褐,先端黑色并具暗斑。两翅黑褐,外侧初级飞羽外?灰白。耳羽及喉侧白色,形成一块白斑;下体橄榄灰,向后转为橄榄褐色。栖于季雨林下的灌丛、竹丛间。结小群活动。以昆虫和植物种实为食。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海南岛(原注:留鸟)。”(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页)
28、郑光美、张词祖《中国野鸟》:“黑喉噪鹛……栖息于1000~1500米的季雨林中,常结小群在次生林、竹丛,或林下茂密处活动,鸣声清晰悦耳。以昆虫、草籽为食。为云南南部至广东及海南等地常见的留鸟。”(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常见贸易鸟类识别手册》:“黑喉噪鹛……保护级别: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分布:云南、广西、广东、浙江、海南。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泰国、老挝。”(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30、郑光美《世界鸟类分布与分布名录》雀形目画眉科:“黑喉噪鹛,拉丁名:garrulaxchinensis;英文名:black-throatedlaughing-thrush”(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山胡”,当为“山鹕”之异、俗写。以其巧声善鸣,“能为百鸟之音,甚可听”,一作“山呼”。名之为“珊瑚”,则是“以其珍贵故耳”。在广东、海南,该鸟又叫做“黑喉笑鸫”。广东人大概因为发音的缘故,又称之为“山乌”,而海南琼山一带则有称为“山土鸟”的。无论怎么称呼,所指实一,即今“黑喉噪鹛”。而结合子由“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之句,我们还可以知道,东坡诗所咏,当为其中的“指名亚种”。由于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鸟至迟自苏轼时代起,即被作为赏玩鸟驯养,一直为人所爱。今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保护动物名录》),特别是在广西,更被列为重点保护之野生动物⑿。而且,据中华新闻网消息称,在2003年台湾中华邮政公司发行的故宫鸟谱古画系列邮票的最后一套中,还曾印行过一枚清朝宫廷画院所绘的“珊瑚鸟”邮票。
注释:
①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八四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16页。
②《全宋诗》卷七八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87页。按:该诗诗题,冯景《苏诗续补遗》卷下作《涪州得山胡》,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一作《黔中得山胡》,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10册第759页、第1111册第38页。又,“朝鸣”一作“朝吟”,见旧署王十朋之《东坡诗集注》卷三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09册第588页。此外,查本在诗末尚附录有苏辙《山胡》诗,并云“附子由次韵”。考以别本及二诗内容上明显之先后承续关系,其以东坡诗为原唱,显误。
③按:善鸣,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作“山胡善鸣”。见《苏轼诗集》卷一该诗注,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6册第349页。
④《山堂肆考》羽集卷四五,万历乙未刻本。
⑤见《辞源》“山胡”条,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98页。
⑥见《中文大辞典》“山胡”条,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民国五十七<1968>年版,第4320页。
⑦如:《大辞典》“山胡”条,台北三民书局民国七十四<1985>年版,第1325页;《汉语大词典》“山胡”条义项②、“山呼”条义项③、“珊瑚”条义项④,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册第778、776页,第4册第451页;《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山胡”条,华夫主编,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7页。
⑧按,增益处仅见《汉语大词典》“山胡”条义项②之引例:“黄庭坚《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词:‘山胡声啭,子规言语,正是愁人处。'邓初民《我要歌唱》:‘可惜我不是一只善于歌唱的山胡鸟'。”
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16页。按:该书诗题“山胡”下多一名词后缀“子”字,故云。今查四库本《东坡诗集注》、《苏诗续补遗》、《苏诗补注》等,概不作此,莫知所据。
⑩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7页。
古褐苍苍篇7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 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瀑布水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宿香山寺石楼 李 颀
夜宿翠微半, 高档闻暗泉。渔舟带远火, 山馨发孤烟。衣拂云松外, 门清河汉边。
峰峦依枕席, 世界接人天。蔼蔼花出雾, 辉辉星映川。深林暑莺满, 惆怅欲言还。
送东林廉上人还庐山 王昌龄
石溪流已乱, 苔径入渐微。日暮东林下, 山僧还独归。常为炉峰意, 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 世情多是非。会寻名山去, 岂复无清机。
远 公 龛 王 维
松路向精舍, 花龛归老僧。闲云揿锡杖, 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 千峰明一灯。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别草堂三绝句 白居易
正听山鸟向阳眠, 黄纸除书落枕前。为感君恩须起, 炉峰不拟住多年。
久眠褐被为居士, 忽挂绯袍作使君。身出草堂心不出, 庐山未来动移文。
三间茅舍向山开, 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 三年官满却归来。
庐 山 独 夜 元 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峡 石 西 泉 韩 愈
居然鳞介不能容, 石眼环环水一钟。闻说旱时求得雨, 只疑蝌蚪是蛟龙。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寄白阁默公 贾 岛
已知归白阁, 山远晓晴看。石室人心静, 冰潭月影残。微云分片灭, 古木落薪乾。
夜后风飘磬, 西峰绝顶寒。
庐 山 瀑 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息。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题庐岳刘处士草堂 杜荀鹤
仙径闲寻采药翁, 草堂留话一宵同。若看山下云深处, 直是人间路不通。
泉领藕花来洞口, 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遂, 明月马蹄尘土中。
聪明泉 皮日休
一勺如琼液, 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 还似饮贪泉。
庐山寺 马 戴
白茅为屋宇编荆, 数处阶墀石叠成。东谷笑言西谷响, 下方云雨上方晴。
鼠惊樵客缘苍壁, 猿戏山灵撼紫柽。别有一条投涧水, 竹筒斜引入荣铛。
双剑峰 来鹄
倚天双剑古今闲, 三尽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 殆应农器满人间。
石门山泉 郑 谷
一脉清泠任所之,萦莎漱藓入空池。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
聚沫绕槎残雪在,迸流穿树堕花迟。烟春雨晚闲吟去,不复远寻星子陂。
白鹿洞 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栗里 颜真卿
张良思报韩, 龚胜事新。狙击不肯就, 舍生悲缙绅。呜乎陶渊明, 奕叶为晋臣。
自以公相后, 每怀宗国屯。题诗庚子岁, 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 头戴漉酒巾。
兴逐孤云外, 心随还鸟泯。
忆李十二白读书匡山 杜 甫
不见李生久, 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行经庐山东林寺 杜牧
离魂断续楚江耄,叶坠初红十月天。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眼。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他岁若教为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毛泽东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九六一年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石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古褐苍苍篇8
拾阶而下,桂竹一片,枝干亭亭玉立,竹叶在风中微微地摇摆身子。原始而朴素的瓷瓮给你一阵惊喜绵绵,展示卓越风姿。木桥跨水而过,白色的桥柱,松木树皮皴裂,一段段富有匠心地围成栏杆。青翠的美人蕉叶子硕大,翠绿如抹。红色的花朵,也有的黄红相间,在风中抖动。古帆船方向盘,纹理黄绿相间,古香古色,带来一缕缕震撼。
一座亭子恰到好处,增添了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美不胜收,叫人眼睛一亮,赞叹之声四起,美了视野,亮了风景。几座正方形的观景台,木块排列装扮而成,一种怜惜和爱戴之意由心而生。水虽不多,仍在自由自在地涓涓流动。小桥、流水,亭子,花草树木,一副令人惊叹的画卷在徐徐展开。
较远处,青山盎然屹立,像一个巨人一般。山上,绿树挺直而立。又一座富有创意的亭子,绿色的、金字塔形的屋顶令人耳目一新,塔尖一个大小适当的瓷瓮站立着。亭里,瓷瓮做成的桌椅带来一丝丝乡村古老的气息。
走过鹅卵石小道,迎来一段长长的、有特色的和有流动感的道路。路上,一个个红色的“大脚印”延伸而去,一小片一小片绿茵穿插其间,搭配得当,颇显创意之心。路边护栏是一段段松木,挂着一截截竹子,有浓浓的乡村古朴之趣。四五颗香蕉矮矮地,初出茅庐,但是翠绿色的大片叶子精神十足,生机盎然。
一个小池塘里,小小的、圆形的和可爱的荷叶铺在水面上,静如处子,有画意,有雅意,静静的,娇小妩媚,水灵典雅。东里桥下水声潺潺,溪流绵绵不绝,缓缓流淌。人们在铁索桥上摇晃,摇出了活跃之美,也摇出了妙趣横生!
胭脂花在尽全力地绽放,风姿优美动人。石子道路曲径通幽。又一片竹林,就像又一片翠绿色的希望,在眼前走向未来。古朴的石碑上,竟然有孙文之像。他颁给郑义指优等旌义状,这是东里人的骄傲,也是一种难得的荣光!
一旁,香樟树几乎独木成林;凤凰木树苍劲弯枝;天竺桂叶子新叶青翠,旧叶墨绿,迎新去旧,恰如吐故纳新。集庆桥溪水荡漾,与溪边的花草相映成趣。紫色的目豆花美不胜收;柳树枝条下垂,树枝细长,前端渐尖;对岸棕树在风中晃动,仿佛在低吟浅唱。一阵秋风吹来,吹来绿色的海洋,吹来一阵清凉。一阵来自心底的喜悦油然而生。
溪水中,几只黑色的鸭子在水中游弋,怡然自得,增添了动态之美。鸡冠刺桐树树态优雅,树干苍劲古朴,花繁且艳丽,花形独特,花色红艳如血。
铁索桥,联通两岸,也联通了你的心与我的心!几株山樱花,树皮暗栗褐色,花白色或淡粉红色,宛如美人眼波流动。一个比较大的池塘,水波摇曳,另有一番风景。走过一条小道,另外两个池塘,一片片荷叶,唯一娇贵的一朵荷花含苞未放,因为细小而不起眼。只是,它独特如玉一般,晶莹滑润,直接触动心灵……
古褐苍苍篇9
浓密 旺盛葱绿 葱笼 葱郁 俊秀 青翠 绿涛 飘洒 飘零 婆娑 摇曳 摇摆 舒展 蔽日 零落 清香 花瓣 绽放 吐蕊 芬芳 娇艳 凋零 落英 壮观 水灵 笔直 弯曲 苍翠 茂密 伟岸 茁壮 俊俏 嫩绿 婆娑 清香 瓜蔓 果瓤 硕大 香甜
脆生生 滑溜溜 甜滋滋 红彤彤 香喷喷 黄灿灿 毛茸茸
万木吐翠 万木峥嵘 古木参天 林木青翠 林海浩瀚 茂林修竹 铁树开花 绿色长城 绿色长廊 竹树环合 松涛阵阵 枝叶婆娑 枝繁叶茂苍翠挺拔 青翠欲滴 根深叶茂 荫翳蔽日 遮天蔽日 枯木逢春 五颜六色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花团锦簇 芳香宜人 春花烂漫 郁郁葱葱 柳絮飘飘 枝叶繁茂 杂木丛生 欣欣向荣 树影斑驳 葱绿苍翠 舒枝展叶 垂柳依依 酸甜可口 瓜熟蒂落 津津有味
关于描写植物的好句
1、 摇,露珠就顺着粗壮的秸秆滚下来。
2、 高大的榕树,长出无数气根,像维吾尔族小姑娘的辫子一样。
3、 石榴的外表像一个球状的小口花瓶,它的皮是黄褐色的,剥开皮一看,一粒粒晶莹透明的果实排得整整齐齐,一层接着一层。
4、 雨雾纷纷扬扬地洒在柳叶上,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又像春蚕吞食桑叶。
5、 当夏日炎炎的午后,你走进那绿阴如盖的竹间小径,立时会感到一股沁人的快意,红尘荡尽,疲劳无踪,心中是一个清凉世界。
6、 樱花园内春风徐徐,落英缤纷,谢落的花瓣随风飘扬,像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又似天女撒下的仙花。
7、 这巨大的枫林又像一个盛装颜料的调色盆,将斑斓炫目的色彩一下子端到游人面前:大红、深红、淡红、橘黄、中黄、紫色……简直是应有尽有,使人目不暇接。
8、 菜花们都仰起淡黄色的脸,迎着红日眯眯笑呢。
9、 只见那又高又粗的树木,像一把一把的木伞。
10、 一簇簇、一片片的野玫瑰长满了草地和山冈,五色的花朵,像婴儿的唇,像惺松的眼,像极乐鸟的羽毛,像没有溶化的雪,像早晨飞动的彩霞……鲜艳极了。
11、 那鸭梨又甜又香,咬一口脆生生的,甜水顺着下巴直流。
12、 昙花那粗长的雌蕊,似千手观音的手伸出花外,独具风姿。
13、 一株株挺拔笔直的椰子树,在蔚蓝的天空下,叶子像孔雀尾似的散开。
14、 荷花百态,有的已经盛开了,露出了金黄的花蕊和嫩黄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看上去,好像一只小船上坐着一位可爱的仙女;有的还是含苞未放的花骨朵儿。
15、 你走在路上,飞絮又常常左右前后地围绕着你,或沾衣,或扑面,纠缠不已。这会使人记起古人“落絮飞丝也有情”的诗句。
16、 排排修竹,美如几百个婆娑多姿的舞蹈演员。
17、 这些飘落的叶子,好像是仙女撒下的五颜六色的花瓣。
18、 只见十余株又高又大的枫树,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
19、 葡萄园内碧云层叠,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如堆堆翡翠珠,每一颗葡萄都像一颗又大又光泽的“猫儿眼”,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20、 春风轻轻地吹着,细雨悄悄滋润,榆树上那褐色的芽,变成柔黄泛绿的圆圆钱儿了。
21、 河两岸已由嫩绿色变为深绿的河柳,拂动着新生的柔软的枝条,倒映在河面上,使河水也染上绿色,仿佛一河翡翠向东奔流。
22、 深秋时节,这树上的石榴全部裂开了嘴儿,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23、 置身枫树林中,那数不尽的红叶就好似栖满枝头的红蝴蝶。
24、 白桦树沙沙地响着,纷纷的败叶,像她流出的泪,飘落在地上。
25、 那石榴个个都长得裂开了缝,露出像牙齿似的石榴籽,顶端几片叶子全拢在一起,像蝴蝶结似的,使它更加美丽。
26、 满树结的荔枝密密麻麻的,像是夜晚天空中数不清的星星。
27、 凤凰树的花盛开时,树冠上像铺上了层红色,灿烂夺目,如一树的大红蝴蝶。
28、 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迸的浪花。
29、 一片片的叶儿一闪一闪,就像一张张少女的脸。
30、 小院里有棵古老的槐树,它身上长着好多节疤,鼓鼓囊囊的,就像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
31、 鸡冠花,远远看去红得像一团火。走近一看,嗬,朵朵都像大公鸡头上的红冠子。
32、 那石岩的缝隙间,生长着参天的古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33、 熟透了的石榴,有时会炸开了皮,就像小孩子张大了嘴,露出了整齐的牙齿。
34、 文竹,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又像水仙那样温文尔雅。微风吹来,那交错层叠的枝叶婆娑起舞,好像碧绿的湖水泛起层层的涟漪。
35、 巨石脚下的缝隙里钻出来的几棵小草,在春风里欢乐地摇晃。啊,只要是种子,就要享受一下青春的醉意。
36、 岸有碧草,翠绿澄波宛若裁剪的一角蓝天,飘落在金黄沙峦间,又似瀚漠亮亮的眼睛。
37、 新疆杨、北京杨、马尾松组成雄壮的军乐队。
38、 那一片一片的白桦林,像一群群穿着洁白连衣裙的苗条的姑娘。
39、 白玉兰大大的花朵,片片精巧的瓣,似在莹雪中浸过,似用玉石雕刻,美得高雅,美得朴素,溢满了人间的纯洁。
40、 满山遍野的野花炫耀着它们的爱情季节。
41、 我们围着一丛丛、一簇簇的玫瑰花,像穿飞于花朵间的蜂蝶,闻香观色。
42、 中秋时节,蜜桃成熟了,努着红扑扑的嘴巴,再配上一身小绒毛,显得那么好看,那么可爱,像含羞的姑娘一样,低垂着头,涨红了脸。
43、 远处的小树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绿叶,像是唱着一支动听的歌。
44、 原始森林就像是一个性格粗犷、骠悍的山野大汉。
45、 娇美可爱的月季仰着粉红的小脸羞涩地微笑。
46、 那椰子树叶像长长的羽毛一样,有风时树影婆娑,没风时也飘逸秀美。
47、 一串红的茎是碧绿的,像是哪个雕刻家用翡翠磨制出来的。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一朵朵小巧玲珑的红花像一个个小铃铛,仿佛你轻轻一碰,就会叮当作响。
48、 大坝两旁的杨柳,有的像是白发婆娑的老人,有的像是秀发披肩的少女,为长长的大坝,拦成一个珠帘丝垂的走廊。
49、 熟透了的小红豆,有的像玛瑙,有的像珍珠挂满枝头,和那茂密的绿叶组成了一把小花伞,真惹人喜爱啊!
50、 白莲似桃花灿烂绽苞而又雨摧不凋,似牡丹峨然喷放而又出泥不染;似迎春淡雅情深而又果硕不傲。
51、 香山的黄栌叶红彤彤的一片,像是从天而降的晚霞。
52、 那种叫“黑牡丹”的黑菊花极为珍贵,粗壮的枝条配着浓绿的叶,中间托着黑而透紫的大花朵,真像一条乌龙卧在一座墨池之中。
53、 满山的翠竹,在风中摇曳,发出动听的声响,像是谁吹响了一支巨大的竹箫,演奏着一支深沉的乐曲。
54、 瓜园远看一片绿汪汪的,那西瓜一个个又大又圆,穿着绿条纹外衣,静静地躺在瓜地里。
55、 新生的幼林,多像婴儿头上的绒花。
56、 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
57、 一朵朵鲜红的石榴花挂在树上,把石榴树打扮得像含羞的少女。
古褐苍苍篇10
胡杨让人感动,那种生命的姿态,庞大伟岸、虬枝轮廓的美丽和它的巍然不动,以及它那秋季里的独特的斑斓色彩。你倾听它的故事,感悟深就会流泪。
去年10月的一天,林研所的几位同志和我的朋友来找我,他们说:“走,我们去四子王旗看胡杨!”
“四子王旗看胡杨,你不是开玩笑吗,四子王旗有胡杨?”
“赶紧上车吧!”
就这样,我被半真半假地拉走了,说的是到四子王旗即乌兰花去吃早点,吃当地最好的正宗羊杂碎。真的到了那个小小正宗羊杂店,真的吃上了四子王的羊杂。我心想,即使受了骗,也值得。因为,据说羊是当天早晨才杀的,杂碎是最新鲜的,做法是他们多年摸索出来的,吃得好香,没有异味,微微出汗,很是受用。
接着,林业站来了人,一辆车成了三辆车,我才相信,真的要去看胡杨。我很疑惑,这么多年我来过四子王多次,竟然没有听说过,这里也有胡杨!
从四子王乌兰花镇出发向西北,大约六十华里,我们看见了蒙古包,还有少量的观光者。下车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十峰高大的骆驼,我近年来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骆驼,一排排列在草原上,严阵威风,快入冬季了,驼绒厚了,驼毛长了,很是壮观。
然后是站长带我们去看胡杨。不很远,有几十亩胡杨林,正好是叶色有金黄,有深褐,还有的保留了几片浅绿。虽然没有特别高大的,但是仍然不失雄伟。站长的一番话让我深思 :“你来看,这里的胡杨,高大一点的才不到百株,但是,它给我们留下的是地理人文的符号和生态信息,这原本是在上古时期和阿拉善胡杨群连在一起的,整片胡杨是顺着一条古河床延伸过来的,你想想,那是延绵千里呀!可是经过万年的变迁,中间的胡杨带断了,这里胡杨的宝贵,是现存的最东面的胡杨,再往东,你就找不到了。”
上一篇:艾滋伦理
下一篇:曾仕强主讲:易经的奥秘(全文讲义)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