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专题训练
【2021高考真题·现代文阅读】【2022年高考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真题及解析】全国新高考Ⅰ卷适用地区: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苏、山东、河北(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答案:D 【解析】原文无依据。比照区域在材料二最后一自然段。材料二针对当代诗歌“食食洋不化”的问题,提出首先要“师古”,也就是诗歌要有本民族传统意识,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然后指出也要“师洋”,拉开窗帏,扩大视野,吸收外来的营养。最后指出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二者各有优点和不足。但原文并没有就二者高下进行断论,“中国古典诗论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于文无依据。【借鉴价值】这道题目难度较低。“……比……更……”,从逻辑角度上来讲,是命题人惯常思维,平时练习题中也常见。学术类文本具有论证严谨、语言严密、思辩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这类文章,在二者或多者对比分析中,客观展示事物的存在,通常不会做出谁高谁下的判断。认真阅读材料二最后一自然段,你就会发现,作者在阐述“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时,只是客观地展示二者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二者的高下,并无半点论述。从客观上来看,事物都有两面性,有优点也有不足。如果要做比较,单从某一方面来比,是可以比出个高低的;如果从整体上来比,那就很难定论。“……比……更……”,面对这种命题形式,要有整体上逻辑思维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材料一重心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材料二重心是21世纪中国新诗欲创新发展,得“师古”“师洋”,论述对象更为具体。)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解析】过于绝对。比照区域在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尾两句。原文: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单靠移植西方”,说明移植西方还是有一定的作用。选项以“并不能”来论断,就过于绝对。)【借鉴价值】这道题目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也是惯常思维。考生只要对比原文,答案很好找。)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这一项内容,就是不看原文也知道是正确的。材料二的第二自然段结尾句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这些”就是指上一句中的“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当代诗歌创作“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要有三点:一是本民族实质性的,一是具有现代性的,还可以是学习借鉴西方的。“本民族实质性的”,这一点放在首位,就是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原文,材料二最后一自然段:……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选项中“意在笔先”“空灵”“飘逸”来论诗,相对于西方文论“落在文本实处”,明显不“刻板、枯燥、概念化”,体现出中国诗的特点,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作者论述的是“中国古典诗论”和“西方文论”的不同。再来看关键句:“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注意,是什么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是“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这些语言从何而来?不是诗句本身,是中国古典诗论。也就是中国古典诗论中“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给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所以,一是要看文体论述的主体,二是要细看“诗样的语言”,是这样诗论的语言就像“诗”一样,而不是诗本身。【借鉴价值】选项D有情境化命题身影。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是原文没有的内容,对此做出判断还得依靠原文观点做支撑。对原文观点的理解是能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的坚实基础。“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就是以新的情境化内容来考察考生对文中观点——“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的理解。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命题人中不过是就这一观点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已,就这么简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C )(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借鉴价值】选项题3还是沿用文本内推断文本外的命题模式。做这道题要抓住关键点,对原文观点的把握;难点在于对选项内容的理解,有时因涉及到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就是要读懂选项内容。有了观点做支撑,再来对比分析选项内容,选取最合适或不合适的一项,也就不难。材料一观点:第一段总体上说是中华传统文化要继承与创新,第二段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A.韩愈强调“师古”。B.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了立足中国之本,辅以外国富强之术。虽然也有对本国的继承与创新,也有对外国的学习与借鉴,但洋务派强调更多有是政治体制和科技发展。与材料中所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不甚相合。C.鲁迅所论是“文化”,与材料论述主题契合。“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就是指对内不失传统,对个不失吸收。D.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河道不固定,经常泛滥成灾。所以黄河经常改道,改道后,原来在河东的地方很可能就变到河西面去了。这一熟语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季羡林所言是指东西方文化在不同时期各有发展,此时你兴盛,彼时他兴盛(共同构建世界文化之繁荣)。综合选C。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解析】先要审题。题目分两部分,一是现象(情境化内容),一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现象(情境):①《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这是中国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回到现实世界,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任务(问题):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那么就要以材料一中的观点来做支撑,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答题思路:现象本身解读;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观点性解读。答案核心得有两点:一是现象(情境)有什么?二是现象本质是什么?扣住文本的观点对现象进行对点分析,这一点是大方向,错不了。在具体组织答案时,对文本观点信息的筛选、概括、提练、加工和转化,这一点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了。参考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我国古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其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说明中国传统文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成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②这一现象启示我们,今天在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时,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向世界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为人类文明的当代发展作出中国贡献。【2022年高考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Ⅰ真题及解析】全国新高考Ⅱ卷适用地区:海南、辽宁、重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外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梳理材料内容的能力。图表内容是从翻译主体、翻译思想、翻译立场和语言特点四个方面比较霍克思和杨宪益的译本。可以判断内容出自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中对二人分别表述如下: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A.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故选项梳理正确。B.“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由此可见,霍克思的省译不是为了迎合读者。故选项梳理不正确。C.材料三“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选项中“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是“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的原因,而不是杨宪益译本的语言特点。故选项梳理不正确。D.材料三“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选项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超越了《红楼梦》的字面意义,并且,原文阐述的是“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并没有说“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故选项梳理不正确。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A.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B.中国翻译界应该増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故选项表述正确。B.材料一“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的前提是“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而不是“増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故选项表述不正确。C.材料三“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选项表述前后顺序颠倒。故选项表述不正确。 D.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文本并没有争论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故选项表述不正确。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3.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材料一没有分析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原文是“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C.“只有……才……”是表示必要条件。材料三“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重构《石头记》”和“转换生成”是因果关系。D.三则材料不是呈现出总分的结构。而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段落。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区分开杨宪益与霍克思,并分开作答,这样显得有条理。根据“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可知,杨宪益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根据“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可知,霍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参考答案】①霍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②杨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的标准应该建立在译本本身的艺术性和功用性上。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材料一主要讲述中国典籍“谁来译”,译本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着眼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材料二、三着眼于从四个方面比较霍克思和杨宪益的译本,从而得出“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观点。【参考答案1】①能够起到如实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③可以引发国外读者关注,并得到其认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及解析】全国甲卷适用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B. 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C. 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D. 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1.B 【解析】 A.“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C.“都脱不开……也是如此”错,表述绝对,根据原文第五段“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可知,选项缺少一个前提条件“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D.“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末尾只是说“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而通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B. 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C. 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D. 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2.D 【解析】“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概括不全面,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见原文是两个内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B. 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C. 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D. 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3. B【解析】B.“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材料二: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后,对水稻无杂种优势的观念提出了质疑。袁隆平于1964年正式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探索,两年后终于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所谓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育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从“三系法”的操作程序上讲,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找到合适的不育系材料。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摘编自雷毅《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材料三: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区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发展麦类与一季杂交稻、双季杂交稻、玉米与杂交稻等多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杂交水稻分蘖力强,根系发达,吸收力好,秆粗叶茂,株型好,光能转化效率高,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研究(1964~2010)》)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4. C 【解析】“突破”“亲本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错。材料二说的是“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可见“野败的发现”突破的是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近的难关。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隆平在进行杂种优势利用探索实践时,并没有盲从学界的权威理论,而是将杂交水稻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B. 不育系材料的选育是三系配套育种技术能否实现的关键,理清这一研究思路后,袁隆平开始了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远缘稻株的工作。C. 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近,后代的不育性状就越不理想,这是袁隆平在认真总结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才认识到的。D. 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复种指数,还培育了地力。5. D 【解析】“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错,材料三第一句是“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可见“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是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之后出现的,是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出现引起的结果。6. 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 参考答案:①使很多两性花植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②找到了我国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③促使全国出现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④提高了中低产稻田的产量,大大缩小了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解析】结合材料一“植物雄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可概括出:使很多两性花植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结合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可概括出:找到了我国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结合材料三“由于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这些新型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而且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可概括出:全国出现各种与杂交水稻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食用油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发展,培育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材料三“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这使中低产稻田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大大缩小”,可概括出:提高了中低产稻田的产量,大大缩小了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及解析】全国乙卷适用地区:河南、安徽、山西、江西、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B. 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C. 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D. 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1.B 【解析】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B. 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 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D.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2. D 【解析】 A.“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于文无据。文章重在论述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的特点和效果,虽然也有和西方定点透视视角的比较,但并没有阐明孰优孰劣。B.“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可知,作者举“大闹快活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这一观点。C.“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根据文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B. 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C. 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D.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 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3. C【解析】笔记小说“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于文无据。原文与笔记小说有关的论述在最后一段:“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这段论述主要谈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和纪昀的这篇笔记小说的独特之处,没有将其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材料二: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材料三: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4. 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B.C.D.4.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本题为图文转换题,需要在深入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选项图解和材料相关文字。题干指明要根据材料三的科学原理回答。根据原文“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上图对应位置寻找相应图示,排除答案C。又根据“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这里的“湿度高”可理解为“过饱和度高”。所以枝蔓状雪花应该在薄板状雪花的上面,属于高饱和度的产物。据此可以排除A、D。因此,可以确定本题答案为B。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 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D. 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5. D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关于雪花具有六角形结构”的事实,并不是《韩诗外传》最早表述出来的。材料一只表述了“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B选项,“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可见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是因为“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成因”。C选项,“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可知开普勒应该对机制进行了猜想。因此本题应该选D。6. 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6. 意义:①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②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启发:①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②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③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解析】第一问: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表明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这对后人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材料二说“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开普勒关于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机制的猜测给后人提供了研究方向。第二问: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表明兴趣是进行科学研究很重要的条件;材料二说“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明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有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并善于进行分析和思考;材料二说“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表明科学研究要敢于大胆假设、推理。
【2021年高考真题·现代文阅读】【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 【2021年新高考语文Ⅱ卷】因版面限制,内容略。 【现代文阅读之选择题攻略】【真题演示】错误类型 1: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 出来。[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原文:①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②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分析:选项中的时间界定与原文表述是一致的,不存在出入;“最能彰显”与原文表述出入较大,属于“无中生有”,因此,该选项错误。错误类型 2: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原文: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法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分析:“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错误,由原文“汉代书法家蔡邕……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可知,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包括“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其中“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种种形态”也包括静态事物。该选项曲解文意。错误类型 3:混淆是非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解答此类题目,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原文: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分析:根据原文可知,科幻小说应集中笔力创造一个新世界,客观上不需要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而并非主观上的“无暇”,该选项“混淆是非”。错误类型 4:关系混乱(强加关系)(1)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乱: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示。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2)因果关系混乱: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倒置,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当选项的表述出现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3)条件结果混乱:一是条件结果不对应,即本来是甲条件造成甲结果,乙条件造成乙结果,却错误地说成甲条件造成乙结果或乙条件造成甲结果;二是条件结果颠倒。当选项的表述出现条件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选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原文:①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②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分析:根据文意来看,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发达的原因就是它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选项前一句表述正确。选项中“是因为”将两句组成了因果关系,从原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来看,这种因果关系并不能成立,因此,该项错误,属于强加“句间逻辑关系”。错误类型 5:以偏概全 错误类型 6:偷换概念 错误类型 7:张冠李戴 错误类型 8:推断过度 现代文阅读之论证方法一、题目呈现方式标准样式:材料x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变式:1.论述类文章经常运用“xx”的方法进行创作,请结合上述材料,对此加以简要分析。2.请简要概括材料x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答题步骤】先注意找准论证方法,再结合材料内容对这一论证方法进行说明。论证方法+文本说明【注意事项】1.找准论证方法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回答好这道题目,首先要知道论证手法有哪些?一般来说,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2.按“论证方法+文本说明”步骤规范答题 。3.每一种论证方法,都要以小序号()如①②③)标明。4.文本说明这一步,只要列举文本一两项对应内容就行;语言要高度概括。意思答对即可。5.有几种就找几种,尽量不要遗漏。题目分值赋分方式不是固定的。有两种论证方法的,2+2(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有三种论证方法的,1+1+2(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6.尽量找最精准的论证方法。评分参考上常的这样的内容:“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酌情给分”并不是给满分,通常是1分。7.书写工整。8.此题分数目标:保3争4。优秀学生可以争取拿满分。9.扣分原因:一是所答的论证方法不对,二是结合文体对这一论证方法的说明信息不全。所以对应的备考策略是“方法找准,说明到位”。10.通过二轮复习,强化专项训练,完善以上第9条。二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这道题的考查重点,是对议论文论证方法这一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考生只有正确掌握论证方法知识,才能在答题时从容应对。下面对常见的论证方法进行一次梳理。1.正反对比法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另一种情况是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以证明论点。注意由事例推及观点,在举例后辅以论理,一正一反,比较阐述。片断事例:(来源:八省联考材料二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对比。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 人与电脑对比……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人与机器人进行对比2.因果论证法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沿着“为什么”的思路,对事例中的行为,探求其根源,使内容逐步深化,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标志性的词语:因为……所以……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片断事例:(材料来自网络)这几年,食品安全常出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者缺乏公德心。一些不法商人往往为了一己经济私利,不注重食品质量,不惜昧着良心去伤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二是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每次都是发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才引起我们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格外”重视,……三是执法部门处罚过轻。正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言,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之所以有人敢铤而走险,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了……四是百姓也有认识上的误区。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有贪便宜的心理,认为只要好吃、花钱少,那才是最划算的……分析“食品安全常出问题”的四点原因:一是生产、经营者缺乏公德心,二是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三是执法部门处罚过轻,四是百姓也有认识上的误区。又如:(新高考福建省龙岩市2021届高三一模)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本段运用了因果论证,文本对儒学充满了“现代性”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因果论证法通常会在客观题中出现,设置的方式有“颠倒因果”“强加因果”。三、事例论证法 事例论证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作论据来证明论点。通常所说的“摆事实”就是这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片断事例1:(来源:八省联考材料二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片断事例2:(来源:广东省韶关市2021届高三综合测试,材料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 举例论证。举自已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四、引用论证法 五、比喻论证法 六类比论证法 七、假设分析法因版面限制,内容略 【现代文阅读之论证思路和论证特点】一、题目呈现方式标准样式: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行文脉络。变式:1.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论证思路。2.请指出材料x的论点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3.材料x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请简要概括材料x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二、答题技巧1.行文脉络或论证思路。实际上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包括:提出什么观点,分几段,每一段都论证了些什么内容。一步步讲清楚。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连接起来,体现文章论证思路;也可以直接说出“第x段”写了什么 。答题关键是宏观上对材料结构框架了解,并概括主要内容。答案内容要用小序号间隔开来。看分值,如果是4分,多有四个得分点;如果是5分,多有5个得分点。【例】【2022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新高考(辽宁卷)】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分)(1)首先亮明观点∶我国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其研究的深度、广度还须进一步深化拓展。(1分)(2)然后围绕如何推进,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1分)①先从研究材料上,即文献的科学选用和新发现的材料的使用角度谈推动其研究;(1分)②再从搜集材料的方法上,即数字技术的使用角度谈推动其研究;(1分)③最后从观念上,即研究视角的拓展谈推动其研究。(1分)【例】【新高考湖北山东部分重点中学教学质量联合检测】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①首先提出“韧性城市”这一概念,明确“韧性城市”的内涵。(2分)②然后从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新兴技术对于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作用。(3分)③最后展望了“韧性城市”建设的前景,并作出相关提醒。(1分)(意思对即可) 【例】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证思路。(6分)首先提出问题,壁画艺术是否需要对社会普遍价值理想给予形象的再现和阐释;(1分)然后从青年壁画家角度,叙述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对于当代文化创造的价值意义;(2分)接着从历史角度举例论述“公共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道德价值观发展的重要影响;(2分)最后回答问题,点出当代中国壁画艺术发展的公共性对人文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意义。(1分)附第二段内容:我们还可以从象征的角度思考当代艺术公共性的存在与社会普遍价值理想的关系,壁画艺术是否需要对这一价值理想给予形象的再现和阐释?对青年壁画家来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想来源与思维方式,并且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创造的基因与出发点,是十分重要的。青年艺术家要多读书,多参观博物馆,考察中国文化遗迹,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系统中。在历史上,中国的传统艺术如洞窟雕塑、寺庙壁画、民间年画,都是流传甚广的“公共艺术”。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道德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如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已经充分注意到流行的图像文化对中国一般公众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代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亟待唤起全社会的公共精神与文化良知,大力提倡公众对人文生态的关注,同时还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摘编自殷双喜《别开生面图新壁——当代壁画创作的两个问题再认识》)2.论证特点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则要广泛一些,如文章结构特点 、论证语言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注意作答时内容表述力求简练达意。论证结构特点通常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语言特点通常有:严密,准确,逻辑性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例】【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4.(1)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2)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本题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附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总:开篇引出“文学的自觉”话题)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分述一)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引用论证法),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引用论证法)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引用论证法)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刘勰、梁元帝萧绎是例证法)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分述二)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不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分述三)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需《中国文学史》)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示例】①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形式,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②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论述作品特点,论证全面,说服力强。③多用例证,说理透彻,可读性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①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形式,材料一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②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论述作品特点,材料一第2自然段是从空间方面论证,第3、4、5自然段是从时间方面论证,论证全面,说服力强。③多用例证,文章举《天龙八部》的例子,其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对“大文化”高超的驾驭能力;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说理透彻,可读性强。 【现代文阅读之信息概括】一、题目呈现方式标准样式: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变式:1.有人认为,材料一写了xx,材料二写了xx。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请概述材料x中某一论述主体有什么特点。3. 对材料论述的某一问题(现象),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有哪些治理措施?等等。4.材料x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某一话题的。 二、答题技巧下面就上面的几种题目形式,结合具例题,讲解答题技巧。【例1】【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4、材料一和材料二话题相同,表达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①材料一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宁送外卖不去工厂主要原因是薪酬差距和服务业革命。②材料二从制造业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迭代形势下工人转行外卖主要原因是教育程度偏低和缺乏专业技能。(共4分。每点2分)【解析】这道题很典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几则材料放到一起,话题是一致的,各材料对话题的论述,切入角度不一样,侧重点不同。回答这种类型题目,标准样式为“材料x从xxx角度,分析了xxxxxxx”。【例2】【广东省韶关市2021届高三综合测试】5.有人认为,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2分)(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这道题是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变式考查。题目已经说得很清楚,两则材料都围绕“乡愁”话题,但角度不一样。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答题时只要把乡愁“是什么”“怎样做”“为什么”简要概括出来就可以了。注意扣住文中关键句子。【例3】【湖北省师范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测评】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中国古代史书叙事具有的特点。(4分) 叙事范围广、叙事恢弘和细微兼备、叙事有选择标准。(4分,答出一点得1分,分别答出恢弘和细微得2分)【解析】从原文中可以找到答案。要扣住文中关键词语有些概括分析要依据原文内容,考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换,总结后得出答案。这样的概括分析题是难点,也是考验学生真正的概括能力。见下例4余下内容略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