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企业的制度文明强化企业的伦理道德与诚信经商
用企业的制度文明强化企业的伦理道德与诚信经商
赵书华 娄梅
(北京工业大学 100022)
作为市场经济细胞的企业,其发展与企业伦理观有密切的联系。企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矛盾,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矛盾之一,是对企业活动伦理本质和伦理规律的揭示。企业能否了解并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不仅是企业伦理水平的反映,而且将决定企业的命运。企业道德是企业伦理的外在表现。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企业道德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经济因素是推动企业道德进步的原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人们对道德观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抉择,而市场经济则是推动企业道德进步并能有效地形成二者良性互动机制的较佳的经济模式。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选择好坏、善恶、正邪的价值取向,必须对企业的各项决策有一个伦理思考和道德评价。在伦理导向下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企业,大多数能够度过或避免企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走向企业再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企业伦理与道德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三鹿奶粉事件的出现,在全世界面前引发了对中国企业伦理与道德问题的问责。作为三鹿集团如何通过了三聚氰胺的使用?在问题暴露出来后企业领导人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三鹿集团的企业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坍塌与被毁,以及三鹿集团的倒闭和企业领导人的问责。这一系列的演变过程,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企业的道德良心?企业的伦理文明?企业的诚信经商?企业家如何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
本文拟从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思考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企业案例,阐述企业伦理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财富道德观,帮助企业家同时拥抱利润与灵魂。
1.
伦理与道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何谓伦理?何谓道德?
伦理关系是经过人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规定,体现了好坏善恶价值取向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客观必然性关系。
伦理关系不是独立于其他社会关系之外的另一种关系,而是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关系和过程,它渗透在家庭、社会、国家、全球等各个层面,除了体现在家庭关系中之外,还渗透在一切现实的经济、政治、法律、宗教、家庭、文化、日常人际交往等各种关系当中。
比如,经济关系中内在地包含着伦理关系,二者不可分割。每一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人们都处于不同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当中。实际上这既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伦理关系。因为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经济秩序对自己或他人以至全社会是否有利和公平,对该经济秩序做出好坏、善恶的价值评判,并且来选择是维护、保留它,还是批评、改变它。人们之间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时,往往会打破旧的经济秩序,代之以一种新型的经济秩序,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调整,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伦理关系的调整。
再如,社会要确立理想的、合理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就必然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应当如何”的规范,要求他们的行为尽量符合并有利于社会所追求的“善”的伦理秩序,尽量去掉和约束那些不利于“善”的伦理秩序的行为。所以,伦理又是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提出的“善”的要求以及“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
总而言之:伦理关系是渗透在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中自发形成的关系,是人不能任意设计、不能凭空发明制造的客观事实。因此,它也有自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演化规律和趋势,所以说它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关系。
企业伦理与企业道德研究的对象
企业道德——是企业对各种客观存在的关系与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领悟,是将客观伦理关系的他律转化为企业主体意志的自律的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由于道德是主观对伦理客观要求的反映,因此,道德存在的形式首先表现为企业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规范等。
企业伦理的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在商务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研究使企业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理的企业伦理秩序。为此,它要研究企业活动中现实的伦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途径,进而研究企业主体道德,研究企业应当奉行的道德准则、和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当树立的优良企业家精神等企业道德问题。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直在追问有关企业行为的一系列终极问题: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怎样的行为是正当的、适宜的,企业的“善”和“正当”的终极标准是什么,等等。企业和企业家总是要经过对行为的反省和评价来做出选择。企业伦理的目的就是对这些终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它的任务是研究“善”的合理的企业伦理秩序是什么,“善”的企业行为的根据和标准是什么。为此,它必须研究企业伦理关系是什么,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以及该规律当中显现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之道理、法理、法则是什么,也就是该关系规律对企业行为的客观要求是什么。它还必须研究制定优良的企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为人们判断、评价、选择道德上的善恶好坏提供一种标准。
研究企业伦理的目的在于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调节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给企业和企业家指出调节企业伦理关系,进行企业道德建设,培育个人道德素养的途径、手段和具体操作方法。
企业道德研究的对象: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调节伦理关系的方法、手段和方式,道德体现的是伦理的精神。企业道德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将客观伦理关系的他律转化为企业主体意志的自律的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伦理精神、适合企业伦理客观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提出达到企业优良道德所应采取的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和措施等。
人类经过漫长的经济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终于认识到“经济上不合理的东西不可能真正是人道上正义的,而与人类正义相冲突的东西也不可能真正是经济上合理的”。企业伦理与道德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在市场经济中建立经济与正义、盈利与人道相一致的理想秩序:不仅能促进企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能使企业这一经济组织起到激励和促进每个人满足需要、发展能力、完善自我的作用,并能将企业整合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大系统中去。为此,企业伦理研究还必须从客观现实的经济关系上升到企业道德的精神高度,把指导人们如何经商、如何做人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综上所述,伦理的本质和道德的根源揭示了企业伦理与道德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根本方法和顺序。良好的企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制定,不能带有任何随意性,不能是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主观设想或凭空提倡的,企业行为规范应该是从企业的客观的伦理关系入手,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入手,特别是从社会经济状况、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出发,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入手,一层一层地考察企业伦理关系的现实结构、演化规律、内在的发展趋势、理想的伦理秩序以及实现条件,进而制定出适合企业伦理客观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达到企业优良道德所应采取的规章、制度、政策和措施等。
企业伦理与道德是隶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学科,它不能只停留在客观描述或理论分析的层面上,而是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提出可直接指导企业行为的规范、可操作性的实务措施、方法或建议。具体说来,宏观上关系到国家、政府的信用制度建构,如市场的法律法规如何制定、商业信用体系如何建立,等等;中观上涉及产业、行业、部门等组织机构如何建立产业环保条例、行业道德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掌握对实际的企业行为进行道德诊断和评价,调解各种利益关系的方法、手段等;微观上要指导企业、团队等经济组织的企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制订或遵守,企业内部伦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处理,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社会效益的获得,企业文化的建立,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等。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弘扬伦理文明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伦理文明、制度文明和经济文明同步演进的结果。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在追求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然要倡导精神文明的建设。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讲求企业的伦理经营。建设一个讲求伦理经营的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每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的追求,而一个讲求伦理经营的企业首先是一个有信用的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伦理,也是企业伦理的核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弘扬伦理文明。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第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建立严格规范的准入秩序;第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强化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第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规范“诚实守信”的流通秩序;第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快捷高效的交易效率;第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运行严厉公正的惩戒机制;第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七,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
企业经营活动中有两对基本矛盾。其一是:“自利”与“利他”的矛盾;其二是:企业追求经济增长与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和终极目标之间的矛盾。对这两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方案,反映了企业的伦理素质和道德水准。
从伦理的意义上看,企业“经济人”的市场经济行为是:要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必须考虑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自利必然利他。所以,自利与利他、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是企业经营者进行经营活动必然遇到的基本矛盾,是企业伦理关系的内在规定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对矛盾的制约,并受到这一客观矛盾规律的支配。
企业活动中还会遇到一个更深层的矛盾:追求经济增长与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目标和终极目标之间的矛盾。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总目标是自由、全面、和谐发展,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以此为至善的理想。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认为“企业”与“伦理”就其字面含义而言,是毫不相干的两个概念,然而当进一步讨论什么是企业,以及什么是伦理时就会发现,企业与伦理的关系并非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泾渭分明,企业本身不仅仅包含伦理,而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伦理存在着强烈的依赖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型企业的形成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伦理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
2.1.1 企业法人是社会伦理的主体
企业是“法人”。“法人”是法律上认可的被人格化的团体。因此,伦理也覆盖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全部过程。
通过对企业起源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企业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家庭手工作坊阶段,第二阶段是手工业工场和行会阶段。第三阶段是工场手工业阶段,第四阶段是机械化大生产——工厂阶段。企业的发生、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相伴随的。并且,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伦理关系的变化。
举例来说,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片面地关注财富的积累,特别是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家迫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特别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和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利用国家权力所采取的各种暴力手段,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恶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也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过度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正加剧、社会道德堕落、环境不断被破坏、社会问题频发。为此,一些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纷纷提出批评和警告,在这种批评和警告的压力下,企业经营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开始注意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问题等。在随后的企业发展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进一步加大,上述出现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这是因为现代经济发展使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加强了。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物资匮乏的社会,
巨大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直接决定了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兴趣和爱好,一切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把消费者视为上帝,已经成为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关系。在消费型社会中,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不再是生产商与客户的简单的产品关系,而是通过产品、并由产品引发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关系,以及与这些关系有各种各样联系的社会问题,如由产品设计的环保问题、材料安全问题、由产品质量引起的人身健康、安全等问题,由产品推销促销中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等等。总之,消费者时代的来临,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加强了,企业不得不对由自身影响带来的产品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等社会问题给予关注。
此外,由于市场的发展促使现代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业发生了变化,使得企业财产所有权也由单纯的家庭或少数人所有变成了多数人乃至于社会所拥有(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这种根本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社会属性,企业与伦理的关系终于从潜在的不被人了解和认知的深层领域浮出
2.1.2
企业是“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统一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满足,看成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始驱动力。他认为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并不是出于仁慈的考虑,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寻最有利的用途。正是人类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产生,于是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又取代了商品经济,以不断满足人类对更多的物质利益的追求。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上述自利的追求作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滋生的一种行为意向,是支配个人的一切行动,使其在某一问题上根据利害观点采取某一行动的原则,而当任何一个市场主体从自利的原则出发,试图通过自由的交换,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时候,都会发现另一个主体为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意志,于是“经济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就不得不考虑对方的利益,那么,人们在此种场合,就像其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而去尽力达到一个非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在无数次的这样的较量和博弈当中,“经济人”
平等观念和合理主义精神就形成了,同时一种非本意的“利他”、“利社会” 的行为方式应运而生。
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使早期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也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 同样造就了人类重大的灾难——经济危机: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中的场景。当时的美国,30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在挨饿。
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300多万工人失业;还有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农民以及退伍的老兵。他们饥肠辘辘,衣裳破烂,流落街头。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法国、丹麦、荷兰,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这就是资产阶级所谓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方面加紧对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加强对劳工的剥削,同时,资本家为了保持高额利润,宁可毁掉产品,以维持产品的高价格。一边是广大的劳动者被剥削得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缺吃少穿,挨饿受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
另一边是资本家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导致的“产品过剩”。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这次经济危机,从1929年秋天开始,首先向美国,随后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席卷而来。直到1933年,持续了4年之久,危机所造成的损失总计约2,500亿美元。欧美各主要工业国家经济瘫痪,生产倒退了20多年。经济危机引起只顾自己利益不顾社会利益的企业是不可能与社会和睦共处的。企业只有“经济人”观念,只有“经济人”意识,是片面的和机会主义的。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把主动利他、利社会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于是企业必须同时把自己视为一个“社会人”的观点被提到日程上来。
企业必须同时把自己视为一个“社会人”,是因为自有企业以来,企业就是社会的一员。并且随着社会的进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时至今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大创造者,它不仅为社会提供生产产品、生活消费品,而且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员工提供劳动保障和医疗保障。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缴纳税赋为社会公共事业和福利事业提供了资金,一些企业还通过捐款和救助活动直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所以,企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此外,企业在社会中生存也与普通自然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拥有它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中,企业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不仅拥有道德上的权利与义务,而且拥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的相应相称恰恰说明现代企业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基本权利是从社会中获得各种资源(物质的、人力的、信息的等),并利用这种种资源获得自己的利润。企业的基本义务是向政府上缴税金,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回馈社会,企业要避免生产不良产品,不制造公害,设法节约能源,不做虚假广告,不搞不正当竞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伦理性、公平性以及对负面影响的抑制,进一步印证了现代企业是“ 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2.1.3 企业发展与企业伦理观
正如前文所述,企业的伦理观会因企业形式,以及企业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有不同,在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企业的伦理观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1.唯利是图
“唯利是图”是这类企业的经营目标,这类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经营活动中“唯我独尊”,甚至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取制假售假、合同欺诈、偷税漏税、破坏环境、随意裁员等不道德手段,干出了种种伤天害理的勾当。因为这种企业往往目光短浅,不顾及后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发展具有短期性、掠夺性,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后果,给人类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2.结果主义
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只强调目的,不顾及手段,只要目的对企业有利,就会放任对手段的道德评价。
中华伦理中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教育人们经商办企业必须遵纪守法,必须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追求利益,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利益才是应该追求的。不能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能采取违背法律和道德原则的赚钱途径和方式。如果为了富裕而不惜坑蒙拐骗、偷盗抢劫,多行不义,损人利己,这样的致富会遭到别人的怨恨,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使没有受到法律惩罚,也应受到良心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而“结果主义”者恰恰忽略了这一重要问题。
“唯利是图”和“结果主义”的相同点是这两类企业都十分关注自己的既得利益,其不同点是,前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故意采取不法或不道德的手段,后者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略或放任对牟利手段的道德评价。
第3.情境主义
第4.家族主义
第5.人际关系主义
第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完善,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对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伦理要求。这是因为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人类整体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对为人类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和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在近代社会里,曾经以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最终造成资源匮乏、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果,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开始受到大众的非议。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开始要制止这种传统的利益第一主义和企业至上主义倾向,清除并防止由此而造成的各种弊端,使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2,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单纯的经济组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其经营成本。70年代前后,理论界对此问题的争议仍然存在,出现了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利润学派,主张利润先于伦理,以P.弗兰奇为代表的伦理学派主张伦理先于利润,而以S.塞迪为代表的调和派则主张企业的权利范畴和义务范畴中同时包含利润目标和伦理目标。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的责任应该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企业的顾客与投资者对任何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均有相当重要的决定作用,他们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行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同样会影响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在美国,正是这两方利益相关者推动着企业伦理氛围的不断提升。西方一些学者倡导,除非你有能力且愿意制止企业的不良行为,否则购买该企业的股票从道德上讲是错误的,因此企业及其经理层除了需要承担法律义务外,还需要承担道德义务。投资者都希望投资的目标企业的价值理念和他们自身的理念一致,都会考虑投资对象行为的伦理性,希望把资金投向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准较高的企业。如果一家企业出现了非伦理行为,投资者可能会减少甚至停止投资。2004年科恩企业公民研究Cone
Corporate Citizenship Study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当人们得知一家企业出现非伦理的社会行为时,80%的投资者表示会卖掉该企业的股票,80%的投资者表示拒绝购买该企业的股票。这种投资理念必然会对企业的非伦理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压力,从而促使企业提高伦理标准。
“顾客”也是迫使企业采取伦理行为的重要力量。2004
年科恩企业公民研究(Cone Corporate Citizenship Study)的研究报告表明,当得知一家企业出现非伦理的社会行为时,81%的顾客表示会劝说亲朋好友抵制该企业,73%的顾客表示会抵制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90%的顾客表示会转向消费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这种压力下,企业的行为也必然更加符合伦理标准。
应该看到,现代市场经济正越来越成为一种规范经济、信誉经济、文明经济、法制经济,在现代社会和市场中,一个企业越是具有伦理道德水平,就越有可能在市场上和社会上赢得消费者和同行的信任和声誉。
由此可见,企业伦理经营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乎伦理经营的企业,其伦理观将逐渐走向完善,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成为其核心内容。
3.1 国外对企业伦理与道德研究介绍
3.1.1 美国对企业伦理的研究
企业伦理学(business
ethics)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美国。国外企业伦理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产生时期、80年代的发展时期和90年代新突破阶段。1974年11月,美国堪萨斯大学哲学系和商学院共同发起召开了首届全国企业伦理学讨论会。这次大会的论文和会议记录后来被汇编成书出版,书名为《伦理学、自由经营和古典政策:企业中的道德问题论文集》。这次会议不仅深化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企业伦理问题的研讨,而且也标志着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企业伦理学的正式产生。到1995年3月,国外的企业伦理学研究和交流机构已达300多个,企业伦理学方面的刊物14种,企业伦理学方面的教材、专著1000多种。
在企业伦理的研究方面,美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出版了《Z理论》一书,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道化”、“伦理化”趋向作了重要探讨。在该书中,他充分肯定了道德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重视管理工作的伦理性,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企业伦理学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的学术著作有约翰·H.杰克逊(John
H.Jackson)、罗杰·L.米勒(Roger.Leroy Miller)、硕恩·G.米勒(Shawn G.Miller)三人编著的《企业与当今社会——管理社会问题》(Business
and Society Today ___Managing Social lssues)(1997)、约翰·R·勃特瑞德(John R.Boatright)的《伦理与企业行为》(Ethics
and the Conduct Of Business)(1993)、戴维·J.弗瑞兹克(David J.Fritzsche)的《企业伦理学——一个全球和管理的视角》Business
Ethics——A Global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1997)、罗纳德·M.格林(Ronald M.Green)的《伦理经营者——一个新的企业伦理方法》(The
Ethical Manager——A New Method for Business Ethics)(1994)等。
3.1.2 欧洲对企业伦理的研究
3.1.3 日本对企业伦理的研究
日本很早就开始重视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和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由丸山敏雄创立的日本伦理学研究所,大力提倡实践伦理,企业伦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加护野忠男和野中郁次郎合著的《日美企业的比较》一书,论述了美国注重明确企业中个人责、权、利的管理伦理模式,对日本企业的伦理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如此,日本在二战结束之后,作为战败国并没有在经济上从此垮下去,反而实现了“经济腾飞”的奇迹。从1945年到1955年,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超过了二战前的最高水平,以后更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本的企业重视伦理与道德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从口号到行动、从礼仪到制度的企业伦理文化系统。
3.1.4 各国对企业伦理的实践
除理论研究外,在实践方面各国也都开始行动。如美国:在美国的企业实践活动中,曾经走过一些弯路。美国在二战中,不仅是战胜国,还大发了一笔军火财。但是,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日本、联邦德国等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冲击下,许多企业一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钢铁、家用电器、汽车、机械、半导体、化工等行业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下降,产品质量无法与国外的企业相竞争。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认真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企业过分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强化硬性管理,而轻视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伦理精神与道德意识的培养等软性的角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认识到企业经营落后的根本原因之后,美国越来越重视用伦理道德的尺度去制定决策、衡量决策。企业活动中,注入了许多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这主要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部分企业和经理人员中兴起了“道德生成运动(Moral Genesis Movement),倡导将伦理因素和利润因素融为一体的企业活动模式,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寻求旨在促进企业和企业中个人道德行为的具体办法,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雇员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一些大企业纷纷设立企业伦理委员会和负责处理企业内部伦理问题的专门项目官员,一些企业还聘请了伦理学家作为企业的伦理决策顾问。9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对伦理导向的追求与伦理经营的重视,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对道德问题越来越重视。
3.2 国际大企业的伦理管理与经营实践的案例
3.2.1 美国跨国公司的伦理准则
第一条准则是“最低道德标准”,即是不能有意从事具有直接危害他人的活动。这一标准对任何人,任何公司和任何国家都适用。有意从事具有直接危害的活动是蓄意对别人造成伤害,除非出于自卫或其他类似原因,这种行为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第二条准则是建立在第一条准则之上的。跨国公司从事经营,不仅不能有意造成伤害,还应该从事对该国有益的经营活动。这就是说,跨国公司不能牺牲较不发达国家的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一道德准则的推论是,该国的利益必须和该国腐败官员的利益和该国反对派的利益是不同的。该国的国家利益应包含该国百姓的利益。这一限定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条准则是尊重该国工人,消费者和其他人的人权。和第一条准则一样,这条准则对任何国家、任何公司都适用。(这就引出了另外两条准则)
第四条准则是既在较不发达国家国内,又在国际范围内推动背景制度的发展。
第五条准则要求跨国公司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五大准则只是美国跨国公司在较不发达国家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的一个例子。遵守这些准则,跨国公司就不会被指责为不当经营,不道德经营了。
(点评:美国作为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较早的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制度体系。其实美国与其他国家一样都经历过市场无序竞争的阶段,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坚持伦理经营的准则才可能取得双赢和多赢的结局。)
3.2.2 波音公司的道德计划
波音(BoeingCompany)被公认为是一个经营良好、成功而且道德良好的公司。公司自1916年开始以来,至而今已是是世界上商用飞机的最大制造商。公司的其他主要业务还包括军用飞机、直升机和航空仪器波音强有力的一套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威廉·艾伦(WilliamAllen),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出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当时面临着令人生畏的挑战——将波音从一个战时的战备制造商变成一个和平时期的飞机制造商。他的真诚、诚实和正直被人们铭记。在同意出任公司总裁的当晚,他在一张单子上列出了他的决心,反应了他的个人价值观:必须控制住脾气——永远——永远不能发火。考虑同事们的观点。别说得太多,让别人说。不要怕承认自己不知道。别纠缠细节——把注意力放在大目标上。
要有信心。一旦开始某一行动,就要竭尽全力,以极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任务。让波音比现在更好。
在艾伦的带领下,波音成了一个知名的道德良好并享有佳誉的公司。1964年,艾伦组建了一个道德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上层管理者和董事会成员组成,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同时,波音制定并实施了一个道德政策,巩固该公司对高水平价值观的承诺。
威尔逊(T.A.Wilson)是艾伦的继任者。他继承了艾伦建立的高标准。公司因而经久不衰,直到1969年、1970年商用飞机和军用飞机市场没落。在此之后的几年中,波音辞退了2/3的雇员。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