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让咱们坦诚专业地聊聊 ——自闭症听指令那些事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听指令是自闭症儿童迈向康复的第一步,只有听指令了,自闭症儿童才能接受训练,进而学会各种技能。因此你可以在很多场合能够听到老师或家长发出一连串的各种不相关的指令。甚至有人认为听指令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听指令的能力,听指令的能力提高了,孩子就会更听话,更配合 。

  然而,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持以上理念的康复训练模式教出来的孩子会出现如下一堆令人糟心的问题,如:只听特定人发出的特定指令,在之外的其他环境中仍然不听别人的指令,在个训室里听老师的指令,坐好,手放好,出了个训室任然我行我素;能执行的指令但没有实际意义,可以执行拍拍手、跺跺脚的指令,不会执行拿杯子的指令;或听指令严重依赖强化物,没有强化物就不听指令,但无论多强的强化物都会在课堂上失效,强化物的效果逐渐减弱,直至任何强化物都没有用;直至课后或回到家里继续索要课堂上没有得到的强化物。孩子可以听从部分指令,但是依然控制不住自己各种感知觉寻求的行为;有些孩子似乎可以很听话的学习些认知,学会很多桌面方面的内容,可是自闭症的核心社交障碍仍然没有任何改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下面咱们具体聊聊,来分析一下。

  目前,在一些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孩子听指令应该是下面的表现:

  A、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简单的说就是听,服从家长或者老师。比如,家长或者老师让孩子“坐好,看我,找一样的,跟我做等等”,一旦发出指令,孩子就应该听从,而且能够照做。

  B、不让他干什么他就不能干,别晃手,别转圈,别敲,别发出声音等等指令不停的从老师和家长口中发出,感觉你让孩子停下来,孩子就应该停下来,因为成人觉得他们这些动作是怪异的,不合理的,看着让人心烦的,所以必须让他们停下来。

  C、孩子应该配合,该上课了就得赶紧把玩具收起来,成人觉得需要学习孩子就得学习,成人觉得现在需要练涂色孩子就得涂颜色,现在该吃饭了就得马上把正在玩的手机放下。

  D、孩子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哭闹。家长和老师总是希望当发出“安静”“别哭了”的指令后,孩子就能立刻停止吵闹,停止哭喊。

  然而孩子的表现往往不如成人所愿:

  A、成人发出指令后,孩子不照做。

  B、感官刺激的寻求停不下来。

  C、不能停下当前的活动,转换到另一活动。

  D、不能控制情绪,发脾气,哭闹停不下来。

  那么请问您有没有思考过自闭症孩子为什么不听指令?

  下面让我们从自闭症儿童高级认知神经功能谈起:

  第一,在心智解读方面的缺失,导致自闭症儿童不能理解和表达情绪的概念,不理解想象、思考等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不能揣测别人的想法和社交环境。这种缺失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涉及心理活动的指令的正确理解,例如想一想、想象一下,回忆等等。另外,他们对自己的情绪不能解读,进而上升到意识层面,不能用词汇表达出来,而是用身体动作表达,表现为不听话的发脾气,哭闹,大喊大叫等。

  第二,自闭症儿童在执行功能方面的缺失,表现为僵化、欠缺弹性的行为,行为冲动,难以抑制即时的反应。在成人看来就是情绪行为不受控,不听指令。例如,有些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不停地晃手,让他停下来,他停不住,不是他不愿听,而是他确实抑制不住。有些孩子一旦发起脾气或者开始哭,会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停下来,成人会认为孩子不听指令,其实他是因为执行功能的缺失而不能抑制情绪。有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转换活动,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去做另一件事情,同样是因为缺乏抑制能力,弹性地灵活地处理问题。

  第三,自闭症儿童中央聚合能力的缺失会引致他们对成人指令理解上的困难。他们过分关注细节,倾向于局部信息处理的认知模式,视觉信息处理占优。一个完整的句子,在他们听来可能只是支离破碎的词语。比如: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有些孩子听到的可能是香蕉皮、扔、垃圾桶,不能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他们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坐好,有的孩子理解什么是坐,但是不能理解什么是好的概念,因为他们不能把坐直、手放桌上这些动作归纳为坐好的概念。中央聚合,不能理解指令,执行功能,感官寻求不受控,活动转换不能抑制,情绪行为不能抑制。

  接下来,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特点来讲,他们在高级认知神经功能的心智解读、执行功能和中央聚合方面是有缺失的,这是他们的医学特征,从而导致他们对指令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困难和偏差。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特征,帮助他们改善核心障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指令。首先,要尊重他们并解读他们的心智需求,给他们的指令要简洁、直接、清晰,让孩子能听懂,可执行。比如说,不要到处走,更好的说法是,坐下。其次,善于利用他们视觉优先的策略,帮助孩子理解指令。让孩子坐下,有些孩子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执行,可以通过指示或者图卡提示帮助孩子理解和执行。再次,运用班级结构化教学,帮助孩子建立常规,理解和执行更复杂的指令或者工作。最后,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更为合理,能够建立双向的有效沟通。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意味着,成人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尊重并听取孩子的诉求。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服从指令,而是彼此都能相互表达和理解。生活中,家长不仅要表达对孩子的要求,还要表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兴趣,谈论自己的想法,接受孩子的拒绝。同时,还要满足或者拒绝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接纳孩子的兴趣和想法。只有这样,跟孩子的社交沟通才能不仅仅是发出指令和执行指令,孩子的社交沟通才能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

  从伦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同样是独立的存在,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不是家长的私有财物,因此,孩子有权力决定是否接受家长的指令。家长的所谓“大人的话孩子必须听”的想法是不符合逻辑,站不住脚的。同样,在师生关系中,老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人和人是互为主体的关系,孩子不是我们发号施令的对象,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想法,需要成人去了解。只有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感到平等,他们才愿意跟别人交往,才会有社交的动机,成人才能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一旦建立信任关系,成人和孩子之间就不是发出指令和服从指令的关系,而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综上所述,依据国际ICF功能分类的综合介入模式理念,成人对于孩子听指令的态度需要转变为:让孩子听指令并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服从的问题,而是要跟孩子建立平等与信任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和支持孩子,从而实现相互沟通与合作。

   

  作者:尤嵩

上一篇:“西方文明通论”第八讲 伦理学的历史维度
下一篇:【文献】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