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奉俊昊《寄生虫》:先后斩获金棕榈的家族电影,“美美与共,和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2018年5月8日,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两周后,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开拍。2019年5月14日,《寄生虫》摘得金棕榈,为奉俊昊颁奖的恰为是枝裕和新作《真相》的女主角凯瑟琳·德纳芙。连续两年,金棕榈奖均被东亚电影摘得。

  两部影片似乎也存在着某些妙不可言的缘分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两部作品表现的主旨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不约而同选择了"家族"主题铺陈故事,并均在国际获奖。继《小偷家族》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后,另一位金棕榈得主《寄生虫》在2020年奥斯卡颁奖礼上一举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四项大奖。《寄生虫》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非英语类最佳影片,不仅创造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历史,更创造了韩国电影的奇迹,成为庆祝韩国电影100周年的最好礼物。

  今天,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先后斩获金棕榈,并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的两部亚洲电影,他们"美美与共"的优秀出彩之处以及"和而不同"的各有千秋之地,文末从观众角度谈一谈对中国电影的期待。1. 演员选择:信任"老搭档",选用"实力派"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意料之中选择了合作多次的演员树木希林,《寄生虫》奉俊昊选择了老搭档宋康昊,树木希林与宋康昊都是公认的老戏骨、实力派。

  当然,这两部电影中的其他演员也同样出彩,比如《小偷家族》中的安藤樱。影片尾声,安藤樱饰演的"母亲"信代入狱,"父亲"柴田带着"儿子"祥太与其见面,她面对没有血缘的孩子,道出了那句带着无力又不舍的台词"我们没法把这个孩子养好"。随后转身走出探视间,微笑向儿子道别。这一对比无疑将整部影片带入了情绪上的极致。

  拍摄前,她问导演"表达感情的配比要6:4,还是7:3"。是枝裕和也大为惊讶,原来好演员是可以将演技进行量化,不同的配比使得情感的释放方式随之变化,我们最终看到的片段,是安藤樱7:3的情绪配比效果。《小偷家族》中父亲扮演者中川雅也同样是导演的"老搭档"。在此,我们不过多展开,我们主要选用两位最具代表性的演员来看看导演与老搭档、实力派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2018年9月奉俊昊《寄生虫》杀青,同月是枝裕和的"老搭档"树木希林女士去世。树木希林在是枝裕和电影里多次出演"母亲"类角色,《小偷家族》是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等到奉俊昊腾挪出时间观看《小偷家族》时,树木希林已经离开人间。恍若隔世之感,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则更有感触。

  树木希林与是枝裕和合作多部电影。《步履不停》《比海更深》中爱子心切的母亲,《海街日记》中温暖有爱的姨母,《如父日子》中智慧宽容的岳母。算上一些小作品,是枝裕和与其合作6部作品,二人既是朋友,又如母子。

  在是枝裕和以自己母亲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中,树木希林以其精湛演技俘获观众,而圆满了是枝裕和对母亲的怀念的致敬。树木希林去世,是枝裕和写了一封长信表达向她致敬,表达哀思。字里行间流露出如儿子般对母亲的怀念,如朋友般对友人离去的悲哀,更充满导演对失去老搭档的无尽惋惜。

  导演遇到默契的"实力派"演员必定如获至宝,与一位演员合作多部作品便不足为奇。是枝裕和与树木希林的多次合作,一方面基于双方在长年合作中形成极高的默契,另一方面则是树木希林作为"实力派"能够精准把握住每部作品中自己的角色所该传递怎样的情感,从而提升整部影片的质感。导演与自己信任的演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伯牙子期的默契和相见恨晚的依赖。

  奉俊昊与演员宋康昊合作的多部作品,也说明了这一点。宋康昊在《寄生虫》中的精湛演技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之前,宋康昊与奉俊昊已经合作了多部作品,包括《杀人回忆》《汉江怪物》《雪国列车》。宋康昊在韩国更是诸多导演争先选用的"实力派",与导演李沧东、朴赞郁都曾有过合作。但是在我看来,宋康昊赋予角色的中真实感、沧桑感甚至是无力感、颓废感在奉俊昊电影中得以淋漓展现。奉俊昊的电影善用讽刺、戏谑的表现手法,这让宋康昊在此基础上能够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树木希林在《小偷家族》中一段演绎非常出彩。没有血缘关系,依靠盗窃、欺骗养老金为生的一家人,相约海边游玩。树木希林饰演的奶奶坐在海边看着"家人"嬉戏的场景,对着镜头默声念到"谢谢"。而这一处,是她本人的即兴演出。在电影中,奶奶在海边归来后不久便离开人世;在现实里,树木希林本人也在完成拍摄之后,病情恶化,不久辞世。无论是角色感情的带入,还是演员本身的情感表达,这一句"谢谢"分量都足以感动众人,更成为了电影中的点睛之笔。

  而这仿佛是实力派演员的共性之处,也是导演对其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宋康昊也会偶尔带出一些即兴表演、即兴台词,那不是为了突出自己而表演,而是服务于电影本身,能够强化了导演想要表现的主题。此外,宋康昊平常生活中,会思考人物表现的各种情景,不断试验寻找自己满意的呈现方式,我们看到的爆发情绪或者本能表演,背后都是演员们反复琢磨和练习的结果。这样的实力派自然会得到导演的青睐及信任,并在默契形成彼此的依赖。

  好演员与好导演之间的关系相互欣赏和相互吸引。好演员对于作品的提升对于导演而言犹如礼物般珍贵,导演遇到好演员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步履不停》上映时,奉俊昊曾通过邮件向是枝裕和发送自己的观影感受,其中大加赞扬了树木希林的表演。是枝裕和将此传递给树木希林本人。而树木希林则十分欣赏奉俊昊的《母亲》。可惜,树木希林没能有机会与奉俊昊合作一部电影,如果可以那一定非常精彩。

  可见,导演的好眼力是一致的,信任老搭档的创作习惯是相似的,选用实力派的执导思路是相通的,甚至有的时候他们对其他导演的老搭档也"垂涎"不已。

  比如《爱在》三部曲的导演林克莱特,他的老搭档"实力派"男演员伊桑·霍克,同样获得是枝裕和的肯定,并参演了是枝裕和的新作《真相》。韩国导演奉俊昊也曾提出想与是枝裕和的"老搭档"广濑铃合作的想法。广濑铃虽然年纪轻,但与是枝裕和已经合作了《海街日记》、《第三度嫌疑人》及宣传短片的作品,可谓导演的"老搭档"。不知未来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是否能够与韩国"实力派"宋康昊合作。我们期待世界范围内出现更多的这样组合,为我们带来更惊艳的视听盛宴。2.以小见大:从"家族"主题出发,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亲情的羁绊

  是枝裕和之前的《步履不停》《比海更深》等家族电影,展现的场景大多在家中。《小偷家族》更加正式地面向日本或者社会,以"小家"形式呈现,通过各个家庭成员与社会关系的联结,加强了角色的社会属性,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奉俊昊形容《小偷家族》更像人类学报告。的确,《小偷家族》所呈现出的故事放置日本或者其他国家,都会使人们面对剧中各种冲突、羁绊、抉择、矛盾而无法做出"道德"边界处明朗的判断。

  《小偷家族》中,"家族"成员每一个人所做作为都在道德边界徘徊,甚至踏入了法律的禁区,即便还有未成年的小孩子。对于偷窃的行为他们不以为然,对于奶奶的离去他们以生存为本地继续"占用"逝去者的"养老金",他们仿佛日本的"寄生虫",蜗居着报团取暖,但又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惧"冷血"和"道德"。观众看着矛盾、揪心、复杂,甚至"被毁三观"。而小儿子为了不让"捡"来的小女儿沾染"小偷"污点,不惜跳下高台,用自己的惨痛代价换小姑娘的"正义"童年。又恰恰因为这一次失手,让全家不得不暴露从暗角走向阳光,在阳光下走向真正的解体和灭亡。母爱、父爱、爱情、亲情各种情感羁绊在最后一刻随着"家族"的瓦解而全面展现,那一刻观众心生悲悯、怜爱、痛惜,连斥责都变得不忍心。

  这正是是枝裕和爱用的表现手法,《如父如子》里明明是护士的私心造就了两家人的悲剧,但是影片却借由护士与养子的关系让男主角缓和了自己与养母的关系。社会行为的"出格"由法律审判,但人性之复杂由是枝裕和来呈现,这是他很多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情景。

  人性复杂的呈现上,奉俊昊的影片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杀人回忆》里警匪之间的猫鼠游戏,最终以悬案结束。罪犯以一次又一次灭绝人性的作案手法挑战所有人的神经,但恰恰又是证据不足的悬案结局,让观众对罪犯的痛恨达到极致,无奈、无力感达到极致,对正义的呼喊达到极致。

  《寄生虫》里穷人一家好似韩国的"小偷家族",他们伪装成各种身份,游刃有余地把富人一家骗得团团转。还不够,看似被无尽光芒照耀下的豪宅,在主人都不知道的暗角里,还有一家"小偷家族",穷人组队在富人家偷得信任、偷得粮食、偷得生存。明明欺诈、偷盗的是他们,明明受伤的是天真的富人家,可是最后却让人觉得穷爸爸插在富爸爸身上那一刀看起来"合理"呢。正是导演超越了一般框架,在更哲学层面探讨"人性复杂"的结果。最后穷爸爸消失在公众视野,回到最危险的原地暗角,继续他的寄生人生,这看似荒谬,实则从充满了对底层思维、阶层歧视满满的讽刺。

  优秀的作品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教育"人们是非对错,不是让观众"先入为主"的判定好坏角色,而是在虚构的故事里,引导人们去思辨,并审视现实生活。有了审视和反思,才能够得到思想的进步,以及加深对正义和法律的敬畏,对善恶黑白的理解。

  无论是《小偷家族》式的"寄生虫",还是《寄生虫》式的"小偷家族",两位导演把人性的复杂通过不同的叙事形式呈现,敲击人心深处的承重大门,以小见大,这是这两部电影的极为出彩之处。3.故事特色:剧情扎根本国土壤,向国际舞台讲述"亚洲"故事

  《小偷家族》《寄生虫》能够先后摘得戛纳金棕榈,乃至后来《寄生虫》一路高歌猛进获得多项奥斯卡奖项,奉俊昊在领奖台上笑得像个"200斤"的胖子。

  这两部影片能够在国际上获奖,并收获国际观众的好口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导演分别立足本土,讲述根植于自己生长环境中的故事。尤其是以"家族"为题材展开的话题,显然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能够有的放矢安排情节、组织情绪。

  奉俊昊在《寄生虫》之前,用国际化方式,搭配国际团队拍摄《雪国列车》《玉子》,而这些电影显然带有一种"超验"或者"先锋"特点,当然这其中不乏有迎合欧美观众的目的。尽管这两部电影质量均属上乘,但也无法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一些"跳脱"质感。比如《雪国列车》,当"美队"克里斯·埃文斯在韩国导演的引导下,以另一种"救世英雄"的形象展现人性话题时,很多观众还在幻想"美队"是不是缺了一只盾牌。当影片以一种新形式表达"亚当夏娃"创造新世界的主题时,不少观众会疑问为何是韩国人代表亚洲人走出列车呢。这些疑问都离不开一个问题,亚洲导演与欧美巨星、亚洲导演与欧美观众仍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思维差异,这差异的根源便是文化差异。

  奉俊昊自己也坦然,完成两部"外语"作品之后,回归本国进行拍摄和剧本创作,不仅成本费用上少了很多压力,而且《寄生中》剧本更像是一件"合适"的衣服。很显然,无论是电影剧情设定还是作品呈现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导演与作品之间的默契和融通,而联结的本质便是文化"基因"。

  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后尝试与欧美演员合作《真相》,该片就目前而言口碑确实不如以往作品,是枝裕和语言就讲述法国家庭故事,这其中不免存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所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再优秀的导演,走向国际舞台,创作非母语的作品时,文化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即便是再优秀的演员,隔着翻译,去展现演绎角色时,除了靠演技,更多要指望双方默契,着实不易。是枝裕和自己坦言"超越语言创造出好作品的前提是想象力和价值观能够共享"。

  所以说,这两部电影能够得到世界电影人及世界观众的认可,并非他们讨巧地去使用欧美演员,或者叙述欧美故事。而是正如奉俊昊所说,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舒服的叙述方式,将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深深根植于熟悉的根本国土壤,用慢慢诚意去"烹调"良心之作。

  很多人认为,这些亚洲电影之所以得奖,是因为他们符合了欧美观众对亚洲底层人物猎奇思想,我倒认为不然。这些底层人物挣扎故事,放置任何国家都能找到情感共鸣,找到"小人物"深处暗角绝望无力的影子。优秀的作品绝非故意讨巧,而是用真情叙述的故事超越了文化和价值观差异,从而直抵人心。

  正如两部影片所表现的家族主题,让一个欧美演员来蜗居在日本的宅邸,或者让一家韩国底层寄生在欧美豪宅内,都不能呈现出最真切的情感效果。亲情使得地球村每个角落的人们都能在真切的故事环境下得以共情,而亲情呈现共鸣"最大化"的办法便是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讲述身边故事。熟悉的土壤上盛开的花,用哪种包装纸去包裹,都不失去本真的底色。他们成功地将日本、韩国电影带向了世界,更让世界看到了亚洲电影人的水平。1.维系家族亲情的是"血缘"还是"时间"

  究竟是伦理关系下血缘联结起的亲情牢固,还是长期相处中成员间积累的情感更为稳定,《小偷家族》与《寄生虫》恰恰为我们呈现了两个非常极端的答案。

  《小偷家族》的家族成员,彼此没有血缘关系,因为被遗弃、被抛弃而走在一起,为了能够继续得到政府的养老金,还要营造家中只有一位孤寡老人的假象。复杂的一家人,蜗居在狭窄到极致的房间里,上演着底层人物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亲情"故事。

  没有血缘的成员组建而成的家庭,危险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界。这样的情节构造,对人们惯常思维中的家族观念或者正义感形成一定冲击,从而使得人们进一步去思考更为深刻的关于亲情的命题。

  他们无情吗?他们为了继续"啃老",隐瞒奶奶去世的事实,将奶奶埋葬于庭院。他们有爱吗?他们为了让"一家人"紧密而不分离,无论多么拮据,都不愿将"儿子"送到福利院忍受亲子分别,更不愿看着弱小的"女儿"回到那个无情"家暴"原生之家。这个复杂的家庭中,"父亲"柴田与"母亲"新代隐瞒"前科"与"家人"共生,但却从未伤害过家庭成员。"父亲"一直期待儿子祥太能够唤他一句"爸爸",不能生育的"母亲"在接受审问时更是发出了灵魂之问"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小女儿在原生家庭遭受家暴,在"小偷"之家却享受到了最多的宠爱。

  影片的最后,我们分明看到了情比金坚的一家人。打破了伦理概念里对亲情的定义,这一家人因为时间积累着一份亲情,温暖着彼此被自己血亲遗弃、背叛的破碎之心。

  这不是导演是枝裕和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如父如子》中两个家庭因为医院护士当年的嫉妒之心将两家人的小孩互换,造成了两家父母面对儿子与养子时的纠结、矛盾、挣扎和困惑。在《如父如子》中是枝裕和故事叙述的范围就仅仅局限在家庭,在两个孩子在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由定期到长期的互换过程探讨亲情的话题。在这里,是枝裕和"在家言家",没有把视野投入到更广袤的社会环境中。

  《小偷家族》则将整个叙事格局置于社会环境之下,并且更加极端地设计了复杂的家庭组合,在情与法、理与爱之间表现了亲情的多元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寄生虫》在表现亲情主题时,则把血缘凝聚的家庭成员勾勒地特别紧密和团结。穷人一家,相继通过欺骗的手段进入富人家,在富人面前伪装成毫无血缘关系的"朋友"关系,而实际则让"血亲"亲情展现了致命的力量。

  富人一家更是如此,从社长到小儿子,全家人看待穷人都带有偏见,只是偏见多少之分。这样"嫌贫"心理的形成恰恰来自于家庭基因及原生家庭教育观念所致。包括寄生在富人家庭的保姆丈夫,他与保姆之间身后的共生感情也是源于"原配"之间情感的积累,而非《小偷家族》那种半路组合的夫妻。

  于是,高高在上的富人家族与城市暗角的穷人家族,在彼此根深蒂固的"偏见"之中展开了明争暗斗。影片最后混乱的打斗中,更是自家人救自家人,外人伤害外人,在此刻血缘维系的亲情能量显得无比巨大。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阶层之间的抗争,阶层之间的偏见有多深,贫富家族之间亲情对比的差异就多明显。

  所以,对比来看,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枝裕和有意强调无血缘亲情的感人之处,感动到不惜挑战法律的底线;奉俊昊则利用对比重点展现血亲凝聚的亲情力量之强大,强大到同样酿成惨剧,跨越法律之境。两位导演都利用"犯罪"这一极端情节探讨着关于亲情维系的话题。优秀的电影便在于此,导演引导人们去辩证思考,可能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却能够在电影的启发下,更深入去思考问题的多面性、不确定性。2.彰显日本、韩国的电影风格

  

  《小偷家族》《寄生虫》得到国际评审青睐,一方面源自其优质的制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两部影片极具日本、韩国电影风格特色。

  冯小刚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看他的片适合自己泡杯茶",如果借由这样的比喻,我想看奉俊昊的电影则适合自己倒杯酒。一个克制静谧,一个紧张跳跃。

  很多人评价是枝裕和是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风格继承者,他们都的故事都为家庭故事展开,用平缓的电影语言叙说日本人的生活细节,进而探讨着人们深处时代变迁之中的亲情羁绊。是枝裕和自己回忆,《如父日子》上映时,欧洲记者谈到他和小津安二郎风格很像主要体现在时间流转的方式很像。那一刻,是枝裕和理解西方观众对于自己或者说日本电影风格的肯定主要来自于对于时间的表现和感受上。日本四季更迭明显,正如《海街日记》中四季流转完全调到了整部影片的节奏感,但是西方国家对于季节更迭的感受并不深。

  于是,他们喜爱是枝裕和的电影,或者理解的日式电影风格的特点,就是时间像流动的,而非直线性。"在两个日本导演的作品中,欧洲人发现了共同的东西:日本人对时间的感受像描摹圆圈一样,他们以这种循环往复的思维看待人生,也以这种思维来理解时间"。(是枝裕和,《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奉俊昊在国际舞台则更具自己的市场,韩国电影走过100年,在百年盛典之际《寄生虫》一举夺得戛纳金棕榈、奥斯卡最佳影片。尤其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寄生虫》收获四项大奖,美国学院派第一次将最佳影片颁发给了外国资本的作品。这不仅是韩国电影的突破,更是奥斯卡的突破。

  奉俊昊的电影风格继承了韩国电影导演善于借助社会属性反思人性、伦理的风格,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谓韩国电影的集大成者。而且他似乎又集合了百年韩国电影人的运气,在国际舞台开花结果。美国权威电影媒体曾评价"奉俊昊本身就是一种类型",可见欧美电影市场是多么欣赏和喜爱奉俊昊。《杀人回忆》《寄生虫》等扎根在韩国土壤的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奉俊昊将自己的奉式黑色幽默和深刻人性主题结合地游刃有余。

  在他的韩语电影中,我们能看到社会小人物与历史洪流之间的交错重合,小人物的悲剧底色中某种程度上带着时代之殇,边缘人物的无力感在诸多韩国电影中都可觅踪迹,也是一种历史风格沿袭。所以,当世界观众从《晚秋》《绿洲》《薄荷糖》看到《老男孩》《杀人回忆》《寄生虫》时,韩国电影共有的历史性、现实性等风格便已确立。奉俊昊在他的电影中再加入了独特戏谑性黑色幽默,便更让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绝。

  所以,是枝裕和、奉俊昊看似是带着自己的作品走向各大电影节,实际上在国际舞台进一步巩固着本国电影风格印象,并让欧美观众看到升华和惊喜,从而爱不释手。3.电影节巡礼后的商业风格

  每年世界各大电影节都是导演及资本争先"展示"自己的机会。衷情艺术类型的戛纳电影节、倾向社会派的柏林电影节、历史最悠久的威尼斯电影节,世界三大电影节的重量级奖项一直都是导演们奋斗的目标。

  是枝裕和的风格显然与文艺的戛纳电影节气场相和,终于"陪跑"多次之后,在《小偷家族》这里开花结果。是枝裕和自己曾言,电影节对他来说是一个学习的场所,通过与国际电影人和国际观众的交流中,进一步明白日本电影所处的环境,进而了解外国观众对自己作品的看法。是枝裕和带着他记录片导演出身的"纪录片方言"在国际电影舞台上不断摸索、打磨,探索着适合自己、也适合国际的作品。不过,相较于奉俊昊而言,他的作品商业性并没有那么突出。

  商业性并没有一种"贬义",在市场环境中,导演如何调和好资本与风格是一件具有挑战的事情,肩负的艺术使命和文化传播责任,让诸多导演在商业与文艺间徘徊不定。奉俊昊却将二者更好融合在一起,我们能在奉俊昊电影里感受到他"懂"如何迎合欧美市场,又贴合亚洲文化。他本人具有留学经历、40多岁勇闯好莱坞,经历过《雪国列车》《玉子》的打磨后,带着《寄生虫》笑傲世界舞台。奉俊昊相比于是枝裕和更懂得在创作基础上经营产品,输出性极强,成功率很高。是枝裕和曾坦言,韩国导演的这种进取意识也是他本人欣赏和佩服的。

  于是,《小偷家族》《寄生虫》让我们看到了两位导演在世界电影节历练之后的优秀"作业"。只不过,是枝裕和商业性中的文艺气质更突出,奉俊昊的艺术与类型兼备的特色更显著。1.期待更多特色的原创作品

  是枝裕和酝酿《无人知晓》十余年,从开始写剧本到开拍经历了13年的沉淀,奉俊昊筹备《寄生虫》用了4年,而影片中家庭教师的角色设定则来源于他读书时的家教经历,可以说电影的腹稿酝酿时间一定更长。即便是现在这么功成名就的导演,也依然在默默耕耘原创作品,而且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现在我们庆幸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编剧、导演仍然坚持着原创之路。贾樟柯导演为了鼓励后辈,扛起电影人的责任,凭借自己的号召力,创立起平遥国际电影节。多年致力于发掘青年独立导演和原创类作品,2020年贾樟柯将自己负责监制,青年导演宋方执导的《平静》走上柏林电影节,并获得"论坛"单元CICAE艺术电影奖。

  2019年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更是在戛纳电影节参与到主竞赛单元的角逐。近年来,我们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多,然而仅仅几位独立导演的出色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观众,期待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并将中国故事、中国味道、中国风格带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会拍功夫片、古装片,更会细腻地拍摄人物、拍摄烟火人间。2.期待更多商业、艺术兼备的作品

  很多人认为,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不可兼得。但《寄生虫》就是融合了商业与艺术的尚好佳作,足以证明商业化与艺术性存在可以调和的可能,调和的关键在于电影人的能力与灵性。平心而论,电影的制作过程是确实"烧钱",可能一个场景的反复拍摄就足以让投资人心头滴血。电影主创们,尤其是导演,在必要的时候便不得不在"经济"上做出妥协。奉俊昊的《雪国列车》制作费用大约400亿韩元,《玉子》预算620亿韩元,这些都给导演带了很大的压力,自己每一个镜头的决定都与投资人的金钱息息相关。投资人信任导演的才华,当然希望电影大卖,收益翻倍,但是又不得不提高风险意识,万一电影回报差,自己的投资也要保证盈亏持平。

  在两难境地里,市场上不乏两极分化局面,要么是商业广告堆砌、食之无味的"烂片";要么是文艺过度、不知所云的低成本"个人作品"。更让我们遗憾的是,还有青年导演与投资方观念相悖,而将才华荒废,失意改行。

  导演既要平衡投资人的意愿,又要兼顾观众的喜好,还要提升作品的品质,更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对于导演而言却是很难。

  是枝裕和曾提到对于善于写原创剧本的他来讲,他也开始认可"职人"的身份。"职人"电影人就像烹饪鲜鱼,既要维持食材的鲜美,又要兼顾食客的口味,导演的工作与此就很相近。在电影创作中个,他以"职人"身份创作电影时,不仅思考自己意图传递的思想,更会考虑如何展现演员特质等等。

  所以,无论多么优秀的创作者导演,都在尝试适应商业环境,同时兼顾着自己的创作初心,我们也期待中国电影能够出现更多这样的商业、艺术兼备的好电影。3.期待更多优质用心的作品

  很多人曾经提出相比韩国电影的自由创作环境,中国电影创作环境较为狭窄。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是不是一个自由度非常宽广的环境下,竞争力也极强。无数独立导演费劲心思,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他们同样需要潜心创作,作品的质量、创作者的用心才是取胜关键。

  我们很庆幸,看到越来越多导演创作出思想深刻、直击心灵、制作精良、品质良心的作品,但是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我们还想看到更多。希望更多的创作者能够身处物欲市场依然保持创作初心,提高艺术涵养。

  是枝裕和一直坚持手写剧本的创作习惯,拍摄中尽力寻找、挑选实景,哪怕是已经无法居住的破旧房屋,他努力通过实景拍摄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人物情感的挣扎和羁绊。奉俊昊更有"奉细节"之称,电影创作之前他会创作成千上百分镜图,拍摄中细抠每一处细节。

  没有谁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电影人,尤其青年电影人对艺术、对梦想、对作品倾注更多热情和真心。

  是枝裕和、奉俊昊都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导演,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对比两位导演的作品,其实也包含了自己的个人偏好所致的"私心"。从他们"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对比中,我们进一步看到优秀作品背后离不开电影人的坚持、执着、奋进和努力。先后摘得金棕榈大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的日韩电影,也让我们对中国电影充满期待。

  未来可期,不见不散。

上一篇: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正面临伦理困境?
下一篇: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