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更美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把绿水青山扮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十年来,浙江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来看《非凡“浙”十年 · 系列特稿》第四篇。

  十月的杭州,秋意渐浓。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里,一年一度的火柿节吸引八方游客。人群中,生态工程师张巍正忙着检测水质,两年前,他从西湖转战西溪湿地,专攻小池塘的水质改善。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工程师 张巍:观察整个水质改善(状态),尽大可能要保护湿地的原生态。

  

  2012年,刚刚获评5A级景区的西溪湿地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湿地里1066个大小水塘如何提升水质,成了棘手的难题。2020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溪湿地考察调研,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要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想:要坚持把保护摆在第一位,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西溪湿地这两年来主要实施了三大项目,希望能够达到西溪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杭州先后在湿地启动两轮水环境治理,首次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工程,建成超20公里的环西溪绿道。十年来,这里新增鸟类43种、昆虫173种,生物多样性大大提高。

  

  

  游客:目之所及都是绿绿的,非常养眼。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船工 曹国华:西溪湿地一天比一天美,水质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从建设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打造美丽浙江,不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五水共治”,首创“河长制”,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首创,为绿色发展先行探路。

  

  不断“精修”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美丽浙江的知名度、影响力。2018年,“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19年,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率先发布省域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建成3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专家 郑启伟:在过去十年,浙江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要求和嘱托,不断开辟美丽浙江建设新境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安吉天荒坪镇,这两天,林业专家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里忙着勘测。今年,竹林碳汇项目覆盖范围从余村扩大至周边四个村,村民们流转竹林,就能享受租金、股金、薪金“三重收益”。

  目前,当地已完成竹林碳汇收储4.16万吨,先后向5个村合作社支付3年碳汇收储金超100万元。

  

  安吉县天荒坪镇农业农村办主任 程礼庭:真正把绿水青山持续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绿色、低碳、共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十年来,浙江不断锐意创新,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让美丽山水有了价值标准;各地积极搭建“两山”转化平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衢州碳账户、湖州“碳效码”、杭州“双碳大脑”等数字应用落地见效,绿色产业在之江大地上强势崛起。

  

  让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

  “浙”十年,浙江全域美丽形象初显,地表水省控断面Ⅰ—Ⅲ类比例95.2%,创历史新高,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持续领跑长三角,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提升。

  “浙”十年,浙江把“风景”变成“产业”、让“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累计建成A级景区村庄11531个,去年,全省乡村游和休闲农业接待游客破3.9亿人次、营业总收入469亿元。

  “浙”十年,浙江向着绿色低碳共富阔步前进,万元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下降20.3%。22个行业产能利用率升至历史较好水平。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沈满洪:十年来,浙江以高水平的美丽浙江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系统性变革重塑,努力成为向世界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勇担新使命,彰显新作为。面向未来,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浙江正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以美丽浙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成效为“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增色添彩。

上一篇:【Multilingual多语种】致在穗外籍人士的一封公开信
下一篇:漫步芙蓉江路绿道,赏花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