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唯执真爱弓 轻奏生命弦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2019年8月29日,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奏响上海之春的旋律六十年后,在相距千里的北京亮马河畔——启皓客厅,由启皓北京、启皓文化基金会主办,上海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协办的现场活动——生生之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诞生六十周年纪念,在光影交织的中庭广场带来了一场既曼妙动人也忆想无限的艺术体验。

  

  

  为

  时间留下些什么,一直是启皓在每一次艺术活动中所坚持的思考。除了即时的音符流动,即兴的现场对话,又或是难忘的人物瞬间,其实还有和启皓艺术现场的嘉宾们有更多联系的可能,在现场之外重塑一个现场,基于更开放的对话。

  

  

  启皓音乐·启皓访谈

  嘉宾对话:俞丽拿

  爱这把小提琴,是一生的爱,一生的真爱

  

  Q

  今年梁祝六十岁了,同时新的梁祝作品也在您的主导下即将呈现,出于怎样的思考会再次为梁祝进行创作?

  因为在梁祝五十周年的时候,也就是2009年的5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场纪念梁祝的特别活动,是一场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实际上是被演奏了三遍,第一遍是作为梁祝首演的我一个人拉,第二遍是有破演奏《梁祝》万场记录的盛中国和致力《梁祝》海外推广的西崎崇子,第三遍是四位年轻人,我们几个人像接龙一样把梁祝一再的演奏。听众坐在下面听了三遍,很激动也很感慨,效果也很好。但是,到梁祝六十周年的时候,显然我们就不能再用这样的形式,我希望有一些创新,能再突破一下,所以才有了《真爱·》这样的表现形式。

  Q

  梁祝已经成为一代一代中国人的经典记忆,六十年中有哪些你和梁祝难忘的瞬间?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60-1965年之间,我们的周恩来总理都会带着外国的国宾到上海时,一定会有一台晚会,而且文艺晚会的节目是周总理决定的内容,其中也一定会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一定有女子弦乐四重奏。因为在他们眼里,梁祝的音乐已经就是中国的代表,一种符号了。

  还有就是1990年,我作为大陆第一个访问台湾的艺术家,当时台湾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来了,我们成了焦点,在台湾演奏了梁祝,很轰动,演完了以后观众们鼓掌还要返场而且再三要求,于是我就对台下的观众说,今天想给大家再演奏一首司徒华城先生改编的民族器乐曲,虽然司徒华城先生已经过世了,但是我带着由司徒华城先生改编的曲子,来拉给司徒海城的朋友们听,现场观众听了以后非常的激动也由衷的感动。

  我想这个时候民族的音乐是一种联系,是超过了地理的界限了。

  Q

  梁祝已经蜚声世界,在全球演奏时国外的一些观众对梁祝的评价有哪些令您难忘?

  从梁祝首演以后到梁祝碟片的热销,中国的音乐走出了世界,我和梁祝也到过很多国家,美国的纽约、洛杉矶,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在国外的时候只要演奏梁祝,人家一听就觉得很美,但是具体是什么?他们不清楚。这里就说道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见外国朋友时的介绍,他说这就是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个东方的爱情故事,这样一交代,大家就很快就能理解,而且觉得那么的好听。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上海有一项特别著名的小提琴比赛,在上海举办是第一届,当赛程进入第二轮时,梁祝当时是作为中国乐曲必比的一首作品,比赛前我在网上已经给所有的选手介绍并展示过,自己一面拉琴一面从头到尾讲解梁祝背后的故事。但无奈的是当时评委都是外国评委,他们不了解也不熟悉这些,所以在正式比赛前我想让所有的评委都了解中国的这个爱情故事和音乐,所以当时就安排所有的评委坐在一个电视机给他们放《梁祝》小提琴音乐,他们听完都很激动:“演的太好,以后不仅我要去拉这个曲子,我也一定要让我的学生去拉。”

  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了解,可以说有一部分是从梁祝这首曲子开始的。

  Q

  从事小提琴的教育工作?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已经八十岁了,没有退休,还在工作,每天上班,每天坚持给学生上课。首先,我们的学生拉的是洋乐器,但我们年轻的时候,就想让洋乐器说中国话,能够让中国人民喜欢上这把洋乐器,所以我们才会组成一个小提琴研究小组,考虑怎么让它为中国人服务,怎么讲中国的故事,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梁祝作品。现在教导自己的学生时,我们有一项制度是一直坚持了几十年,就是每年我们的考试作品中一定有一首中国乐曲,就是要考察学生对中国民族乐曲的了解和掌握。

  以前都是讲意大利话、法国话、德国话,没有好好讲中文,现在小提琴讲中文了,中国人民也喜欢听了。小提琴有了《梁祝》,是我们有了文化自信。我想告诉每一个学生——中国人不要忘记自己本民族的音乐,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才是真正能走向世界。我对学生最大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认真对待手中的这把乐器,能保有我们年轻时对音乐和小提琴的理想和热情。我当老师搞教学,最大心愿也就是让我们的演奏在世界上是有竞争力,只要我们出去,不仅能在国际上拿奖,而且一看是中国的小提琴选手,就能自发的觉得这是相当高的水平。

  Q

  李坚先生也做客过我们的启皓艺术讲座,您在他的音乐启蒙道路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其实,我并不是希望要他成为音乐家。七岁念小学,为了让他能安心待在家里不去外面,我想到的就是让他一边完成功课,一边就是学习音乐,弹钢琴,拉小提琴。即便当时他在这些方面确实也展现出了才能,但是我仍然没有想把他培养成一名音乐艺术家。只是我做事比较认真,我陪着他练琴就一定认认真真看着他练习,指导她一些东西,让他对待音乐有认认真真的态度。后来有一次他很小心的把梁祝碟片拿出来放,他觉着很好听,我才告诉他这是我拉的。事实上,我本来就不是培养音乐家的,他选择钢琴还是小提琴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但最后他选择了钢琴,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学钢琴,他的回答还蛮有意思——因为练钢琴可以坐着练,而学小提琴得站着练。

  当然,因为梁祝的存在,有很多家长喜欢上了梁祝,也让自己的孩子慢慢去学习小提琴,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很多有音乐才能的孩子出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国家的音乐教学水平提升很快,学生资源也越来越好,这样两相促进,就成了现在中国小提琴的发展。

  Q

  对于您和梁祝的六十年来说,一个艺术家的真爱是什么?

  我的一辈子都是分配的。当时我才16岁,刚进大学。学小提琴是因为分配,留校做老师也是被分配的,到现在我的教龄已经57年了。我一辈子就是围绕小提琴,我的一生就是为了这把小提琴,为了小提琴在中国受欢迎,为了小提琴在国际上能够被尊重,如果你要问我爱这把小提琴是为什么?我想说我对小提琴和音乐艺术的真爱,一切都是因为对国家的爱,因为国家需要,因为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让这个乐器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为了让中国小提琴的教学水平能够和世界一样,我不仅在教学,我自己到现在仍在保持学习的状态,因为小提琴和音乐是一辈子的事情。

  对话嘉宾:徐俊

  从不可能到可能,从种子到开花结果

  

  Q

  新中国第一部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对您的戏剧艺术道路有怎样的影响?

  虽然拍这部电影的人时候我还没出生,但是从事戏剧工作以后,这部戏剧影片对于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都有很大的关联也有很大的影响,应该说它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周恩来总理当年带到了日内瓦,称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让我看到了中国写意美学的高度。

  对于戏剧创作来说,这是一个宝库,上海有一位戏剧大师黄佐临,他提出了写意戏剧的倡导,后来我读大学时了解俄罗斯戏剧大师梅耶荷德,其实这两位大师,一位是中国的,一位是俄罗斯的,虽然国别和地域的差距但是他们不谋而合,都提到了戏剧的写意性。其实这显然是受了我们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说,尤其是梅耶荷德,他创造了一个“有机造型术”的戏剧理论,对中国的戏曲发展影响也很大。

  在我后面的作品当中,无论是话剧还是音乐剧,我都运用了梅耶荷德的一些理论,但也把中国的一些写意美学和戏剧一些原理都融入进去了,特别有表现力,特别优美,特别有意境,可以说这部越剧对我们的影响,应该是座不朽的丰碑。

  Q

  《真爱·梁祝》最大的创新在哪里?

  我们之所以由三个艺术形式,舞剧、话剧、音乐剧,这三个音乐形式结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其实就是歌颂了一个主题——爱。从梁祝来看,它是1700多年的民间传说,跨越这么长时间,仍深受人们喜爱,我想是主要因为它歌颂了爱。

  爱的力量与魅力感染了所有的人,我在想传说一直有种对现实的愿望,或者说一种呼唤,我们应当从中提取现实的真爱,以及对现实真爱的一种关照。致敬经典梁祝,我们并没有找一个现成的样式进行拼接,因为有我们的敬畏,所以采取了坚持原创的方式,并应用了三个历史的维度,一个是古代的文成公主,一个是现代的巴金和萧珊的故事,还有一个是当代的樊锦诗的故事。

  这么一来,在原有梁祝经典爱情的核心上,就有一些新的立意,实际上我们是源于梁祝,又跳出了梁祝,最终还是回归到梁祝。新的东西和历史的经典就遥相呼应,将神话传说中的爱提升到现代一个关照和思考。

  Q

  糅合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大的难度在哪?

  最大的挑战,就是没有做过。

  我们也看了很多的戏剧作品,譬如在意大利的郊外或者广场,或者到爱情海边,或是古罗马的圆形剧场等等,很多……这大多是基于环境的变化,但我们要做的是,将形式上好像是互不两及,但又是能以爱穿在一起人物和故事情节,以一种“超时空的联姻”实现紧密握手,这个是非常考验的。我希望是大家在看樊锦诗,巴金,文成公主的故事时,观众对梁祝是有联想的,是跟梁祝同步的。这种探索老实说,是有点危险的,但也非常挑战。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众多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火花,使得可能在一种不可能的情况下,有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出来。

  这个其实就和梁祝一样,当年都以为西方的小提琴来说我们的中国故事,是一种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恰恰像俞老师这一批艺术家们,那时她才十八岁,何占豪和陈刚老师也都是大学生,他们能把这部“不可能”的作品变成了经典,而且就像大家说的,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梁祝。因为它已经从一个音乐的形式框架中脱离出来,变成一种象征。

  Q

  既从老一辈的梁祝创作中汲取精神,也能大胆启用年轻编剧,这在于什么?

  从老一辈的艺术家身上不难看出,几乎都有同样的特质和品质,就是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执着,用一辈子来做一件事,且只做一件事。像俞老师,她就是一辈子和小提琴打交道,现在已经八十了,还在孜孜不倦的教学生,让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后继有人。

  我们也启用了一位非常年轻的编剧,我认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好处,就在于很容易能激发他们的灵性和潜在的灵气。不会像一般的专业里,有一种定式或者有点墨守成规,所谓有一点技巧藏在里面。事实上我想要的是那种敢于创造的灵动之气,何况这个组合和艺术样式,就是需要一种新,一种激发出来的热情。

  虽然《真爱·梁祝》有三个不一样的片段,每个片段就二十分钟的容量,但我们仍然希望它要文学性,讲好自己的故事,通过这三个故事,将时间的跨度、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凝练、文化的思考与文明的反响都融合起来,在一个作品中得到呈现。

  

  有人说,艺术就是绕弯路,就是走远路。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梁祝的创作和再创作就是在时间锚点之中走出了一条长长、曲折的、蜿蜒有秩也生动异常的弯路,也正是这种动人的一弯,延出了中国音乐、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未来长久不息的探索之路。

  

  “

  当要以并不长的人生阅历对接这些与音乐、与艺术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心灵时,访者对问题的选择也仅仅是代表了个人的感知片段,而受访者对问题的讲述也基于问题本身的真实回应。即便我们能就某些问题在媒体中找到相应的答案,但讲述仍然具有一种宝贵的文本温度。对话不仅仅是四目相对,它更代表了一种牵引和置换,超越现场的。

  通过讲,他们被置换到一个个当时、当境之中,回味着他们的激动、兴奋、焦虑、思考、期盼;通过听,我们也被一再的牵引,被他们的创造,被他们的感动,被他们的波澜不惊的微笑,被他们由衷的赞许所牵引。感受这种置换的力量,牵引的力量,一定基于最亲近的现场,因为文本不只是问题和答案的交换,也不只是属于访者和受访者。

  它将和人、空间并入时间,成为对音乐与艺术新的设问与反馈。

  

  本文所有内容基于现场访谈对话整理,未经授权禁止他处转载。

  下期访谈对话预告——

  弦柱共妙音,神话成新话

  对话嘉宾:

  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

  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杜玄&青年钢琴家何梦扬

  启皓文化基金会

  Genesis Culture Foundation

  通过举办展览、支持研究、培育人才、开展公共项目等方式,建设一个文化生成、思想交流与观念传播的平台。基金会现设有启皓对话、启皓艺术讲座、委约创作等系列主题项目,以公共文化培育及现当代艺术支持为重点。

  2019 启皓音乐特别活动回顾:

  2019 启皓艺术讲座(GAT)更多活动回顾:

  2018 启皓艺术鉴赏 古典音乐沙龙系列活动回顾: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首场——贾抒冰:比才歌剧《卡门》】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Ⅱ场——景作人:东西方音乐的魅力与趣谈】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Ⅲ场——王西麟&王颖:时间的对话】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Ⅳ场——城市之光:十六、十七世纪的威尼斯】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Ⅴ场——巴洛克现场:巨匠时代的巴洛克音乐】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VI场——文艺复兴小型合唱掠影】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VII场——一场琴键上的时光回溯】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VIII场——缪斯史话(上)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启皓艺术鉴赏之古典音乐沙龙·IX场——缪斯史话(下)从古典主义到现代】

  

  启皓北京,一个开放 多元 共生的城市文化生发场;

  启皓北京关注城市发展与人的关系,通过发起和举办思想、文化、艺术等具有丰富内涵的活动,将人文精神注入空间,将空间交还于人,在这里引发对社会发展和自我的思考,从而启迪个人之于自我,之于城市,之于社会,之于时代之意义。

  启皓北京,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创新社会实践;

  启皓北京探索城市与人文建设的新型社会实践,专注于社区构建、文化生发和精神滋养,营造社区文化、营建工社、文化空间、酒店、花园、河岸剧场,以建设一个真正有机的、自组织的和开放的人文社区,激发个人、周边社区及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

  启皓北京

  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共生的城市文化生发场

上一篇:红枣不能乱吃!当心吃错伤身,这个确实要注意,很多人还不知道!
下一篇:寒冷冬日,让我们一起去汤屋泡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