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轨道交通:世界互联 中国速度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世界第一大跨钢筋混凝土拱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总目标是“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同时,还提出了“三张交通网”和“两个交通圈”的具体目标。其中“三张交通网”:一是发达的快速网,主要包括高铁、高速公路、民航。二是完善的干线网,主要是由普速铁路、普通国道、航道,还有油气管线组成。三是广泛的基础网,主要是由普通的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通用航空组成。

  “两个交通圈”是指围绕国内出行和全球的快货物流建立起来的快速服务体系,一是“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实现都市区一小时通勤,城市群两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三小时覆盖。二是“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力争货物国内一天送达,周边国家两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三天送达。

  此前,我省提出从2036年到本世纪中叶,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和交通强省目标,交通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治理能力、国际竞争力达到国内前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这场关于交通的战役中,轨道交通成为其发展关键。回顾四川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展现出的是轨道交通人不惧困难、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是推动轨道交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渝黔铁路新白沙沱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六线铁路钢桁梁斜拉桥、首座双层铁路钢桁梁斜拉桥

  交通网让世界更便捷

  铁路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曾多次参与重大铁路项目设计的中铁二院相关技术专家表示,铁路主要具备两个功能,一是服务功能,即客运和货运的功能,二是引导功能,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体系建设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基本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全省共有6条客运专线、10条干线铁路、8条支线铁路,覆盖全省18个市州,在地级县市已形成铁路网格局。

  10月23日,一利好消息传来,《四川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四川省政府正加快研究,近期即将印发实施。下一步,四川将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南向对外通道。构建铁路客运大通道,畅通铁路货运大通道,打通成都至北部湾最近出海货运通道。

  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19-2025年,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四川是其中之一。《规划》中主通道由三条通路构成,其中两条自重庆出发至北部湾出海口,一条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

  成都为重点枢纽之一,《规划》提出发挥其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作用,增强对通道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规划》发布之后,成都交通迎来了重大机遇,一条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货运通道将打通,已有的部分公路运输网路也将改造升级,成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再提升。

  与之相对应的是,四川经济迎来大收获,货物集聚,物流设施建设优化,拉动沿线冷链、仓储、金融等产业发展,可以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促进相关产业产能输出。

  “下一步,我们还是会着重对外通道的完善。”中铁二院相关技术专家告诉记者,除开通往国外或省外的铁路建设,城际铁路网的建设也将是四川轨道交通发展的重点,“以前的城市大多是摊大饼状的,但现在我们大力发展城市群、打造经济圈,比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等,这种发展模式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中铁二院相关技术专家解释,此前出台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成渝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必定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撑。”

  谈到四川铁路发展带来的影响。作为多年在轨道交通战线上工作的业内人士,中铁二院相关技术专家坦言,几十年来,四川铁路发展最大的变化就是方便。“以前从成都到其他地方出差需要各种倒车,基本上路上都耽误一天时间,现在成都到重庆,高铁1个多小时就到了,非常方便。”2015年底成渝高铁开通,时速300公里,成都到重庆的交通时间再次缩短。“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高铁时速已经可以达到350公里。”

  地铁、动车、高铁……现在出行,乘客可以选择的轨道交通方式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便利快捷,国内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

  “轨道交通缩短了出行时间,将距离拉近了,它让世界更便捷。”中铁二院相关技术专家向记者展现了一幅轨道交通的未来蓝图,未来,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速度的轨道交通,传统的速度相对较慢的普通铁路也并不会淘汰,还是会担当客运和货运的功能,而更加成熟、密集地交通网络建设,将为出行提供更多的选择。

  自主创新打通技术壁垒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投产,拉开了四川铁路建设发展序幕。此后,宝成、成昆、襄渝等一批干线铁路相继开工建设。截至2018年底,四川铁路运营里程达4950公里。四川在轨道交通所取得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也曾历经坎坷。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美丽和富饶毁于一旦,都江堰震区灾情严重。为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2008月5月28日,铁道部、成都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成都市铁路建设的协议》。同年7月,铁道部、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推进四川省灾后铁路恢复重建会谈纪要》,决定共同筹资建设成都至都江堰铁路(以下简称“成灌城际铁路”)。

  设计之初,成灌城际铁路就决定设计为无砟轨道,即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整体基础取代传统的散粒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该结构能够更好地保证高速动车组安全运行,同时轨道维护更加方便。

  当时国内无砟轨道主要采用CRTSⅠ型、CRTSⅡ型板式轨道和CRTSⅠ型双块式等型式,三种轨道型式均为国外引进技术。“此前的技术引进并不顺利,我们不仅花费了大量金钱,按照协议要求,还必须购买对方的相关配套产品。”说到这里,中铁二院相关技术专家感慨万千。

  针对时速200公里成灌城际铁路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在总结再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既有无砟轨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中铁二院开展了时速200公里城际铁路无砟轨道的研究。“我们必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结构。”专家表示。

  中铁二院、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成都市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铁科院、西南交大、中铁二十三局等一大批单位参与进来,成立了专项课题组集中攻关,各领域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工程师汇集一堂,翻文献、查资料、做研究、搞试验。

  经过多次的理论研究、结构方案研究及相关的材料试验、模型试验、施工工艺试验和现场实车试验等工作,我国自主研发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终于诞生了。它综合了CRTSⅠ型、Ⅱ型无砟轨道结构的优点,取消了CRTSⅠ型板式轨道结构的CA砂浆和凸型挡台,实现了多项创新,对降低时速200km级城市及城际铁路造价、节省工程投资、提高施工效率,为实现无砟轨道国产化和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5月1日,成灌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从开工到建成运营仅仅用了不足18个月的时间,这场速度之战赢得非常漂亮。

  5年后,中铁二院代表联合体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正式签署“莫喀高铁”项目勘察设计合同。作为中国高铁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第一单,“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由中俄双方三家设计院组成联合体共同实施。中铁二院在路基、桥梁、无砟轨道等主要专业承担绝大部分的设计工作,成为了本项目勘察设计工作的实质牵头方。另外,由于俄方缺乏高速铁路领域的勘察设计经验,中铁二院在本项目勘察设计过程中,对俄方的勘察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莫喀高铁项目是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在莫喀高铁设计与研究中,遇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困难。修建一条时速400km的宽轨(1520mm轨距)无砟高速铁路,在全世界尚无先例,加之莫喀高铁行驶的纬度均高于国内任何一条铁路,由此带来的高寒、冻土等问题在国内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中铁二院相关技术专家介绍,为解决高速、高寒、冻土、宽轨、机车等一系列难题,中铁二院开展了二十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摸索出了一整套冻土路基处理技术、适应低温环境的高速铁路核心技术。

  同时,为推动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输出,中铁二院主动担当起中国装备制造的“推销员”和“代言人”,通过举办中俄工程师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有意识地将中国标准与世界其他国家技术进行对比,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取得了俄方工程师的信任,助推中国标准和装备“走出去”,树立了中国高铁的良好品牌。

  从过去的技术引进,到如今的项目“出海”,这条路铁路人走得很艰辛,却走得荣耀。

  创新独一无二中国速度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年底将进行时速400公里的高温超导磁悬浮模型车试验。”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铁路领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卫华向记者透露,该试验通过后,他的研究团队将进行更高速的低真空管道高速列车试验。

  40年前,张卫华从江苏宜兴到四川峨眉西南交大求学,路上花费三天三夜的时间,仅无锡到成都的直达火车就坐了两天两夜,而今成都到宜兴,动车只需要当年四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到达。

  速度,是这40年来轨道交通最大的变化。

  对于张卫华而言,轨道交通的研究就是追求速度,只有速度才会带来新的挑战,才有新的技术,才有新的任务。就轨道交通而言,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强调速度的同时,它一定是舒适和安全的,而且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应用,轨道交通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会越来越好。

  张卫华透露,早在几年前,他已经承担了铁路总公司的重点课题,进行下一代高速列车发展战略研究。下一代高铁往哪走、如何走、有哪些技术问题?张卫华表示,对于高铁而言,时速400公里已经到了一个平台期,如果要追求更高速度,必然绕不开磁悬浮。

  2000年,西南交大研制出世界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此后又研制出我国第一条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车环形试验线及国际首个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系统。目前,西南交大拥有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牵引动力、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

  今年5月,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我们现在正在做时速800公里甚至更高速的磁浮列车研究,这是一个速度目标,我们将一点一点地不断向前推进。”张卫华向记者解释,在时速800公里的基础下,从成都到北京可能只需要2个小时,列车的搭乘也不需要去郊区,直接在城内就可以实现。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要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并提出合理统筹安排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含可变轨距)客运列车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研发。

  张卫华强调,交通强国归根结底就是要持续创新,大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据悉,四川轨道交通产业已形成了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装备制造等板块及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其中,科技研发水平国际领先,勘察设计名列全国前茅,工程建设能力雄厚,运营维护体系健全,装备制造基础良好。

  “既然交通强国战略已出,四川要先行一步,迅速抢占下一代轨道交通发展市场,那么低真空管道高速列车将是四川可以着手的重点。”张卫华建议,由有关单位(部门)牵头,将研究院校、设计单位和装备制造园区及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产业联盟,根据四川的特点把脉轨道交通发展方向。“这样我们的研究试验出来之后,就可以迅速产业化,进一步占领市场。”

  今年7月,江西理工大学依托稀土技术打造了高效智能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虹轨”,该项目由西南交大全程参与并提供技术支持。相较于传统轨道交通,虹轨具有无人驾驶、人脸识别+指经脉识别、物联网+大数据+协同优化和一体化智能应用平台等智能化特点。同时,虹轨无废气排放,具有悬浮运行和噪音小等生态优势,而且造价比地铁、轻轨低很多。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张卫华表示,轨道交通要进一步发展,那么领导人员要有担当精神、科研人员要有创新精神、企业家要有冒险精神,“轨道交通的产业化,势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全力推动其发展。”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刘琳 易陟)

  贵广铁路——世界首条穿越喀斯特地貌范围最长、岩溶地质情况最复杂的高速铁路,标志着中国西南山区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四川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即将出台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 刘琳 易陟)近日,助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表示,《四川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四川省政府正加快研究,近期即将印发实施。

  近年来,特别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四川畅通南向通道、深化南向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今年8月,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出台后,四川同相关省(区、市)一道,立即行动,完善规划推动重点任务加快落实。

  据悉,实施方案充分考虑四川基础设施条件和未来发展需求,在编制中重点突出了将国家要求与四川实际相结合、以任务具体化突出方案可操作性、将创新引领发展融入新通道建设、坚持向上衔接和强化省际协作等4个方面。

  下一步,四川将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南向对外通道。一是构建铁路客运大通道,全力加快成都-贵阳铁路、成都-自贡-宜宾铁路、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项目建设,着力推进重庆至昆明铁路前期工作。二是畅通铁路货运大通道,加快实施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米易至攀枝花段改造,推进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前期工作,配合贵州、广西协同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前期工作,打通成都至北部湾最近出海货运通道。

  与此同时,四川还计划加密高速公路大通道,加快建设攀枝花至大理,叙永至威信、古蔺至习水、荣昌至泸州等高速公路,力争到2020年新增4个南向出川通道。

  近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动作频频。10月12日,西部13省(区、市)及广东省湛江市西部陆海新通道牵头单位签订了《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

  举报/反馈

上一篇:a,an的用法
下一篇:玩家自主发起悼念活动,纪念永远的《剑风传奇》三浦建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