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为何不肯生下孩子?事后19年她给出原因:小孩一定会对我坏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3
手机版

  1920年,29岁的赖雅在发表一篇中篇小说后,拿到了2000美元的稿酬,生性洒脱的他用这笔钱周游了欧洲。

  这一年,张爱玲在上海一座花园洋房里出生。

  一个是东方古国的大家闺秀,一个远在西洋春风得意。他们的差距不仅是29岁的年龄,还有一个太平洋的距离。

  可是这世间的事就是这么巧,巧到不可思议。他们最后不仅相遇了,还结为了夫妻。

  上海康定东路87弄3号,曾经张家豪宅1955年秋,在香港困顿了三年后,张爱玲在赴往美国的游轮上与宋淇夫妇挥泪告别。这一年冬天,她暂住在救世军难民所,这里都是年老的妇人和酒鬼。

  次年春,她才通过申请,住进了收留艺术家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不久,她与赖雅在这里相遇。

  彼时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正被暴风雪肆虐,可是张爱玲和赖雅的感情却发展得如火如荼,同年5月12日,他们有了“同房之好”。

  彼时距离他们相识才刚好两个月。

  这速度,与当年她和胡氏恋情一般神速。这当然归功于张爱玲自幼缺乏父爱,在心理上一直存在父亲角色的补偿需要。而赖雅除了较胡氏更要年长,亦雅擅文墨,善于沟通,以及具有丰富的阅历。

  1956年7月5日,也是张爱玲与赖雅第一次“同房之好”不到两个月后,已经离开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赖雅,收到了张爱玲的一封信,信中告知自己怀了孕。

  赖雅与张爱玲追求自由、热爱流浪的赖雅,自1926年离婚后,基本上不再对结婚抱有兴趣了。可是张爱玲的这个消息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结果是,他跟张爱玲求婚,并且很快结婚。

  张爱玲怀孕一事,曾经令无数人感到费解,因为在其与胡氏相爱那几年,是恩爱缠绵到一度“男的忘了耕,女的废了织”的。这种情况下,青春正当的张爱玲,竟然没有怀过孕。而跟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不到两个月,就中招了。

  人们怀疑,这是漂泊无依、贫困交加的张爱玲为了在美国有个依靠,编造的谎言。

  张爱玲与赖雅结婚,除了恋父情结在作怪,不可否认是带有目的性的,然如果对张爱玲有所理解,便知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根本不为她所屑。

  再者,在到达美国之前,张爱玲曾于香港出版一部《赤地之恋》的小说。到美国后,她将这部小说翻译成英文,原内容完全保留。到引人注目的是,她加入了一段人工流产的细节描写,详细到令人咋舌。

  最后,便是小说《小团圆》中,对女主人公盛九莉人工流产的过程完整细致的描写:

  夜间她在浴室灯下看见抽水马桶里的……有十吋长,毕直的欹立在白磁壁上与水中,肌肉上抹上一层淡淡的血水,成为新刨的木头的淡橙色。凹处凝聚的鲜血勾划出它的轮廓来,线条分明,一双环眼大得不合比例……

  这种强烈刺激感官的文字描述,若非亲身经历,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

  所以,张爱玲确实真实怀过孕,但是最后却选择了不生下来。

  张爱玲没生下这个孩子,令无数张迷为之扼腕长叹,继而是将怒火烧到了赖雅身上,谓其不仅是张爱玲“写作路上的绊脚石”,连唯一的血脉也没给她留下。

  他们说,赖雅不仅将将这个胎儿称为“东西”(The Thing),还让张爱玲流掉了这个胎儿。

  真相究竟如何?人工流产19年后,张爱玲用手中的一支笔,将原因全部叙出。

  在自传小说《小团圆》中,女主人公盛九莉(原型是张爱玲)怀孕后,汝狄(原型是赖雅)并非自始至终坚持不要的,文中写道:

  “生个小盛也好”起初汝狄说,也有点迟疑。

  赖雅这点迟疑,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当时他们都处在居无定所、经济拮据,张爱玲作品在美国还没打开局面,赖雅也已苍老。两人都已经自顾不暇,哪里有条件再要一个孩子?

  但是对赖雅来说,写不仅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孩子,还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取舍之间,难免迟疑。

  令人愕然的是,坚决不要孩子的,正是张爱玲自己,书中写道:

  九莉笑道:“我不要。在最好的情形下也不想要——又有钱,又有可靠的人带。”

  因此,她甘愿花了400美元——他们两个月的生活费,做掉了四个月的胎儿。

  张爱玲很坚定,就算又有钱又有人带,她也不会生下这个孩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也是在《小团圆》里,她说出了原因:

  她(盛九莉)从来不想要孩子,也许一部分原因也是觉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她和母亲的关系,那是潜伏在她内心的一段创伤,从童年到成人。

  胡氏曾说过:“爱玲从来不牵愁惹恨”,她平生并不多愁善感,可是毕生对两个人却意难平。《小团圆》里称盛九莉:

  抵抗力很强,事实是只有她母亲与邵之雍给她受过罪。

  邵之雍的原型是胡氏,那是曾经让她打开心扉又因此紧锁心门的男子,他给过她欢喜,但失落和羞辱似乎要更多。

  余者便是她的母亲。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乃军门之孙,嫁与张家,算得上门当户对的。然而婚后几年,黄逸梵便不再快乐了,在张爱玲四岁那年,她与小姑子张茂渊远赴法国。而丈夫张廷重,并没有挽留,在她离开后不久,一位姨太太搬进了张宅。

  这时的黄逸梵,第一次不肯为儿女牺牲。

  此后几年,张爱玲与弟弟一直过着没有母亲的生活。待黄逸梵再回到上海,在国外有了男友,她已经可以笑着面对丈夫狎妓了。

  母亲离婚了,她搬进了一所公寓。按协议,她和弟弟都由父亲抚养。可是在与父亲决裂后,她投奔了母亲。

  黄逸梵是打算要开启新的生活的,但是作为母亲,她又不能对女儿做到完全绝情。因此,本来朝前赶路的她,不得不时时回头照顾这个女儿。她本是非常理性的,甚至说的上凉薄冷漠。当日儿子张子静也抱着一双球鞋投奔她时,她拒绝了。

  张子静哭了,张爱玲也掉下了泪。

  黄逸梵法国留影抚养张爱玲,她不是没有衡量的,她会严肃与她商量,是继续读书还是早点嫁人,因为不想花出去的钱打水漂。她跟女儿有算不完的经济账,时时怀疑为女儿如此牺牲究竟是否值得。

  生性敏感如张爱玲,怎会看不出她的心思?她为此深深愧疚,却又无能为力,如果现在说放弃了学习,就意味着母亲之前的牺牲功亏一篑,显得自己非常没有良心。

  几十年后,她在《小团圆》里写出了母亲给她带来的那种压力:

  她想到跳楼,让地面重重的摔她一个嘴巴子。此外也没有别的办法让蕊秋知道她是真不过意。

  她早年便撇下儿女周游国外,未曾培养过他们的生活能力。然而在后来,看到十几岁的女儿在生活上一无所知,她不仅没有反应愧疚,反而是鄙夷和诅咒:

  “我后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证,宁愿看你死,也不要你活着处处受苦。”

  长此以往,在爱玲心里,她与母亲不过一种债务关系。

  张爱玲与姑姑《小团圆》里,盛九莉与母亲微笑说道:

  “我一直非常难受,为了我带累二婶,知道我将来怎样?二婶这样的人,到白葬送了这些年,多可惜。”

  因为早年爱玲被过继给大伯,所以一直称呼母亲为二婶。这样的话加上这样的称呼,真是疏离得不像母女。

  她自觉欠母亲很多钱,所以总在想办法还钱。《小团圆》里,盛九莉光谈起要“还二婶的钱”就有四五次之多,贯穿始终。

  她和姑姑说:“二婶的钱我一定要还的”,她和邵之雍说:“我欠我母亲的债一定要还的”。后来邵之雍给她提来了一箱子钱,她笑着跟姑姑说:“这是邵之雍给我还二婶的钱”。

  她果然这么做了,某天,她将二两金子取出递给母亲,低声笑道:

  “那时候二婶为我花了那麼些钱,我一直心里过意不去,这是我还二婶的。”

  陌生而不失礼貌的话语,让母亲既害怕又悲伤,她觉得这是女儿在跟自己断绝母女关系,在清算。她最后当然没成功还钱,但在她心里,已经完成了划清界限的仪式。

  直至后来得知母亲病重,她也仅是寄去一封信附上一百美元,她没有为母亲送终。

  她与母亲其实都是一类人,自尊得过分,也凉薄得过分,可她内心一直无法原谅母亲,却又时刻感到愧疚。这种情感沦肌浃髓,让她不得不担心将来有了孩子,还会重蹈覆辙。与其那样,不如不生。

  以她为人,是最不愿将自己人生隐私暴露于人前的,可后来,她得知有人要根据胡氏的资料写她的传记,考虑到自己的人生会被别人用各种可能误解的资料所杜撰,所以她先发制人,将自己的真实故事赶了出来,用小说的方式。

  这部小说,就是上面屡次提及的《小团圆》。小说中的人和事,早前就广为人知,对张爱玲生平略有了解的读者可以在里面找到许多人物的原型。此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她与胡氏之间大胆细致的情欲描写,让人瞠目结舌。这是类似《私语》、《对照记》这样的自传文所看不到的。

  《小团圆》在1975年就已经写好,可惜因为种种顾虑,导致张爱玲生前几度意欲销毁,直到她去世,仍没出版。

  张爱玲童年至2009年上半年,《小团圆》问世,销量空前,“张爱玲热”再度掀起。因为书中张爱玲揭发起自己来一点也不客气,导致许多资深张迷纷纷指责张爱玲资产执行人宋以郎,但对其他人而言,这不失为寻找女神生平事迹的最佳材料。

  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张迷人手必备书目,如果您想更了解张爱玲,不妨阅读这本小说,您一杯奶茶钱,就此走进一代才女的世界,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面链接购买。

  举报/反馈

上一篇:杏树几年开花结果
下一篇:已结婚的10大日本女神,多数偏爱“大龄男人”,最大的相差2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