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记·大寒|冰冻三尺,冬尽春归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3
手机版

  大寒,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总是与春节联袂登场,在极致的寒冷中为旧岁添上句点,再揭开新一年四季轮回的序幕。

  虽然“大寒”从字面上看是最冷的节气,天气数据却显示,数十年来,除了极少数年份的少部分沿海地区,中国大部分区域小寒的气温普遍低于大寒1℃-2℃,故有“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的说法。

  不过,无论实际温度如何,在喜迎新年的氛围中,大寒给人的感觉总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就像窗棂上张贴的“喜”字,让人不由自主地昂扬起来。

  “大寒迎年”,此时民间有一系列活动,如“食糯”“纵饮”“做牙(祭)”“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赶集)“洗浴”“贴年红”等,多与辞旧迎新相关,“年味”就在这一点一滴的寻常举动中荡漾弥散。

  清代和民国时期,大寒的迎新氛围更浓。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寓意,人们流行在大寒节气购买芝麻秸。除夕夜,芝麻秸被撒在路上,孩童开开心心地奔走踩踏,意为“踩岁”,祈祷“岁岁平安”。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北方人在大寒时节爱吃的消寒糕。它是年糕的一种,不仅和其它糯米食品一样有温散风寒的功效,更有“年年高”的美意。

  农业生产中,防寒是此时最重要的工作。

  2022年的大寒节气从1月20日到2月3日,涵盖“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三个物候。

  大寒一候:鸡乳

  大寒的第一个五天,可以开始孵小鸡了。

  当母鸡红着脸发出长长的喉音,那是它在通知伴侣:“我要下蛋了,帮我找个窝吧。”

  公鸡会尽可能为未来的孩儿他妈找到一个舒适又隐蔽的地方,用翅膀和爪子扒拉出一个圆圆浅浅的窝,并发出嘟囔声告知母鸡。如果母鸡对这个窝不满意,公鸡还会重新寻找,直至说服母鸡。

  下完蛋,母鸡会兴奋地“咯咯哒”地叫唤一阵,好似在炫耀自己的成果。但科学家发现,野鸡群中的母鸡在产蛋后大多并不会咯咯叫,而是悄无声息地离开,以免引来天敌;只有人工饲养的母鸡才会在产蛋后大声叫唤。科学家认为,这是母鸡在拒绝异性的骚扰,因为它们此时刚刚消耗了大量能量,无心交配;也有人觉得是人类的驯化自然筛选出了产蛋后会叫的母鸡,这可以提醒人类及时收走它们的蛋,以避免被其它动物吞食或破坏。

  若是下完蛋的母鸡趴在窝里一动不动,或是耷拉着翅膀、生了病似的不爱走动也不思饮食,就意味着母鸡要开始“抱窝”了。

  为了给鸡宝宝提供适当的孵化环境,母鸡抱窝一般在温暖的季节,很少在冬季产蛋、抱窝。

  母鸡孵蛋

  此时的母鸡羽毛蓬松,脾气暴躁,对鸡蛋格外迷恋,常常将其它母鸡下的蛋揽到自己的身下。若你接近它的窝,“准妈妈”会发出咯咯的警告声,颈部和背部的羽毛竖立,两翅张开,好像随时准备作战。

  在长达20天左右的时间内,抱窝的母鸡将不舍昼夜地守着蛋,有时甚至因过度专注连饭都忘了吃。这项工作需要相当的精细度,母鸡并非只要趴着不动就行,而是要用它那纤细的爪子不停地翻滚,以保证窝里的每个蛋都受热均匀。

  一般来说,一窝蛋可多达十几二十个,而且并非同时产下。但有趣的是,只要不是生产日期相隔悬殊,母鸡孵的蛋都会在同一天出生。而人工孵化就做不到这样。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母鸡会通过低语呼唤和未出壳的小鸡交流,以统一它们的出生节奏。

  而小鸡会在破壳前大约24小时开始在蛋壳中轻声鸣叫,若用耳朵紧贴蛋壳就能听见。这是它在和妈妈对话,预告自己的出世。鸡妈妈能根据叫声变化了解小鸡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加温。

  破壳而出的小鸡

  早些破壳的小鸡会围绕在母亲身旁撒娇嬉耍,直至所有的兄弟姐妹来到这个世界。在此之前,鸡妈妈不会离开半步。

  在鸡宝宝出世的第一个月,母鸡会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孩子,带它们散步、寻找食物。一个月后,母鸡会重新开始下蛋,小鸡也慢慢地走向独立。

  只有受过精的鸡蛋才可以孵出小鸡,而我们日常在超市买的鸡蛋大多并未受精。如果将鸡蛋对着光源,能看到蛋里有个黑影,这便是受精蛋了。

  因为母鸡一旦抱窝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下蛋,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母鸡孵蛋已变得十分稀罕。即便是散养鸡,大多数时候养殖者也会偷偷拿走窝里的蛋,人工孵化。

  集约化养鸡业对产蛋鸡更是一场噩梦。它们被关在狭小的铁栅笼里,几乎无法伸展翅膀。因为缺少锻炼,很多笼养鸡会罹患骨质疏松,一旦结束商业化产蛋,就将在运往屠宰场的路上忍受断骨之痛。缺乏巢穴和骨肉分离是更痛苦的事,它们不得不一次次地产下蛋,再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将其夺走。

  成为一只孵蛋的母鸡,这原始的本能,不知何时已成为今日家鸡难以企及的奢望。

  大寒二候:征鸟厉疾

  大寒的第二个五天,鹰隼凌空盘旋,捕食更猛烈。

  寒冷的天气令人胃口大开,大快朵颐。鸟也不例外。

  身为新陈代谢旺盛的动物,鸟的心跳平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平均体温在42℃,这赋予了它们超强的耐力和速度,也使它们更容易饿。虽然鸟儿大多身材娇小,食量却普遍很大。所以鸟总是在不停地找吃的,是名副其实的“吃货”。

  作为鸟中食物链顶端的王者,鹰隼等猛禽的胃口就更大了。在食物匮乏的冬季,为了继续维持较高的体温,它们的食量会明显剧增。但它们不像人类那么好命,可以随时随地吃个火锅烤个串,唯有更卖命地捕食才能维持生存。

  在残酷的生存现状下,很多猛禽会试图捕捉比自己体型大得多的猎物为食。这并非勇猛,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铤而走险。小鸟、田鼠之类的小猎物根本就不够塞牙缝,还常常躲起来猫冬,为了活下去,猛禽只能心一横“干票大的”。

  几千年前,人类就是在冬季看到了凶猛攻击的猛禽,这才有了鹰猎的起源。传统的鹰猎通常都在冬季开展,倾向选择捕猎大型猎物多的猛禽,如苍鹰和金雕。

  苍鹰捕食

  也有人认为,猛禽在冬季捕猎大型动物还需考虑交配、繁殖、育雏和换羽等因素。

  在笔者看来,猛禽在冬季食欲大增可能还与迁徙行为相关。大部分猛禽是候鸟,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长途跋涉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一般来说,以昆虫、食虫鸟类为猎物的猛禽开始迁徙的时间较早,以鼠类、野兔、有蹄类动物等为食的猛禽开始迁徙的时间较晚。猛禽迁徙的距离平均达到4000千米,最长的迁徙之旅可达16000千米。要完成如此长距离的飞行,所消耗的能量必然是巨大的,等抵达越冬地,鹰隼们还不得好好大吃一顿补补身子?

  不过,并非所有猛禽都会在冬季试图捕食大型猎物。草原雕、普通鵟等就会选择食腐来补充能量。

  而在夏季等食物充足的时期,同样会有捕猎大型动物的猛禽。但它们并非鸟中勇士,恰恰相反,它们通常是族群中的弱者。猛禽的领地意识很强,多单独活动,食物充沛的地方往往被其中的强者占据。因为竞争不过强壮的同类,那些可怜的老弱病残才不得不孤注一掷,以凌厉的攻击换取生存的机会。

  在食物充沛的热带雨林,猛禽没有生存之虞,就鲜少攻击大型的猎物。毕竟,如果可以轻轻松松地填饱肚子,谁想玩命呢?

  然而,对大多数的猛禽来说,冬季的生存是艰难的。时代环境的变化更是让本就不易的冬季狩猎难上加难。冬季是空气污染高发季节,灰蒙蒙的天空遮蔽了人类的视线,也让高空中的猛禽无法看清地面的猎物。它们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这不仅牺牲了俯冲距离和俯冲速度,还增加了自我暴露的风险,捕食成功率自然也随之降低。曾有这样一则新闻,2017年,因持续雾霾,一只大鵟无法正常觅食,最终饿晕在河南开封一户村民的麦田里。

  纵横天空无敌手的猛禽,终其一生也难以想到,自己竟会败给看不见、摸不着的雾霾。

  大寒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的第三个五天,连河塘中央都会结起坚硬的冰层。

  经过一整个冬季的持续封冻,曾经欢畅奔流的河水终于冻成了一块厚实的大冰坨子。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按古人观察到的物候测算,从立冬第一候的“水始冰”,到大寒第三候的“水泽腹坚”,要将河水冻个结实得经历一整个冬季的6个节气,18个物候,平均是3个月、90天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寒”名副其实,再之后就物极必反,要迎来立春的“东风解冻”了。

  从奔涌澎湃到千里冰封,一条河要经历漫长的旅程。在开始凝固成冰的最初阶段,水内冰和岸冰等结成的冰块在河面上漂浮、流动,这一现象被称为淌凌(流淌的冰凌)或流冰。在降温过程中,水的表面和底层几乎同时凝固成冰。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水流的作用使得结冰前河水上下的温度大体相同,只要有结晶核,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结冰。

  当流冰冰质较硬,呈圆盘状,且宽度大于整个水面宽度约70%时,在排泄不畅的狭窄和浅滩等处,受阻的冰凌相互冻结,形成冰坝,并逆流向上扩展,形成冰盖,河流就渐渐封冻起来。

  有时候,河流封冻从岸冰开始,逐渐向河心发展,汇合成冰桥。冰桥的延伸扩展如冰雪女王的手指,所到之处滴水成冰,最后整个河面皆被封冻。

  随着温度持续降低,冰盖越来越厚,甚至可以将整个河底冻成冰块。

  封冻的河流

  而相对静止的湖泊冰冻的过程又有所不同,一般从水面开始,底层在较长时间内会维持在4℃的温度。静水凝固需要较低的温度,实验室曾记录到蒸馏水冷却到-20℃还不见冰晶出现的现象。

  “三九四九冰上走”。正值“四九”的大寒节气是进行冰雪运动的好时期。“冰嬉”亦称“冰戏”,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在《宋史》中就有记载,并在明朝进入宫廷,在清朝迎来“黄金年代”。

  因为清朝统治者生活在如今的东北地区,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滑冰成为族人的必备技能。“滑冰高手”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曾组织了一支以善于滑冰闻名的费古烈部队,在墨根城遭到蒙古的巴尔虎特部落围攻时,完成过“天降神兵”的经典战役。清兵入关后,“冰嬉”的习俗流传开来,还成为早期军事训练的内容。清朝皇帝每年就要在隆冬时节到北京的北海或中南海校阅八旗清军滑冰。

  后来,“冰嬉”的娱乐性上升,军事意义下降;在清朝乾隆年间,每年冬至到“三九”期间在太液池上进行的“盛典”更是使其被乾隆皇帝本人定义为“国俗”。

  冰嬉

  在冰上运动大发展的背景下,舞龙、舞狮、跑旱船等活动在民间的节日庆祝活动中均被移到冰上。人们甚至创造了“冰上足球”的运动。

  为便于交通和运输,古人还发明了冰床(亦称“凌床”“冰排子”),一种据推测能在冰上拖着走的平板。北宋江休复所著的《江邻几杂志》记载道:“雄、霸沿边塘泊,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

  如今的冰车就源于冰床。它是北方孩子的独特记忆,载着无忧的冰雪童年。

  这期,我们将回顾小寒的物候观察记录。所有的72物候都已解读完毕,下一期,我们将回顾大寒的物候观察记录。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海报设计:白浪。)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上一篇:明代三大才子徐渭的20七言绝句,一腔肝胆忧天下,满腹经纬传古今
下一篇:新生代演员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