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电视里称皇帝为“陛下”?那么,皇帝是不是就是“陛下”?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4-10
手机版

  最近看些历史题材或者是架空历史的电视剧,经常听到剧中人物谈到“皇帝”时,不管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一概直呼“陛下”,甚至一些著名导演的作品也是如此(此不举例,读者留心处处可见)。

  其实,这样的称谓是有问题的,编剧和导演没有弄明白古人称谓的真实含义。陛下是用来称呼皇帝的,没错,但皇帝不是在什么时候都可以称为“陛下”的。

  我们知道,“皇帝”这个称呼源于秦始皇。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君主都称作“皇帝”。

  陛,是皇帝宫殿前层层升高的台阶,大臣、外使晋见皇帝时须拾阶而上,称为“陛见”。大殿台阶前、台阶上常常有武士肃立两旁,既是护卫、又作仪仗。下臣上奏皇帝时,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可不敢直接说“唉,那谁,我跟你说个事儿啊”之类的话,而以“陛下”代称“皇帝”,意思是,我地位低下,只配跟您宫殿陛下的卫士侍从说话。后来,皇权日盛,“陛下”也就成了对皇帝的敬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看到了吧?“陛下”是第二人称,只能是两人面对面交流时对皇帝的称呼。至于臣民私下谈到皇帝,就不能这样称呼了,可以称“我皇”“圣上”“皇帝”“大皇帝”等等,那得看什么年代、什么王朝。

  皇宫

  类似的称谓还有“殿下”“阁下”“足下”等。与“陛下”一样,王者经常在殿堂接见群臣,最早称呼皇帝也用“殿下”。后来,为了区分尊卑大小,“殿下”专门用来敬称皇子、王侯等。王羲之《与会稽王笺》:“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南朝宋·谢庄《太子元服上至尊表》:“伏维皇太子殿下,……”

  唐代还用“殿下”敬称皇太后、皇后。宋·高承《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记载:“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宋袭唐制,对于皇太后、皇后,百官上疏时也尊称“殿下”。

  “阁下”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人的敬称。阁,指官员公事之所,后来“阁下”演变为对一般人的敬称。唐·赵璘《因话录·徵(zhǐ)》云:“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原本,朋友见面或写信时,不便直呼其名,以呼其在阁下的仆人转达,渐渐地,“阁下”成为对友朋的尊称。

  “足下”也是第二人称,即“您”的意思。相传逃亡19年的晋公子重耳归国后当了国君,遍赏有功之人,却漏掉了立有大功的介子推。后来介子推死于绵山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非常悲伤,砍下根大树枝做成木屐经常穿着,走几步就对着木屐说:“悲乎,足下!”意思是,介子推啊,您太让我悲伤了。渐渐地,“足下”演变为敬词。

  对皇帝的尊称还有其他一些,比如“圣上”。

  我们知道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他有专门技艺的人称为“圣手”,以“圣”来敬称那些品格高尚、才能卓越的人。这么好一个词儿,哪容普通人染指呢?慢慢地,“圣”就成了皇帝专利,“圣上”“圣驾”是对皇帝的敬称;皇帝的文书被称为“圣旨”,皇帝口头意见被称为“圣谕”,皇上的意思为“圣意”,请皇上决定称为“圣裁”“圣断”,等等。

  李世民

  皇帝还有一个尊称:“万岁”。“万岁”一词原本是欢呼语、感叹语,有庆祝、祝福、叫好之意,也被皇帝收归己有,成了皇帝专用敬称。

  相传,这一传统起源于武则天时代。一天,武则天在金銮殿与一众翰林院学士答对,她题道:“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一位心思机敏的学士接口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皇自此以“天册万岁”自居,“万岁”一词也成为后世皇帝的专用敬词。

  也有说皇帝被称作“万岁”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但隋代没有沿袭,因此当时有人名字使用“万岁”二字,如隋朝名将史万岁。

  清·赵翼《陔馀丛考·万岁》记载:“盖古人饮酒必上寿称庆曰‘万岁’,其始上下通用为庆贺之词,犹俗所云‘万福’‘万幸’之类耳。因殿陛之间用之,后乃遂为至尊之专称。而民间口语相沿未改,故唐末犹有以为庆贺者,久之遂莫敢用也。”

  另外,“万岁”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死”的讳称,如《史记·高祖本纪》:“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在清代,皇上除常见敬词外,另有一种尊称:“皇阿玛”。

  “阿玛”满语是“父亲”的意思。在一些清宫剧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王爷的儿女称自己父亲为“阿玛”,皇帝的儿女则称自己的父亲为“皇阿玛”。但在正式公文中,皇子通常称皇帝父亲为“汗阿玛”。少数民族中,“汗”(hán)是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又称“可汗”。但是,满语与汉语发音不同,没有“皇”音,就用与“皇”音相近、意相同的“汗”替代。随着民族融合、文化融通程度加深,满人多称“皇阿玛”。

  汉族朝廷的皇子皇女称自己的父亲为“父皇”。

  宫廷戏剧照

  那么,高高在上的皇帝会不会谦虚一点,来个谦称呢?答案是肯定的。

  皇帝使用最多的自称是“朕”,但这个词不是谦词,就是“我”的意思。帝王的谦词多为孤、寡、不谷之类。《老子》云:“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孤、孤家,寡、寡人,“孤家寡人”,不是说皇帝没有朋友,而是自谦德行不够,“缺德”,是少德之人。言外之意,其实也是“高高在上,亲友很少”。

  “不谷”是古代君王常用的一个自谦词。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不谷”是周天子自贬之词。“故襄王避叔带之难,自称为不谷。王子朝立为王出奔,亦自称不谷。”“自殷迄秦,天子自称余一人、予一人、我一人。”《左传》也有“天子凶服降名,礼也”之语,跟民间给自己孩子起一个贱名,意思差不多。

  春秋战国时诸侯多自称孤、寡,而楚王自称“不谷”,那是他想问鼎中原,夺周之权。“不谷”的字面意思就是不种稻谷、没有粮食,进而表示没有子女后代。敢拿这个词自谦,真需要点勇气。不过,古人说“皇家无亲”,在巨大权力的诱惑之下,什么亲情旧谊一概可以放弃。

  那么,古代一般人怎么自谦呢?

  用得最多的就是“在下”。古时入座,尊长在上,晚辈在下,或侍立身后、门外、台阶下,只能自称“在下”了。

  古人常用的谦词还有愚、卑、敝、鄙、窃、仆等,都含有愚笨、低贱、浅薄、粗陋等含义,以提高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自我感觉立刻高大起来。

  跟人说话要说“愚兄”“鄙人”“敝人”等,发表观点时要说“愚见”“鄙意”“窃谓”。“仆”也是谦词,有仆人、仆从之意,多用在书信中,同样意义的词还“下走”等。

  士人自谦常用“后进”“晚学”“晚生”等词,表示自己向学日短,为学尚浅。或者用“不才”“不肖”“不佞”等词,谦称自己学问不高、见识平庸。

  老年人常用“老朽”“老夫”“老汉”等词,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衰老无用;老年女性则自称“老身”。下级官吏对上级多自称“下官”“小官”“末官”“小吏”“卑职”等。僧人、尼姑则自称“贫僧”“贫尼”“贫道”“老衲”之类。

  老话说:“礼多人不怪。”

  称自己创作的东西多用“拙”字,如谦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自己的意见为“拙见”。称自己的物事多用“寒”“陋”,房屋为“寒舍”(或“舍下”“草堂”),家庭为“寒门”,自家商场酒肆为“小店”,自己书房为“陋室”;对妻子儿女的谦称则为“内人”“拙荆”“犬子”“小女”等。自称可以是“小人”“小子”“小弟”等。

  经常在一些电视剧见到古代皇后或太后自称“哀家”,是不是皇后们都可以自我谦称“哀家”呢?不是的。

  “哀”有哀痛、悲伤之意,只有死了丈夫的皇太后或皇后才能如此自称。如果皇上在世皇后自称“哀家”,那是大不敬,这时一般自称“妾”“贱妾”等。

  对别人尊敬的称谓有一些今天还在用,不妨了解一下,用对了显得是个讲究人,特别有礼貌。

  称别人父母为“令尊”“令堂”,别人的兄妹为“令兄”“令妹”,别人的儿女为“令郎”“令爱”(自称父母兄妹则为“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家庭为“府上”“尊府”。

  老师称“恩师”“夫子”,学生则自称“门生”“受业”,等等。

  你们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尊称和谦称呢?拿出来说说。

  其实,古人的很多称谓都很文雅而有深意,以后有机会我们继续聊。

  举报/反馈

上一篇:《浪姐4》导摄爆料,初舞台满分400,8首选曲曝光,谢娜唱代表作
下一篇:视频彩铃产值突破100亿 “燚”计划开启生态合作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