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润泽千年花城?
是什么,润泽千年花城?
城央的麓湖景区,白胸翡翠、银鸥流连;增城朱村,黄胸鹀在越冬,南沙湿地,黑脸琵鹭在栖息……每年11月,广州进入观鸟季节,在公园里常能看见人们拿着望远镜观赏鸟类。
旧时常见的野生动物,重现于视野中,见证着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湿地,正润泽着广州这座千年花城,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春看花团锦簇、百花争艳,夏观莲叶田田、菡萏袅娜,秋望芦花金黄、层林尽染,冬赏候鸟成群,水天一色……
在湿地,四季之景各有特点。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涵养水源、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广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履职尽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
根据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广州市湿地总面积约7万余公顷,湿地范围内维管束植物由294种提升至835种,动物由334种提升至1208种,其中昆虫由42种提升至738种,鸟类由76种提升至187种。
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碧波之上,桨板激荡……广州新中轴线上,一颗“绿心”——海珠湿地镶嵌城中央;
野鸭成群、苍鹭伫立,南沙湿地是候鸟东亚泛太平洋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和食物补给地,被誉为珠江三角洲的“候鸟天堂”;
层林秀美、飞鸟蹁跹、鱼翔碧波,是如今的花都湖的真实写照,作为花都区近年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手笔,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这些湿地背后,都有一个绵延多年的关于生态保护的故事——
10年前,广州放弃万亿级商业开发价值,争取到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永久保护万亩果园、保护海珠湿地。于是,在广州,有了一片国内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走过10年流金岁月,海珠湿地不仅为广州市民留下一份乡野拾趣,也形成了中心城区独特的集江、涌、湖、园、林于一体的江岛生态系统。
1997年,南沙湿地还是一片浅海,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四大水道日复一日将上游泥沙裹挟而下汇聚于此,最终形成了新的滩涂。接着,人们在这里筑堤修堰、围垦造田,养殖虾蟹、种植莲藕,湿地的雏形初现。1999年,这里意外聚集了两三万只红嘴鸥,这一生态奇观令政府部门与有关专家深受触动。于是,围垦造田让位于环境保育,广州南沙湿地由此诞生。
20多年前,花都湖还是一片鲜有人涉足的荒蛮滩涂,也是昔日花都的支柱产业水泥生产的集散地。那时,花都新华城区的天空总是一片灰暗,覆盖着厚厚粉尘的厂房和采石留下的巨大露天水坑,犹如一块城市伤疤,深深地印在市民的记忆里。关闭了数家水泥厂、采石场、污染企业后,利用原有的天然地形地貌,花都建成了花都湖湿地公园。昔日巨大的水泥厂采石坑被改造为湖,原来的沼泽地也被改造为湿地园区、桃花湾等。
十年来,广州实施了海珠湿地的人工复合湿地、南沙滨海湿地、花都湖的矿坑湖等湿地的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并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化途径,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休闲生态产品。
野生动植物在广州安家
湿地,成为了许多野生动植物在广州的“家”。
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湿地,南沙湿地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据了解,南沙湿地每年吸引数以十万的候鸟来此栖息过冬,数量占到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以上。如今,南沙湿地已经成为大湾区重要的候鸟迁飞生态廊道,是东亚泛太平洋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态驿站。
这得益于南沙湿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从位置看,南沙湿地位于珠江四大口门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处于咸淡水混合状态,有大量的沿海滩涂,因此南沙湿地主要选种适应咸淡水环境的红树和能有效净化海水的芦苇,其中红树就有桐花、秋茄、无瓣海桑、木榄等15个品种。红树根系的多样性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避难所,其以凋落物的方式,经过微生物分解变成饵料,随食物链流动为鸟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食物。
2019年以来,南沙湿地通过实施南沙湿地海岸线生态修复、南沙滨海湿地景区红树林营造与修复等项目,为候鸟的生境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南沙湿地还专门为滨海类候鸟开辟了多片水禽觅食浅滩,其中最大的面积过千亩。
截至目前,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的鸟类多达18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包括白尾海雕、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包括白琵鹭、燕隼等,还有30余种省级重点保护鸟类。2022年1月更是记录到62只黑脸琵鹭。
从无意堆积淤泥意外聚集候鸟,到有意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吸引候鸟,南沙湿地化被动为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对湿地的保护管理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不只是南沙湿地,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海珠湿地分布有维管束植物达146科835种,动物达272科1090种,鸟类从2012年的72种上升到187种,近两年连续发现2个全球昆虫新物种(均以“海珠”命名)及9个中国新纪录种,为众多野生动植物营造了湿地家园。
广州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护修复典范。数据显示,广州市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87种。
搭起湿地保护法制“四梁八柱”
广州地处南岭山地向珠江口的过渡地带,拥有山、水、林、田、湖、海的优秀自然资源禀赋,河流水系发达,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
目前,广州已建立了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截至目前,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积极推动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已有省重要湿地1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今年,广州正在积极推进1处国际重要湿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2处省重要湿地(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申报和认定工作。
回溯10年历程,广州逐渐摸清湿地“家底”,搭起湿地保护法制“四梁八柱”。
2018年7月1日,广州就已出台实施《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据了解,广州是广东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湿地地方性法规的地市。
《规定》明确了湿地管理体制、分级认定与保护规划、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管理与监督、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和法律责任等,为广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广州还建立了政府部门主导、科研院校和团队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的科普宣教模式,以各类自然教育学校为基地,结合“世界湿地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湿地保护相关科普宣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广州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近4000场次,举办大型科普活动300多场次,累计参与者达400万人次,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生态保护意识。
其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作为2022年广东省首批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工作尤其亮眼。开创了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实施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与500多个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搭建合作联系,常态化开展生机湿地、农耕体验、湿地研学等系列精品课程,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的自然教育。
广州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为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探索实践湿地生态修复,总结出富有广州特色的农耕文化遗迹、废弃矿坑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湿地保护修复方案。
【南方日报记者】吴雨伦
【作者】 吴雨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