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来自浙江基层的报告丨绿色发展,共绘美丽画卷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01:08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亚丽 王艳琼 应磊 叶晓倩 叶诗蕾 见习记者 张琬琪 孙一鹏 共享联盟·象山、江山 陈光曙 蒋君 通讯员 吴拯

  图为山清水秀的安吉余村。拍友 殷兴华 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子走下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 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提升,环境信访总量连续6年下降。

  ■ 2021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水平,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 2018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19年,通过生态环境部试点验收,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

  PM2.5(微克/立方米)

  2013年 61

  2021年 24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2013年 68.4

  2021年 94.4

  省控断面Ⅲ类水质以上比例(%)

  2012年 64.3

  2021年 95.2

  (注:部分数据从2013年开始统计)

  安吉县山川乡的仙龙峡漂流。拍友 夏鹏飞 摄

  之江大地,绿意盎然。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产业发展,浙江始终把绿色作为底色。十年间,有地方的生态保护进阶“新阶段”,有渔村通过改善环境端上文旅新“饭碗”,还有企业绿色转型逐梦高质量发展。每一个变化和故事,都在向世人昭示着:浙江,绿色发展意正浓。

  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发起人之一潘智化:

  让更多人参与保护“母亲河”

  今年是我参与楠溪江保护志愿活动的第16个年头。如今的楠溪江,水清、滩净、环境美,儿时记忆里的楠溪江回来了!

  在瓯江流域的楠溪江畔长大,我见证了“母亲河”的生态修复过程。见不得“母亲河”的污染,2007年,我和永嘉环保爱心人士陈飞、杨建南,牵头成立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呼吁更多人参与保护“母亲河”。

  多年来的实践让我们惊喜,协会初创时才56人,现在楠溪江志愿者团队已达到4200余人,组织各类环保公益活动3000余次,足迹遍布楠溪江两岸。

  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协会初创时就规定,志愿者要轮流穿上红马甲,每周固定时间去楠溪江岸边捡拾垃圾,把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巾等捡回分类处理;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团队就走村入户宣讲环境保护知识。

  与此同时,永嘉县政府对楠溪江开展生态用地规划,逐步清退岸边重污染企业。经过多轮整治提升,楠溪江畔100多家造纸厂很快减少集中为现在的7家,每家企业的车间建立了大型生化污水治理设施,确保工业废水不直排楠溪江。

  志愿者在楠溪江岸边捡垃圾。受访者供图

  多方努力下,楠溪江的环境治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协会承担楠溪江核心流域共30公里的包江保洁试点,成为全省义务包江保洁的先行者;志愿者们购置保洁船在水源地库区清理垃圾,并设立保护水源地生态监护站;组织志愿者开展巡江监督,发现污染楠溪江行为便及时向当地乡镇或相关部门举报。目前,每周一次巡江、每月两次净滩、每年百场宣传,已成为协会活动的常态。

  政府的治理和志愿者的参与,让周边群众耳濡目染,大家开始意识到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主动报名当志愿者的村民越来越多。

  2016年我印象最为深刻。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楠溪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周遭生态受到影响。协会发出“灾后清洁楠溪江”倡议,一时间,上千名志愿者分赴楠溪江几个重灾区,连续一个星期开展清理工作,“受伤”的楠溪江重焕风采。

  这场志愿行动,也让楠溪江生态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厚的群众基础。2020年3月1日,《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施行,明令禁止:在楠溪江边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河道采砂,采用电鱼、炸鱼、毒鱼等破坏性捕捞行为等。

  持续开展环境治理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民间环保组织参与到乡村环境治理中去,让村民真正享受到环境改变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0年,“零污染村”建设在楠溪江上游的源头村试点。这个村原来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但是自启动“零污染村”创建以来,通过“村委主动—环保组织参与—企业帮扶—政府支持”的多方共建模式,村民开展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变高了。零污染家庭、零污染商店、零污染民宿……一个个概念落地,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修复带来的美丽乡村之变。

  再看今天的楠溪江,山清水秀,曾经消失的香鱼也游回来了。更惊喜的是,楠溪江一带,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农产品,游客一波接一波。

  象山县石浦镇副镇长林旭勇:

  渔港小镇迈上文旅融合路

  前不久,我们石浦镇举行了第二十五届中国(象山)开渔节,这个节日因休渔而来。

  开渔节期间,首演的原创音乐剧《渔老大》,讲述了渔民保护海洋资源的故事。

  石浦镇临海而建,是全国六大渔港之一,这里的一切都与海洋息息相关。俗话说,靠海吃海,可以前的石浦镇污水横流、环境脏乱,更别提发展了。

  意识到这一点,过去十年,我们把生态建设和海洋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嵌入式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场景,拓展了产业迭代升级空间。

  海岸线是我们保护的第一步。这些年,通过“遥感+AI”技术,高空摄像头以及无人机可以高频次循环监测海岸线,助力海岸线修复与保护,同时每月定期开展集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不断修复的海洋生态,回馈着岸上的人们。从捕捞渔获来看,近年来渔业资源数量维持稳定,结构有所好转;大宗渔业资源数量有所增加,大黄鱼、墨鱼等产量有所恢复。

  俯瞰宁波象山石浦港。拍友 周科 摄

  依托优越的海岸线资源,我们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去年以来,围绕东部渔风观光精品线、东门渔村文旅融合特色村和沙塘湾康旅融合特色村培育创建工作,我们对“经海逐浪”精品线石浦段的周边环境、路面、绿化实行微改造和微提升,已完成东门岛生态旅游景观修复等8个项目。

  焕然一新的景观,给滨海渔村带来活力,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沙塘湾村就是一个例子,以前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民宿村。

  随着岸线、堤坝、滩涂整治以及村庄管线下地、截污纳管等工程推进,沙塘湾村有了新变化——海还是那片海,不过赶小海成了体验活动;房还是那些房,不过返乡的年轻人多了,各类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为了保障投资主体、村民、村集体的权益,沙塘湾村最早实施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采取“统一流转、招商引资”的方式,将村民老屋的使用权统一租赁,引来民宿产业,曾经九成闲置的老屋逐步产生效益。

  闲置老屋可“生钱”,我们也看到了渔村文旅转型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途径。

  2016年起,沙塘湾村集体和81户农户签订闲置房屋集中流转协议,先后吸引了浙旅投、开元集团、橡树缘、上海缘海等20余家知名旅游企业考察投资。

  如今再提起石浦,可不是当年那个穷渔港。单看沙塘湾村,目前村内民宿每晚均价在500元到2000元之间,全年入住率保持在60%左右,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

  这几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村民宿经济年产值依然达到2000万元以上。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随着国家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滨海旅游IP建设的推进,在石浦,一个集民宿、餐饮、电子商务、文化消费集聚区等文旅融合的产业,已然崛起。

  浙江健盛集团江山针织有限公司设备部经理余辉本:

  一个碳账户带来绿色之变

  从业25年,我对节能、减碳、可持续这一系列名词并不陌生。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是应有之义。

  2021年,浙江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数智治理体系,其中就包括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改革创新、制度重塑,实现数智控碳。没想到的是,设备的数字化改造正是我们迈出“减碳”的第一步。

  对我们企业来说,生产工艺里能耗最大的是电力资源。以前,我们厂区有100多个电表,全靠手工记录。这种传统记录模式有点“马后炮”的意思,当时的月度分析仅停留在记录层面,滞后的数据根本无法准确反馈生产状态和指挥用能。

  2020年,我们引进了能源管理系统,借助平台完备的大数据采集与物联网感知技术,动态跟踪能源消耗。

  2021年,衢州发布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地方标准——《工业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让我们企业每一道工序的碳排放量都有据可依。与此同时,我们的能源管理系统也接入了碳账户体系。

  别小看这个碳账户,现在我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衢州市碳账户管理服务系统,公司的电、天然气、原煤等碳排放数据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能耗超过预期,碳账户系统还会发出预警,公司的这笔“碳账”,终于能算清了!

  浙江健盛集团江山针织有限公司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板。受访者供图

  在我的理解里,“减碳”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细微处。这些年,在碳账户的数据分析下,我们做了一些调整,从设备升级、工艺优化、绿电光伏三个方面,有意识地让公司往绿色低碳转型。

  2020年,我们投资了2200万元建设恒温恒湿空气处理系统,让工厂的冷冻机在夏季运行时能耗降低15%,冬季的循环车间内部热风不使用热源加热,分别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28吨、2430吨,产品合格率也由94%提升到97%。

  这些经验让我意识到,企业的绿色转型投入,从短期看是“赔本生意”,但从长远看,一定会倒逼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最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这几年,我还学到一个时髦的名词,叫“碳足迹”,代表着产品的绿色软实力。现在,一些客户会明确要求产品的清洁能源和再生原料要达到一定比值,否则就可能被踢出局。有了碳账户以后,我们在“减碳”上的做法可以被量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更有发言权。

  将来,产品的标签上除了原料成分外,可能还会有碳值的呈现。

  为了支持企业减碳,衢州构建碳账户金融的“5e”闭环系统,为企业“解锁”低碳注入“金融”新动力。目前,江山的3家银行已经给我们授信了4.78亿元,我们成功贷款2.01亿元资金。

  事实上,不光是我们企业,目前衢州已经建立各类社会主体碳账户234.2万个,帮助更多企业和个人开展绿色生产和生活。

  我相信,未来,在碳账户这样的数字化平台帮助下,企业的绿色转型会越来越快。

  天能集团浙江昊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数据中心。拍友 吴拯 摄

  开辟美丽浙江新境界

  绿色,不只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态度。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十年间,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不断开辟美丽浙江新境界。

  2021年,浙江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提升。看水体,浙江地表水省控断面Ⅰ—Ⅲ类比例达95.2%,创历史新高;看空气,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持续领跑长三角。

  近日,安吉、仙居、开化等13地成为我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浙江美丽城乡建设、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等绿色实践,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美好。

  十年间,绿色正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不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五水共治”,首创“河长制”……这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首创,为我国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浙江经验”。

  不断“精修”的生态环境,让美丽浙江的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2018年,“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19年,浙江在全国建成首个生态省,率先发布省域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含金量满满的荣誉和实践,映照着浙江对美好生活环境孜孜不倦的追求。截至2021年底,浙江累计建成3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绿水青山更美,金山银山也越做越大。在安吉,当地不仅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文化、卖品牌的转变,更赶上了“竹林碳汇”这一“双碳”风口。去年底,当地创立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让漫山遍野的毛竹以竹林碳汇的身份变现。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浙江创新举措不断。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通过对生态产品价值的量化评估,让山水都有了明确的“价格”。生态富民惠民,浙江给出了省域范例。各地积极搭建“两山”转化平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让零碎的生态资源实现规模化整合利用。

  衢州碳账户、湖州“碳效码”、杭州“双碳大脑”等基层探索,成为推动区域低碳转型的引力场;绿色低碳工业园区,低(零)碳乡镇(街道)、村(社区)的试点建设,引领绿色发展新风尚。数据显示,2021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8%。

  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八大水系生物本底调查如火如荼,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示范建设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的动人故事还在之江大地上演……

  产业转型找回绿水青山

  沿着蜿蜒的山路,驶进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只见青山连绵、涧溪叮咚,一幢幢小别墅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水青山中。

  新川村地处山坳,却走出了国内新能源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天能控股集团。如今,村民开轿车、住别墅,资产达到千万元的农户就有上百家。

  1993年出生的胡浩就是其中之一,他和父亲胡汉平一起经营着一家耐火材料企业。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川人,他见证了这个小山村的美丽蝶变。

  上世纪90年代,新川人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以蓄电池产业起步,先后创办了耐火材料厂、水泥厂、金属冶炼厂等30多家企业。村民们口袋鼓了,烦恼也来了。“粉尘漫天、污水乱排,家门口的河道里都是垃圾,恶臭难闻……”在胡浩儿时的记忆里,家乡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

  为彻底改变村庄面貌,2004年,新川村下定决心,果断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找回绿水青山。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新川村先后淘汰“小散乱”污染企业20多家,胡汉平将原来的耐火材料厂搬进镇里规划新建的工业园区,并投资200多万元,引进了全自动智能生产线,还安装上净水设施,将污水循环利用率提高至70%。针对耐火材料企业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年轻的胡浩主动提出节能降碳技改方案,用管道天然气代替煤炭,绿色又高效。

  整洁明亮的车间内,一摞摞隔板材料不断成型下线。“虽然经营成本增加了不少,但转型后企业的发展空间更大了,效益也越来越好。”胡浩说,现在企业专门为天能集团配套生产电池用的高性能AGM隔板材料,2021年产值达7000万元。

  转型后的村子里,笑脸也更多了。近年来,新川村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不断涌现。今年截至目前,村子已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餐饮住宿收入400多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3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3万元。

  “看,守住了绿水青山,我们村照样能发展。”看着村道上驻足拍照的游客,胡浩有感而发。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万众瞩目的第69回红白歌会出场名单大公开,今年也要跟偶像跨年!
下一篇:豪门甜宠:刚出生就与他定了娃娃亲,在他怀里一睡就睡到了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