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外交”50周年,在沪美国人对中美关系有何期待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1972年4月,父亲带着我去观看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比赛,这是一场令人惊叹的大型活动,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乒乓球选手打球。”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Lehman)回忆道。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图

  50年前的春天,美国乒乓球队受中方邀请到访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访华的美国代表团。同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次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个月后,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当时还是中学生的雷蒙,不仅现场观看了中美选手的表演赛,还机缘巧合地与中国运动员交手了几个回合。

  1971年至1972年中美两国间通过乒乓球开展的一系列互动,让雷蒙第一次知道中国这个国家,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乒乓外交”进行之时所有人都在谈论中美建交的可能性,他与中国乒乓球选手打球的经历也成为他成长历程中难忘的一部分,开启了他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许多在华生活的美国人和雷蒙一样,尽管没有亲身经历乒乓外交,但能体会这段历史给两国关系和民众带去的深远影响。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恺文(Ker Gibbs)对1971年基辛格与周恩来会谈的故事感触良多,他希望两国领导人之间能建立起像当年那样的关系,“将‘乒乓外交’的良好氛围再次带回到中美关系中去。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恺文。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图 

  4月10日,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体育总会、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动开幕,通过友谊赛、主题展等重温50年前那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春天。

  乒乓回忆

  时间回溯到1971年4月,日本名古屋举行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乒乓球队在阔别世界乒坛6年之后首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当时中苏对峙,中美两国开始接触,但多年形成的隔膜仍在,缺乏契机打通两国关系。

  世乒赛期间,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的大巴车,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与其搭话,并赠送一块中国织锦留念,次日科恩回赠庄则栋一件T恤。

  中美运动员偶然间的互动成为了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成了中美对话的契机。同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次年美国邀请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

  1972年4月,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底特律,他们在马里兰州大学的科尔球场(Cole Field House)举行了一场座无虚席的表演赛。家住马里兰州的雷蒙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乒乓球,父子俩当时去现场观看了中国运动员的表演赛,观众席中还有尼克松的女儿。雷蒙至今还在美国家中保存着那一天赛事的节目单。

  表演赛结束的第二天,雷蒙回到学校,有同学告诉他中国运动员正在隔壁购物中心打乒乓。他冲出学校赶到购物中心,争取到了和中国选手打乒乓球的机会。“那名女球员打球的力度之大是我从未见过的,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瞬间。”

  在此之后,雷蒙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一直在业余打乒乓球,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也没有荒废。4月10日他参加了“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友谊赛,重温当年的乒乓记忆。

  季恺文也参与了4月10日的友谊赛,他回忆小时候是母亲教他打乒乓,尽管球技称不上精湛,但他很喜欢这项运动。“‘乒乓外交5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可以推动两国关系,可能比50年前的推动力更强。”

  “从乒乓外交可见,普通人也可以在外交中充当重要角色。”在季恺文看来,中美关系有很多层面,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商业人士、学生和运动员之间的各层面交流,每个人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认识中国的昨日和今天

  50年前“小球转动大球”,中美关系因乒乓球获得突破性进展。中国乒乓球队访美后3个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宣布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尼克松1972年访华,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打破,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交。这也让许多美国人能够来中国亲眼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这个“神秘东方国家”。雷蒙和季恺文虽从小接触乒乓球,但在首次抵达中国之前,对华知之甚少。

  雷蒙对1998年第一次来到上海的经历记忆犹新。入住当地酒店时,一名帮他提行李的服务员说着流利的英语,“他看着我说:‘有人告诉过你,你长得像比尔·盖茨吗?’”

  听到服务员的话,雷蒙感到非常惊讶,“在一个我不熟悉且不会说当地语言的国家,酒店服务员不仅英语流利,还知道比尔·盖茨长什么样。”这是他在上海感受到的许多惊喜和联结感的一个体现。

  雷蒙初识中国时就认为,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人与人的联系,包括一种相似的幽默感、对美食的热爱等,“尽管有差异,但这种舒适感令人惊讶”。随着他在中国从事教育事业,雷蒙从学生身上发现一些有趣的中美文化差异。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美国学生认为尝试回答问题是一种礼貌的体现,而中国学生接受的教育则是应该让别人先回答。“你想要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社区,这种同理心必须被考虑到,以便减少误解。”

  季恺文也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上海,他发现如今的浦东和当时已大不相同。“唯一不变的是中国充满活力和积极的一面,一直在飞速发展,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经商地,这一点从未改变。”

  “中美商业伙伴对话,和中美政府之间对话的基调完全不同。”季恺文称,商业对话时并无激烈言辞往来,作为(上海)美国商会会长,他尝试给美国人和企业传递关于中国的更加平衡和全面的视角和观点。

  3月31日,杰弗里·雷蒙(右)与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打乒乓球。 澎湃新闻记者 陈沁涵 图

  在华美企充满信心

  “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的进程,期间两国关系浮浮沉沉,同时也牵动着各领域的合作交流。

  在教育交流方面,雷蒙表示,即使中美关系紧张,从学校到学者、教师和研究人员,必须继续维持合作的基础,上海和纽约之间仍然保持着牢固的伙伴关系。

  在商业方面,“在华美企最担心的不是政府监管,也不是国内竞争,而是中美政治关系紧张。”季恺文表示,中美的紧张关系对一些企业招募和留住员工造成困难,希望中美两国能寻求到新的框架去定义两国关系。

  季恺文介绍,商会每年都会组织在华美国商人团体赴首都华盛顿,向白宫有关人士传递他们有关在华经商的情况,对美方政策提出一些建议。“总体来说,美国方面对信息的接受度很高。我们和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上海方面对美国企业非常支持,我们之间保持良好的对话。”

  麦欧文(Owen Messick)作为美企多特瑞的中国总裁,对在华发展非常乐观。“一开始我们和其他海外公司一样,担心很难了解中国消费者,也担心中外差异。之后,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和消费者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我们相信中国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相信消费类业务在中国拥有非常光明的未来,因此我们将继续进行投资和开发。”

  “中国在在线数字支付方面确实处于领先地位,我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麦欧文说,公司意识到必须推行数字化业务,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在线业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季恺文表示,上海是一个适合生活和做生意的好地方,现代而又多元。“但是上海并不完美,其中的一个不足在于信息自由流通,我们需要足够的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坦率地说,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高度稳定的国家,应该能够处理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实习生周子意、陈旭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杰西卡·阿尔芭(Jessica Alba)穿着橙色连衣裙在蒙特卡洛电影节
下一篇:男星为了健康把柠檬汁、蒜泥和辣椒粉做成饮料!这是在补哪个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