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前连问三声“燕王来未”呢?为何没有大臣回答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不论是英明之主还是昏庸暴君,都会面临一个棘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皇位传承问题。皇位传承,堪称封建帝制时代的老大难。即使是唐太宗李世民、康熙皇帝这样的千古明君,都在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搞得皇子们手足相残,血雨腥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在这个问题上犯下严重失误。

  那为什么朱元璋临终前连问三声“燕王来未”呢?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次子秦王朱樉去世。再加上晋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一下子成为朱元璋在世诸子中年龄最长的亲王。

  然而问题还不止于此,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能顺利登基,将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最后一批开国武勋集团全部清除,兵权则分散到了各地亲王手上。其中实力最大的,就是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二王不但有强悍的三护卫官军,还分别节制山西和北平都司军事,可谓是一个恐怖的双巨头平衡体制。

  朱元璋安排一定,内有皇太孙朱允炆作为核心,接受文官集团及大浪淘沙后残留的勋贵: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及长兴侯耿炳文等人的辅佐。外有各地亲王坐镇戍边,再辅以朝廷武将相助,几年运转下来效果相当不错。

  然而这些藩王中的代表是燕王朱棣。朱棣从小爱学,文才武略、雄心壮志于一身,本就对太子之位心存不甘,没想到,朱标身故,朱元璋却又要把皇位传于毛头小子朱允炆,加速了朱棣的反心。

  #明太祖朱元璋#那么在非常时刻,面对这关键问题,“凡三问,无敢对”。朱元璋连问三遍,无一人敢吭声,他在遗憾中闭上了眼,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而他生前留下的这个无人敢回答的问题,数年后终于引发一场大战,朱棣和朱允炆刀兵相见,大明朝沦为血火疆场。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反呢?

  首先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允炆安安稳稳地当皇帝,将自己的其他儿子们赶出中枢,纯粹是为了能让朱允炆将来能够顺利地继承皇位,不用受到他们的威胁,也不用和他们发生冲突,从而对他们下手。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朱允炆竟然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哦,胡虏来了,叔叔们帮我打,那要是叔叔们打过来了,谁帮我打?

  总不能让咱连自己的儿子也给宰了吧?皇位我是传给你了,这点小事你也该自己想想怎么处理了。

  朱允炆读了几本破书,没处理过政事,所以在对待藩王一事上也很幼稚,他对朱元璋说,要是叔叔们真打过来了,那我先用道德去感化他们,不行的话再收回他们的封地,再不行的话废了他们的爵位,还不行的话用兵!

  朱元璋听了,一阵无语,摇摇头叹叹气,因为他自己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所以,为了能够让朱允炆能够安稳地从自己手上接过权力的交接棒,朱元璋也只能将藩王,特别是朱棣,“锁”在封地,不让他们入京给朱允炆制造麻烦了。

  其次精明强干的晋王突然去世,北境双核变单核,野心勃勃而又能力出众的燕王再也无人可以制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处女座倾向的皇帝,这样一个巨大的漏洞,朱元璋回不去弥补吗?我们循着史书中的蛛丝马迹,就可以发现其实朱元璋在临终前,已经给朱棣布置了一张天罗地网,只待他抵达南京,就可以两边一起发动诛杀朱棣。

  遗诏之后的圣旨,让朱棣起了最后的杀心。

  遗诏内容强调了朱允炆的合法性——“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宜登大位。”而且,交代了朱元璋有感藩王(尤其是燕王)威胁到朱允炆,故而下令各地藩王,“毋至京师”。

  当时,朱棣听闻消息,极速从北平南下奔丧,不过“闻诏乃止”,在洪武31年,朱元璋与世长辞。临死前,宣布自己的诏书。诏书中提到了三点:命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大统,丧事从简,各地藩王在各自领地祭拜,不许来京城。但是,朱元璋仍然不放心,害怕燕王朱棣趁机作乱。于是急招燕王进京。没想到皇太孙朱允炆心有不甘,伙同心腹,草拟了假圣旨,火速命人传给朱棣。

  朱棣原本接到朱元璋的命令后,不分昼夜,赶到了江苏,不料却半路又得到不让他进京的圣旨,心存疑虑,最终还是作罢,回到了藩地,知道有人不让自己回京。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元璋为什么要问朱棣有没有来,其实是朱元璋最后决定传位给朱棣,才能守住这江山。然而以朱允炆为首的人,假造圣旨。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孰是孰非,不予评价。所幸的是朱棣即位之后,历史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不错的。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举报/反馈

上一篇:假面骑士:月读表示最爱进姐夫,说好最爱砂糖呢?一个字都能不信
下一篇:pong! 即将迎来一大波粉色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