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宁愿露宿街头,也不交换自己的身体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 深 焦 口 碑 榜 *

  List of Films

  策划 | 深焦编辑部

  本期统筹 | irene

  本期编辑 | 白鸥

  在疫情的笼罩下,全球的影业一片萧条,距下一次走进影院的日子看起来遥遥无期,连美国最大的连锁影院AMC都宣布出现了资金危机。戛纳电影节电影市场已确定将于6月22日在线上举办,包括导演双周和影评人周在内的平行单元已宣布取消。目前,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暂时还没有更多确切的消息,但似乎已经难逃取消的命运。

  可看的资源方面,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和费比西奖的苏雷曼的新片《必是天堂》,同是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波兰波宇的《戈梅拉岛》均已煮熟。而年初在柏林电影节上引爆口碑与争议的《列夫·朗道》也可以在网站(http://dau.movie)观看了,目前官方网址放出来的是今年柏林大热的《列夫·朗道:娜塔莎》和《列夫·朗道:退变》,两部电影分别入围主竞赛单元和特别展映单元。DAU官网表示,后续的十余部影片和700小时的素材也会在4月21日之后陆续上线。

  

  《列夫朗道:娜塔莎》剧照

  上周,我们翻译了2008年德斯普里钦对凯瑟琳·德纳芙的采访和德佩罗·科斯塔对《维塔利娜·瓦雷拉》的评论;进行了关于《悲惨世界》的圆桌讨论;并上线了我们第一期语音节目,关于蔡明亮反盗版和他的创作。

  本期口碑榜上榜的两部电影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和《关于无尽》。前者入围了柏林电影节,刻画了两个美国小镇少女的故事,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女性电影。后者入围威尼斯电影节,是罗伊·安德森的新片,他沿用一贯的风格,捕捉那些戏谑却又日常的时刻,冷感却又悲悯地阐释着“无尽”。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剧照

  口碑榜方面,《隐秘的生活》位居榜首,《原钻》和《悲惨世界》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期上榜的《维塔利娜·瓦雷拉》和《隐形人》分别排在第六和第十五。濒临下榜的影片是《爱尔兰人》、《1917》和《马丁·伊登》,喜欢它们的朋友记得为它们投票。

  本期口碑榜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愿大家都身体健康,并有好电影相伴。

  本期榜单

  

  #本期新片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导演: 伊丽莎·希特曼

  编剧: 伊丽莎·希特曼

  主演: 茜德尼·弗拉尼根 / 塔莉娅·莱德 / 西奥多·佩尔兰 / 瑞安·艾戈尔德 / 莎伦·凡·艾腾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1-24(圣丹斯电影节) / 2020-02-25(柏林电影节) / 2020-03-13(美国)

  片长: 101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92/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7.2/10

  豆瓣:7.6/10

  淞可,电影研究僧,偏爱“东南亚”,业余写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电影中孤独。

  85/100

  很好,传统,现代,经典。属于易打动电影节选片人的影像,多余的信息不留,抒情的位置不吝啬且准确。可能无论它的话题还是故事都不会是出彩的,引起广泛关注的,但适合之后拿出来给大众再看,具有影像和社会的价值。从开片的舞台表演,可以感受到导演讲故事的节奏和方法,没有营造一种刻板的压抑 两个姐妹的角色设定也很好,那个搭讪的男孩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讨论,只是一次还原现实的电影呈现,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了。怎么这样了呢?就是即便有四个选项,它还是这样了。

  张无慢,一旦我们开始研究形象,我们就已经开始离她远去

  83/100

  为什么说对于电影而言不鼓励把女性主义时时刻刻地放在首要的位置来讲,为什么说女性主义一定是一个电影的二级概念。因为女性的问题,不是像很多影片所引起的想象那样是被“制造”出来,设定出来的,和这种想象恰恰相反,它是一个深植于真实的问题,它永远不可能在(任何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之前被讨论。只有把女性的概念放在次级,而让现实主义的概念在此之前浮现出来,才有可能看到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一年内看到的最好的女性主义影片,点题一段甚至完全超越《幽暗青春》。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80/100

  建立在无数前辈经验上的“轻而易举”的背后,是精心设计的微妙运动,把女性声音的方方面面包含其中,又将锋芒暗藏,情节冲突自行隐去,观察式做戏在这个巨大的荆棘丛寓言生态中步步惊心,置身事外的冷静客观,身在其中的酸楚凝视。

  圆首的秘书,深焦主编

  80/100

  美版《四月三周两天》(片名也…)?很好呈现了男女之间不平衡的权力对比,三次程度不一的侵犯让人逐渐感觉到背后的残酷。主空间车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将女性的不安置于各种底层、有色环境之中也是意味深长。但问题是,片子一方面不厌其烦展现流程,给人制度森严健全人性的感觉,另一方面又直指一个压迫性的社会,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Wiseman对机构和流程的指控,在这里不见踪影。一种温吞和自相矛盾,让影片失去一点力气。

  徐若风,业余影迷,自媒体“风影电影”

  80/100

  和《沙滩鼠》有点“背靠背姊妹篇”的感觉(男配支线一段尤为相近),相比之下那部神来之笔众多,从始至终流动着暧昧的人物与空间状态,而这部则大部分时间在做一种平整白描,质量有点“跳水”。不过还是忍不住给好评,虽然整体趋于一种没有起伏的细节罗列、处理几无亮眼之处,但至少有效地抓住了具有普遍性的女性问题。封闭小镇与纽约都市,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到了一个看似“更好”的地方而减少“陌生的恶意”。“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成为一种固化的、可被选择的回应方式,也是本片普世化、公约数化的途径。有两个细节看完后特别印在脑子里,一处是女主检查后问能不能“让阳性变阴性”,另一处是那块肚子上被自己击打出的淤青,让我意识到美国看似开放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却连基础生理知识都无法获取;而这背后则是许多女性难以获取到自己身体的主导权,这是更大的社会问题。

  Peter Cat,制片人,深焦创始人和前主编

  72/100

  让这个在平庸调度下的陈旧题材散发出一丝光芒的,恐怕是大巴上搭讪男引出支线。正是这种貌似暧昧情感背后混杂着的权力和经济驱动力,催生着男女关系中“第二性”诞生,以及附着着这种社会结构,现实生活中男女情感权力的复杂性。

  刘二千,香港电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65/100

  男人都太坏,姐妹才有爱。对琐碎细节的纪录片式关注固然使影片摆脱了过重的情节剧痕迹,却也压过了作为公路片内核的非预期遭遇,因此很难说角色与纽约(where "you are forced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who are just nothing with you")产生了空间互动。于是在整体的单薄基调下,唯一的遭遇(with男主)也凸显出其操纵和建构性质——倒是应和了导演激烈的批判姿态。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65/100

  与《感觉就像爱》相比较,强力的情节迫使人物附着,人物缺少主体特征,行为动机不能从人物中自发形成。但偏偏影片采用的并非强情节作品的表现形式,因此有一些设计过度而产生的矛盾。

  关于无尽

  Om det ondliga

  导演: 罗伊·安德森

  编剧: 罗伊·安德森

  主演: Bengt Bergius / Anja Broms / Marie Burman / Amanda Davies / Tatiana Delaunay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 德国 / 挪威

  语言: 瑞典语

  上映日期: 2019-09-03(威尼斯电影节) / 2019-11-15(瑞典)

  片长: 78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84/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7.0/10

  豆瓣:7.4/10

  圆首的秘书,深焦主编

  88/100

  最开始感觉罗伊·安德森还是变成了他最讨厌的那个人——英格玛·伯格曼,但越往后越感动于他异于伯格曼的表达(伯格曼恰恰在这个位置上用无休止的自我怜悯和感动而滞涩住了):关于无助,关于绝望,但更加关于无助和绝望“之后”,关于时间必然的推移。万物皆为刍狗,但不也因无尽的失败和悲剧性的存在而具有某种美感和诗意?“我看见一个男人…”罗伊·安德森不是用冷漠无情之眼观看人类,而是以他者的悲悯之眼俯视众生。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85/100

  每个段落高超的细节把控拓展暂时离断的情感调度,一个镜头中,是一个宇宙的深邃,以少有的几个段落连贯构成情节,淘气且奢侈,而在这70多分钟以后未能见到的影片中,那些无来无去的段落或许同样会彼此间缠绕生根开花结果,关于无尽,永远不会结束的电影,脱离有限几何图形与时间流的束缚,被观者装在记忆中浮出银幕,飘入生活。

  徐若风,业余影迷,自媒体“风影电影”

  83/100

  人活于世,艰难营业、假装正常、麻木无尽。在电影没有大师的时代,罗伊·安德森即使重复自己也足够出色了。如果硬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可能就是不少点子处理得有点太框架内,不够怪奇:被强行幽默化的残酷现实,所以引用夏加尔的《空中的恋人》,因此合拍;借用女人声音这个“上帝视角”把无序碎片的叙述方式合理化、整合化,将《一千零一夜》的灵感套用进来,也是如此。

  刘二千,香港电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80/100

  罗伊·安德森无惮于将摄影机打造为无主(亦是主神)视点,却又对“我看到”本身设置严厉的时空限制(画框-片段),在大量的身体展示中现身的是废墟时代的生死爱欲信。

  淞可,电影研究僧,偏爱“东南亚”,业余写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电影中孤独。

  76/100

  依旧保持了罗伊·安德森基本的风格,但会发现总体上有所不同,电影像是在山坡散步后休憩在长椅上的呓语,导演用旁白串联起一幕幕人间场景,时而是写实的时而魔幻,如一首诗,一行行一幕幕。这次人物脸上涂白的装扮少了,舞台感也降低了一些,抽离的形式感不那么强,像是导演在身边转过后写下的观察,但可能还是不习惯于旁白的抒情直述,破坏了对影像的想象和观感,更像坐在公园长椅上和我们说说话的老人,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无尽。

  Luxuan,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75/100

  安德森将夏加尔置于作品的第一层,为抒情浪漫的画家包裹上冰霜的苍白,但以“忧郁”作为借用的根本点,因此成立。这部影片本该是部流动的诗集,最终却成为凝固的摄影集。叙述者的排比式述说让影片内容的第二层简短零碎,有一种稍稍磨人的重复。这种中国式套盒的叙述方式并不新鲜,但令人赞赏的是:作为叙述者的女声看似有着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漂浮在空中),实则以城市漫游者般的非上帝视角向每一个生活片段投以一瞥:她并不比你我知道的更多。这种矛盾增加了影片的共情力。

  张无慢,一旦我们开始研究形象,我们就已经开始离她远去

  75/100

  非常神奇的超现实主义体验,能够在绝对秩序之中使感知滑入时间最疯狂的乱流。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66/100

  情绪基调转变对作品影响主要表现在:突兀惊异的奇观不再适宜,只能改以生活细节为主体,过往作品中的机械性因此下降。加之无宏观可言的影片结构,值得看,但并非整体的好作品。

  肥内,《秋刀鱼之味》钻研者

  20/100

  很表面,一如既往,罗伊·安德森从来没有离开过“广告导演”这一身份。

  #上期新片

  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导演: 雷·沃纳尔 编剧: 雷·沃纳尔 /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主演: 伊丽莎白·莫斯 / 奥利弗·杰森-科恩 / 阿尔迪斯·霍吉 / 迈克尔·多曼 / 斯托姆·瑞德 类型: 科幻 /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 美国 / 加拿大 /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2-28(美国) 片长: 124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72/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7.2/10

  豆瓣:7.3/10

  徐若风,业余影迷,自媒体“风影电影”

  80/100

  把前些年那些爆款的“概念恐怖片”的剧本弄得更复杂、更完整一些,是新版《隐形人》做对的一件事。伊丽莎白·莫斯的无实物表演绝了,人物经历如狂风暴雨般揪心,她的表演让人在刚开头就能代入进她的感官与视角,全程撑住了气。

  PUA控制、男性凝视、METOO时代话语层叠背后隐性的男性中心、受害者被污名化、体制下公共安全系统的不作为、科技手段作为帮凶——和最近的“N号房”、鲍毓明事件如出一辙。电影设置了众多议题,讨论了多个轮次,又基本保证了情节发展的鲜明顺畅,好莱坞的“行货技巧”就是摆在这了,况且也做到了在视听上的重重融入。

  当然,这些议题一环套一环,明快整齐,也因此而缺乏深入的复杂性,容易显得贫乏浅显,谈不上极其出彩。这种水平如果是放在剧情片里,可能会被严苛的那类观众指摘没什么营养,但放在这样一部商业恐怖片里,倒反而算是少见的。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65/100

  后韦恩斯坦时代的主旋律惊悚片典型,雷·沃纳尔在传统类型与时下主题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整个高概念的故事并未局限在女权,科技入侵导致的人际异变将作品推向社会派,《升级》中的“机械舞”式摄影机运动继续保留在动作戏,对空间的调度能力借由题材的特殊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最大限度的想象乐趣和互动潜力,古典与时髦并重,对交互式体验的视听技法探索,已然直逼好友温子仁。但刻意塑造的配件般的假想敌式反派又是缺乏足够现实根基的,范霍文版赋予透明人的心理侧写和行事动机无疑更加自主真实进而具备生动的冒犯性与威慑力,而不是一个集当下舆论价值导向所反对的各种“不正确”于一身的等着被主角打倒的工具人。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64/100

  祛魅前后电影的语气有较大变化。前半程的含混一旦被第三方所观察便不复存在,转为常规的美式类型作品,对于有卖票需求的电影来说,这种魅惑是不可持续的。即使如此,不为直觉的判断作更多注解,仍然是有勇气的。

  吴泽源,供职于《环球银幕》,江湖人称“东直门戈达尔”

  60/100

  开场几分钟几近抽象的氛围营造,让人略微想起《妖夜慌踪》。但格调在之后便一泻千里。就算抛开剧情bug不提,导演在《升级》中曾发挥的游戏化视听才能和血腥恶趣味,也在这个四平八稳的恐怖故事框架中得不到用武之地,于是影片的价值就仅剩下主题本身所固有的社会意义。

  张无慢,雷恩二大电影美学硕士。目前仍在研究电影;时刻准备踏上新路!

  55/100

  摄影机与设定的合谋形成有趣的视觉游戏。伊丽莎白·莫斯的演出非常精彩。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40/100

  能找出十部讲女性受迫害妄想的电影,就能找出一百部对媒介进行反思的电影。就算从范霍文的化学试剂变成光学仪器,也没见比二十年前有更多的表达。

  Luxuan ,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40/100

  基本上本片属于概念为先的电影。隐形、女性反PUA、个体反控制这几个元素都是极大噱头,也着实吸引到我。整体上看,影片将控制与隐形这两个词语本身引发的恐惧在影片中段就消耗殆尽,前后两段基调的逆转与差异有点像当下流行的家居设计:用质感不同的材料达成拼贴感才够时髦。

  从细节上看,影片貌似只能依靠它所影射的社会问题来支撑观影者对于它的好感,概念与隐喻本身成为作品的遮羞布:依靠前者以以小见大的方式搭建一个挺有野心的框架,但填充其间的细节粗糙。但比较悖论的是:这种主题的电影,如果要成品优秀,必须得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也就是得由作品中的一砖一瓦来以自己的表现力反映框架本身。不然就是空中楼阁,我觉得本片就是有些空中楼阁。

  维塔利娜·瓦雷拉

  Vitalina Varela

  导演: 佩德罗·科斯塔

  编剧: 佩德罗·科斯塔 / 维塔利娜·瓦雷拉主演: 维塔利娜·瓦雷拉 / 文图拉 / 曼努埃尔·塔瓦雷斯·阿尔梅达 / 弗朗西斯科·布里托 / 玛丽娜·阿尔维斯·多明格斯 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葡萄牙 语言: 葡萄牙语上映日期: 2019-08-14(洛迦诺电影节) / 2019-10-31(葡萄牙) 片长: 124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8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5

  IMDb: 7.3/10

  豆瓣:7.4/10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95/100

  视觉上延续色调和景别压迫,听觉则已经和《前进青春》时期作品完全不同,在《马钱》基础上更进一步,特效声的强化,节点的明晰,科斯塔从均匀的阅读者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朗读者。

  仇晟,婴儿作家,年轻导演,老影迷

  93/100

  在黑布上作画,将数字电影推到纯洁高贵之地,叹为观止。与《前进青春》构成相隔40年的互文,颤抖的手和影子,是方泰尼亚唯一与风火水自然韵律的连接。结尾的劳作和生机,与《安吉里卡奇遇》异曲同工。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88/100

  空间被雕刻了,语言也被修饰了,科斯塔继续践行着他讲述历史与记忆的姿态:剥去尘埃与冰冷,明暗之间是个体的高贵。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85/100

  对整个人类学与社会学进行反向间离,观者被抛向太空,幽冥影像似窥洞中偷看得来,远在地球上从未观测到的另一极,科斯塔宛如来自宇宙的外星生命,将亲切变得陌生,将日常变得超验,拍摄对象-观众-创作者的稳定三角彻底决裂散落在三个时空,而关系失衡裂变出的具备代表性的统一征象——电影,回归土壤,生根发芽,最客观的史学,最真实的生命。

  张无慢,雷恩二大电影美学硕士。目前仍在研究电影;时刻准备踏上新路!

  85/100

  光与现实的因果关系被破坏,甚而倒置;光影不再是形象的附属,而是浮出到表面中,与形象处在同一层(strate),成为影像所有语言的其中一些语言。而这种可谓是完全新鲜的语言,在画面中无时不刻地簌簌存在,成倍地扩充了影片即时的感知容量。使得(看似)单调的画面却给人以丰沛的观感,并处在紧绷的张力之中。

  刘二千,香港电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80/100

  反电影。Pedro Costa拒绝了运动(全片猫视角仰拍固定镜头),也拒绝了深度,使影像无限趋近于一种平面性展演:倾斜高光的不规则分布,background在大片涂抹般墨色中成为blackground;作为surface的当下utterance和expression取代了记忆的imagination;赤脚踏上里斯本的土地,将身体与里斯本化作彼此的interface...相比时间,更关乎空间。

  淞可,电影研究僧,偏爱“东南亚”,业余写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电影中孤独。

  72/100

  缓慢的电影,从黑暗中开始在黑暗中结束。可以说是一种极致的私电影与摄影棚的结合。节奏和影像感很舒服,但口述出来的记忆和情绪被消解在了漫长的时间里,画面与构图类似一种新的表现主义,用极端的影像重新拼凑出一个女人的经历,一个未知的事件。或许导演在用黑色 刻意消解影像能带给人的情绪,或快乐的或伤感的。

  Luxuan,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60/100

  一部被绝美摄影绑架的作品。单谈本片最大看点摄影本身:它拥有摄影界曾长期流行的高对比度、精致配色、完美光源促成的优质画面质感所引起极大的审美疲劳(这种风格恰好是摄影艺术尚未能摆脱绘画艺术束缚的有力证据),它凸显人物或实物作为存在的本身:但直白、缺少韵味,是缺乏诗意匠气十足的风格中的一种。

  沉重的困苦搭配几近凝固的画面赋予作品一种令人难以承受的的滞重,看不到镜头的游走,空间被尽可能地缩减。不知在大银幕上观看此片观感是否会有所改变。不得不说女主豹子般的阴柔、庄严混杂气质为本片添了不少彩。

  #濒临下榜

  爱尔兰人

  The Irishman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编剧: 查尔斯·布兰特 / 斯蒂文·泽里安主演: 罗伯特·德尼罗 / 阿尔·帕西诺 / 乔·佩西 / 安娜·帕奎因类型: 剧情 / 传记 / 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 拉丁语 / 西班牙语上映日期: 2019-09-27(纽约电影节) / 2019-11-01(美国点映) / 2019-11-27(美国网络)片长: 210分钟

  观看状态:网飞高清中字资源上线

  

  北美媒体Metacritic: 94/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5/5

  IMDb: 8.2/10

  豆瓣:9.1/10

  Luxuan,格勒诺布尔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爱电影但从没想过拍电影的摄影迷

  90/100

  罗伯特·德尼罗依然扮演着斯科塞斯镜头下经典的“不完美主角”,阿尔·帕西诺依然保有教父的气质。结尾的枭雄迟暮和烟消云孙后的虚无(而非凄凉)为此片增加的史诗感又有谁不喜欢呢?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90/100

  “减龄”技术掩盖不了肢体表演的迟缓衰老,如同老马借“穷街陋巷”的衣钵“返老还童”重回街头传说的血雨腥风,却将更多思绪停留在了“渐渐死去”的时间洪流里。

  消失的霍法不再是谜,与之伴随的帮派斗争的上层建筑却永远成为了历史的阿茨海默,阶级友情的坚固纽带是面包与葡萄汁,而黄金利益的忠奸博弈是那么言不由衷。命运兜兜转转,当“好家伙”成为了“老家伙”,还未曾与沉淀下的岁月握手就已形单影只,忏悔的记忆,伤痕的幽魂,从留开的门缝涌入,模糊了弥留之际的恐惧和孤独。

  百叶窗后的光晕与战友都燃烧殆尽,长别离的终了是一场重温旧梦的大眠,老马将手中的枪扔进湖底,为这些新好莱坞的枭雄好汉们立了一座碑。

  吴泽源,写不好小说的影评人

  90/100

  反情怀的老年人电影,黑帮片的墓志铭。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85/100

  奇妙的再造。人物与形式假装回到年轻的同时,实际却步履蹒跚。由此我们在开篇奔腾的叙事节奏后,逐渐陷入迟缓、衰老的陷坑,达成与影片内容的完美扣合。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68/100

  新的技术应用,新的发行渠道,却依然在讲重复了许多次的故事。当一部电影只剩下怀旧的意义,只希望从观众到制作者都能早日从这种自我感动中清醒过来。

  肥内,《秋刀鱼之味》钻研者

  40/100

  只能说……又臭又长。不到看不下去,只是导演还是高估了化妆技术,使得在观感上要不是后来读到访谈花絮,实在不晓得原来年轻的那段演的是24岁……我是一直以54岁来理解,从而也在时间轴上有点错乱,尤其是他几个女儿的成长。镜头规划得都十分精致,但这种精致感觉一直都不是老马的强项。这次还是如此应验这种偏见。

  1917

  (2019)

  导演: 萨姆·门德斯 编剧: 萨姆·门德斯 / 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 主演: 乔治·麦凯 / 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 科林·费尔斯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20(中国大陆) / 2019-12-25(美国) / 2020-01-10(英国) 片长: 119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78/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2/5

  IMDb: 8.5/10

  豆瓣:8.5/10

  刘二千,香港电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79/100

  长镜头与欧式场面调度支撑超清游戏体验,布景与意象美学毫不回避现实的戏剧性加值,在后《敦刻尔克》“音乐片”中,沉浸感的缔造不过再度显示影像与“此曾在”的契约关系。

  徐若风,业余影迷,自媒体“风影电影”

  70/100

  一部没什么历史包袱也没什么话想说的电影。通常评论战争片,首先要看剧本切入视角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而非摄制的场面、技术水准这些次要的东西。《1917》给我的感觉是,好像这些问题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直接抽离而出,进入到一个由电影美术搭建的大型游乐场,士兵带人体验网游的沉浸式线下项目,附带NPC打卡。这种创作观下,拍不拍一战都变得没什么紧要,士兵身处战场,但和战场离得无限远。这好像也谈不上是一部战争片,尤其是对比去年同样是影像奇观的纪录片《他们不再变老》。也许在奥斯卡评判标准下,战争片就是一门技艺,可哪怕只是技艺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55/100

  无法让人忽视找寻剪辑点甚至发现剪辑点的“长镜头”浸入在我看来都是不成功的。空间想象与场面调度还是要服务于“造假”的真实,昏过去醒来一折拆穿了把戏,等时不复存在,银幕外与银幕内错位变成普通电影,在这一刻“长镜头”这个噱头就已经彻底失效,虚假影像卷土重来。迪金斯的摄影将不同的段落带向了不同的星球,每当门德斯要露怯时立马使其藏拙回勇。

  宋远程,京都大学电影学硕士在读,电影爱好者

  50/100

  哪有什么微言大义,其实就是无话可说。电影史最不缺的就是伟大的战争电影,如果这一部都能拿奥斯卡,好莱坞是不是需要集体反省一下?

  肥内,《秋刀鱼之味》钻研者

  40/100

  尽管片中也不乏在「看似」长镜头中进行「缩时」的手法;但恰恰因此造成巨大矛盾:(假的)长单镜存在的理由是?并且,为了避免乏味,也只能在连续中不断制造事件与延迟,既带来刻意的感觉,又似乎免不了要有这些刻意性。事实上,如人物说明,这一趟任务光去程就得七八小时,那么用两小时的「实时」从一开始就变成一种累赘而不是加分,「缩时」则彻底地自打嘴巴;再说,门德斯的导演功力实际上还驾驭不了这样的场面调度。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X/100

  不具有任何观看价值,远离人物、远离情感、远离历史,远离一切生命迹象的一潭死水。

  马丁·伊登

  Martin Eden

  导演: 皮耶特罗·马切罗编剧: 杰克·伦敦 / 毛里齐奥·布拉奇 / 皮耶特罗·马切罗主演: 卢卡·马里内利 / 杰西卡·塞西 / 文森佐·内莫拉托 / 马克·莱昂纳蒂 / 丹妮丝·萨迪斯科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 德国语言: 意大利语 / 那不勒斯语 / 法语上映日期: 2019-09-02(威尼斯电影节) / 2019-09-04(意大利)片长: 129分钟

  观看状态:已有中字资源

  

  北美媒体Metacritic: 57/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1 /5

  IMDb: 7.0/10

  豆瓣:7.0/10

  文森特九六,手术室里的影迷,麻醉学在读硕士,时刻考虑弃医从影

  83/100

  《遗失与美好2》。千万里外的马丁·伊登,百年以前的杰克·伦敦,做了一场远在那不勒斯的阶级复兴涩梦。由神性降临为人,时空依然交错,磨难成世间的苦修神迹。文学是没有形象的哀伤传说,电影在闪回老胶片的光影雾痕里,化作庙堂,供奉全球化神话之前的绝美幻术。

  徐若风,业余影迷,自媒体“风影电影”

  79/100

  杰克·伦敦通过马丁·伊登来书写自我与时代的关系、资本社会下的幻灭感;而如今,意大利新生代导演将他换入到一个时代不明的意大利语境来拍摄,直接放弃了对历史本质的复原与产生有效对话的可能,选择的视角位置近乎游离于“局外”。不过,这种改编方法也有其妙处,在视听语法上,尤以作为影像历史档案的胶片成为闪回与目击的见证,带来了强烈的慕古感和致幻感。此外,美丽的男主表演得也非常出色,这些相加都放大了电影的迷惑性,令人一时以为会是杰作。但形式感越跳脱,“精致的平庸”就越显露——历史档案用得很“漂亮”,但却又与历史现实游离着,没有真正的拉扯,如同最后一幕里的越游越远一般。

  Ada的B计划,一个坚决响应“新电影”,反对“老电影”的影迷

  64/100

  大半是饶有形式趣味的,但在庞杂的素材海洋里,叙述失去了最本真的意义,成为展示,《过境》一般。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上一篇:“史上最难就业季” 高职毕业生成为自主创业生力军
下一篇:韩国顶级女团在日本也这么红?本土当红男团女团和运动员争相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