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常被误用的成语,三人成虎,目无全牛,知道什么意思吗?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5-21
手机版

  这五个成语,“十个人九个误用”自己用准了再教孩子,别误导!

  成语是我国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虽然大多数成语只有四个字,其背后往往都含有一个或几个典故,能表达出丰富的含义,言简意赅。

  我们的汉字与其他的语言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它不是表音的,而是表意的,在精深的汉语体系中,有一个独树一帜的瑰宝。很多成语不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的,有的甚至连读音都变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成语的语境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导致很多人容易读错成语,不理解成语的意思,还有些人容易张冠李戴,断章取义,闹出不必要的笑话。笔者整理出最容易读错的五大成语,看看你中招了吗?

  1.下里巴人:这就成语从出自于《对楚王问》,原意是指战国时期,在楚国流行的一首通俗易懂的歌曲,下里巴人对立的成语是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只的是高雅的文艺作品,不接地气。

  错误利用:下里巴人,被现代人错误理解成穿的土里土气,乡里市井之徒。

  2.名噪一时:这个成语出自于《万历野获编·国师阅文偶误》,是一个褒义词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声名在外,广为人知。

  错误利用:名噪一时常常被误用为贬义词,是一个人的名声,虽然在一时很好,那也只是芸花一现,不会长久。

  3.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出自于《战国策》,本意是指有三个人谎称城市里来老虎了,大多数人就信以为真,谣言宣传多了就被当成事实,这与“狼来了”的故事如出一辙,这是一个与道听途说一样的贬义词。

  错误利用:大多数人从字面上理解,三人成虎好像三人拧成一团,团结力量大,是个褒义词。

  4.目无全牛:这个成语出自于《庄子·养生主》,讲得是刚学杀牛的人,看到的是整个全牛,再经过三年熟悉练习之后,只看到骨缝间隙和解剖结构,常常用来比喻技艺达到了娴熟,得心应手的境界,这与卖油翁熟能生巧,驾轻就熟一样都是褒义词。

  错误利用:目无全牛,往往被人们误用为“盲人摸象”一样,毫无大局观念,是个贬义词。

  5.户枢不蠹:这个成语所含的寓意,远超过其字面的理解;我们先来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知道在纸张被批量生产以前,古人想要用文字记录点什么,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载体。有时候是在绳子上打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结,称为“结绳记事”,有时候是在龟壳或者石头上刻符号,后来人们也用把竹子的表面削成小片,打上孔,用绳子穿起来,就变成了“竹简”。

  在很多影视剧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竹简的身影,一个个竹简卷成一个筒堆放在书案的一角,既方便取用,又不占空间。古人如果读书很勤奋的话,常常翻动竹简就会把绳子磨烂,就好像我们现在看纸质书,常常翻书就会让书的边缘卷起破损一样。所以那个时候古人会用把竹简的绳子磨断这件事来形容人读书勤奋。

  这件事和我们今天要讲的成语恰恰相反,户枢不蠹中的“户枢”指的是开关门的时候转动木门有不动的轴的那一侧,而“蠹”从形状上来看就很容易想到被虫蛀。这样解释起来其实应该是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侵蚀,表达的是某种技能常常使用就不会生疏的意思。

  这个成语常常会和“流水不腐”连在一起使用,讲的道理是常常变化的东西不会过时,这对我们何尝不是一种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启发呢。我们的世界是时刻都在变化的,拥抱变化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有些成语我们看字面大概就能知道意思了,但是有一些看字面的时候很容易会错意,甚至有一些成语更过分了,你不仅看不出它的意思,甚至连怎么读都不能确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成语呢?学好我国古代成语,不仅能丰富自己写作词汇量,还能更加了解我国文化的内在精髓,如何学好成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要弄懂其中典故和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活学活用。

  2.特别注重成语的读音,很多成语的都包含多音字,这些多音字一定不要弄错,否则会弄出笑话,出洋相,得不偿失。

  3.多学多记,多翻成语词典,特别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很多文章都有错别字,对成语误用也很多,大家千万不要误导了,遇到拿不准的地方,一定要自己查字典或者权威性资料,弄明白为止。

  这五个最常被误用的成语,下里巴人,名噪一时,三人成虎,目无全牛,户枢不蠹,你能准确作对几个,特别是“三人成虎”“目无全牛”你知道其中含义吗?要认准了再教小朋友,别误导孩子。欢迎留言交流!

上一篇:七星关区:释放文化力量 打造“诗意”七星关
下一篇:完结双男主“电竞文”,游戏天才寡言中单vs敲级有钱开朗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