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要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高校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也是高校自身实现“育人”“立校”“融城”三统一的有效路径和必然之策。
基于校地共建视角,对于广大高校来说,“育人”就是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校”就是要打造特色、凝练精神、繁荣文化、塑造品牌;“融城”就是要携手城市、服务地方,和城市融为一体,共同面对世界挑战与时代难题,致力以独特姿态和风格屹立于世界大学和城市之林。高校“育人”“立校”“融城”是“三维一体”的目标使命。其中,“育人”是微观目标,“立校”是中观目标,“融城”是宏观目标,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维”建设的理论逻辑
党的理论底层逻辑支持且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高校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立校”“融城”,必须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校之大者”来看,没有兴盛繁荣文化的高校,谈不上“一流”和高水平。高校的文化自信是其生存、发展的根和魂,是促使其敢于直面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底气、骨气。
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持续推动。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了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基本任务。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文《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可见,高校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立校”“融城”契合国家顶层设计的建设要求。
现代教育本质的内在驱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又推动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保存、传播、发展和价值实现又必须依赖现代教育,同时也促进着教育的更新和发展。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即为“育人”,是根本,和其他三者相互影响、互相增益;“立校”是高校在育人过程中逐步构建而成的形态、体系、特色和品格;“融城”即大学依托城市资源、对标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相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活动。
总而言之,高校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立校”“融城”必须始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力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塑造师生理想人格、提升人性境界、树立崇高信念的积极作用,凝练大学精神和磨砺学校品格,以高品质的教学实践服务社会、融入地方,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步”发力,涵养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特色
苏州城市学院的前身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建院于1998年,是全国首家在教育部登记设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获准成为独立学院。学院自2020年获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后,主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院的“育人”“立校”“融城”全过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围绕一个“原点”,带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面”。紧扣本土历史名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的深度阐发,学院始终致力于讲好学校特色历史文化故事和师生人文故事,构建传统文化育人高地。学院基于校地时空人文视角,通过萃取苏州地方历史文脉精华,凝练校本文化基因和根本,确定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传统文化育人“原点”——范仲淹“家国情怀和忧乐精神”。基于此,学院持续收集、挖掘和累积了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以史育人、以事启人、以例服人、以情感人的人文资源,并加以纵深阐述和发散,让学院特色传统文化育人显示度和辨识度不断凸显,有效带动了传统文化育人的“面”,让崇文鉴古渐成校园风尚,有效夯实了立德树人的根基。
抓好两个主体,实现校内“第一课堂”和社会“第二课堂”的高效协同。“两个主体”,一为教师,一为学生。教师是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引领的主体,学院始终倡导育人先育己的理念,要求在校老师自身先行学习和领悟特色传统文化的意蕴,不断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思践悟能力,做一名合格的“大先生”。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体,也是传播、传承和创新的主体。在“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下,学校一是发挥了“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在入学教育中开设校史校情课、特色传统文化课,在全校公选课中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将特色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入和渗透到思政等各类课堂之中。二是打造了基于社会“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定期组织师生参访校史馆和范仲淹史料陈列馆、举行铭记校训及《岳阳楼记》经典诵读活动,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展示日,开设传统文化大讲堂,举行校园传统文化舞台剧大赛,举办“家国情怀和忧乐精神”主题演讲、征文、书画、辩论比赛等活动,打造系列活动矩阵。三是重视校内“第一课堂”和社会“第二课堂”的协同推进,坚持特色传统文化育人优先,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引导和感染学生。
融合三个空间,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大平台。“三个空间”分别为校园空间、市域空间和网络空间。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做好顶层设计、战略统筹、一体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大平台的精心打造更好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文化的传播、辐射和影响力。首先,校园空间。坚持高校育人,文化先行,特色传统文化育人优先策略,建成校史馆、范仲淹史料陈列馆,落成范仲淹雕像,建成标识性建筑“文正”雕塑,成立文正书院、文正智库等。围绕范仲淹“家国情怀和忧乐精神”,通过一体化设计和整体架构,做好校园建筑、景观、文化设施等人文环境设计与规划,营造良好的以“文”化人的氛围。其次,市域空间。坚持扎根苏州大地,主动对接和融入苏州市域范围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先后开展了“走进上方山范仲淹纪念馆”“走进范仲淹廉洁文化馆”“范仲淹足迹寻访”“舞台剧《范仲淹》进校园”等活动,旨在搭建苏州市域范围内的范仲淹文化育人大生态,通过传统文化的久久为功,实现传统文化浸润育人的效果。第三,网络空间。探索“互联网+文化”模式,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用“融媒体”思维构建官网、“三微一抖”等网络平台矩阵,综合运用短文、图片、音视频、动漫画等多种形式,举行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大赛、文创作品比赛、直播间、网络大讲堂等活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亲和力、时代感和有效度。
卞海勇(作者为苏州城市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在苏州高校马院部校共建项目《范仲淹“忧乐”精神及“家国”情怀的寻根筑梦活动》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南宁恶魔兰新成,因心情不好奸杀邻家三姐妹,剁成碎块抛尸荒野!
下一篇:在沙漠中遇到死去的骆驼,为什么不能碰?碰了后果很严重吗?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