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警惕!你的孩子是否正在成为城市“隐形留守儿童”?
记者丨李宇欣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少家长都有诸如此类的育儿烦恼:
我处处为孩子着想,为他做了那么多事,他怎么就是不领情?怎么总是跟我对着干?
孩子6岁以前,我的心都挺稳的,也知道用适宜的方法培养孩子,但慢慢发现身边的朋友们都在朋友圈、家长群“抢跑”,我们真的还要“稳起”吗?
孩子三年级,老师反馈数学作业错误率高,建议家长每天辅导,怎么避免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前夕,成都商报教育发布专访到了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创办人杨咏梅老师,就家庭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Q
什么是家庭教育?和大家熟知的家风家训有何不同?
杨咏梅老师:生活中,某人在反感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会脱口而出,这人有没有家教。可见,传统的价值观里,是非常重视一个人是否在家庭环境中受到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和品格约束的。
不过,如今家庭教育的内涵已经被扩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里,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这里,也把我国台湾地区的定义提供给大家参考。中国台湾作为全世界第一个颁布家庭教育法律的地区,其内涵除了自上而下的教导,还包括亲职教育——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家长,子职教育——做好为人子女的本分,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
毕竟,成为生物学上的父母不代表就是一个称职的父母,为人父母应该和子女同步成长。随着时代的更迭,一些家长也要摒弃“你是我生的,你就应该听我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等思维。
这种观念背后的问题,本质上没有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
1959年,从《儿童权利宣言》起,国际法律就确立了儿童“个体人权”的理念,即儿童是拥有权力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自由个体,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和成人的隶属物。1989年,迄今为止世界最全面、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权利保护法律文件——《儿童权利公约》在联合国通过,也强调儿童是独立的自由主体,成人若出于“为孩子好”“关心孩子”的主观目的,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儿童,完全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就是对儿童权利的不自觉侵害。
因此,从儿童权利的角度来看待家庭教育,往往能解开很多家庭教育的“死扣”。更进一步说,在严格家风的边界之内,家长要给孩子独立探索的空间,并按照孩子成长的节奏,因材施教。
Q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杨咏梅老师: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普遍提高了,但与此同时,青少年的笑脸变少了,亲子冲突、家校冲突等问题也明显增多。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生而不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达到1199.20万人,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7.59%。
为何要如此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普遍由年迈的祖父母管教,但祖父母不太懂教育,要么溺爱孩子、要么疏于管教,极易让孩子出现厌学、自卑等不良情绪,因此留守儿童的隐忧相对较多。
《小舍得》电视剧截图
但要注意,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虽然有大量的调研数据证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营养不足、情感陪伴不足、道德品质缺失等令人痛心的问题,但如果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全备的,比如祖父母作为事实父母,很好的履行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养育的功能,那么孩子很大概率也不会“走偏”。
第二是养而不教。还有一部分孩子,所在的家庭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父母也在身边,但监护人由于工作忙等原因,早晚跟孩子都见不着面儿,陪在孩子身边也是在加班打电话、玩游戏。这种看起来家庭结构是健全的,但实则教育的功能是残缺的,这些孩子相当于是城市里“隐形的留守儿童”。
换句话说,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结构关系不大,与家庭的养育功能更具有相关性。即便不是常规的家庭结构,比如单亲家庭,只要养育功能是健全的,孩子一样能健康成长。
第三是教而不当。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用力过猛,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内卷”“鸡娃”。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孩子和家长都身心俱疲。
《小舍得》电视剧截图
那怎样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可以把家长比作农夫,孩子比作一粒种子,无论孩子放在昂贵的花盆里还是普通的脸盆里,只要有适宜的土壤、阳光、水和养料,就能茁壮成长。同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只要在安全保障、情感陪伴、性格培养、道德引导等方面是全备的,这样的教育就没有大问题。
Q
前两年,不少家长都被朋友圈的教育“焦虑”之风困扰,您有什么建议?
杨咏梅老师: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一般面对家长此类困惑,会给他们打个比方——教育孩子就像行船远航,无论是大船还是小船,要想不随波逐流、能御风前行,一定需要压舱石。
而教育的“压舱石”,就是父母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幸福观。
先说儿童观——家长要想清楚,孩子到底是一粒种子还是一张白纸?
如果是一张白纸,那家长肯定想着得尽心尽力为孩子描绘美好的人生,觉得孩子的人生家长不但得负责还得负全责,这样自然避免不了焦虑。
但若家长把孩子视为一颗种子,上帝在创造这粒种子时,就已经把该有的生命密码全都蕴含其中,自己只是提供适宜环境的农夫。当发现种的是一粒苹果种子,家长就好好的种出又大又甜的苹果,若发现是一粒柠檬种子,那就认认真真种出很酸的柠檬。
家长一定不能因为当前市场上苹果普遍卖得比柠檬贵,就成天想着把自家的柠檬种子改造成苹果种子。如果是这样,结局一定是家长焦虑,孩子痛苦,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小舍得》电视剧截图
再说成才观——首先家长心里得有个数,孩子成材的标准是不是唯一的?
有一类父母常说,“我家孩子什么都挺好的,就是学习不太好”。我就会问他们,什么都挺好的”到底是哪些方面好?能不能像尺子一样,用学习不错、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懂得人际交往、爱阅读、爱劳动、有同情心、会做家务等10个维度表现出来?
接下来我会问家长,如果每个维度满分10分,而孩子只是学习不好,那说明总分至少有八十多分了,那为何还对孩子特别不满意?另外,家长还要琢磨一个问题,若把这些维度按重要性排序,学习成绩一定是最重要的吗?
有家长会说,当然知道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社会认可成绩和学历呀。这里我想说,我们虽然改变不了社会普遍的评价体系,但可以选择不成为自己厌恶的评价体系的帮凶。退一万步讲,就算孩子在学习这个维度是0分,一点也没有考试的天分,但只要孩子其他维度发展健全,总分有八九十分,还担心孩子将来在社会不能生存吗?
还有幸福观——在家长内心深处,人生到底应该是成功,还是应该追求幸福?
我常建议家长想象一个画面,越详细越好,就是“当你的孩子40岁的时候,你希望他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家长普遍在描绘相关细节和画面时,慢慢会回想起从产房抱出孩子时的初心——往往都特简单,就是希望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但为何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家长越来越贪婪、越来越苛求了呢?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截图
Q
拒绝“焦虑”后,“放养”“躺平”是可行的教育方式吗?
杨咏梅老师:家长放好儿童观、成才观和幸福观三块“压舱石”后,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放养孩子、佛系育儿。在“卷”还是“躺”这件事情上,不要走极端,不是说“不卷”就是不努力,最主要的是要因材施教。
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强,但对语文、英语等学习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下,家长再逼着“卷”成绩,全家都很痛苦;有的孩子从小就是不服输的性格,自身有学习的动力,甚至主动让家长给自己辅导功课,这种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还有的孩子可能热爱音乐,那父母就应该视家庭经济情况给孩子提供条件,而不是打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说学这些没用。
完全教育“躺平”的家长,不仅没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也放弃了作为家长的责任。因为不仅孩子要学习成长,成为一个好父母,也需要学习和自我提升。
此外,还有家长吐槽孩子网络成瘾,其实部分家长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也在生活中过度使用手机刷视频、打游戏。毕竟,当父母是一个爱学习、爱读书、乐观上进的人,孩子“有样学样”,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Q
如果在辅导作业上发生家校冲突,家长能怎么办?
杨咏梅老师: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家庭和学校其实各有侧重,学校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家庭教育重在人格、习惯的养成。有时引发的一些问题,其实就是家校双方越界了——或是家长对学校教学指手画脚,或是学校强行把一些教育权利让渡给了家长。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截图
就拿家长深恶痛绝的批改作业来说,这肯定不是家长的责任。要知道,家长不是老师的助教,家庭也不是学校的第二课堂。
如果遇到让家长辅导作业的情况怎么办?我的做法是:
一方面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爸妈只负责督促你专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如果有哪个题目不懂,请标注出来,明天请教老师并在课堂上竖起耳朵听,只要你在学校认真听课、回家认真完成作业了,爸妈都认可。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截图
另一方面,也要告诉老师,请允许我的孩子暂时成绩落后,我认为让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家长辅导后的功课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是一个虚假的成绩,不利于孩子认知自己真实的学习水平,也不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状况。而且,教学上家长不是专业人士,很多“吼叫”式辅导,效果未必好。
在有三块“压舱石”垫底的前提下,如果孩子再养成自学的内驱力,我相信成绩提升起来只是时间问题,但要做这种选择,也很考验家长的定力。
Q
在孩子学业上,家长能完全放手吗?
杨咏梅老师:家校之间和夫妻之间有些类似,都是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共同培养好孩子。
在大多数家庭里,爸爸像围墙,呈现一种比较刚强的力量,而妈妈更多是稳稳托住孩子,扮演温暖呵护的角色。类比来看,家庭更多是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生活技能,是偏柔软的部分,学校带给孩子的是专业知识等硬货。
但要注意,让家校各司其职,并不意味着双方泾渭分明。实际上,随着孩子的成长,家校合作的密度和力度都在动态的调整中。
比如在知识教育这块儿,不让家长为孩子学业操太多心,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放手了。若老师提到孩子最近作业错误率很高,某一个知识点特别薄弱,家长也不能说这个我不管,都是学校的事儿。反过来,家长可以趁机跟孩子聊聊最近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给孩子出出主意,并且适当给孩子指出错误、引导孩子思考。
一句话,就是家长把能做到的尽量做到满分,辅导孩子等做不到的就让专业人士来做。
当学校重点放在知识学习等方面,家庭就得做好其他维度的“辅助任务”。毕竟进入社会,评价孩子的维度是多方位的,一定不只是考试成绩。
Q
家校之间出现矛盾时,家长和老师分别要注意哪些问题?
杨咏梅老师:有矛盾是正常的,但家校双方一定互相尊重、相互支持,不能互相拆台。
家长和老师要切记,当双方出现分歧和矛盾,一定要私下单独沟通,切忌当着孩子的面说对方的坏话。要知道,任何当着孩子面贬低对方都是很愚蠢的行为,因为最后反弹回来,就是双方教育孩子的难度都更大了。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截图
此外,若咱们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或家长对学校有不满,也要沉住气,先了解事实真相和全貌,不要动辄就发布到网上,只想把事情闹大。要知道舆论是把双刃剑,极易对孩子、家庭造成影响。
其实,家长和学校都要有一个底线——儿童利益最大化,就是所有针对有关儿童的问题,都应当以儿童为本。
所以家长在处理家校矛盾前,一定要想想,这件事对孩子的益处和害处分别是什么?这件事如何处理对孩子的影响最小?能不能把这个矛盾变成家校合作的契机?把孩子拎到学校,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儿又推又搡,能不能解决问题?
最后,在精力宝贵的情况下,杨咏梅老师不建议家长随便抓一本畅销书来读,并专门推荐了几本教育学者的书籍。这些书籍里,既有严谨的学术理论,又有大量鲜活的案例。
书籍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
书籍2: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青年作家雨濑的《读懂孩子》
书籍3: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教授的《别跟孩子对着干——儿童权利视域中的家庭教育》
书籍4: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