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也能作诗?别忙着否定也无需焦虑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杨若涵(重庆大学)

  “九歌”是一个人工智能诗歌写作系统,由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研发。通过这个系统,用户不仅可以生成绝句、律诗、藏头诗、词等作品,还能实现对诗歌的风格控制。自诞生以来,“九歌”以其流畅自然的诗篇、丰富开放的机制收获了一众关注,也吸引着更多人走近诗歌、走近传统文化。(9月22日 澎湃新闻)

  其实,人工智能写诗已不是新话题。早在2017年,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就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彼时因其作者的特殊性,自诗集出版伊始,就出现了不少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是否能称之为诗、诗歌的本质是什么、人工智能是否侵入艺术创作领域等话题的声音。大多数诗人和学者都对人工智能作诗持否定态度,或认为人工智能写诗是对大数据的滥用,其出版诗集纯属炒作;或否定人工智能的创造性,认为其不可能有惊人的成果。如今时隔五年,“九歌”的出世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成长,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思考人类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

  无法否认的是,在艺术创作的技法上,人工智能展现出了强大的储备和学习能力。以“九歌”为例,它不仅对90万余首诗歌的情感、韵律、质量数据库进行了反复学习,而且还致力于篇章的连贯和个性的新颖,对《文心雕龙》中“意脉”的概念进行了数学建模。为了使AI更富“人”情,“九歌”将每一句的情感和内容分别构成序列,使诗歌内具有起承转合的情感流动。不得不说,对于如何写作一首格律整饬、结构严谨、开合有度的古诗,“九歌”已“成竹在胸”。

  但是,对任何一种艺术来说,纯熟的技法都只是创作的基础。所谓“技近乎道”,一项技艺达到巅峰,也只是“近乎”而非触及“道”。“技”与“道”之间的一步之遥,是性情的摇荡,是心灵的颤动,是理性的思考,是独到的见解——这些也是人工智能与人的最遥远的距离。在刘慈欣的小说《诗云》里,算力几乎掏空了整个地球的物质,还是没能创造出李白那样伟大的诗歌。那是因为,隐含在简洁的方块符号矩阵的表面含义后的那些东西,是与技法无关的、人类心灵世界的精华,这是人工智能几乎不可能超越的。

  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我们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也无需焦虑其是否会超越人类,而是应当以更平和的心态与人工智能合作。事实上,“九歌”系统研发团队的初心,也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文领域的结合,助力人工智能赋能文学学习。人工智能的创作技艺既已臻于成熟,我们可以利用它完成简单的创作任务,帮助我们进修创作技法;并且与此同时,发现人类创作真正无法被取代的东西,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本质与精华,是我们要继续孜孜以求的。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三生三世:素锦安分做昭仁公主不好吗,何必要委屈自己做个妾室?
下一篇:柏木由纪术复出后首次露面 直播节目中与粉丝交流